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行走津沽大地感受民生溫度:一份寫滿溫情的民生答卷

河東區通過集中供熱補漏和“煤改電”等方式實現“無煤化”。 圖為工作人員為居民安裝電暖器。

一份寫滿溫情的民生答卷

── 行走津沽大地感受民生溫度

天津北方網訊:新年的曙光如約而至, 2018年的大門徐徐打開。 歲月不居, 時節如流, 最深切的關懷刻寫在新時代的年輪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黨的十九大的迴響仍在耳畔。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從百姓生活的一點一滴入手, 讓群眾真切體會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市十一次黨代會的奮鬥目標直白鮮明。

回望2017,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津沽大地紮根、開花、結果。 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力透紙背。

這一年, 市委、市政府運用“底線思維”, 帶著百姓關切、懷著為民情懷、掛著群眾冷暖,

一大批百姓最急最憂最怨的現實問題得到解決, 圍繞“衣食住行、業教保醫”, 群眾的民生保障得到進一步改善和提高。

這一年, 20項民心工程更加注重貼近群眾需求, 民生領域“盲點”正在消弭、“難點”正在破題、“底線”加緊築牢, “保障網”更為堅實。

這一年, 制度創新的力量化為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惠民政策, 一項項落地生根的惠民福祉, 成為激勵人們創造更加美好生活的集結號。

民生為上, 情潤民心。 2017年, 身處這座城市的我們, 收穫了太多感動、太多溫暖、太多獲得感。

 政策普惠 增強群眾獲得感

民生跟著“民聲”走。 眼睛向下, 才能知道群眾最關心、最期盼、最希望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 面對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

市委、市政府把抓民生作為做好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並時刻牢記:以民評民說為標準、民心民力為依靠、民意民聲為依據、民願民盼為方向、民惠民富為目標、民苦民痛為失職。

20項民心工程從群眾的需求中來, 現在到了與群眾“對賬”的時候, 究竟完成得怎麼樣?

這是一個個充滿溫情的民生故事──

住在王頂堤街金冠裡的張大娘突發心臟病, 社區醫院通過綠色通道將她轉診到市一中心醫院, 整個過程不到20分鐘。

北辰區愛馨瑞景園老年公寓的陳爺爺以前身體不舒服, 不得不在養老院和醫院之間來回跑, 由於路遠, 幾次出現險情。 而現在, 老年公寓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成協議, 建立醫療養老聯合體, 醫療服務站就在養老院裡,

醫生上門服務。

2017年, “看病難”“到大醫院就診難”的醫療難題進一步破解。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5項重點任務如期完成,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30%以上, 重點人群覆蓋率達到60%以上, 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或與醫療機構簽約服務率超過80%。 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和政府辦基層醫療機構全部參與醫聯體建設。

這是一張拉長的民生清單──

城鄉路網更加密實了。 2017年, 打通了一批瓶頸路段, 城市路網逐漸延伸, 把“裡子工程”做到了“毛細血管”, 市內路網實現無縫連結。 500公里鄉村公路改造任務圓滿收官, 10個涉農區約100萬農村人口直接受益。

食品安全更加有保障。 在大型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已建成32個快速檢測實驗室,

消費者有任何疑問都可以拿來檢測, 5分鐘出結果, 同時所有資訊也迅速公佈在市場大屏上。

“全運惠民”融入到百姓的生活裡。 新建侯台城市公園體育園、水上公園環東湖健身步道, 新建更新健身園800個, 新建籠式足球場等多功能運動場100個。 名家經典惠民演出季落下了帷幕, 各大劇場上演了由名家名角帶來的經典劇碼161台、350餘場, 涉及京劇、評劇、河北梆子、話劇、兒童劇、曲藝、雜技、交響樂等多種藝術形式, 惠及觀眾30萬人次。

這是一攬子惠及民生的利好消息──

全市184.8萬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再次上調, 月人均養老金從2012年的1892元提高到2895元。 職工和居民醫保住院報銷比例分別達到87%和75%以上。 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待遇連續增長, 惠及全部參保人群。

在率先實現基本養老、醫療保險城鄉統籌的基礎上,先後建立了覆蓋全民的意外傷害附加保險制度、城鄉一體的生育保險制度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1100多萬名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無須繳費,即可擁有一份意外傷害保險;830.5萬名城鄉居民和城鎮職工享有生育保障,534.3萬名城鄉居民,在基本醫療保險報銷後,還可獲得最高達30萬元的大病保障。

 托底共用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經濟增速雖然放緩,民生投入卻是不減。下行壓力越大,為群眾謀幸福的動力越大。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落了農村這一頭。結對幫扶500個困難村剛剛結束,2017年8月18日,新一輪精准幫扶全面啟動。作為補齊農村民生短板的重中之重,新一輪幫扶既看平均數、更關注“每一戶”,精細化的幫扶實現了物件精准、專案安排精准、資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戶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脫困成效精准。

一個社會的溫度,取決於“底線”的刻度。社會政策要托底,只有托住重點人群、鎖定重點領域,才能真正實現發展共用。

今年,我市建立完善了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障制度,將戈謝病和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納入醫保報銷範圍。對兒童孤獨症和腦性癱瘓患者在三級醫院看病報銷門診費用。同時,將兒童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的報銷比例,提高到70%。精准措施兜住了困難群體,守住了民生底線。

“以前在外地住院,得憑單據回原籍報銷,貼單子、發郵件,還擔心丟失,自己每年帶回去吧,又要搭進去一大筆路費,現在直接刷卡就可以結算,在外地住院和在本地看病一個樣,省心省力,方便快捷。”2017年,家住濱海新區的吉林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冷先生通過國家異地就醫結算平臺,直接結算了在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住院期間發生的費用。

針對外地人員來津看病就醫,結算週期長、墊付資金多、報銷手續繁瑣等問題,我市實現了“三個第一”:第一個接入國家結算平臺,第一個與外省市聯網結算,第一個跨省撥付資金。目前,我市已有130家醫療機構實現異地聯網結算,涵蓋全市所有二、三級醫院,向外省市撥付資金1331萬元,異地就醫結算起步順利、運行平穩。

為民以真情、撫民以大愛。成績背後,是始終不輟的堅持,堅持改革永遠在路上,堅持用改革的招法,以改革促公平、解難題、破“堵點”。

在國家出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後,我市迅速組織落實,廣泛摸底、全員測算、制定方案,在全國率先實現改革落地。目前,40萬名在職、29萬名退休人員全部實現養老金社會化發放,邁出了解決養老“雙軌制”難題的關鍵一步。

以改革解難題,針對醫保基金支出過快增長問題,我市積極開展按人頭、按病種付費試點。目前,參加按病種付費的醫院達到40家,涉及110個病種,個人負擔降低30%;糖尿病按人頭付費試點達到34家醫院,覆蓋2萬人。綜合付費方式的改革,扭轉了“醫院隨便花,醫保隨時付”的被動局面,統籌基金由過去連續3年收不抵支,轉變為近3年當期略有結餘。

 啃硬骨頭 民生建設再上層樓

“看看我的新家!這層高,這朝向,這大落地窗,多敞亮!周圍中小學、幼稚園、停車樓、菜市場啥都有。想過搬家的好日子,沒想到這麼好!”退伍軍人張玉華一腔喜悅溢於言表。

紅橋區和苑西區張玉華的新家,全明設計,南北通透,透過窗明几淨的落地飄窗,能夠看遍社區裡的好風景。“我是一名老兵,更應該積極回應黨的號召。”2017年,他一家五口從西于莊增產大街逼仄的平房搬了出來,住上了新房子。新房,新年,新生活,紅紅火火。

絕不允許高樓大廈背後還有貧民屋,也絕不能以平均數掩蓋一人一戶的困窘。然而,雪中送炭,遠比錦上添花更難。

2017年,我市啟動實施了全市棚戶區三年清零計畫,河東區、河北區、紅橋區等一批市區棚改新項目啟動,同步加快河西區小海地小二樓、紅橋區西于莊等老專案改造進度。

棚戶區改造,資金是難題。我市與有關銀行建立合作會商機制,積極爭取各商業銀行資金支持,多管道落實棚改資金,同時加大安置力度。2017年全年,市區累計完成改造面積超過50萬平方米,提前超額完成20項民心工程確定的任務。

紅橋區棚戶區改造任務占到全市任務總量的一半左右。要在三年時間內,完成3.19萬戶、66.26萬平方米。除了年代久遠、設施陳舊、民居危陋、破敗不堪,戶數、面積數之多均位列全市之最外,紅橋區的棚戶區小面積戶多、違建戶多,同時又面臨資金房源短缺、新老項目交織、棚改戰線過長等困難,改造難度大,任務艱巨。

區委、區政府通過政采模式先後落實棚改資金115億元,多管道籌措落實9000套安置房源,完成了西沽南、同義莊、群眾影院等5個專案政采程式。完成團結村、公安分局、端陽裡等3個歷史遺留專案的清片掃尾工作,實現了丁字沽北大街、同義莊、群眾影院、運輸六場等4個專案重新啟動。形成了一套可複製、可推廣、可借鑒的棚改新模式。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民生建設繼續迎接“再上層樓”“更進一步”的挑戰。

將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我們對2017年真誠點贊。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2018年,全市人民的生活必將更加美好!

在率先實現基本養老、醫療保險城鄉統籌的基礎上,先後建立了覆蓋全民的意外傷害附加保險制度、城鄉一體的生育保險制度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1100多萬名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無須繳費,即可擁有一份意外傷害保險;830.5萬名城鄉居民和城鎮職工享有生育保障,534.3萬名城鄉居民,在基本醫療保險報銷後,還可獲得最高達30萬元的大病保障。

 托底共用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經濟增速雖然放緩,民生投入卻是不減。下行壓力越大,為群眾謀幸福的動力越大。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落了農村這一頭。結對幫扶500個困難村剛剛結束,2017年8月18日,新一輪精准幫扶全面啟動。作為補齊農村民生短板的重中之重,新一輪幫扶既看平均數、更關注“每一戶”,精細化的幫扶實現了物件精准、專案安排精准、資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戶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脫困成效精准。

一個社會的溫度,取決於“底線”的刻度。社會政策要托底,只有托住重點人群、鎖定重點領域,才能真正實現發展共用。

今年,我市建立完善了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障制度,將戈謝病和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納入醫保報銷範圍。對兒童孤獨症和腦性癱瘓患者在三級醫院看病報銷門診費用。同時,將兒童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的報銷比例,提高到70%。精准措施兜住了困難群體,守住了民生底線。

“以前在外地住院,得憑單據回原籍報銷,貼單子、發郵件,還擔心丟失,自己每年帶回去吧,又要搭進去一大筆路費,現在直接刷卡就可以結算,在外地住院和在本地看病一個樣,省心省力,方便快捷。”2017年,家住濱海新區的吉林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冷先生通過國家異地就醫結算平臺,直接結算了在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住院期間發生的費用。

針對外地人員來津看病就醫,結算週期長、墊付資金多、報銷手續繁瑣等問題,我市實現了“三個第一”:第一個接入國家結算平臺,第一個與外省市聯網結算,第一個跨省撥付資金。目前,我市已有130家醫療機構實現異地聯網結算,涵蓋全市所有二、三級醫院,向外省市撥付資金1331萬元,異地就醫結算起步順利、運行平穩。

為民以真情、撫民以大愛。成績背後,是始終不輟的堅持,堅持改革永遠在路上,堅持用改革的招法,以改革促公平、解難題、破“堵點”。

在國家出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後,我市迅速組織落實,廣泛摸底、全員測算、制定方案,在全國率先實現改革落地。目前,40萬名在職、29萬名退休人員全部實現養老金社會化發放,邁出了解決養老“雙軌制”難題的關鍵一步。

以改革解難題,針對醫保基金支出過快增長問題,我市積極開展按人頭、按病種付費試點。目前,參加按病種付費的醫院達到40家,涉及110個病種,個人負擔降低30%;糖尿病按人頭付費試點達到34家醫院,覆蓋2萬人。綜合付費方式的改革,扭轉了“醫院隨便花,醫保隨時付”的被動局面,統籌基金由過去連續3年收不抵支,轉變為近3年當期略有結餘。

 啃硬骨頭 民生建設再上層樓

“看看我的新家!這層高,這朝向,這大落地窗,多敞亮!周圍中小學、幼稚園、停車樓、菜市場啥都有。想過搬家的好日子,沒想到這麼好!”退伍軍人張玉華一腔喜悅溢於言表。

紅橋區和苑西區張玉華的新家,全明設計,南北通透,透過窗明几淨的落地飄窗,能夠看遍社區裡的好風景。“我是一名老兵,更應該積極回應黨的號召。”2017年,他一家五口從西于莊增產大街逼仄的平房搬了出來,住上了新房子。新房,新年,新生活,紅紅火火。

絕不允許高樓大廈背後還有貧民屋,也絕不能以平均數掩蓋一人一戶的困窘。然而,雪中送炭,遠比錦上添花更難。

2017年,我市啟動實施了全市棚戶區三年清零計畫,河東區、河北區、紅橋區等一批市區棚改新項目啟動,同步加快河西區小海地小二樓、紅橋區西于莊等老專案改造進度。

棚戶區改造,資金是難題。我市與有關銀行建立合作會商機制,積極爭取各商業銀行資金支持,多管道落實棚改資金,同時加大安置力度。2017年全年,市區累計完成改造面積超過50萬平方米,提前超額完成20項民心工程確定的任務。

紅橋區棚戶區改造任務占到全市任務總量的一半左右。要在三年時間內,完成3.19萬戶、66.26萬平方米。除了年代久遠、設施陳舊、民居危陋、破敗不堪,戶數、面積數之多均位列全市之最外,紅橋區的棚戶區小面積戶多、違建戶多,同時又面臨資金房源短缺、新老項目交織、棚改戰線過長等困難,改造難度大,任務艱巨。

區委、區政府通過政采模式先後落實棚改資金115億元,多管道籌措落實9000套安置房源,完成了西沽南、同義莊、群眾影院等5個專案政采程式。完成團結村、公安分局、端陽裡等3個歷史遺留專案的清片掃尾工作,實現了丁字沽北大街、同義莊、群眾影院、運輸六場等4個專案重新啟動。形成了一套可複製、可推廣、可借鑒的棚改新模式。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民生建設繼續迎接“再上層樓”“更進一步”的挑戰。

將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我們對2017年真誠點贊。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2018年,全市人民的生活必將更加美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