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瘋狂驗屍官偷走了愛因斯坦大腦,切成240塊苦研數十年卻一無所獲

不是自戀, 愛因斯坦本人知道世人對他的崇拜到了什麼地步。

在日內瓦的一次會議上, 一名女子就未經允許剪下愛因斯塔的一撮頭髮, 自私地留作紀念。

所以當知曉自己時日無多, 愛因斯坦就早早立下遺囑:火化、將骨灰撒在不為人知的地方、不發訃告、不立墳墓。

但即便要求如此明確, 也還是阻擋不了狂熱的偶像崇拜。

就在去世後7小時, 愛因斯坦的部分屍體——最重要的大腦被人偷走了。

____________

1955年, 76歲的愛因斯坦, 在普林斯頓醫院與世長辭。 然而, 原定的驗屍官卻因故無法前往。

陰差陽錯間, 供職於普林斯頓醫院的湯瑪斯·哈威是目瞪口呆。

因為他對父親大腦被挖去一事, 之前是一無所知。

憤怒的漢斯很快就找到了罪魁禍首哈威。

哈威對偷盜的事實是供認不諱, 但他卻也極力為自己的行為辯駁。

“他可是個天才, 如果我把它。

據說, 她每隔幾個月就要打電話騷擾哈威一次。

堅持了三年後, 哈威才終於同意給她四塊“方糖大小”的腦組織用於研究。

戴蒙德不愧是位出色的神經學家。

1985年一篇題為“科學家的大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論文, 刊登在雜誌《實驗神經學》(Experimental Neurology)上。

在與11為普通男性的大腦對比後, 實驗顯示愛因斯坦大腦中的神經膠質細胞,

的確比其他人多出73%。

所以戴蒙德認為, 該腦塊中的神經膠質細胞比例之所以如此高, 是因為愛因斯坦對這部分組織的使用頻率比較高。

哈威渴盼已久的科學發現, 時隔30年後終於來了。

隨即, 新一輪的愛因斯坦熱潮被引爆,

媒體大肆報導。

在這之後, 研究也一個接著一個。

有研究得出, 愛因斯坦大腦右側羅德曼九區的神經元密度更高, 這一區域主要負責執行力;

還有研究得出, 愛因斯坦大腦負責數學能力和空間推理的頂葉比普通男性大出差不多15%;

甚至有科學家認為,

愛因斯坦大腦表層凹溝(回澗溝)更少, 能讓神經細胞受阻更小, 使其思維更活躍。

此類論文至今已超過10篇。

愛因斯坦還在世時, 就有人研究過他的大腦了

但這類研究真的能揭開“天才大腦之謎”嗎?哈威自己心知肚明。

無論媒體怎麼大吹特擂, 這些研究可能都是在做無用功。

這類研究,其實都紮堆在了“大家來找茬”上。

所有人都在(也只能)試圖尋找,愛因斯坦大腦某一與眾不同的解剖學特徵。

但事實上,卻從來沒有人能夠真正說清道白,這些差別與“天才”有什麼關係。

其實愛因斯坦並不是第一位被挖出大腦,以“科學目的”研究的大人物。

這些被收藏的精英之腦可以列一串長單子,如數學王子高斯、英國詩人拜倫、法國博物學家居維葉...

高斯

但無一例外,研究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這些高貴的大腦,最終不是落了灰,就是淪為一個大眾文化符號。

對於此類研究,有人還特意給它們取了一個統一的稱呼——“天才神經形態學”。

而更加苛刻的批評者則指出,癡迷于天才腦研究就像在復興那門偽科學——顱相學。

《愛因斯坦的一生》的作者鄧尼斯·布萊恩,就對哈威的所作所為深惡痛絕。

他指出,除了哈威保存的那部分大腦外,還有不少切片散落在世界各地,依然不知所蹤。

例如在1994年BBC拍攝的紀錄片中,來訪者杉本健二(Kenji Sugimoto)就詢問哈威要了一塊大腦切片。

哈威二話不說,就從罐子裡拿出一塊大腦,在切乳酪的砧板上切下一小塊,送給這位日本好友作紀念。

1994年哈威與杉本健二

更可惡的是,哈威不僅拿走了大腦。

他甚至還把愛因斯坦的眼球取下,並交給了愛因斯坦的眼科醫生亨利·艾布拉姆斯(Henry Abrams)。

愛因斯坦的雙眼,至今仍留在紐約市的某個保險箱內,常常傳出待價而沽的消息。

不過外界對他是褒是貶,哈威早已不在乎。

“因為我堅信我當初的決定是對的,而且,現在它已與我毫無關係了”。

是的,在1998年哈威就再次回到普林斯頓醫院。

他找到了愛因斯坦大腦的下一任“保管者”,普林斯頓醫院的首席病例學家艾略特·克勞斯。

1998年哈威與愛因斯坦的大腦

在這之前,哈威還特地幫愛因斯坦實現了一個生前願望。

愛因斯坦在生病時,就曾想他透露願望,想來一次橫貫美國西東之旅。

於是在1997年10月,哈威便把愛因斯坦的大腦放在汽車後座,從新澤西州一直開到加利福尼亞州。

最終85歲的哈威,順利完成了這超過4000公里的超現實之旅。

但與其說這是為愛因斯坦實現的願望,還不如說是哈威是替自己走的一遭。

在旅程結束時,他才決定卸下扛了43年的重負。

或許那一刻,哈威終於頓悟了愛因斯坦的那句名言。

並非所有重要的東西都是可以被計算的,也不是所有能被計算的東西都那麼重要。

*參考資料

William Kremer.The strange afterlife of Einstein's brain.BBC World Service.2015.04.18

Steven Levy .Yes,I found Einstein’s Brain.WIRED.2015.04.17

Brian D. Burrell.The Quest for Genius in Einstein's Brain.Scientific American.2015.09

這些研究可能都是在做無用功。

這類研究,其實都紮堆在了“大家來找茬”上。

所有人都在(也只能)試圖尋找,愛因斯坦大腦某一與眾不同的解剖學特徵。

但事實上,卻從來沒有人能夠真正說清道白,這些差別與“天才”有什麼關係。

其實愛因斯坦並不是第一位被挖出大腦,以“科學目的”研究的大人物。

這些被收藏的精英之腦可以列一串長單子,如數學王子高斯、英國詩人拜倫、法國博物學家居維葉...

高斯

但無一例外,研究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這些高貴的大腦,最終不是落了灰,就是淪為一個大眾文化符號。

對於此類研究,有人還特意給它們取了一個統一的稱呼——“天才神經形態學”。

而更加苛刻的批評者則指出,癡迷于天才腦研究就像在復興那門偽科學——顱相學。

《愛因斯坦的一生》的作者鄧尼斯·布萊恩,就對哈威的所作所為深惡痛絕。

他指出,除了哈威保存的那部分大腦外,還有不少切片散落在世界各地,依然不知所蹤。

例如在1994年BBC拍攝的紀錄片中,來訪者杉本健二(Kenji Sugimoto)就詢問哈威要了一塊大腦切片。

哈威二話不說,就從罐子裡拿出一塊大腦,在切乳酪的砧板上切下一小塊,送給這位日本好友作紀念。

1994年哈威與杉本健二

更可惡的是,哈威不僅拿走了大腦。

他甚至還把愛因斯坦的眼球取下,並交給了愛因斯坦的眼科醫生亨利·艾布拉姆斯(Henry Abrams)。

愛因斯坦的雙眼,至今仍留在紐約市的某個保險箱內,常常傳出待價而沽的消息。

不過外界對他是褒是貶,哈威早已不在乎。

“因為我堅信我當初的決定是對的,而且,現在它已與我毫無關係了”。

是的,在1998年哈威就再次回到普林斯頓醫院。

他找到了愛因斯坦大腦的下一任“保管者”,普林斯頓醫院的首席病例學家艾略特·克勞斯。

1998年哈威與愛因斯坦的大腦

在這之前,哈威還特地幫愛因斯坦實現了一個生前願望。

愛因斯坦在生病時,就曾想他透露願望,想來一次橫貫美國西東之旅。

於是在1997年10月,哈威便把愛因斯坦的大腦放在汽車後座,從新澤西州一直開到加利福尼亞州。

最終85歲的哈威,順利完成了這超過4000公里的超現實之旅。

但與其說這是為愛因斯坦實現的願望,還不如說是哈威是替自己走的一遭。

在旅程結束時,他才決定卸下扛了43年的重負。

或許那一刻,哈威終於頓悟了愛因斯坦的那句名言。

並非所有重要的東西都是可以被計算的,也不是所有能被計算的東西都那麼重要。

*參考資料

William Kremer.The strange afterlife of Einstein's brain.BBC World Service.2015.04.18

Steven Levy .Yes,I found Einstein’s Brain.WIRED.2015.04.17

Brian D. Burrell.The Quest for Genius in Einstein's Brain.Scientific American.2015.09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