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狀元資本家”張謇如何成愛國商人

晚清狀元張謇, 一門心思在萬里長江奔流入海的南通辦企業、辦學校, 致力於慈善事業和地方自治, 將小小的南通建成了名揚中外的“近代中國第一城”, 生動地演繹了一個人和一座城的精彩故事。

少小立壯志磨礪終見金

張謇出生于一個農民兼小商人的家庭。 對於他的父親來講, 讀書、科舉、入仕, 是孩子們走向人生輝煌的唯一選擇。 因此, 父親請來了一位老秀才, 專為張謇兄弟5人講授學業。

童年的張謇是個天賦過人的學生, 學業進步很快。 不僅如此, 小小年紀便胸懷壯志。 12歲那年張謇寫出了一首《盆松》表達自己遠大的志向, 他把自己比作深山深澗的蒼松而不是供人觀賞的盆栽, 立志將來要做支撐國家的棟樑。 13歲時, 一天, 老師出了個上聯“人騎白馬門前去”讓兄弟幾個對下聯, 張謇略一思考, 對了一句:“我踏金鼇海上來”, 中國古代以腳踩金鼇頭指高中狀元,

張謇的父親知道後滿心歡喜, 仿佛兒子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的燦爛前程指日可待了。

然而, 美好的願景, 卻沒有那麼容易實現。 1868年, 初登考場的張謇考中了秀才, 但往後的日子裡, 張謇卻考運不佳, 連續4次參加會試卻次次落第。 幾次下來他心灰意冷:“棲門海鳥, 本無鐘鼓之心:伏櫪猿駒, 久倦風塵之想”, 對科舉的心思漸漸淡了。

轉眼到了1894年, 這一年, 腐敗的清王朝統治者慈禧太后迎來了她的60大壽。 新年剛過, 朝廷便決定特開“恩科會試”。 儘管距上次中秀才已經過去了26年, 但張謇的父親對他“學而優則仕”的期待還是那麼迫切, 張謇雖無奈卻難以違命, 張謇只得再次進京赴考, 這一次, 幸得貴人相助, 他一路過關斬將, 高中狀元。

甲午慘敗催生出狀元實業家

張謇登上了科舉制度的金字塔頂, 本可以攀爬官僚體系那座更高也更為顯赫的山峰。 但數十年在科舉試場中的多次受挫, 使張謇耗費了不知多少心血, 同時也使其對功名利祿趨於淡泊。 最後一次應試純粹是出於孝道,

其父隨後病逝, 更使他感到“一第之名, 何補百年之恨;慰親之望, 何如侍親之終”。  

1894年, 甲午一役, 中國慘敗於島國日本, 激發了張謇的愛國之心, 他覺得自己“徒為口舌之爭”, 痛恨自己“負父之命而竊君祿”。 就這樣, 傳統意義上的成功再也不能滿足他所理解的救國強國之路, 他的經世致用與愛國救亡思想日趨強烈。

與此同時, 仁人志士們紛紛呼籲“設廠自救”, 發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 以抵禦西方列強的擴張滲透。 張謇的“實業救國”思想此時也逐漸形成, 並毅然走上了創辦實業的道路。

1895年, 張謇聯合數位商董開始招股創辦大生紗廠。 其間的過程十分艱難, 張謇多次奔走于上海、武昌, 有時連旅費都是靠賣字籌措。 機器安裝之後,

因資金不足無法收購棉花, 難以開工。 張謇四處化緣, 最後是依靠一部分地方公款支持, 才使大生紗廠能於1899年開工。 一年後, 大生紗廠有了26850兩銀子的盈餘, 張謇的第一步成功了, 由此他也成為中國千年科舉史上勇開風氣之先的第一人。

此後, 張謇的實業在原有基礎上又得到進一步發展, 先後建立了大生二廠、三廠和八廠, 到1924年資本總額已多達770余萬兩, 張謇的商海生涯也隨之達到巔峰。

除此之外, 張謇還擴充了其他實業, 尤其是在金融業和交通運輸業方面成效顯著, 他創辦了淮海銀行、大達輪船公司以及大昌紙廠、通燧火柴廠以及許多服務性的企業單位, 漸漸形成了大生集團。 實業巔峰時期的張謇, 身兼多個大公司的董事長、總理等要職, 儼然成為近代中國實業界的泰斗。

求國之強當先教育

在發展實業取得成效之後,張謇深知“求國之強,當先教育”。有過長期科考生涯的他,瞭解舊教育的弊端,要培養一代新人,就必須有新的教學體系和新一代的教育者。他曾說:“以國家之強,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實業、教育;而彌縫其不及者,惟賴茲善。” 他意識到師範教育對於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加快國家近代化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對創辦師範學校傾注了諸多心血。1903年,張謇在自己的家鄉南通創辦了師範學校,接著又興辦了南通女子師範學校,這在當時可謂開風氣之先。

1904年,張謇又設立了“通州五屬學務處”,作為統籌推廣新式教育的具體辦事機構,並相繼興辦了一批中學和小學,1906年創建吳淞商船學校,1914年又創辦了河海工科學校。在他的努力下,南通陸續出現了300多座小學,20多所中學。

狀元與實業家、詩書人與慈善者,大生集團與蒼生百姓,在張謇的身上完美結合。他為百姓生存著想,為國家發展操勞,他被後人稱為“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儼然成為近代中國實業界的泰斗。

求國之強當先教育

在發展實業取得成效之後,張謇深知“求國之強,當先教育”。有過長期科考生涯的他,瞭解舊教育的弊端,要培養一代新人,就必須有新的教學體系和新一代的教育者。他曾說:“以國家之強,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實業、教育;而彌縫其不及者,惟賴茲善。” 他意識到師範教育對於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加快國家近代化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對創辦師範學校傾注了諸多心血。1903年,張謇在自己的家鄉南通創辦了師範學校,接著又興辦了南通女子師範學校,這在當時可謂開風氣之先。

1904年,張謇又設立了“通州五屬學務處”,作為統籌推廣新式教育的具體辦事機構,並相繼興辦了一批中學和小學,1906年創建吳淞商船學校,1914年又創辦了河海工科學校。在他的努力下,南通陸續出現了300多座小學,20多所中學。

狀元與實業家、詩書人與慈善者,大生集團與蒼生百姓,在張謇的身上完美結合。他為百姓生存著想,為國家發展操勞,他被後人稱為“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