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宋朝官員退休待遇高政府“傷不起”

養老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每個人都希望可以安度晚年, 今天是這樣, 古代亦是如此。 在古代, 宋朝的保障制度是比較完備的。 官員退休有豐厚的退休金, 普通百姓養老除了靠子女外, 還有各種福利機構。 甚至宋代的“公立醫院”也只為窮人免費看病。

古代官員到了70歲也不願退休

退休” 在古代適用群體僅限於官吏。 就退休年齡而言, 明清以前是70歲, 明清時期為60歲, 雖略有提前, 但就當時的人口壽命而言, 在當時就相當於終身制。 但這項制度執行起來較為靈活, 絕大多數朝中官員都不是70而退休,不是提前就是推後。

但許多高級官員到了70歲也不願意退休。 如令狐德芬80歲退休,賀知章86歲才退休。 還有做官一直到死的。 例如武則天時宰相蘇良嗣, 都已85歲高齡了,仍不退休,有一日他去朝見武則天時,跪下謝恩時, 便起不來了, 把他抬回家當天就死了。

而歐陽修65歲退休, 得到了廣泛的褒獎, 蘇軾還特地為他寫了封賀信“力辭於未及之年,退托於不能而止”, 做到了急流勇退。 由此也可看出當時的情況如若可能官員一般是不希望退休的, 因為這與他們的經濟是密不可分的。

退休年齡只是一個大致的標準, 能否成功退休, 主要還由皇帝決定。 例如唐代的李靖申請病退後, 一遇戰事皇帝馬上讓他回來去前線, 這也算是當時的一種返聘制度了。 所以皇帝意願才是標準。

退休待遇過高導致冗官和冗費問題

每個朝代對退休官員都給予終身俸祿作為養老金。 但俸祿多少,各朝不同,也和官員品級的高低和功勞的大小有關。

隋煬帝對大臣們較為吝嗇, 他在609年曾下了一份這樣的詔書, 大意是七品以下的官員,退休後除了得到一次性的實物賞賜“賜帛”以外,再沒有任何待遇。 七品以上的官員退休後,根據具體情況,酌量每月給些錢糧,使他們晚年生活無虞。 但僅僅是衣食無憂依靠退休金大概生活也過得不會太好, 這也難怪隋煬帝會把江山丟了。

唐代不是這樣, 唐玄宗在750年頒佈了一份這樣的詔令, 大意是:從750年農曆三月開始, 六品以下退休官員,與五品以上退休官員一樣,可以終身享受在職時一半的俸祿, 並且不再改變。

宋代經濟水準更高, 皇帝與大臣的關係也比較好, 俸祿更是十分優厚。 宋仁宗在位時就下令:滿朝文武百官到了70歲, 申請退休的, 就發全額俸祿。 宋神宗在位時為了對外用兵, 就規定:如果以前升遷過曾經升轉兩官以上的並且立過戰功的武官,退休後就可以領取全額俸祿了。 而且在整個宋朝, 官員特別是文官生活是十分幸福的, 宋太祖在建國時便立下誓約“不誅殺大臣”, 所以會發現整個宋代大臣們一般犯罪, 只要不是謀反,

較為嚴重的便是流放, 例如蘇東坡, 皇帝都快被他煩死了, 最後只是被流放到海南。

所以整個宋朝士人比較喜歡當官, 不僅在位時生活優越, 退休後生活也優越, 並且很容易娶到老婆, 當時特別流行“榜下擇婿”, 就是在放榜的那一天各地富紳們全家出動, 爭相挑選登第士子做女婿, 那情景簡直就是搶, 坊間便稱其為“捉婿”。 也就是這樣做官的人越來越多, 加上恩蔭做官等原因, 人浮於事, 退休金越發越多, 最後形成了冗官和冗費問題, 給整個宋代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而元明時期就較為苛刻, 清代與其相比還好一些。 元明時期, 退休官員得不到特賜的,就沒有任何俸祿。 得到特賜的,一般是得到一半俸祿,只有極少數大臣才可以得到全額俸祿。

窮人百姓:公費醫療+免費安葬

古代,官員退休後或多或少都有些退休金,而普通平民百姓一般依賴于自己的子女贍養,無依無靠的老人一般則依靠社會的保障制度。宋代的保障制度是古代做得比較完備的。

宋徽宗與蔡京君臣在京師(現在的開封)和地方先後建立了收養鰥寡孤獨的機構“居養院”,類似於現在的養老院和福利院,後來收容範圍擴大。如1107年農曆十月,天氣寒冷,還在下雨,並伴有冰雹。有不少衣著襤褸的乞丐凍傷或凍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徽宗頒佈了一道文書,大致內容是如果在冬天下雨或下雪的情況下,遇到類似衣不蔽體的乞丐,一併送到居養院,居養院又新增了收容站的功能。後來每遇到災情,大致的做法都是這樣。

安濟坊是居養院的配套項目,即救治病患的機構,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公立醫院。在當時也被叫做“病院”或者“病患院”。但安濟坊與現代公立醫院略有不同的是,只為貧窮病人治病,並且全部實行公費。在1102年以唐代悲田養病坊為原型,並結合安樂坊的運行模式設立了安濟坊。

提到安樂坊不得不提蘇軾。蘇軾在任杭州通判(相當於知州副職)和知州(類似于杭州市市委書記)時,由於杭州氣候濕潤,河流密佈,加上貧困和醫藥匱乏,並且對於疫病的防治知識瞭解較少,瘟疫頻發。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蘇軾仿照唐代悲田養病坊建了一所名為安樂坊的免費醫院。請了一些僧醫給病人治病,史書記載三年治癒千人,因此蘇軾還獲得了朝廷的嘉獎。後來這種運行模式的醫療場所加以改造推廣全國。

漏澤園其實質是一種義塚,即政府用官府的土地來收葬無人認領、貧困不能安葬的人或戰死士兵的骸骨。1104年2月3日,在蔡京的建議下漏澤園制度正式確立,並由開封府界推廣至地方州縣。以後各朝一直都沿襲這一政策。

窮人百姓:公費醫療+免費安葬

古代,官員退休後或多或少都有些退休金,而普通平民百姓一般依賴于自己的子女贍養,無依無靠的老人一般則依靠社會的保障制度。宋代的保障制度是古代做得比較完備的。

宋徽宗與蔡京君臣在京師(現在的開封)和地方先後建立了收養鰥寡孤獨的機構“居養院”,類似於現在的養老院和福利院,後來收容範圍擴大。如1107年農曆十月,天氣寒冷,還在下雨,並伴有冰雹。有不少衣著襤褸的乞丐凍傷或凍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徽宗頒佈了一道文書,大致內容是如果在冬天下雨或下雪的情況下,遇到類似衣不蔽體的乞丐,一併送到居養院,居養院又新增了收容站的功能。後來每遇到災情,大致的做法都是這樣。

安濟坊是居養院的配套項目,即救治病患的機構,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公立醫院。在當時也被叫做“病院”或者“病患院”。但安濟坊與現代公立醫院略有不同的是,只為貧窮病人治病,並且全部實行公費。在1102年以唐代悲田養病坊為原型,並結合安樂坊的運行模式設立了安濟坊。

提到安樂坊不得不提蘇軾。蘇軾在任杭州通判(相當於知州副職)和知州(類似于杭州市市委書記)時,由於杭州氣候濕潤,河流密佈,加上貧困和醫藥匱乏,並且對於疫病的防治知識瞭解較少,瘟疫頻發。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蘇軾仿照唐代悲田養病坊建了一所名為安樂坊的免費醫院。請了一些僧醫給病人治病,史書記載三年治癒千人,因此蘇軾還獲得了朝廷的嘉獎。後來這種運行模式的醫療場所加以改造推廣全國。

漏澤園其實質是一種義塚,即政府用官府的土地來收葬無人認領、貧困不能安葬的人或戰死士兵的骸骨。1104年2月3日,在蔡京的建議下漏澤園制度正式確立,並由開封府界推廣至地方州縣。以後各朝一直都沿襲這一政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