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眾尾氣門事件又掀波瀾 竟敢拿中國長尾獼猴做非法動物實驗

進入2月, 距離中國人民傳統佳節——春節, 也只剩下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了。 不少車企在總結完2017年的成績後, 紛紛開始了歡天喜地的年會或是慶功宴。 但在這鑼鼓喧天一片祥和的氣氛當中, 大眾集團卻被爆出了一件引發輿論譁然的負面新聞。

據外媒揭露, 一家名為歐洲運輸業環境與健康聯合會(EUGT)的機構委託在美國的研究所, 使用10只從中國進口的長尾獼猴進行汽車尾氣試驗。 據悉這10只猴子每天被鎖進密封箱子中4個小時, 一邊觀看動畫片一邊吸入尾氣。 事情一經曝光, 眾人立刻發現了這家機構的背後投資人竟然是以大眾為首的德國三家豪華品牌。 大眾汽車總裁馬修斯·穆勒在當天公開表示:“使用動物進行尾氣試驗是十分錯誤並且極其不道德的行為, 這種行為令人深惡痛絕。 ”而另一名在大眾負責公關和遊說的高級經理湯瑪斯·斯特格則承認,

他早在2014年試驗開始前就已經知情。

這位高級經理如今已經引咎辭職, 但他曾於1998年被任德國總理辦公室副主任以及政府新聞發言人的背景還是被網友曝光了出來, 目前該事件仍在調查當中。 虧他還當過德國政府的新聞發言人, 竟然對如此不人道的行為知情不報,

況且猴子還是從中國進口的猴子, 這更傷害了中德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 小泡君個人建議, 既然這位仁兄喜歡用動物做尾氣試驗, 那不如就把他關在一個密閉的房間裡, 每天播放喜羊羊與灰太狼, 並吸四個小時的大眾汽車尾氣, 讓他好好品味一下自己家的尾氣味道是不是比較醇厚不容易上頭。 在懲治之餘也得出了尾氣試驗結果, 一舉兩得。

充電速度大幅提高 捷豹I-Pace 3月開啟預定

從2016年11月首次曝光至今, 捷豹的首款純電動汽車I-Pace已經讓關注它的人等了太久了。 這期間關於I-Pace的新消息是在是太少, 以至於很多人都開始猜測難道捷豹的這款電動車還未出世就將遭遇“難產”?好在, 捷豹官方公佈該車即將在3月1日正式上市,

同時捷豹還會在當天開始接受消費者的預訂。

此外捷豹官方還表示, I-Pace將會擁有可以媲美超級充電的充電速度, 可以再45分鐘以內充滿80%的電量。 當然, 這是需要一個100kW的快速充電樁進行支援才能達到的速度, 如果用其他的非專用充電樁,

可能時間會有所不同。 這與最初公佈I-Pace時說的2小時充滿80%相比又快上了不少。

至於首次披露時宣稱的400ps馬力和220英里(約合354公里)續航, 官方並沒有給出更新的資料。 實話實說如果捷豹I-Pace在當前的市場中以這樣的續航水準發售, 別說無法和特斯拉競爭, 可能在中國市場還不如很多自主品牌的純電動汽車,畢竟今年新發佈的自主品牌電動汽車續航也都基本達到了400公里以上。當下的純電動汽車消費群體對於續航里程仍然比較看重,所以如果捷豹沒有準備新的驚喜,恐怕I-Pace的命途將會有一些堪憂。

保時捷Mission E不接電網也能充電?

雖然捷豹的充電速度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相比手握黑科技的保時捷還是差了一招。近日,保時捷電氣化產品開發部門的負責人Uwe Michael接受了媒體的採訪,在採訪過程中,Michael透露了一個全新技術,可以讓保時捷的客戶在使用純電動汽車時擁有非常愉悅的充電體驗。

據悉,此次保時捷為Mission E車型設計了一套800V的超快速充電系統,比目前市面上最好的快速充電系統電壓還要高一倍。眾所周知,充電功率是由充電電流乘以充電電壓。所以如果想要提高充電效率,要麼提高電流,要麼提高電壓。提高充電電流對充電線纜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保時捷選擇了提高電壓。得益于勒芒賽中保時捷的919混合動力賽車提供的經驗,所以此次保時捷 Mission E也能安全的使用800V電壓為車輛充電。

Michael還說道:“目前我們還在和LG化學、松下電子等電池製造商進行合作生產一套離線充電裝置。該設備實際上就是一個電池包,能夠在不接入電網的情況下存儲足夠充滿三次的電量,和800V充電樁配套使用的話也能夠讓Mission E的車主在20分鐘內獲得400公里的續航里程。”

一樁多用,聽起來挺超值的,但我首先得有那麼多保時捷的車才行啊。假如我真有那麼多款保時捷的車,我還會在意這東西超不超值嗎?

TOSA電動巴士:恕我直言,論充電你們都是渣渣

但真要論速度,連保時捷也算不上快。在本周開幕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ABB旗下的TOSA零碳排放解決方案正式在達沃斯啟動運行。據悉ABB集團已與達沃斯市展開了長期合作,將為公交系統以及私家車提供純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和解決方案。

此次ABB除了帶來了TOSA電動巴士,還首次亮相了一套名為“Flash Charging”的新型充電技術,該系統依靠車輛停靠月臺時的20秒左右時間,就可以為這台純電動巴士充入足夠的電量,讓它能夠支持到下一站。為了方便車輛快速接駁和離開,該方案採用了無線充電方式,功率達到了400kW,由一個鐳射控制的機械臂來負責充電對接。到底這個閃充能有多快,看看下面這個視頻就明白了。

對於路線固定的巴士來說,只需要充夠到達下一站的電量,其實就可以了。使用非常小型的動力電池來驅動車輛,既能夠避免車輛每次都需要長時間充電,又能夠讓電能更好的被利用起來,還能降低車輛造價,簡直是一舉三得啊。

蘋果申請增加測試車 莫非有什麼大動作?

決定一個自動駕駛技術是否成熟,除了要看它的軟體、硬體設定之外,實際測試里程也是重要的衡量標準之一。像Uber就組織起了一支由200多輛富豪XC90組成的自動駕駛車隊,來進行實際道路測試。而此前已經很久沒有新消息爆出的蘋果公司,最近卻一直偷偷的增加旗下自動駕駛測試車隊的車輛數目。這不由得讓人猜想,難道蘋果的自動駕駛技術已經達到某種程度的“成功”?即將進入大規模測試階段?

據加州機動車輛管理局表示,蘋果在2017年4月時首次註冊了3輛雷克薩斯RX450h作為自動駕駛系統研發用車。隨後,蘋果就開始逐漸增加測試車的數量,2017年7月增加2輛、10月增加7輛、11月增加2輛、12月增加6輛、本月也增加了7輛。到目前為止,蘋果的自動駕駛測試車隊總計註冊了27輛測試用車,雖然在同行之中,這個數量絕對算不上多。但此舉也被認為是蘋果在自動駕駛技術上已經取得了某些突破性進展。

這家公司跟其他公司(包括汽車製造商和科技創業公司)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對自己的自動駕駛系統開發進度一直三緘其口。此前庫克也已經公開表示過,蘋果將放棄不切實際的“造車計畫”,轉而專心打造自動駕駛軟體。但此外,我們似乎對他們的各方面資訊都瞭解甚少。直到全年10月有人拍到蘋果的自動駕駛測試車在公共道路上行駛,我們才知道了它採用了Velodyne的六顆雷射雷達和攝像頭等硬體設備。

目前,蘋果由於幾乎不對外透露任何消息,已經被Navigant Research的全球自動駕駛技術榜單排到了倒數前兩名,和特斯拉不相上下。而特斯拉至少在2016年還公佈過一段幾乎達到L5級自動駕駛技術的實拍視頻,蘋果卻絲毫沒有“說點什麼”的意思。這究竟是研發遇到了困境難以啟齒?還是真的像人們所猜測的那樣已經有了“重大突破”?小泡君覺得,以目前蘋果一年不如一年的保密功夫來看,估計過不了多久就會有內部人士出來爆料了。

瑞典將試運營“沒有方向盤”的巴士

自動駕駛雖然來勢洶洶,但一口吃成胖子肯定不現實。相比全球數以億計的私家車而言,讓自動駕駛先行部署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是一個比較靠譜的選擇。這家名為Nobina的瑞典巴士運營商也是這麼想的,所以他們最近啟動了一個叫做“Auto Pilot”的自動駕駛專案。

令人驚奇的是,這台自動駕駛巴士也是一台典型的“豆莢車”,車內沒有配置傳統的方向盤和儀錶盤,擁有6個座位,最多可承載11名乘客。而且從車內的顯示幕來看,該車還是一台純電動巴士,續航里程至少超過300公里。如此來看,Nobina的Auto Pilot自動駕駛巴士也擁有像通用汽車Cruise AV一樣的L5級自動駕駛能力?

據Nobina公司的負責人介紹,Auto Pilot項目目前正在試運行階段,該車所搭載的雖然是完全無需人工介入的“L5級自動駕駛技術”,但僅能將速度限制在每小時12英里以下(大約20km/h),並且只能沿著規定線路行駛。所以嚴格來說,它只能算是在限定條件和區域內的完全自動駕駛。“當車輛前方有行人時,自動駕駛系統會及時發現並作出減速動作,直至車輛完全停穩。而在上下車時,一旦所有乘客上下完畢,車廂門也會自動關閉。”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教授Yusak Susilo認為,駕駛員的開銷佔據了公共交通方面運營成本的一半以上,如果未來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先從公共交通方面逐漸接替駕駛員的工作,那將會為公交公司節省大量的運營成本。

目前,該專案僅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試運行,但如果回饋不錯的話估計很快會推廣到整個歐洲。小泡君只是想問問,一般的公交巴士如果差一點沒上去,還可以拍門讓師傅開門。那這種自動駕駛巴士有沒有考慮到乘客的這方面需求呢?

自動駕駛落地的另一條路——自動物流車

除了載人的需求之外,自動駕駛其實在載物方面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有分析人士就認為,針對載人需求的自動駕駛或許還得再等等,但在物流和快遞配送方面的自動駕駛現在已經可以逐步商業化了。就比如Nuro.ai最近tuiNuro.ai是一家位於矽谷的初創公司,由前Google自動駕駛部門的Dave Ferguson和朱佳俊共同創辦。在本週二,他們表示已經獲得了9200萬美元的投資,用於打造一款擁有自動駕駛功能的“小車”,這款車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並不是用來載人的,而是用來載貨的。

這款名為Nuro的小貨車非常小,大概只有傳統轎車一半左右的寬度。它的形狀類似一個超迷你麵包車,頭上頂著一顆碩大的雷射雷達。據Nuro.ai表示,就是因為車身占的空間很小,所以在路邊進行收貨交付時也不會佔據太多道路資源,更加安全方便。Nuro的車身共分為四個儲物空間,每個空間內都能放置從快遞包裹到披薩餅各種不同的貨物,甚至通過定制的模組,Nuro還能提供保溫、冰鮮等特殊功能。

Ferguson表示,經過了1年半研發,Nuro目前正在跟大大小小的零售商和合作夥伴進行洽談,在2018年年底,這款車將會開始在一些特定的地區進行試運營。但這款車並不會在高速公路上使用,它的主要覆蓋範圍仍然是城市內的街道。之前我們也提到過京東也在研發一款專注於物流快遞交付的自動駕駛產品,在理念上與Nuro並沒有區別,唯一不同的是京東的小車速度比較慢,主要會在人行道上行駛。而Nuro在設計之初就是希望能夠在機動車道上和其他汽車共同行駛,所以雖然不上高速,但車速方面還是要比京東物流車快上不少。希望這款小車能夠儘快投入試運營,最好是能來中國測試一下。相信美團、百度外賣和餓了嗎一定非常願意和Nuro.ai進行合作。

可能在中國市場還不如很多自主品牌的純電動汽車,畢竟今年新發佈的自主品牌電動汽車續航也都基本達到了400公里以上。當下的純電動汽車消費群體對於續航里程仍然比較看重,所以如果捷豹沒有準備新的驚喜,恐怕I-Pace的命途將會有一些堪憂。

保時捷Mission E不接電網也能充電?

雖然捷豹的充電速度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相比手握黑科技的保時捷還是差了一招。近日,保時捷電氣化產品開發部門的負責人Uwe Michael接受了媒體的採訪,在採訪過程中,Michael透露了一個全新技術,可以讓保時捷的客戶在使用純電動汽車時擁有非常愉悅的充電體驗。

據悉,此次保時捷為Mission E車型設計了一套800V的超快速充電系統,比目前市面上最好的快速充電系統電壓還要高一倍。眾所周知,充電功率是由充電電流乘以充電電壓。所以如果想要提高充電效率,要麼提高電流,要麼提高電壓。提高充電電流對充電線纜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保時捷選擇了提高電壓。得益于勒芒賽中保時捷的919混合動力賽車提供的經驗,所以此次保時捷 Mission E也能安全的使用800V電壓為車輛充電。

Michael還說道:“目前我們還在和LG化學、松下電子等電池製造商進行合作生產一套離線充電裝置。該設備實際上就是一個電池包,能夠在不接入電網的情況下存儲足夠充滿三次的電量,和800V充電樁配套使用的話也能夠讓Mission E的車主在20分鐘內獲得400公里的續航里程。”

一樁多用,聽起來挺超值的,但我首先得有那麼多保時捷的車才行啊。假如我真有那麼多款保時捷的車,我還會在意這東西超不超值嗎?

TOSA電動巴士:恕我直言,論充電你們都是渣渣

但真要論速度,連保時捷也算不上快。在本周開幕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ABB旗下的TOSA零碳排放解決方案正式在達沃斯啟動運行。據悉ABB集團已與達沃斯市展開了長期合作,將為公交系統以及私家車提供純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和解決方案。

此次ABB除了帶來了TOSA電動巴士,還首次亮相了一套名為“Flash Charging”的新型充電技術,該系統依靠車輛停靠月臺時的20秒左右時間,就可以為這台純電動巴士充入足夠的電量,讓它能夠支持到下一站。為了方便車輛快速接駁和離開,該方案採用了無線充電方式,功率達到了400kW,由一個鐳射控制的機械臂來負責充電對接。到底這個閃充能有多快,看看下面這個視頻就明白了。

對於路線固定的巴士來說,只需要充夠到達下一站的電量,其實就可以了。使用非常小型的動力電池來驅動車輛,既能夠避免車輛每次都需要長時間充電,又能夠讓電能更好的被利用起來,還能降低車輛造價,簡直是一舉三得啊。

蘋果申請增加測試車 莫非有什麼大動作?

決定一個自動駕駛技術是否成熟,除了要看它的軟體、硬體設定之外,實際測試里程也是重要的衡量標準之一。像Uber就組織起了一支由200多輛富豪XC90組成的自動駕駛車隊,來進行實際道路測試。而此前已經很久沒有新消息爆出的蘋果公司,最近卻一直偷偷的增加旗下自動駕駛測試車隊的車輛數目。這不由得讓人猜想,難道蘋果的自動駕駛技術已經達到某種程度的“成功”?即將進入大規模測試階段?

據加州機動車輛管理局表示,蘋果在2017年4月時首次註冊了3輛雷克薩斯RX450h作為自動駕駛系統研發用車。隨後,蘋果就開始逐漸增加測試車的數量,2017年7月增加2輛、10月增加7輛、11月增加2輛、12月增加6輛、本月也增加了7輛。到目前為止,蘋果的自動駕駛測試車隊總計註冊了27輛測試用車,雖然在同行之中,這個數量絕對算不上多。但此舉也被認為是蘋果在自動駕駛技術上已經取得了某些突破性進展。

這家公司跟其他公司(包括汽車製造商和科技創業公司)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對自己的自動駕駛系統開發進度一直三緘其口。此前庫克也已經公開表示過,蘋果將放棄不切實際的“造車計畫”,轉而專心打造自動駕駛軟體。但此外,我們似乎對他們的各方面資訊都瞭解甚少。直到全年10月有人拍到蘋果的自動駕駛測試車在公共道路上行駛,我們才知道了它採用了Velodyne的六顆雷射雷達和攝像頭等硬體設備。

目前,蘋果由於幾乎不對外透露任何消息,已經被Navigant Research的全球自動駕駛技術榜單排到了倒數前兩名,和特斯拉不相上下。而特斯拉至少在2016年還公佈過一段幾乎達到L5級自動駕駛技術的實拍視頻,蘋果卻絲毫沒有“說點什麼”的意思。這究竟是研發遇到了困境難以啟齒?還是真的像人們所猜測的那樣已經有了“重大突破”?小泡君覺得,以目前蘋果一年不如一年的保密功夫來看,估計過不了多久就會有內部人士出來爆料了。

瑞典將試運營“沒有方向盤”的巴士

自動駕駛雖然來勢洶洶,但一口吃成胖子肯定不現實。相比全球數以億計的私家車而言,讓自動駕駛先行部署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是一個比較靠譜的選擇。這家名為Nobina的瑞典巴士運營商也是這麼想的,所以他們最近啟動了一個叫做“Auto Pilot”的自動駕駛專案。

令人驚奇的是,這台自動駕駛巴士也是一台典型的“豆莢車”,車內沒有配置傳統的方向盤和儀錶盤,擁有6個座位,最多可承載11名乘客。而且從車內的顯示幕來看,該車還是一台純電動巴士,續航里程至少超過300公里。如此來看,Nobina的Auto Pilot自動駕駛巴士也擁有像通用汽車Cruise AV一樣的L5級自動駕駛能力?

據Nobina公司的負責人介紹,Auto Pilot項目目前正在試運行階段,該車所搭載的雖然是完全無需人工介入的“L5級自動駕駛技術”,但僅能將速度限制在每小時12英里以下(大約20km/h),並且只能沿著規定線路行駛。所以嚴格來說,它只能算是在限定條件和區域內的完全自動駕駛。“當車輛前方有行人時,自動駕駛系統會及時發現並作出減速動作,直至車輛完全停穩。而在上下車時,一旦所有乘客上下完畢,車廂門也會自動關閉。”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教授Yusak Susilo認為,駕駛員的開銷佔據了公共交通方面運營成本的一半以上,如果未來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先從公共交通方面逐漸接替駕駛員的工作,那將會為公交公司節省大量的運營成本。

目前,該專案僅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試運行,但如果回饋不錯的話估計很快會推廣到整個歐洲。小泡君只是想問問,一般的公交巴士如果差一點沒上去,還可以拍門讓師傅開門。那這種自動駕駛巴士有沒有考慮到乘客的這方面需求呢?

自動駕駛落地的另一條路——自動物流車

除了載人的需求之外,自動駕駛其實在載物方面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有分析人士就認為,針對載人需求的自動駕駛或許還得再等等,但在物流和快遞配送方面的自動駕駛現在已經可以逐步商業化了。就比如Nuro.ai最近tuiNuro.ai是一家位於矽谷的初創公司,由前Google自動駕駛部門的Dave Ferguson和朱佳俊共同創辦。在本週二,他們表示已經獲得了9200萬美元的投資,用於打造一款擁有自動駕駛功能的“小車”,這款車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並不是用來載人的,而是用來載貨的。

這款名為Nuro的小貨車非常小,大概只有傳統轎車一半左右的寬度。它的形狀類似一個超迷你麵包車,頭上頂著一顆碩大的雷射雷達。據Nuro.ai表示,就是因為車身占的空間很小,所以在路邊進行收貨交付時也不會佔據太多道路資源,更加安全方便。Nuro的車身共分為四個儲物空間,每個空間內都能放置從快遞包裹到披薩餅各種不同的貨物,甚至通過定制的模組,Nuro還能提供保溫、冰鮮等特殊功能。

Ferguson表示,經過了1年半研發,Nuro目前正在跟大大小小的零售商和合作夥伴進行洽談,在2018年年底,這款車將會開始在一些特定的地區進行試運營。但這款車並不會在高速公路上使用,它的主要覆蓋範圍仍然是城市內的街道。之前我們也提到過京東也在研發一款專注於物流快遞交付的自動駕駛產品,在理念上與Nuro並沒有區別,唯一不同的是京東的小車速度比較慢,主要會在人行道上行駛。而Nuro在設計之初就是希望能夠在機動車道上和其他汽車共同行駛,所以雖然不上高速,但車速方面還是要比京東物流車快上不少。希望這款小車能夠儘快投入試運營,最好是能來中國測試一下。相信美團、百度外賣和餓了嗎一定非常願意和Nuro.ai進行合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