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魏延不被小人害死,反而接了諸葛亮的班,蜀漢會有怎樣的結局?

魏延, 字文長, 是荊州義陽人, 他在劉備入川之前, 便來投奔, 之後憑藉戰績贏得了劉備的賞識, 為蜀漢立下了赫赫戰功。 但是西元234年, 諸葛亮臨終之前, 與眾人商議退兵之事, 卻避開了軍中地位最高的他, 最終導致他在爭權之時, 為小人楊儀所害, 自此之後, 逐漸出現了“蜀中無大將”的局面, 實在令人唏噓。 關於此事, 《魏略》中卻提到了不同的說法, 即諸葛亮從未想過放棄魏延, 反而在臨終之前, 將兵權將給了魏延, 只不過楊儀素來與魏延不和, 為了避免魏延身居高位之後, 對自己展開報復, 於是污蔑魏延想要投降曹魏,

並率軍擊殺了魏延。

《三國志》注引《魏略》曰:“諸葛亮病, 謂延等雲:‘我之死後, 但謹自守, 慎勿複來也。 ’令延攝行己事, 密持喪去。 延遂匿之, 行至褒口, 乃發喪。 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和, 見延攝行軍事, 懼為所害, 乃張言延欲舉眾北附, 遂率其眾攻延。 延本無此心,

不戰軍走, 追而殺之。 ”我們姑且不論此事真假, 單來討論一下, 如果此事為真, 魏延真得成為了諸葛亮的接班人, 而且沒有被楊儀害死, 那麼蜀漢出現什麼結果。 對於此事, 小編認為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結果。

一、大舉伐魏, 取得戰果

當時天下分九州, 曹魏獨佔六州, 而蜀漢僅有一州, 兩相對比之下, 蜀漢想要“興複漢室, 還於舊都”, 想要求穩, 根本不可能, 只能奇襲, 只能靠賭。 而魏延有勇有謀, 最擅長的便是設奇計。 因此如果諸葛亮去世之後, 魏延得以握有兵權, 很可能在伐魏之時, 取得巨大的戰果。

只不過, 出現這種情況的機率比較小。

二、大舉伐魏, 軍隊被全殲, 蜀漢迅速滅亡

諸葛亮去世之後, 魏延會繼續北伐是一定的, 但是當時蜀漢的實力, 遠不及曹魏, 論地盤, 曹魏據有六州之地, 蜀漢僅有一州;論兵馬, 曹魏有四十余萬軍隊, 蜀漢卻僅有十萬餘人;論人才,

蜀漢人才凋敝, 曹魏卻依舊兵多將廣, 並擁有司馬懿這樣的老狐狸。 因此如果魏延大舉伐魏, 很可能在孤軍冒進的情況下, 被誘敵深入並全殲, 而一旦他的兵馬全軍覆沒, 則蜀漢危矣。

三、連年北伐, 窮兵黷武

魏延是對“北定中原”充滿執念的, 如果他掌握了蜀漢的兵權, 而且不能一舉伐魏成功,絕對不會向諸葛亮一樣,暫時休養生息,等待機會,而是連年北伐。蜀漢本就人口少,地盤少,很難積累戰爭資源,如果連續發動戰爭,而且不能取得戰果的話,就會導致蜀漢國力迅速下降,百姓民不聊生,甚至可能會引發叛亂,使蜀漢動盪不安。

四、魏延死於內鬥,蜀漢出現混亂

魏延雖然有勇有謀,是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才,完全可以獨當一面,但是他的性格並不適合身居高位。畢竟他的性格與關羽相近,即“性矜高”,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他就已經自視甚高,導致“當時皆避下之”了,如果他成為蜀漢軍方的一把手,沒有人壓制,這種情況只會更甚。試想其他人會容他一人獨大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這種情況下,魏延很有可能遭到陷害被剷除,蜀漢朝堂也會陷入一片混亂。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雖然魏延之死非常可惜,但是如果他活下來,並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于蜀漢而言,其實是弊大於利的。以魏延的性格和能力,他能為將,能獨當一面,卻不能為帥,不能統籌全域。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史料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而且不能一舉伐魏成功,絕對不會向諸葛亮一樣,暫時休養生息,等待機會,而是連年北伐。蜀漢本就人口少,地盤少,很難積累戰爭資源,如果連續發動戰爭,而且不能取得戰果的話,就會導致蜀漢國力迅速下降,百姓民不聊生,甚至可能會引發叛亂,使蜀漢動盪不安。

四、魏延死於內鬥,蜀漢出現混亂

魏延雖然有勇有謀,是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才,完全可以獨當一面,但是他的性格並不適合身居高位。畢竟他的性格與關羽相近,即“性矜高”,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他就已經自視甚高,導致“當時皆避下之”了,如果他成為蜀漢軍方的一把手,沒有人壓制,這種情況只會更甚。試想其他人會容他一人獨大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這種情況下,魏延很有可能遭到陷害被剷除,蜀漢朝堂也會陷入一片混亂。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雖然魏延之死非常可惜,但是如果他活下來,並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于蜀漢而言,其實是弊大於利的。以魏延的性格和能力,他能為將,能獨當一面,卻不能為帥,不能統籌全域。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史料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