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豆瓣日記: 窮中談吃:我難以忘懷的十二家食肆

本文作者“晴耕雨讀”, 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最近讀了臺灣作家舒國治的《窮中談吃》, 談的挺有意思, 讓我想起不少回憶裡的味道, 數了數, 十二家。

01 南京浮橋同慶樓

同慶樓是我最喜歡的南京館子(其實是安徽館子來的), 別跟我說什麼“南京大排檔”, 那家餐廳有點尷尬。

同慶樓在浮橋地鐵站的旁邊, 我第一次去的時候還沒有地鐵。 當時也是誤打誤撞, 帶著一起參加《一站到底》的朋友們晚上去吃飯, 沒想到這麼好, 鴨子特別好吃, 其他也都可以盲點, 不會出錯。 價格也非常合理。

後來又帶朋友去吃過幾次, 去年國慶日的訂婚宴,

也是在這吃的, 雙方家長見面, 吃完飯一起去不遠的總統府逛了一圈。 我的婚禮在南京, 如果擺婚宴的話, 也一定是在這裡。

02 臺北公館張記嘉義雞肉飯

說完南京就說臺北, 有點欽定的意思。 我真是難忘這一碗雞肉飯, 吃了一碗不夠, 還要再吃。

當時是和朋友在台大門口那一區(叫“公館”)閒逛, 發現路邊這家生意不錯, 落座品嘗了最地道的嘉義雞肉飯。 本來我對這吃食沒有太多期待, 沒想到真的好, 雞肉和飯並沒有脫離(這是蓋飯之大忌), 融為一體, 噴香, 不用配別的菜。

吃完這一餐, 到不遠處羅斯福路上的舊書店, 一家叫“總書ji”的二樓舊書店正在倒閉中, 歇業打折, 買了一箱。 第二天又去買了一箱。

03 蘇州平江路魚食飯稻

一般而言呢, 在熱門景區的餐廳大多比較坑人。 我走進這家店的時候就這麼提心吊膽。 因為它的位置太好了, 蘇州平江路的心臟地帶, 水邊老屋, 一眼就看到。

如此這般心理建設, 再一落座點單上菜, 驚喜就自然而然。 好吃, 有特色, 也不貴, 對得起這四個字“魚食飯稻”。

我在很久之前就在網路上看到過這四個字, 白牆黑字地寫在店門口, 當時還想著找機會謀劃一本書, 就叫《魚食飯稻:江南的生活方式》。 很美。

04 嘉興月河鄒大鮮

嘉興是我常去的地方。 到上海工作後, 週末沒事就坐綠皮火車到嘉興, 很方便。 月河是嘉興最重要的景點, 去了月河, 大多數人的感受和乾隆帝到天津盤山的感受類似, 當時他說“早知有盤山, 何必下江南”。

到了月河, 你得說一句“早知有月河, 何必到周莊”。

鄒大鮮也是身處月河心臟的老店, 門口的氣勢有點富麗堂皇的威武, 我第一次去也是心驚膽戰。 裡面別有洞天, 算得上是一個完整的江南園林, 遊廊曲折, 前後呼應, 有水有橋, 食客坐在窗前, 窗在水邊。

江南的味在這裡一應俱全, 這家還保留了江浙一帶自古沿襲的點菜方式, 不給你功能表, 想吃什麼到前面專門的地方去看, 都做了模型擺在那裡的, 所見即所得。 這是南宋臨安就有的飯店特色服務。

05 杭州南山玲瓏小鎮

嘉興下一站就是杭州了, 杭州我喜歡的餐廳不少, 最難忘的還是南山路上的玲瓏小鎮。 南山路就在西湖邊上, 中國美院就在餐廳隔壁的。

玲瓏小鎮好吃的也多,

我最讚賞的是其中一味“鳳梨油條蝦”。 這道菜也算流行了, 外婆家都開始仿製, 但始終不得其精髓, 蝦與油條割裂開了, 還有啥意思?玲瓏小鎮的油條蝦做得不錯, 可以和鹿港小鎮一搏。

玲瓏小鎮還有個必點的, 西湖淡啤。 西湖淡啤不錯, 拍個照也適合, 唯一遺憾的是釀造西湖淡啤的原料裡, 沒有西湖水。

06 廈門鼓浪嶼挑食海鮮餐廳

在鼓浪嶼逛上一圈, 誰都要餓。 一路餐廳不少, 卻始終沒有發現特別想進的。 當下就和妻子商議, 決定搜一搜點評, 最好找個團購, 在這樣的景點裡還是怕被宰。

於是搜到這家海鮮餐廳。 裝修得很現代, 文藝風。 一般來講這種店很可能難吃(反而是蒼蠅館子比較可口), 還好做得不錯。 生意不大好, 但是沒有影響海鮮的新鮮度,

那一盤蝦讓我至今難忘。

配餐點了一聽金裝臺灣啤酒, 向海那邊, 舉杯遙祝。

07 北京東四9號食庫

在北京念書四年, 好吃的說老實話沒有多少, 反倒是北大食堂沒有讓我吃厭。 康博斯的雞腿飯(加汁)、燕南的燒鱈魚、小白房的麵條小煲、家園改造前的大盤雞拌面, 那可這都是十足的美味, 蓬頭垢面也要爬起來去吃的。

不過北京也有特別, 除了富人階層常去的那些館子外, 最讓我難忘的要數胡同生涯裡的這次覓食。 當時我住在東四的禮士胡同, 不遠處的報房胡同裡, 這家店暗藏玄機。 在功能表上意外發現了流行美國的假中國菜“左宗棠雞”, 趕緊點上一份, 別說, 還真好吃。

於是就在餐廳的二層靠窗位置吃左宗棠雞, 鮮甜帶膩,大嚼白米飯,以此禦敵。窗外是蕭瑟的北方冬天,老樹葉子掉光了,枝椏就很好看。

08 北京潘家園宏狀元

最近的工作經常要出差,都是去北京的。每次去北京我都要吃一家店,就是這個開遍大街小巷的宏狀元了。住在酒店,點外賣也要來一份。

第一次吃宏狀元是在大一,初到北京,去潘家園看熱鬧,看完了在附近覓食,路過這家藏在樹蔭裡的宏狀元。店員打扮得非常得體,比空姐還要大方,儼然滿足了我對“北京人”體面、局氣的美好想像。

味道是十足家常的,也符合這家店“鄰里餐廳”的定位。幹鍋花菜是必點的,如果是夏天,再來一碗冰粥是再好不過。

09 上海徐家匯查餐廳

在上海待到第三年,各種館子去過不少,印象深刻的不多,這家茶餐廳是特別的。第一次到查餐廳,是在畢業前,還是實習生的身份,到上海來出差。當時我在上海念書的高中同學請我吃飯,選在了她喜愛的查,還是思南路那家店。店面狹小,排隊急死人。

後來我來上海,住徐家匯,逛街時偶然發現就在永新坊有家查,店面大得多,打造成了複刻香港茶餐廳的模樣,如果不是全場的上海話,幾乎難辨真假。

於是就經常去吃,有時候點菜,有時候吃蓋澆飯或者炒河粉,無論怎樣,鳳梨油是一定要的。

10 蘭州西關全順樓

全順樓太有趣了,我一直稱之為“奇幻漂流”,上個月和大學老友重聚,還談到它,約定以後找機會再去一次全順樓。

當時是我們一群同學在蘭州閒逛,午餐時間到了,去哪吃呢,就在點評上搜索,發現西關轉盤不遠處有家這個店,好評如潮,而且老牌,就興沖沖去了。一到門口傻眼,掛著全國“五星級餐廳”的招牌,接待的服務員穿著紅旗袍,就引我們上樓去,原來這裡連大廳都沒有,只有包間。

落座的我們嚇得半死,心裡想的都是“慘了,吃不起,吃不起”。服務員問“喝點什麼,綠茶可以嗎”,機智的女同學C君說“只要白開水”。然而,然而,菜單一拿來,我的媽,最貴的大肉也不過幾十塊而已,這價位在北京只夠吃路邊攤的。於是亂點一起,談笑甚歡,甜醅子吃完一輪又叫了一輪。

11 香港西環水街粥鋪

這家店似乎已經倒閉了,在地圖上遍尋不著。也可能它本身就沒有名字。

當時是從皇后大道的酒店起床,去港大逛,路上餓了想吃早餐,正好在拐角處看到這家粥鋪。時間已經不早,人家也快要收攤,看我們一行三人,不好意思地說可能不夠。我們說沒事,有啥來啥,混到一起也沒關係。沒想到陰差陽錯造就了一碗難忘的粥。

還記得吃完粥在旁邊的7-11買了份報紙,頭條是港大學生會怒懟校委會之類,我說,這他媽就是香港啊,我愛資本主義腐朽的氣息。

12 鐮倉江之島文佐食堂

上一個秋天去了日本,除了東京,當然要去鐮倉。江之島上這家飯店,就是《海街日記》裡的“海貓食堂”,現實裡叫“文佐食堂”的。

這家食堂藏在江之島背面的居民區裡,和景點所在的北面有點距離,一路上走啊走,又有各種店家出來招攬,差點放棄。走到了,吃完了,才覺得真是值得。

點了一份魚定食、一份飯,吃乾淨表示尊敬,邊吃邊看牆上掛著的長澤雅美幾個人的簽名照。半路上還有剛剛起床的年輕人來打包一份飯。給我們做好飯,店家的老奶奶和阿姨就坐在裡面,結帳時我們互道Thank you和阿裡嘎多。

想回去再吃一次。

>

都想回去再吃一次。

(全文完)

本文作者“晴耕雨讀”,現居上海,目前已發表了60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晴耕雨讀”關注Ta。

鮮甜帶膩,大嚼白米飯,以此禦敵。窗外是蕭瑟的北方冬天,老樹葉子掉光了,枝椏就很好看。

08 北京潘家園宏狀元

最近的工作經常要出差,都是去北京的。每次去北京我都要吃一家店,就是這個開遍大街小巷的宏狀元了。住在酒店,點外賣也要來一份。

第一次吃宏狀元是在大一,初到北京,去潘家園看熱鬧,看完了在附近覓食,路過這家藏在樹蔭裡的宏狀元。店員打扮得非常得體,比空姐還要大方,儼然滿足了我對“北京人”體面、局氣的美好想像。

味道是十足家常的,也符合這家店“鄰里餐廳”的定位。幹鍋花菜是必點的,如果是夏天,再來一碗冰粥是再好不過。

09 上海徐家匯查餐廳

在上海待到第三年,各種館子去過不少,印象深刻的不多,這家茶餐廳是特別的。第一次到查餐廳,是在畢業前,還是實習生的身份,到上海來出差。當時我在上海念書的高中同學請我吃飯,選在了她喜愛的查,還是思南路那家店。店面狹小,排隊急死人。

後來我來上海,住徐家匯,逛街時偶然發現就在永新坊有家查,店面大得多,打造成了複刻香港茶餐廳的模樣,如果不是全場的上海話,幾乎難辨真假。

於是就經常去吃,有時候點菜,有時候吃蓋澆飯或者炒河粉,無論怎樣,鳳梨油是一定要的。

10 蘭州西關全順樓

全順樓太有趣了,我一直稱之為“奇幻漂流”,上個月和大學老友重聚,還談到它,約定以後找機會再去一次全順樓。

當時是我們一群同學在蘭州閒逛,午餐時間到了,去哪吃呢,就在點評上搜索,發現西關轉盤不遠處有家這個店,好評如潮,而且老牌,就興沖沖去了。一到門口傻眼,掛著全國“五星級餐廳”的招牌,接待的服務員穿著紅旗袍,就引我們上樓去,原來這裡連大廳都沒有,只有包間。

落座的我們嚇得半死,心裡想的都是“慘了,吃不起,吃不起”。服務員問“喝點什麼,綠茶可以嗎”,機智的女同學C君說“只要白開水”。然而,然而,菜單一拿來,我的媽,最貴的大肉也不過幾十塊而已,這價位在北京只夠吃路邊攤的。於是亂點一起,談笑甚歡,甜醅子吃完一輪又叫了一輪。

11 香港西環水街粥鋪

這家店似乎已經倒閉了,在地圖上遍尋不著。也可能它本身就沒有名字。

當時是從皇后大道的酒店起床,去港大逛,路上餓了想吃早餐,正好在拐角處看到這家粥鋪。時間已經不早,人家也快要收攤,看我們一行三人,不好意思地說可能不夠。我們說沒事,有啥來啥,混到一起也沒關係。沒想到陰差陽錯造就了一碗難忘的粥。

還記得吃完粥在旁邊的7-11買了份報紙,頭條是港大學生會怒懟校委會之類,我說,這他媽就是香港啊,我愛資本主義腐朽的氣息。

12 鐮倉江之島文佐食堂

上一個秋天去了日本,除了東京,當然要去鐮倉。江之島上這家飯店,就是《海街日記》裡的“海貓食堂”,現實裡叫“文佐食堂”的。

這家食堂藏在江之島背面的居民區裡,和景點所在的北面有點距離,一路上走啊走,又有各種店家出來招攬,差點放棄。走到了,吃完了,才覺得真是值得。

點了一份魚定食、一份飯,吃乾淨表示尊敬,邊吃邊看牆上掛著的長澤雅美幾個人的簽名照。半路上還有剛剛起床的年輕人來打包一份飯。給我們做好飯,店家的老奶奶和阿姨就坐在裡面,結帳時我們互道Thank you和阿裡嘎多。

想回去再吃一次。

>

都想回去再吃一次。

(全文完)

本文作者“晴耕雨讀”,現居上海,目前已發表了60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晴耕雨讀”關注Ta。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