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安定車記30年》第33集:“鯰魚”攪活一潭死水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歷時13年, 可謂曠日持久。 似乎國門一旦打開, 長期享有高關稅壁壘保護的中國汽車業就會全軍覆沒, 這種擔心根深蒂固。 “入世”談判的成果之一, 就是如何把中國汽車描述為“幼稚產業”, 以獲得一個長達六年的“緩衝期”。

90年代末, 機械部撤銷, 汽車業的行業管理功能主要通過兩個部門來實現。 一是國家計委的立項審批;二是國家經貿委對汽車產品目錄的管理。

前者好比頒發企業合法與否的“身份證”;後者如同街道計生委手裡掌握的車型問世的“准生證”。 汽車業的管理多少年堪稱“計劃經濟的活樣板”,

行業以外的企業連生存的權力都沒有。 當時中國在冊的汽車廠有120家, 比全球汽車廠的總和還要多。

其中80%的企業年產量不到1萬輛, 還有十多家企業的年產量是不到10輛。

吉利、奇瑞、華晨、悅達等行業之外的“准轎車”企業, 通過買殼換股等灰色管道, 用6字頭改裝車和客車名目進入了轎車生產領域。 要名正言順地通過經貿委審批, 進入7字頭的轎車生產公告, 則難於登天。

2011年初, 國家經貿委出臺的《汽車發展戰略規劃》, 利用六年緩衝期, 政府首先是要重點保護一汽、東風、上汽三大國企, 而對於當時初露鋒芒的非行業內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 仍然被嚴格的“准入制”擋在門外。 用當時的話說, 入世後汽車跨國公司大敵當前, 不能“前門拒虎, 後門進狼”。

已經呱呱墜地的“准轎車”們, 由於遲遲拿不到產品合法銷售的“公告”審批, 危在旦夕。

當時, 我在 “門外車譚” 的專欄《“准轎車”們何罪之有》中寫道:國家作為出資人, 引導大型國企打造“國家隊”, 順理成章。 但是主管部門要有眼界和心胸:允許“行業外”的汽車企業參與競爭。

起碼為“國家隊”留下一批“陪練”。 如果連跟“陪練”都不敢過招, 置之死地而後快, “保護期”一過, 能在全球化競爭中生存, 豈非一相情願?

這篇文章, 我專門送給當時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一閱, 他是中國轎車發展, 尤其是轎車進入家庭的堅定推動者。 他把文章批轉給有關部門, 表達了對“准轎車”們的支持。

入世在即, 我和幾家行業外的“准轎車”們密切溝通, 他們為中國百姓造轎車的那份執著讓我感動。 應該說, 他們是中國企業家裡面最優秀、最精明的一群;他們好似“鯰魚”, 攪活中國汽車工業一潭死水。 以血肉之軀, 碰撞花崗岩一般的死硬體制。 以吉利李書福、奇瑞詹夏來和尹同耀、華晨仰融等的高智商和豐富閱歷,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個個是不折不扣的“汽車瘋子”, 是他們撐起了日後“自主品牌”的脊樑。

(85集紀錄片《安定車記30年》, 在優酷汽車, 騰訊視頻汽車, 一點資訊, 以及網上車市等網站和移動端同步播出。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