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維吾爾族人與突厥人沒有直接關係,回鶻才是他們的先民

提示:按維吾爾族人自己的發展史記載:維吾爾族人與突厥族同出與匈奴民族, 是匈奴族的單于的兩個王子發生爭鬥分裂, 帶領自己的部下逐漸形成了突厥和回鶻兩個不同的民族, 回鶻就是維吾爾族的先民。 回鶻汗國長期與唐朝保持了良好的關係, 歷代可汗均由唐朝冊封, “安史之亂”中還回鶻軍隊還幫唐朝收復了長安與洛陽兩京。 而唐朝也因此與回鶻汗國保持了長期聯姻。

在新疆的30多天時間裡, 沙拉買提一直在為我開車, 在和他談勞務費時, 他說:“你嘛, 內地的朋友, 我嘛給你開車, 一天400塊錢連人帶車, 你走到哪裡我拉你到哪裡。 我們維吾爾族不騙人的, 你到哪裡租車都是這個價!”隨後, 他向我強調:“漢族的朋友嘛, 我叫沙拉買提, 意思是健康、平安, 你要走那麼遠的路圖的不就是這個嗎?我看只能是我了!”

從烏魯木齊到喀什, 我們一路走走停停,

沒過多長時間, 彼此便已很熟悉。 當知道我九零年代曾經在新疆當過兵時, 沙拉買提就不願叫我“朋友”而改稱“兄弟”(弟弟)了, 隨後便將自己生活裡的一些“品行”放開了。

有時候, 在車上看到漂亮的漢族女孩, 他會響亮地打口哨甚至拋“飛吻”給人家, 見人家不理他, 他總會有些“失望”地對我說:“嘿, 結婚早了, 還是漢族女孩漂亮!”見我笑, 他便改口問:“兄弟, 你覺得我們維吾爾族姑娘漂亮嗎?”

我又笑, 他就說:“我們嘛, 兄弟民族, 應該走得更近一點(的)嘛!”

這話, 讓我想了維吾爾族祖先與漢族先民的交往史。

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優秀的文化, 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 也有著自己書寫的歷史。 關於維吾爾族的族源, 說法不一, 但維吾爾民族人按自己的發展史記載:本民族(維吾爾民族)與突厥族同出與匈奴民族, 是匈奴族單于的兩個王子發生爭鬥分裂, 帶領自己的部下逐漸形成了突厥和回鶻兩個不同的民族, 回鶻就是維吾爾民族的先民。

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民族與邊疆研究中心主任劉迎勝所著《絲綢之路》一書認為:後突厥汗國滅亡後,

代之而起的是回紇汗國。 隋代回紇人生活在今蒙古色楞格河和鄂爾渾河一帶, 突厥汗國興起時, 成為突厥屬部。 他們便是今天維吾爾民族的祖先。 貞元四年(788年)回紇可汗上表請示將他們改稱為回鶻。

回紇人原先由九個部族組成, 其中羅葛族是統治家族。 回紇人與突厥人有著不同的來源。 按13世紀時波斯史籍記載的回鶻人自己的傳說, 漠北哈剌和林山區有一座山稱為福山, 山中一處有九條河, 一條有十條河, 居於九條河的稱為“九姓回鶻”, 居於十條河的稱為“十姓回鶻”。 但生活在這兩處的人們一直缺少強有力的首領, 即無共主。

與其他民族同樣, 在起源上回紇人也有神話傳說, 認為松柏是自己的祖先。 相傳, 在今蒙古土拉河和色楞河之間長出兩棵松柏, 相互緊靠在一起, 兩棵樹間冒出一棵大丘, 每夜有光線自天中降於其上, 後來大丘裂開一門, 中間分五間內室, 每室內坐著一男孩, 口中含有吮吸營養的管子。 這五個孩子走出大丘後很快就會說話。向人們問及自己的父母,得知就是這兩株樹,於是向其行禮。

後來,人們發現這五個孩子中的最後一位最為聰明,於是推舉他為可汗,其餘四人為各部首領。經這五子率部征戰和開疆擴土,回紇佔據了原東突厥土地,以後“斥地愈廣,東極室韋,西金山,南控大漠,盡得匈奴地”。

元代文人虞集根據畏兀爾高昌王家族口述,寫作的《高昌王世勳碑》漢文志文,也記載了類似的傳說。(詳見《絲綢之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

回鶻汗國長期與唐朝保持了良好的關係,歷代可汗均由唐朝冊封,“安史之亂”中還回鶻軍隊還幫唐朝收復了長安與洛陽兩京,而唐朝也因此與回鶻汗國保持了長期聯姻。

甯國公主,唐肅宗的次女,是唐朝第一位嫁給回紇可汗的和親公主。西元758年,回紇葛勒可汗遣使求婚,唐肅宗因其助唐平定安史之亂有功,冊封次女為甯國公主,嫁給葛勒可汗為妻,並冊命封葛勒可汗為英武威遠可汗。甯國公主到達回紇汗國,被立為可敦(王后)。回紇舉國歡迎說:“唐天子將真女嫁來,是看得起我們回紇。”回紇可汗死後,甯國公主返回唐朝。 (劉維新《新疆民族辭典》,新疆人民出版社)

崇徽公主,唐朝和親公主之一,姓僕固氏,唐朝著名將領僕固懷恩的女兒。據《舊唐書》記載,在崇徽公主之前,僕固氏的兩個姐姐就先後遠嫁回紇(回鶻)和親。其中一位姐姐嫁給了牟羽可汗(登裡可汗)移地健,被冊為“光親可敦”。光親可敦在768年病死,移地健指名要僕固懷恩的女兒做妻子,於是唐代宗又將封僕固懷恩的幼女封為“崇徽公主”,于769年嫁給登裡可汗。

咸安公主,唐德宗的第八個女兒,也是唐朝和親回紇的一位公主。787年,回紇武義成功可汗派將軍合闕獻方物,請和親。唐德宗答應以咸安和親,788年,回紇派宰相、公主率大批人馬來納聘迎親,唐德宗於延喜門接見使者。當時,可汗的上書語氣十分恭敬,說:“以前我們是兄弟,現在成了女婿,就是半子。陛下如果擔心西戎,子請以兵除之。”並請改族名為“回鶻”。

咸安和親後不久,天親可汗死,其子忠貞可汗立;忠貞可汗死,其子奉誠可汗立;奉誠可汗死,回鶻人立宰相為懷相可汗。這四個可汗都按照回鶻的傳統娶了咸安。咸安在回鶻二十一年,死於元和三年(808年)二月二十六日。回鶻派人到長安告知咸安去世的消息,當時在位的皇帝唐憲宗廢朝三日,追封其為燕國大長公主,諡襄穆。她是唐朝和親中的真公主中,唯一一個沒有回到故鄉的。(《新唐書列傳第八》)

定安公主,唐憲宗第十個女兒。始封“太和公主”,歸國後晉為“定安大長公主”。她是第三位、也是唐代最後一位和親回紇(回鶻)的正牌公主。

據《舊唐書》記載,西元821年唐穆宗即位,回鶻派使者合達乾等人來請求和親,唐穆宗同意了。回鶻嗣立的崇德可汗很快就派都督、都渠、葉護、公主等兩千多人的龐大隊伍來唐朝迎親,納馬2萬匹、駝千匹為聘禮。 唐穆宗於是將妹妹太和公主冊為“仁孝端麗明智上壽可敦”,出嫁回鶻崇德可汗。

和親途中,吐蕃為阻撓和親發兵侵擾,唐朝與回鶻兩方同時出兵抗拒吐蕃。公主正式到達回鶻牙帳,崇德可汗選擇吉日,冊封公主為回鶻可敦。回紇事先陳設大輿曲扆,前面陳列小座,司儀引公主登上大輿,回紇九姓相分別抬起此輿,在牙庭前右轉九圈,公主下輿登樓,與可汗一同面向東而坐。從此開始,回紇(回鶻)臣民朝謁回紇可汗時,要同時拜見可敦 。 (劉維新《新疆民族辭典》)

聯姻的情誼就在這一個個的公主身上得到了見證。劉迎勝《絲綢之路》認為,回鶻與歷史上其他立國於漠北的遊牧民族一樣,長期與中原王朝維繫著物品的貿易與交換。唐在與回鶻交易時極為寬厚,從8世紀中葉一直以回鶻1匹馬易漢40匹絹的比價進行貿易,有時甚至達到50匹絹對1匹馬的價格。不但絹馬價格懸殊,而且數量極其巨大,一年常達數萬匹馬。絹馬交易起初帶有回鶻協助平叛的性質,但長期以往對中原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這種“高規格”的聯姻以致《宋史·回鶻傳》說:“先是,唐朝繼以公主下嫁,故回鶻世稱中朝為舅,中朝每賜答詔,亦曰外甥。五代之後皆因之。”而《宋史·於闐傳》則說,喀喇汗王朝可汗稱宋朝皇帝為“漢家阿舅大官家”。

當然,史實並非這樣隻言片語。

981年,高昌回鶻國王阿斯蘭汗遣使朝貢。阿斯蘭在回鶻語中意為獅子,因唐朝曾將公主嫁給回鶻可汗,曾在高昌設立西州,所以他向宋朝皇帝自稱是“西州外甥師子王”。《宋史·高昌傳》:“其王始稱西州外生師子王阿廝蘭汗,遣都督麥索溫來獻。”宋太宗趙匡義盛情款待,五月遂派王延德與殿前承旨白勳二人為使,率百餘人的使團回訪高昌。

王延德(939-1006年),981年奉命從開封出發出使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盆地)。兩年後,他偕高昌官員百余人回到開封,並著《王延德使高昌記》,又稱《西州記程》,敘述高昌及沿途見聞和風土人情。《王延德使高昌記》被收錄在《宋史》中。

當時因河西走廊為西夏佔據,無法通過。王延德一行只有向西北取道蒙古高原,在沿途部族中進行聯絡,然後折向西南,於次年四月抵達高昌。當時,高昌國阿廝蘭汗正避暑于夏都北庭(今吉木薩爾),幾天後接見了王延德一行。

此次接見盛況空前:“其王及王子、侍者皆東向拜,受賜。旁有持磬者擊以節拜,王聞磬聲乃拜,既而王之兒女親屬皆出,羅拜以受賜,遂張樂飲宴,為優戲至暮。”充滿對北宋使臣的友好熱情,兩家人或者兩個民族的“溫度”有這裡得到上升。

《松漠紀聞》,南宋使者洪皓自金國返宋之後,根據其在金國十五年的所見所聞而纂成的一部雜史,據其記載:“回鶻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時,有入居秦川為熟戶者。女未嫁者先與漢人通,有生數子年近三十始能配其種類。媒妁來議者,父母則曰,吾女嘗與某人某人昵,以多為勝,風俗皆然。今亦有目微深而髯不虯者,蓋與漢兒通而生也。”

……

歷史就這樣將兩個民族聯姻史凝固成了文字,讓它永久地停泊在了史書裡,透過它們,我們今天依然能感受到親情與友誼的溫暖。如此一說,今天的漢族人與維吾爾族人在這份歷史的淵源就像是一個大家族裡的“表兄弟”。

曾記得,九零年代才去新疆當兵時,見到維吾爾族人有些“緊張”,為什麼呢?總覺得他們很強壯,萬一要打鬥起來,怕自己不是對手。有時候,見他們“朋友嘛,羊肉串(的)吃一下(哈)”熱情地招呼,雖然很想上前去嘗嘗,但心裡還是有些發怵。後來,大家在一起時間久了,混熟了,也就沒有什麼了,甚至覺得他們誠實、善良,相對本民族的人還要好打交道。

也曾記得當時在新疆軍區一干所工作的我,時常加班至深夜,大約是一位維吾爾族老幹部的孫女每每下晚自習回家,總會敲敲我辦公室的窗戶,隔著玻璃對我說:“叔叔,你怎麼總加班呀!”後來,她乾脆不說這話了,敲敲辦公室的窗戶說:“叔叔,該休息啦!”徑直離去。

還曾記得,那時候很是喜歡新疆軍區文工團巴哈爾古麗唱的《最美還是我們新疆》,但只是在電視裡風過她,好想見見她真人。有一回到了新疆軍區的門口,忽然遠遠地看到了她,就追著人家背影大喊“巴哈爾古麗、巴哈爾古麗”,終於喊得了人家的回首一笑。

事實上,中華民族本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個命運共同體。

現在,我,沙拉買提,一路前行。

這五個孩子走出大丘後很快就會說話。向人們問及自己的父母,得知就是這兩株樹,於是向其行禮。

後來,人們發現這五個孩子中的最後一位最為聰明,於是推舉他為可汗,其餘四人為各部首領。經這五子率部征戰和開疆擴土,回紇佔據了原東突厥土地,以後“斥地愈廣,東極室韋,西金山,南控大漠,盡得匈奴地”。

元代文人虞集根據畏兀爾高昌王家族口述,寫作的《高昌王世勳碑》漢文志文,也記載了類似的傳說。(詳見《絲綢之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

回鶻汗國長期與唐朝保持了良好的關係,歷代可汗均由唐朝冊封,“安史之亂”中還回鶻軍隊還幫唐朝收復了長安與洛陽兩京,而唐朝也因此與回鶻汗國保持了長期聯姻。

甯國公主,唐肅宗的次女,是唐朝第一位嫁給回紇可汗的和親公主。西元758年,回紇葛勒可汗遣使求婚,唐肅宗因其助唐平定安史之亂有功,冊封次女為甯國公主,嫁給葛勒可汗為妻,並冊命封葛勒可汗為英武威遠可汗。甯國公主到達回紇汗國,被立為可敦(王后)。回紇舉國歡迎說:“唐天子將真女嫁來,是看得起我們回紇。”回紇可汗死後,甯國公主返回唐朝。 (劉維新《新疆民族辭典》,新疆人民出版社)

崇徽公主,唐朝和親公主之一,姓僕固氏,唐朝著名將領僕固懷恩的女兒。據《舊唐書》記載,在崇徽公主之前,僕固氏的兩個姐姐就先後遠嫁回紇(回鶻)和親。其中一位姐姐嫁給了牟羽可汗(登裡可汗)移地健,被冊為“光親可敦”。光親可敦在768年病死,移地健指名要僕固懷恩的女兒做妻子,於是唐代宗又將封僕固懷恩的幼女封為“崇徽公主”,于769年嫁給登裡可汗。

咸安公主,唐德宗的第八個女兒,也是唐朝和親回紇的一位公主。787年,回紇武義成功可汗派將軍合闕獻方物,請和親。唐德宗答應以咸安和親,788年,回紇派宰相、公主率大批人馬來納聘迎親,唐德宗於延喜門接見使者。當時,可汗的上書語氣十分恭敬,說:“以前我們是兄弟,現在成了女婿,就是半子。陛下如果擔心西戎,子請以兵除之。”並請改族名為“回鶻”。

咸安和親後不久,天親可汗死,其子忠貞可汗立;忠貞可汗死,其子奉誠可汗立;奉誠可汗死,回鶻人立宰相為懷相可汗。這四個可汗都按照回鶻的傳統娶了咸安。咸安在回鶻二十一年,死於元和三年(808年)二月二十六日。回鶻派人到長安告知咸安去世的消息,當時在位的皇帝唐憲宗廢朝三日,追封其為燕國大長公主,諡襄穆。她是唐朝和親中的真公主中,唯一一個沒有回到故鄉的。(《新唐書列傳第八》)

定安公主,唐憲宗第十個女兒。始封“太和公主”,歸國後晉為“定安大長公主”。她是第三位、也是唐代最後一位和親回紇(回鶻)的正牌公主。

據《舊唐書》記載,西元821年唐穆宗即位,回鶻派使者合達乾等人來請求和親,唐穆宗同意了。回鶻嗣立的崇德可汗很快就派都督、都渠、葉護、公主等兩千多人的龐大隊伍來唐朝迎親,納馬2萬匹、駝千匹為聘禮。 唐穆宗於是將妹妹太和公主冊為“仁孝端麗明智上壽可敦”,出嫁回鶻崇德可汗。

和親途中,吐蕃為阻撓和親發兵侵擾,唐朝與回鶻兩方同時出兵抗拒吐蕃。公主正式到達回鶻牙帳,崇德可汗選擇吉日,冊封公主為回鶻可敦。回紇事先陳設大輿曲扆,前面陳列小座,司儀引公主登上大輿,回紇九姓相分別抬起此輿,在牙庭前右轉九圈,公主下輿登樓,與可汗一同面向東而坐。從此開始,回紇(回鶻)臣民朝謁回紇可汗時,要同時拜見可敦 。 (劉維新《新疆民族辭典》)

聯姻的情誼就在這一個個的公主身上得到了見證。劉迎勝《絲綢之路》認為,回鶻與歷史上其他立國於漠北的遊牧民族一樣,長期與中原王朝維繫著物品的貿易與交換。唐在與回鶻交易時極為寬厚,從8世紀中葉一直以回鶻1匹馬易漢40匹絹的比價進行貿易,有時甚至達到50匹絹對1匹馬的價格。不但絹馬價格懸殊,而且數量極其巨大,一年常達數萬匹馬。絹馬交易起初帶有回鶻協助平叛的性質,但長期以往對中原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這種“高規格”的聯姻以致《宋史·回鶻傳》說:“先是,唐朝繼以公主下嫁,故回鶻世稱中朝為舅,中朝每賜答詔,亦曰外甥。五代之後皆因之。”而《宋史·於闐傳》則說,喀喇汗王朝可汗稱宋朝皇帝為“漢家阿舅大官家”。

當然,史實並非這樣隻言片語。

981年,高昌回鶻國王阿斯蘭汗遣使朝貢。阿斯蘭在回鶻語中意為獅子,因唐朝曾將公主嫁給回鶻可汗,曾在高昌設立西州,所以他向宋朝皇帝自稱是“西州外甥師子王”。《宋史·高昌傳》:“其王始稱西州外生師子王阿廝蘭汗,遣都督麥索溫來獻。”宋太宗趙匡義盛情款待,五月遂派王延德與殿前承旨白勳二人為使,率百餘人的使團回訪高昌。

王延德(939-1006年),981年奉命從開封出發出使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盆地)。兩年後,他偕高昌官員百余人回到開封,並著《王延德使高昌記》,又稱《西州記程》,敘述高昌及沿途見聞和風土人情。《王延德使高昌記》被收錄在《宋史》中。

當時因河西走廊為西夏佔據,無法通過。王延德一行只有向西北取道蒙古高原,在沿途部族中進行聯絡,然後折向西南,於次年四月抵達高昌。當時,高昌國阿廝蘭汗正避暑于夏都北庭(今吉木薩爾),幾天後接見了王延德一行。

此次接見盛況空前:“其王及王子、侍者皆東向拜,受賜。旁有持磬者擊以節拜,王聞磬聲乃拜,既而王之兒女親屬皆出,羅拜以受賜,遂張樂飲宴,為優戲至暮。”充滿對北宋使臣的友好熱情,兩家人或者兩個民族的“溫度”有這裡得到上升。

《松漠紀聞》,南宋使者洪皓自金國返宋之後,根據其在金國十五年的所見所聞而纂成的一部雜史,據其記載:“回鶻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時,有入居秦川為熟戶者。女未嫁者先與漢人通,有生數子年近三十始能配其種類。媒妁來議者,父母則曰,吾女嘗與某人某人昵,以多為勝,風俗皆然。今亦有目微深而髯不虯者,蓋與漢兒通而生也。”

……

歷史就這樣將兩個民族聯姻史凝固成了文字,讓它永久地停泊在了史書裡,透過它們,我們今天依然能感受到親情與友誼的溫暖。如此一說,今天的漢族人與維吾爾族人在這份歷史的淵源就像是一個大家族裡的“表兄弟”。

曾記得,九零年代才去新疆當兵時,見到維吾爾族人有些“緊張”,為什麼呢?總覺得他們很強壯,萬一要打鬥起來,怕自己不是對手。有時候,見他們“朋友嘛,羊肉串(的)吃一下(哈)”熱情地招呼,雖然很想上前去嘗嘗,但心裡還是有些發怵。後來,大家在一起時間久了,混熟了,也就沒有什麼了,甚至覺得他們誠實、善良,相對本民族的人還要好打交道。

也曾記得當時在新疆軍區一干所工作的我,時常加班至深夜,大約是一位維吾爾族老幹部的孫女每每下晚自習回家,總會敲敲我辦公室的窗戶,隔著玻璃對我說:“叔叔,你怎麼總加班呀!”後來,她乾脆不說這話了,敲敲辦公室的窗戶說:“叔叔,該休息啦!”徑直離去。

還曾記得,那時候很是喜歡新疆軍區文工團巴哈爾古麗唱的《最美還是我們新疆》,但只是在電視裡風過她,好想見見她真人。有一回到了新疆軍區的門口,忽然遠遠地看到了她,就追著人家背影大喊“巴哈爾古麗、巴哈爾古麗”,終於喊得了人家的回首一笑。

事實上,中華民族本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個命運共同體。

現在,我,沙拉買提,一路前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