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小程式為什麼還沒爆發?背後有一個核心問題尚未解決

隨著耶誕節前後聖誕帽的爆發, 以及張小龍第二次月臺微信公開課, 小程式熱度再次爬了個破:

即便關注度“飆升”, 小程式在微信生態中展示出的價值卻仍然不給力。

根據2018微信公開課官方資料顯示, 當前小程式數量僅58萬個, 開發者僅100萬, 這與2017年7月份就已經超過2000萬的公眾號數量相比, 差之千里。

炒了一年的小程式, 為什麼就是提不起勁兒呢?經過近一年的觀察、實踐, 我認為這是因為小程式的核心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流量存儲。

雪落無痕, 還是雁過留聲?

這世上不乏志願者, 他們為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付出了很多, 但選擇默不作聲。 這樣的奉獻者畢竟少數, 雪落無痕縱然值得我們歌頌, 但大部分人類是逐利的, 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選擇默默地奉獻。

當我們付出了人力、物力和財力去完成某項工作的時候, 總是會期待有所得, 這是人之常情。 回報與付出的平衡是推動人類不斷進步的重要因素之一, 商業之所以能夠不斷地反覆運算發展, 是因為成功的回報總是大於付出的。

微信公眾號之所以能夠茁壯成長, 是因為那些筆耕不輟的自媒體人靠流量賺的盆豐缽滿, 讓後來者看到回報的可能。 而小程式這一年, 除了僅有的幾個電商外, 大多數開發者在辛勤的付出後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2017年耶誕節, 開發者趙團結憑其小程式“聖誕頭像”, 在幾天之內獲得了7500萬流量。 而幾千萬流量的背後, 除了簡書的打賞以外, 留給趙團結的只有幾千塊的伺服器帳單。

這可謂是“雪落無痕”的典型案例了。

像趙團結一樣, 通過社會事件、新功能應用等機會創造爆款, 幫助微信“教育用戶”的案例還有很多, 幾乎每一個案例都有一個“沒能變現”的遺憾。

我們可以複盤“在小程式爆發前做好變現方式的規劃”,

但實際上, 我們真的有變現的方式麼?

“爆款”小程式怎麼變現?

除了黎貝卡這樣把已有流量導入小程式, 實現電商變現外, 截止目前, 我只看到兩種小程式存在變現的可能性:“頭腦王者”和口令紅包類小程式。

“頭腦王者”依靠其穩定的流量增長, 開啟了他的品牌露出變現之路:

同樣火極一時的口令紅包當前還沒看到品牌露出,不過包你說的“翻版”你說包,創建了“紅包廣場”這個模組,為品牌露出提供了可能性。不過截至目前廣場內還沒有品牌紅包發佈,可能仍處於流量積累階段。

實際上,口令紅包類小程式已經開始進入流量下滑期了,朋友圈新寵“答題類小程式”正在蔓延,即將取代口令成為下一個爆款。

作為社交平臺的產物,沒有流量是很難實現變現的,畢竟有人來才能把錢帶來。像“頭腦王者”這樣長期被使用者垂青的小程式少之又少,更多的是“聖誕頭像”、“包你說”這樣快速崛起、快速跌落的案例,少了公眾號的訂閱關係,如何把巔峰時期的流量存儲起來,成為小程式當前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小程式的流量倉儲

存儲這個概念從人類誕生以來就一直伴隨我們左右。

從最早的洞穴、到現在的銀行,人類無時無刻不在存儲自己的所得以備不時之需。人類有非常強的存儲意識,沒有“存糧”,連最基本的規劃都不敢思考更別談“知禮節”了。

所有想要靠公眾號發財的自媒體人,動手前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積累粉絲。

新榜小程式交流群中,高頻提及詞中“流量”非常顯眼。除了關注流量的多少以外,開發者們考慮更多的是,這些流量有多少能為我所用。

當前,先行者們能想到的唯一倉儲就是公眾號,所以你看到上面的詞頻圖中,公眾號佔據了更大的位置。大家想出了“客服回復”(比如知乎的小程式)、企業紅包預設關注(比如靠譜的紅包閃店)等多種方式把小程式的流量引導到公眾號。

目前這種方式確實存儲了小程式的部分流量,但是與動輒百萬甚至千萬的流量相比,仍然顯得捉襟見肘。

況且,作為一個新鮮事物,竟然要靠“前輩”做流量存儲,實在配不上“顛覆”二字。

誠然,張小龍提出了“用完即走”的概念,就是想要打破公眾號那種原有的訂閱關係,想讓用戶在微信生態裡自由的流轉,在不受到“訂閱關係”束縛的狀態下也能自由的使用所有的功能。從更大的格局上看,這是一個良性發展的狀態。

但是,張小龍依然沒敢取消公眾號的訂閱關係,把訂閱號改為資訊流式的內容呈現。他自己應該很清楚,一旦少了訂閱關係,那些筆耕不輟的自媒體人將開始產生恐慌。

今日頭條也知道這一點,純靠機器分發的策略讓內容創作者不踏實,所以他們積極推進訂閱,推進社交系統的搭建。

作為用戶,我當然希望不被任何人捆綁,用完即走;但作為一個內容行業的從業者,我也希望我所服務的客戶有穩定的流量存儲,畢竟內容創作者要有飯吃,他們需要有流量積累才能有足夠的動力持續創作。

小程式生態之所以不能順利形成閉環,其根源就在於開發者還沒有一個讓他們有足夠底氣堅持開發下去的倉儲。

流量倉儲怎麼建?

小程式有倉儲麼?有,但是很偏僻。

諸葛亮幾次北伐失敗的原因大都和糧草有關,馬謖被斬也是因為他把重要的糧草要道給丟了。古代打仗講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倉的位置至關重要。

張小龍說“用完即走”後面還有一句“好用再來”。要“再來”,就需要有個倉儲把小程式存起來。從“即走”到“再來”的過程就是去糧倉取米的路程。小程式的糧倉在哪呢?最早在發現頁。從需求被激發到使用,使用者需要打開微信—點擊發現—點開小程式欄目—找到上次小程式(搜索或者下滑翻找)四個步驟,這就相當於在攻打洛陽的時候,士兵餓了要去成都就餐。

糧倉太遠了。

從近一年小程式的發展來看,微信似乎正在努力優化倉儲的位置。從發現頁到主頁下拉的入口賦能,著實縮短了“就餐”的距離,但是這仍然不夠。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們實行人民公社制度:大家一起種地,生產的糧食上交公社,根據人頭分糧票,吃飯的時候拿糧票去公社換。這個制度後來被取消了,因為大家的積極性都不高。

小程式的這個“糧倉”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人民公社制度:所有小程式的流量都集中給到微信,微信把流量存在同一個“入口”裡,開發者需要流量的時候去這個入口裡取。這對微信是好的,讓他的庫存越來越多(也就是月活),但對於開發者就不好玩了:我辛辛苦苦帶來的流量,熱度一過啥沒留下,全跑到你微信的倉庫裡去了……

我們的領導人意識到了這一點,改變了政策,那麼微信的“領導人”可不可以借鑒呢?

把“人民公社制”改成“人民銀行制”,每個開發者有其獨立的帳戶。如果某個開發者通過A爆款小程式積累了1000萬使用者,那麼該流量將存在其“銀行帳戶”中。當該開發者開發了B小程式的時候,可以從其“銀行帳戶”中支出1000萬流量。

當然,不同類型的小程式流量存在某種“匯率”,比如雞湯類小程式的1個流量可以換取0.5個科技類小程式流量。

這個比例可以通過後臺大量小程式的類型計算得到。

當開發者擁有了這樣一個倉庫,那麼積極性將大幅度提升。大家會為了積累流量嘗試各種可能產生爆款的玩法,這種嘗試會為小程式生態的繁榮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此處@微信領導人 張小龍 。

同樣火極一時的口令紅包當前還沒看到品牌露出,不過包你說的“翻版”你說包,創建了“紅包廣場”這個模組,為品牌露出提供了可能性。不過截至目前廣場內還沒有品牌紅包發佈,可能仍處於流量積累階段。

實際上,口令紅包類小程式已經開始進入流量下滑期了,朋友圈新寵“答題類小程式”正在蔓延,即將取代口令成為下一個爆款。

作為社交平臺的產物,沒有流量是很難實現變現的,畢竟有人來才能把錢帶來。像“頭腦王者”這樣長期被使用者垂青的小程式少之又少,更多的是“聖誕頭像”、“包你說”這樣快速崛起、快速跌落的案例,少了公眾號的訂閱關係,如何把巔峰時期的流量存儲起來,成為小程式當前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小程式的流量倉儲

存儲這個概念從人類誕生以來就一直伴隨我們左右。

從最早的洞穴、到現在的銀行,人類無時無刻不在存儲自己的所得以備不時之需。人類有非常強的存儲意識,沒有“存糧”,連最基本的規劃都不敢思考更別談“知禮節”了。

所有想要靠公眾號發財的自媒體人,動手前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積累粉絲。

新榜小程式交流群中,高頻提及詞中“流量”非常顯眼。除了關注流量的多少以外,開發者們考慮更多的是,這些流量有多少能為我所用。

當前,先行者們能想到的唯一倉儲就是公眾號,所以你看到上面的詞頻圖中,公眾號佔據了更大的位置。大家想出了“客服回復”(比如知乎的小程式)、企業紅包預設關注(比如靠譜的紅包閃店)等多種方式把小程式的流量引導到公眾號。

目前這種方式確實存儲了小程式的部分流量,但是與動輒百萬甚至千萬的流量相比,仍然顯得捉襟見肘。

況且,作為一個新鮮事物,竟然要靠“前輩”做流量存儲,實在配不上“顛覆”二字。

誠然,張小龍提出了“用完即走”的概念,就是想要打破公眾號那種原有的訂閱關係,想讓用戶在微信生態裡自由的流轉,在不受到“訂閱關係”束縛的狀態下也能自由的使用所有的功能。從更大的格局上看,這是一個良性發展的狀態。

但是,張小龍依然沒敢取消公眾號的訂閱關係,把訂閱號改為資訊流式的內容呈現。他自己應該很清楚,一旦少了訂閱關係,那些筆耕不輟的自媒體人將開始產生恐慌。

今日頭條也知道這一點,純靠機器分發的策略讓內容創作者不踏實,所以他們積極推進訂閱,推進社交系統的搭建。

作為用戶,我當然希望不被任何人捆綁,用完即走;但作為一個內容行業的從業者,我也希望我所服務的客戶有穩定的流量存儲,畢竟內容創作者要有飯吃,他們需要有流量積累才能有足夠的動力持續創作。

小程式生態之所以不能順利形成閉環,其根源就在於開發者還沒有一個讓他們有足夠底氣堅持開發下去的倉儲。

流量倉儲怎麼建?

小程式有倉儲麼?有,但是很偏僻。

諸葛亮幾次北伐失敗的原因大都和糧草有關,馬謖被斬也是因為他把重要的糧草要道給丟了。古代打仗講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倉的位置至關重要。

張小龍說“用完即走”後面還有一句“好用再來”。要“再來”,就需要有個倉儲把小程式存起來。從“即走”到“再來”的過程就是去糧倉取米的路程。小程式的糧倉在哪呢?最早在發現頁。從需求被激發到使用,使用者需要打開微信—點擊發現—點開小程式欄目—找到上次小程式(搜索或者下滑翻找)四個步驟,這就相當於在攻打洛陽的時候,士兵餓了要去成都就餐。

糧倉太遠了。

從近一年小程式的發展來看,微信似乎正在努力優化倉儲的位置。從發現頁到主頁下拉的入口賦能,著實縮短了“就餐”的距離,但是這仍然不夠。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們實行人民公社制度:大家一起種地,生產的糧食上交公社,根據人頭分糧票,吃飯的時候拿糧票去公社換。這個制度後來被取消了,因為大家的積極性都不高。

小程式的這個“糧倉”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人民公社制度:所有小程式的流量都集中給到微信,微信把流量存在同一個“入口”裡,開發者需要流量的時候去這個入口裡取。這對微信是好的,讓他的庫存越來越多(也就是月活),但對於開發者就不好玩了:我辛辛苦苦帶來的流量,熱度一過啥沒留下,全跑到你微信的倉庫裡去了……

我們的領導人意識到了這一點,改變了政策,那麼微信的“領導人”可不可以借鑒呢?

把“人民公社制”改成“人民銀行制”,每個開發者有其獨立的帳戶。如果某個開發者通過A爆款小程式積累了1000萬使用者,那麼該流量將存在其“銀行帳戶”中。當該開發者開發了B小程式的時候,可以從其“銀行帳戶”中支出1000萬流量。

當然,不同類型的小程式流量存在某種“匯率”,比如雞湯類小程式的1個流量可以換取0.5個科技類小程式流量。

這個比例可以通過後臺大量小程式的類型計算得到。

當開發者擁有了這樣一個倉庫,那麼積極性將大幅度提升。大家會為了積累流量嘗試各種可能產生爆款的玩法,這種嘗試會為小程式生態的繁榮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此處@微信領導人 張小龍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