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解說一下什麼叫潛水性內耳損傷(一)

此病亦稱減壓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 1973年Smith首次描述該症為沉箱病(Caisson disease), 即在潛水高壓環境中迅速變換壓力出現的內耳損傷。 潛水夫作業中發生率為1%, 一般潛入水下每沉10m即增加一個大氣壓的水壓, 相當於施加人體17~18Mg的壓力。 因此潛水時必須吸入壓縮性空氣或惰氣和氧的混合氣體, 以調節鼓室和鼻腔的內外壓力。 如果變換壓力過快或咽鼓管功能失調, 便可發病。

症狀體征

(一)暫時性前庭功能障礙

1.進入外耳道或中耳不同溫度水的刺激由於外耳道阻塞或鼓膜穿孔, 使水進入外耳或中耳內有時間和溫度差別, 而引起前庭刺激效應。

2.因咽鼓管功能障礙不能自動調節鼓室內氣壓, 潛水後上升水面產生相對高壓狀態, 而引起內爆性損傷, 如聽骨移位, 窗膜破裂, 單純鐙骨移動, 可產生眩暈, 重者內耳外淋巴發生旋渦, 損傷耳蝸底轉, 可造成永久性耳聾, 潛水夫上升或下降均可造成氣壓改變性眩暈, 據Lundgren(1974年)報告發生率為17%, 如重新返回到原來水位症狀即可消失, 無永久性損害。

3.高壓神經綜合征 Brauer於1968年首用此名, 即在潛入深水150m以下時, 用氦氧混合氣吸入, 因壓力急增可出現頭暈, 震顫和精神運動性障礙, 減壓後又可很快恢復正常, 據Farmer(1971年)稱此症並非組織缺氧或血內二氧化碳蓄積, 而是由於小腦抑制前庭核功能減弱所致。

(二)永久性內耳損害

1.淺層潛水上升或下沉時發生了減壓病,

深層潛水時於加壓情況下咽鼓管功能不良, 又錯誤地進行咽鼓管吹張, 使腦脊液和外淋巴液壓急劇上升, 而致鐙骨向鼓室內移位, 前庭膜破裂和鼓膜穿孔, 據Harker(1974年)試驗, 鼓室內外壓力差達16kPa, 相當1.58m深海水, 即可發生內爆性膜破裂。

2.在穩定的深層潛水中可出現突然單側前庭功能衰竭, Sundmaker於1973年首次報告, 潛入深水, 吸入氦氧混合氣體或加氦氖三種混合氣體, 突然改變為空氣吸入, 於短期內即可產生症狀, 可能系添加的氣體增加了內淋巴氣體濃度, 產生滲透壓性水腫所致, 也可能因增加的惰氣透過組織屏障進入體內, 與原先滲入體內的氮氣相遇, 減壓後釋放成氣泡, 造成內耳氣栓性損害而引起。

3.沉箱和頭盔內通風或壓縮氣體產生的噪音高達100~120dB, 可造成噪音性內耳損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