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初一語文與小學語文的銜接與過渡

廣州市駿景中學 楊淩芳

初中不是小學的簡單的繼續, 學習內容、知識難度都更上一層;初中是行駛中的轉折和爬坡。 生活常識告訴我們, 當迅速行駛的汽車在轉彎或上坡時, 缺少心理準備的乘客很容易站不穩而摔倒;同樣, 在初中新生活開始的時候, 如果學生缺乏心理準備不能及時調整就會出現不適應。 學生在初一年級的學習既是其小學學習的飛躍, 又是其初中學習的起點與基礎, 在客觀上起著小學與初中的銜接與過渡作用。 能否搞好初一年級教學直接影響到學生初中三年學習的成敗。

那麼, 作為主要課程的語文學科, 其教學又該如何搞好這一銜接與過渡呢?

我們發現初一學生的語文學習存在以下幾個不利因素:

一是基礎知識的殘缺。

語文學習離不開基礎知識, 初中語文更是如此:課文分析、作業練習、測驗考試等都直接或間接地涉及到小學語文基礎知識。 我們發現, 學生拼音基礎差, 前鼻音、後鼻音區分不清, 平舌音、翹舌音區分不清, “ɡ”和“k”區分不清, 標聲調時標錯位置;形似字區分不清。 這些都導致學生默寫、作文扣分。

《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中學階段, 要學習必要的語文基礎知識, 包括讀寫知識、語法修辭知識、文學知識等。 ” 雖然最基本的語法知識已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正式出現, 但由於小學語文不涉及語法知識,

致使初中語文教學要從最基本的語文知識入手, 因而學生進入初一遇到語文知識問題時自然感到困難重重。 特別是學習文言文時遇到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古今異義詞、虛假字、詞類活用現象、特殊句式, 學生更是無所適從。 語文基礎知識的殘缺已明顯成為初中語文學習的一大障礙。

二是審題能力的欠缺。

學生在審題時, 往往不能全面地把握題目的要求, 所以造成理解上的偏頗。 例如, 今年天河區初一新生入學測試的第13題的第(2)小題, 其關鍵字是“春天”、“夜晚”、“久別家鄉”、“望著月光”、“想起了家鄉”, 學生應該默寫李白的《靜夜思》。 可學生在答題時, 只注意到“春天”或“久別家鄉”, 所以就默寫了《春曉》、《泊船瓜洲》、《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三是學習容量的加大。

學生進入初一, 課程明顯增多, 一般由小學的幾門課程猛增到初一的十幾門課程。 作為主要課程的語文, 其教材內容也增多, 篇幅加長。 如僅初一年級語文教材就包括誦讀課文三十課,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六次, 課外古詩詞背誦十首, 另外還有名著導讀三部。 與小學相比, 課文篇幅明顯加長。 如張之路的《羚羊木雕》, 有2000多字, 法布林的《綠色蟈蟈》、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各有1000多字, 文言文《童趣》、《山市》也均有200字以上。 同時, 初中階段作業、考試容量加大, 向課外延伸多, 各級統考語文試題中單是閱讀類就有科技說明文閱讀、一般現代文閱讀和文言文閱讀等。 面對如此諸多內容, 學生思想準備不足,

不能一下子適應教學, 當在情理之中。

四是學習要求的提高。

據小學老師介紹, 在閱讀教學中, 只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且言之有理即可, 並不作鑒賞方法的要求。 而初中的《大綱》要求:“在小學的基礎上, 進一步提高現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說話能力。 能比較熟練的閱讀一般政治、科技讀物和文藝讀物, 初步具有鑒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能寫一般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常用的應用文, 做到思想感情健康, 內容充實, 中心突出, 結構完整, 語句通暢。 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 ”這些要求, 不是死記硬背就能達到的, 也非一日之功效。 學生必須有孜孜不倦的精神, 嚴肅認真的態度, 持之以恆的毅力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句話, 我們的教學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 這對初一年級的學生, 確實是一個挑戰。

五是習慣、心理的影響。

老師們反映, 學生普遍沒有預習的習慣。 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濃, 小組討論和朗讀課文時, 總有學生不願意張嘴;一個班上課只有兩三個舉手發言, 發言的聲音小;聽記能力比較差, 不會記筆記, 學得很被動。 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是很難適應初中繁重的學習任務的。

學生進入初中, 在平時的學習中會出現許多新的心理障礙。 如競爭的激烈, 學習壓力的加大, 考試成績的失敗等都會影響他們的自信心。 很多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努力了但沒有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於是片面認為語文“學與不學一個樣, 背與不背一個樣”,反正考試時“課內知識少,課外知識多”,加上課程多工重,他們對語文學習中的閱讀與賞析、預習與複習這些必要環節常常“從簡從略”,對背誦、作文等必須完成的作業也是敷衍了事。作文選材老套,中心不突出,內容比較空泛,空話、大話比較多。所有這些,如不及時矯正,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

由此看來,我們必須在初一正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仔細觀察,及時發現學生學習的不利因素,並進行認真分析,進而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確保教學實效,使學生打好初中語文學習的堅實基礎。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針對語文知識貧乏的問題,教師在初一第一學期就要給學生適當補充相關知識內容。字詞積累、書法訓練、常見的語病、文言文中常見的詞的運用及通假字等必須補充,並通過練習使學生熟悉掌握。其中古詩文的背誦和課外名言警句的積累等是難點,必須反復練習,學生方能摸清規律。這樣,在初一第一學期學生奠定了語文知識後,第二學期就可以鞏固並系統化了,學生進入初二初三碰到以上語法問題,自然會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二、針對容量大的問題,教師可具體從四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明確要求,有的放矢。

學生剛進初一,好奇心強,學習熱情高。教師就要趁此給學生講明初中階段語文學習的具體要求,讓學生明白在閱讀、寫作、說話及基礎知識方面的具體目標。如初一年級在閱讀方面要理解字詞句的含義,要培養自學能力,能閱讀分析比較簡單的記敘文、說明文,要熟悉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瞭解常見的文言虛詞的一般用法,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寫作方面要養成練筆習慣,能寫一般的記敘文;說話方面要能用普通話有條理地敘述事件,說明事物,闡述觀點;語法知識方面要瞭解並掌握基本課文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等。明確了具體要求,學生才會在平時的學習中注重點滴知識的積累,注重聽說讀寫思的全面發展與提高。

第二,激發興趣,調動激情。

學習要求高不可怕,怕的是學生沒有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儘量避免注入式、填鴨式,可靈活採用多種方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如新穎活潑的開場白,提問激疑,討論釋疑,小組間競賽;課文比較欣賞,模擬課文片段即興與作,圍繞某一題目迅速想像或聯想等等,力爭調動學生多方感官,使之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在學習語文的實踐中,自覺地提高認識,增強能力,發展智力。

第三,講究方法,循序漸進。

初中語文內容多,容量大,教師可抓住重點篇目仔細講,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授之以漁”。如學習初中語文第一冊中第一單元的記敘文,教師可引導學生重點分析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讓學生明確閱讀分析記敘文可從三方面入手:①記敘的六要素;②重點記敘的內容及文章中心;③賞析重點詞句。有了這把鑰匙,學生再分析《風箏》、《散步》、《羚羊木雕》等記敘文,就能舉一反三,尋找正確的途徑。

寫作方面可讓學生分階段進行訓練,先寫片段作文,再寫一般記敘文,逐漸培養學生選擇、組織材料的能力,和根據內容需要,綜合運用記敘、描寫、議論等方法表達中心的能力。為了達到生動具體的寫作效果,教師可讓學生有側重地訓練描寫,如在周記、作業中訓練外貌描寫、行動描寫、對話描寫,或當堂快速作文,在全班講評交流,以逐步提高寫作能力。

說話方面一是要創造機會讓學生多講多說,如課前三分鐘演講,課中回答問題,討論問題,複述情節,課後介紹課外書籍,圍繞中心發言辯論等。二是要多鼓勵學生,幫助學生克服膽怯心理,使學生逐漸做到多講、愛講、講好。

第四,課外延伸,綜合提高。

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單靠課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僅有的語文教材也是杯水車薪。《大綱》明確提出:“語文課外活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加強指導。”因而教師要指導學生向課外延伸。如推薦有益讀物,提示閱讀方法;要求學生寫日記、周記、筆記或辦黑板報,提高寫作能力;舉辦演講比賽、故事會、辯論會、朗誦會,培養說話能力。特別是整理語文筆記,教師要指導學生堅持收集成語俗語、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學常識等,讓他們寫寫讀讀,反復品味,一段時間後他們自會融會貫通,靈活運用,說話、寫作也不會文思枯竭,搜腸刮肚了。

三、針對初一新生沒有語文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升入初中如果再沿用小學的學習方法和方式,顯然無法適應。這時需要我們擺脫對老師的依賴,做到自主主動的學習。一是積極適應新的授課方式。初中往往集中講解重點,難點,要點,而且每課內容多,信息量大,所以上課要用心聽,用心記。積極適應新老師的授課方式,包括語音,板書,思路,要求等。同時還要勤學好問,主動接觸老師。二是制定科學的學習計畫,包括長期計畫(比如期中期末要達到什麼水準,各科的目標是什麼)和短期計畫,即周計畫、日計畫(比如,怎麼按排自己的一天活動)。此外可以找個競爭對手來激勵自己。三要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不能停留在被動聽課和機械地做作業上,要用心學,主動學,特別要講究方法,把握好預習、聽課、複習、做作業四個方面。

預習三環節。讀——畫——思。要認真閱讀教材,教材是最好的教案,是名人經典著作,要認真讀。畫,把不懂的地方畫起來,這是聽課的著重點。思就是思考,掌握課本的大概內容、知識結構、知識要點。

聽課四準備。知識上:通過預習使聽課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心理上:拋開雜念,全神貫注,緊跟老師思路,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物質上:要準備好筆記本,把重點記下來;方法上:邊學邊記,記重點,強調點和疑難點,不懂的課下及時問。

複習三意識。要有問題意識,通過複習在鞏固已學知識的同時,找出自己的薄弱點,模糊點。記住提出問題的學生是好學生。要有總結的意識。把新舊知識結合起來,比如對系統知識進行歸納,對易混淆的知識進行比較,建立起一個知識網,並隨時進行填充。這樣才能把複雜知識記牢。反思意識,分析自己這段時間學習是否有進步,方法是否合適,是否有失誤,並據此做出及時調整。

作業展示才能。作業練習既是對所學知識鞏固提高又是對自己掌握知識的檢測。要獨立完成作業。在練習中學,學中練,作業中出現的問題要認真糾正,找出原因。以後要注意使自己做題水準和能力逐步提高。切記你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發揮,要落實到做題上,落實在試卷上,落實在中考成績上才能顯示你的才能,展示你的價值。

四、針對初一新生意志薄弱的特點,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堅強的性格。

行為科學研究:一個人一天的行為中大約只有5%是屬於非習慣的,而剩下95%的行為都是習慣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按時上課,勤學好問,作業認真及時總結等,對學生的學業提高具有重要意義。科學研究表明:個性決定人的一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水準的關鍵。對於在初一學生而言,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我們教學的重要一環,那麼如何來培養呢? 

1、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開設寫字課,訓練學生寫字時姿勢(坐姿、握筆的姿勢)正確,指導學生練好鋼筆字。

2、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課文的習慣

每篇課文,應都要求學生作一下課前預習。但許多學生卻不知預習是怎麼回事,作為教師要教給學生預習方法。首先,應讓學生認真讀一遍課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破音字及詞語,並將查出的字、詞含義等知識弄懂。如在上文言文單元時,讓學生多動手,翻查字典,這樣上課時教師講解起來就輕鬆多了。其次,讓學生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文章層次,把握文章中心及寫法特點。再次,查找相關資料,瞭解時代背景及作者,以幫助把握文章主旨。如第一單元以感悟人生為主題,對於《在山的那邊》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生命,生命》《紫藤蘿瀑布》《童趣》,每課讓學生做好這一點有助於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

此外,為了收到良好的預習效果,還可經常設置些課前思考題,讓學生有針對性的預習。這樣,在教學中就加快了學生的感知課文內容的進程,縮短了教學時間,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同時,也教給了學生預習的方法,使學生形成了一種良好的預習習慣。

2、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講習慣

課堂聽講,要求學生專心致志,聚精會神,並做到耳聽、目視、心思三者結合。所謂耳聽,就是要認真領會教師課上所講內容。用心專一,思想不開小差,認真做筆記。目視即指認真看書,同時注意教師的每一種表情,每一個動作,以及教師在課堂上的每種演示,這對理解課文關鍵性的語句以及重點內容有較大的説明作用。如在上《紫藤蘿瀑布》一課時,當師生一起賞析紫藤景圖時,教師先用動作、表情示範作者遠眺、近觀、仰視、俯瞰紫藤圖景時的情形,然後請學生朗讀有關的課文內容。最後讓學生閉上眼睛通過想像進行再創造,把自己置身於當時那種環境進行畫面還原。這樣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學生聽課的效率。

在學生認真聽講的同時,還要注意發揮其大腦的機能促進進行認真的思考。為了調動學生的思維,達到“教”與“思”的統一,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生動的有吸引力的課堂氛圍,巧設思考、入情入境,獲取知識,養成習慣。

3、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

初中的語文教學方式有別于小學的教學方式,作為初中的新生主要培養學生自主、自覺的自學習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主要起引、導、啟發、點撥的作用,重在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通過學生翻閱字典、查找資料、課堂質疑、小組討論、師生交流等方式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課堂上可以通過:閱讀——探討——交流——總結活動過程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可以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從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的、自覺的學習習慣。

4、培養學生良好的複習習慣

自古以來,許多教育家都很重視知識的鞏固。孔子說過:“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複習是學習之母;因此指導學生在學習中養成良好的複習習慣是必要的。在複習中,反對機械的死記硬背,提倡理解記憶,學以致用。教師可以抓住作業和加強基本技能訓練兩個主要環節,是對以學知識最好的複習。教學中必須重視作業的佈置、檢查、批改與評講等工作,發現問題,及時修正,讓學生在思考和練習中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技巧。同時還可開展課前熱身、課堂練習、課後階段複習。以使學生系統而全面地掌握所學知識。

5、培養學生良好的檢測習慣

為了更好的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教師在講授新知識的過程中,進行知識檢測,可以瞭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隨時發現不足之處,彌補缺漏,糾正錯誤。考試方式可以是階段性的,又可以是單元、課文的自測。不論採用什麼形式,其目的都應是為了使學生更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為此,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既不能害怕考試,又不能草率對付考試,養成良好的接受老師檢測和自我檢測的習慣。

6、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為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可以開設閱讀課,組織學生到閱覽室閱讀課外書,並做讀書筆記。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也可向學生推薦《讀者》、《青年文摘》等雜誌,指導學生閱讀。

五、針對初一新生學習要求的提高,應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初中學生應該具備如下一些語文學習的能力:

1、組織學習活動的能力。它包括獨立確定學習任務;制定學習計畫;選擇合理的學習方法,具備小組學習、個人學習的能力;學會自我考核學習效果等四種能力。它反映了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認知和將這種認知運用於組織自己獨立學習的實踐,有利於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閱讀書本的能力。包括能自己看書,學會全面閱讀、流覽、精讀、研讀;能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領會文章的主旨、風格、風貌;初步熟悉資料,能從教材及參考資料中找到或歸納問題的答案;能對問題進行比較、分析、綜合、證明、評價等能力。這是最為重要的一種學習能力。

3、聽記能力。要求學生聽完講述內容後,能根據要求進行概括、記錄,並能整理筆記。

4、搜集和使用資料的能力。包括通過目錄、圖書、索引、手冊,選擇及使用參考資料(包括各種工具書、圖表等);能根據問題搜集相關資料;根據需要對資料進行分類;用資料論證或闡述自己的觀點等能力。這是適應終身教育體制的最關鍵的能力,是終身學習所必須的能力。

5、智力技能。它包括:學會觀察;學會記憶;掌握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等思想方法;學會思考和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保證知識資訊能消化、吸收和同化,貫穿著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思維力等各種認知能力的因素。

這五個層面,是初中學生所應該具備的學習素質,它包括了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等三大內容,也體現了學生學習能力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用以克服以往某些學習技巧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強化訓練,而一些重要的學習能力卻被忽視,留下空白點的弊端。

培養初中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可採取如下途徑:

1、獲取知識與思維訓練相結合。

在培養“組織學習”活動能力時,要求:“爭取在小組討論中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在課堂教學中成立學習小組,給學生講清小組討論在學習中的重要性,並引導學生做好參加討論前的準備工作。如學習一篇課文,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文時,發現疑問用“?”做標記,並把問題寫在書本的空白處,第二天上課提出、求解;當你在閱讀課文時,發現到美點妙處,請用“☆”做標記,並用簡潔的語言寫下當時的啟迪;在分析討論課文時,你一定要談談自己的感悟。這樣,使參加小組討論的行動和心理準備落在實處。

2、引導學生學會制定“學案”,幫助他們由“學會這一篇”到“會學這一類”。

學生的學習能力,需要教師引導、訓練才能形成。以往,學生學習語文往往是一筆糊塗賬。只知學了多少課文,不知掌握了哪些知識技能。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而新課程標準則強調把“教會學生學”放在教學內容的首要位置,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規律與方法,因為這些“知識”更具普遍性,更帶指導性。

我們在每個單元教學中,著力上好一篇“教讀”課文,以此示範。教學這類課文時,以教師引導為主,著重引導學生設計“學案”:①學習目的,即一篇文章所要求應該達到的學習標準。②時代背景,即寫作文章的歷史環境。③作家簡介,即學生可以在課外收集一切可能收集到的與該作家有關的材料。④主要內容,即文章主題思想(寫作目的)、層次結構、寫作特色、語言風格等相關知識。⑤設疑置疑,即分條寫出疑難問題,準備在相互品評或問題討論中求證。⑥學習心得,即小結學習文章的體會、收穫。⑦備註,即收集相關材料,以及生字、詞的音、形、義等內容。並且收集同類型或內容相關的美文,進行拓展閱讀,供學生反復訓練,獲得知識。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形成一定的學習技能。學習期間,以學生探討為主,教師引導為輔,只 “畫龍點睛” 作點撥。每課或每個單元安排一節“自學選讀課”,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只作個別輔導。如:學完課文《春》後,選學《春天》,通過這兩篇課文的比較學習,讓學生學習同類事物的不同表現方法。如果學生自己選擇了課外的相關文章,教師切不可對學生所選內容擅做取捨,應尊重其選擇,“因勢利導”輔助學習,以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其獨立學習的能力也將得到發展。

3、引導學生學會合作,使之參與學習過程

成立合作學習小組,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建立積極的交往關係,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將課堂教學形式由統一的全班教學轉向全班交流學習、小組互動學習和個人獨立自學三種形式。尤其要重視小組內部與小組間相互作用的動態學習。因為教學過程是師生間、學生間資訊傳遞的互動過程,也是師生間、學生間情感交流的人際交往過程。使學生在相互合作與交流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①從他人身上反映自我,以自我確定的一個基本尺度評判他人,並以此再形成較為合理、實際的自我評價標準。②提供積極參與、平等交流的機會,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從與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中實現主客體的轉換,有效地促進自身的發展。

引導學生充當小老師,師生換位,是促使學生參與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或讓學生擔當評論員,對“三分鐘演講”,“朗誦”等口頭練習進行評判;或讓學生當自己的“老師”,進行聽寫、作文的批改,並盡可能提出不同的看法與同學、老師討論……

六、加強心理輔導。

針對學生不良心理因素,教師要深入學生,熱情關懷,將個別交談與整體教育相結合,耐心疏導,促其矯正。如有的學生考試成績不佳,灰心喪氣,教師可找出其語文學習中的閃光點,肯定鼓勵,給他們以信心;同時要求學生分析考試中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幫助其解決疑難問題,克服馬虎粗心或基礎掌握不牢的毛病;有的學生認為“語文學不學,考試成績差不多”,或者有“不必抓基礎,考試憑運氣”的想法,教師可分析近幾年語文統考、中考試卷結構和分數比例,讓學生明確語文基礎不能丟,該記該背的不能忽視的觀點;有的學生認為“作文靠天才”,對作文畏之如虎,教師可在佈置作文時給予適當指導,在評改作文時作好記載,便於有針對性地評講,在講評作文時比較優秀作文與不合格作文,讓學生在鑒別中明確寫作要領,達到提高寫作的目的。

總之,實施初一語文教學,既要緊扣《大綱》和教材,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又要面對現實,“瞻前顧後”,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只有認真搞好初初中語文的銜接與過渡,才能較好完成初一語文教學任務,為初二初三語文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背與不背一個樣”,反正考試時“課內知識少,課外知識多”,加上課程多工重,他們對語文學習中的閱讀與賞析、預習與複習這些必要環節常常“從簡從略”,對背誦、作文等必須完成的作業也是敷衍了事。作文選材老套,中心不突出,內容比較空泛,空話、大話比較多。所有這些,如不及時矯正,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

由此看來,我們必須在初一正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仔細觀察,及時發現學生學習的不利因素,並進行認真分析,進而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確保教學實效,使學生打好初中語文學習的堅實基礎。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針對語文知識貧乏的問題,教師在初一第一學期就要給學生適當補充相關知識內容。字詞積累、書法訓練、常見的語病、文言文中常見的詞的運用及通假字等必須補充,並通過練習使學生熟悉掌握。其中古詩文的背誦和課外名言警句的積累等是難點,必須反復練習,學生方能摸清規律。這樣,在初一第一學期學生奠定了語文知識後,第二學期就可以鞏固並系統化了,學生進入初二初三碰到以上語法問題,自然會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二、針對容量大的問題,教師可具體從四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明確要求,有的放矢。

學生剛進初一,好奇心強,學習熱情高。教師就要趁此給學生講明初中階段語文學習的具體要求,讓學生明白在閱讀、寫作、說話及基礎知識方面的具體目標。如初一年級在閱讀方面要理解字詞句的含義,要培養自學能力,能閱讀分析比較簡單的記敘文、說明文,要熟悉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瞭解常見的文言虛詞的一般用法,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寫作方面要養成練筆習慣,能寫一般的記敘文;說話方面要能用普通話有條理地敘述事件,說明事物,闡述觀點;語法知識方面要瞭解並掌握基本課文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等。明確了具體要求,學生才會在平時的學習中注重點滴知識的積累,注重聽說讀寫思的全面發展與提高。

第二,激發興趣,調動激情。

學習要求高不可怕,怕的是學生沒有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儘量避免注入式、填鴨式,可靈活採用多種方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如新穎活潑的開場白,提問激疑,討論釋疑,小組間競賽;課文比較欣賞,模擬課文片段即興與作,圍繞某一題目迅速想像或聯想等等,力爭調動學生多方感官,使之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在學習語文的實踐中,自覺地提高認識,增強能力,發展智力。

第三,講究方法,循序漸進。

初中語文內容多,容量大,教師可抓住重點篇目仔細講,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授之以漁”。如學習初中語文第一冊中第一單元的記敘文,教師可引導學生重點分析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讓學生明確閱讀分析記敘文可從三方面入手:①記敘的六要素;②重點記敘的內容及文章中心;③賞析重點詞句。有了這把鑰匙,學生再分析《風箏》、《散步》、《羚羊木雕》等記敘文,就能舉一反三,尋找正確的途徑。

寫作方面可讓學生分階段進行訓練,先寫片段作文,再寫一般記敘文,逐漸培養學生選擇、組織材料的能力,和根據內容需要,綜合運用記敘、描寫、議論等方法表達中心的能力。為了達到生動具體的寫作效果,教師可讓學生有側重地訓練描寫,如在周記、作業中訓練外貌描寫、行動描寫、對話描寫,或當堂快速作文,在全班講評交流,以逐步提高寫作能力。

說話方面一是要創造機會讓學生多講多說,如課前三分鐘演講,課中回答問題,討論問題,複述情節,課後介紹課外書籍,圍繞中心發言辯論等。二是要多鼓勵學生,幫助學生克服膽怯心理,使學生逐漸做到多講、愛講、講好。

第四,課外延伸,綜合提高。

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單靠課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僅有的語文教材也是杯水車薪。《大綱》明確提出:“語文課外活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加強指導。”因而教師要指導學生向課外延伸。如推薦有益讀物,提示閱讀方法;要求學生寫日記、周記、筆記或辦黑板報,提高寫作能力;舉辦演講比賽、故事會、辯論會、朗誦會,培養說話能力。特別是整理語文筆記,教師要指導學生堅持收集成語俗語、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學常識等,讓他們寫寫讀讀,反復品味,一段時間後他們自會融會貫通,靈活運用,說話、寫作也不會文思枯竭,搜腸刮肚了。

三、針對初一新生沒有語文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升入初中如果再沿用小學的學習方法和方式,顯然無法適應。這時需要我們擺脫對老師的依賴,做到自主主動的學習。一是積極適應新的授課方式。初中往往集中講解重點,難點,要點,而且每課內容多,信息量大,所以上課要用心聽,用心記。積極適應新老師的授課方式,包括語音,板書,思路,要求等。同時還要勤學好問,主動接觸老師。二是制定科學的學習計畫,包括長期計畫(比如期中期末要達到什麼水準,各科的目標是什麼)和短期計畫,即周計畫、日計畫(比如,怎麼按排自己的一天活動)。此外可以找個競爭對手來激勵自己。三要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不能停留在被動聽課和機械地做作業上,要用心學,主動學,特別要講究方法,把握好預習、聽課、複習、做作業四個方面。

預習三環節。讀——畫——思。要認真閱讀教材,教材是最好的教案,是名人經典著作,要認真讀。畫,把不懂的地方畫起來,這是聽課的著重點。思就是思考,掌握課本的大概內容、知識結構、知識要點。

聽課四準備。知識上:通過預習使聽課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心理上:拋開雜念,全神貫注,緊跟老師思路,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物質上:要準備好筆記本,把重點記下來;方法上:邊學邊記,記重點,強調點和疑難點,不懂的課下及時問。

複習三意識。要有問題意識,通過複習在鞏固已學知識的同時,找出自己的薄弱點,模糊點。記住提出問題的學生是好學生。要有總結的意識。把新舊知識結合起來,比如對系統知識進行歸納,對易混淆的知識進行比較,建立起一個知識網,並隨時進行填充。這樣才能把複雜知識記牢。反思意識,分析自己這段時間學習是否有進步,方法是否合適,是否有失誤,並據此做出及時調整。

作業展示才能。作業練習既是對所學知識鞏固提高又是對自己掌握知識的檢測。要獨立完成作業。在練習中學,學中練,作業中出現的問題要認真糾正,找出原因。以後要注意使自己做題水準和能力逐步提高。切記你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發揮,要落實到做題上,落實在試卷上,落實在中考成績上才能顯示你的才能,展示你的價值。

四、針對初一新生意志薄弱的特點,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堅強的性格。

行為科學研究:一個人一天的行為中大約只有5%是屬於非習慣的,而剩下95%的行為都是習慣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按時上課,勤學好問,作業認真及時總結等,對學生的學業提高具有重要意義。科學研究表明:個性決定人的一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水準的關鍵。對於在初一學生而言,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我們教學的重要一環,那麼如何來培養呢? 

1、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開設寫字課,訓練學生寫字時姿勢(坐姿、握筆的姿勢)正確,指導學生練好鋼筆字。

2、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課文的習慣

每篇課文,應都要求學生作一下課前預習。但許多學生卻不知預習是怎麼回事,作為教師要教給學生預習方法。首先,應讓學生認真讀一遍課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破音字及詞語,並將查出的字、詞含義等知識弄懂。如在上文言文單元時,讓學生多動手,翻查字典,這樣上課時教師講解起來就輕鬆多了。其次,讓學生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文章層次,把握文章中心及寫法特點。再次,查找相關資料,瞭解時代背景及作者,以幫助把握文章主旨。如第一單元以感悟人生為主題,對於《在山的那邊》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生命,生命》《紫藤蘿瀑布》《童趣》,每課讓學生做好這一點有助於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

此外,為了收到良好的預習效果,還可經常設置些課前思考題,讓學生有針對性的預習。這樣,在教學中就加快了學生的感知課文內容的進程,縮短了教學時間,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同時,也教給了學生預習的方法,使學生形成了一種良好的預習習慣。

2、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講習慣

課堂聽講,要求學生專心致志,聚精會神,並做到耳聽、目視、心思三者結合。所謂耳聽,就是要認真領會教師課上所講內容。用心專一,思想不開小差,認真做筆記。目視即指認真看書,同時注意教師的每一種表情,每一個動作,以及教師在課堂上的每種演示,這對理解課文關鍵性的語句以及重點內容有較大的説明作用。如在上《紫藤蘿瀑布》一課時,當師生一起賞析紫藤景圖時,教師先用動作、表情示範作者遠眺、近觀、仰視、俯瞰紫藤圖景時的情形,然後請學生朗讀有關的課文內容。最後讓學生閉上眼睛通過想像進行再創造,把自己置身於當時那種環境進行畫面還原。這樣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學生聽課的效率。

在學生認真聽講的同時,還要注意發揮其大腦的機能促進進行認真的思考。為了調動學生的思維,達到“教”與“思”的統一,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生動的有吸引力的課堂氛圍,巧設思考、入情入境,獲取知識,養成習慣。

3、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

初中的語文教學方式有別于小學的教學方式,作為初中的新生主要培養學生自主、自覺的自學習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主要起引、導、啟發、點撥的作用,重在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通過學生翻閱字典、查找資料、課堂質疑、小組討論、師生交流等方式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課堂上可以通過:閱讀——探討——交流——總結活動過程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可以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從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的、自覺的學習習慣。

4、培養學生良好的複習習慣

自古以來,許多教育家都很重視知識的鞏固。孔子說過:“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複習是學習之母;因此指導學生在學習中養成良好的複習習慣是必要的。在複習中,反對機械的死記硬背,提倡理解記憶,學以致用。教師可以抓住作業和加強基本技能訓練兩個主要環節,是對以學知識最好的複習。教學中必須重視作業的佈置、檢查、批改與評講等工作,發現問題,及時修正,讓學生在思考和練習中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技巧。同時還可開展課前熱身、課堂練習、課後階段複習。以使學生系統而全面地掌握所學知識。

5、培養學生良好的檢測習慣

為了更好的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教師在講授新知識的過程中,進行知識檢測,可以瞭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隨時發現不足之處,彌補缺漏,糾正錯誤。考試方式可以是階段性的,又可以是單元、課文的自測。不論採用什麼形式,其目的都應是為了使學生更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為此,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既不能害怕考試,又不能草率對付考試,養成良好的接受老師檢測和自我檢測的習慣。

6、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為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可以開設閱讀課,組織學生到閱覽室閱讀課外書,並做讀書筆記。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也可向學生推薦《讀者》、《青年文摘》等雜誌,指導學生閱讀。

五、針對初一新生學習要求的提高,應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初中學生應該具備如下一些語文學習的能力:

1、組織學習活動的能力。它包括獨立確定學習任務;制定學習計畫;選擇合理的學習方法,具備小組學習、個人學習的能力;學會自我考核學習效果等四種能力。它反映了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認知和將這種認知運用於組織自己獨立學習的實踐,有利於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閱讀書本的能力。包括能自己看書,學會全面閱讀、流覽、精讀、研讀;能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領會文章的主旨、風格、風貌;初步熟悉資料,能從教材及參考資料中找到或歸納問題的答案;能對問題進行比較、分析、綜合、證明、評價等能力。這是最為重要的一種學習能力。

3、聽記能力。要求學生聽完講述內容後,能根據要求進行概括、記錄,並能整理筆記。

4、搜集和使用資料的能力。包括通過目錄、圖書、索引、手冊,選擇及使用參考資料(包括各種工具書、圖表等);能根據問題搜集相關資料;根據需要對資料進行分類;用資料論證或闡述自己的觀點等能力。這是適應終身教育體制的最關鍵的能力,是終身學習所必須的能力。

5、智力技能。它包括:學會觀察;學會記憶;掌握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等思想方法;學會思考和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保證知識資訊能消化、吸收和同化,貫穿著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思維力等各種認知能力的因素。

這五個層面,是初中學生所應該具備的學習素質,它包括了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等三大內容,也體現了學生學習能力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用以克服以往某些學習技巧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強化訓練,而一些重要的學習能力卻被忽視,留下空白點的弊端。

培養初中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可採取如下途徑:

1、獲取知識與思維訓練相結合。

在培養“組織學習”活動能力時,要求:“爭取在小組討論中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在課堂教學中成立學習小組,給學生講清小組討論在學習中的重要性,並引導學生做好參加討論前的準備工作。如學習一篇課文,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文時,發現疑問用“?”做標記,並把問題寫在書本的空白處,第二天上課提出、求解;當你在閱讀課文時,發現到美點妙處,請用“☆”做標記,並用簡潔的語言寫下當時的啟迪;在分析討論課文時,你一定要談談自己的感悟。這樣,使參加小組討論的行動和心理準備落在實處。

2、引導學生學會制定“學案”,幫助他們由“學會這一篇”到“會學這一類”。

學生的學習能力,需要教師引導、訓練才能形成。以往,學生學習語文往往是一筆糊塗賬。只知學了多少課文,不知掌握了哪些知識技能。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而新課程標準則強調把“教會學生學”放在教學內容的首要位置,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規律與方法,因為這些“知識”更具普遍性,更帶指導性。

我們在每個單元教學中,著力上好一篇“教讀”課文,以此示範。教學這類課文時,以教師引導為主,著重引導學生設計“學案”:①學習目的,即一篇文章所要求應該達到的學習標準。②時代背景,即寫作文章的歷史環境。③作家簡介,即學生可以在課外收集一切可能收集到的與該作家有關的材料。④主要內容,即文章主題思想(寫作目的)、層次結構、寫作特色、語言風格等相關知識。⑤設疑置疑,即分條寫出疑難問題,準備在相互品評或問題討論中求證。⑥學習心得,即小結學習文章的體會、收穫。⑦備註,即收集相關材料,以及生字、詞的音、形、義等內容。並且收集同類型或內容相關的美文,進行拓展閱讀,供學生反復訓練,獲得知識。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形成一定的學習技能。學習期間,以學生探討為主,教師引導為輔,只 “畫龍點睛” 作點撥。每課或每個單元安排一節“自學選讀課”,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只作個別輔導。如:學完課文《春》後,選學《春天》,通過這兩篇課文的比較學習,讓學生學習同類事物的不同表現方法。如果學生自己選擇了課外的相關文章,教師切不可對學生所選內容擅做取捨,應尊重其選擇,“因勢利導”輔助學習,以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其獨立學習的能力也將得到發展。

3、引導學生學會合作,使之參與學習過程

成立合作學習小組,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建立積極的交往關係,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將課堂教學形式由統一的全班教學轉向全班交流學習、小組互動學習和個人獨立自學三種形式。尤其要重視小組內部與小組間相互作用的動態學習。因為教學過程是師生間、學生間資訊傳遞的互動過程,也是師生間、學生間情感交流的人際交往過程。使學生在相互合作與交流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①從他人身上反映自我,以自我確定的一個基本尺度評判他人,並以此再形成較為合理、實際的自我評價標準。②提供積極參與、平等交流的機會,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從與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中實現主客體的轉換,有效地促進自身的發展。

引導學生充當小老師,師生換位,是促使學生參與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或讓學生擔當評論員,對“三分鐘演講”,“朗誦”等口頭練習進行評判;或讓學生當自己的“老師”,進行聽寫、作文的批改,並盡可能提出不同的看法與同學、老師討論……

六、加強心理輔導。

針對學生不良心理因素,教師要深入學生,熱情關懷,將個別交談與整體教育相結合,耐心疏導,促其矯正。如有的學生考試成績不佳,灰心喪氣,教師可找出其語文學習中的閃光點,肯定鼓勵,給他們以信心;同時要求學生分析考試中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幫助其解決疑難問題,克服馬虎粗心或基礎掌握不牢的毛病;有的學生認為“語文學不學,考試成績差不多”,或者有“不必抓基礎,考試憑運氣”的想法,教師可分析近幾年語文統考、中考試卷結構和分數比例,讓學生明確語文基礎不能丟,該記該背的不能忽視的觀點;有的學生認為“作文靠天才”,對作文畏之如虎,教師可在佈置作文時給予適當指導,在評改作文時作好記載,便於有針對性地評講,在講評作文時比較優秀作文與不合格作文,讓學生在鑒別中明確寫作要領,達到提高寫作的目的。

總之,實施初一語文教學,既要緊扣《大綱》和教材,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又要面對現實,“瞻前顧後”,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只有認真搞好初初中語文的銜接與過渡,才能較好完成初一語文教學任務,為初二初三語文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