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醫的診病法:察色診病

今天我們先來具體地談談察色診病。

由於遺傳、地域、工作環境、季節等的不同, 人們的膚色有很大區別。 中國人以黃為基本色, 正常人有偏黑、偏白、偏紅等不同, 但無論黃、黑、白、紅, 總以明潤、光澤、含蓄為佳, 俗稱“氣色好”。 而面色晦暗、枯槁、無光澤為差, 提示正氣不足, 病情較重。 病態的膚色主要有白、黃、赤、青、黑五種。

白 色

病態的白色表現為蒼白、淡白、虛浮而白等。 “五行學說”中五色的“白”與五行的“金”、五臟的“肺”、五氣的“燥”對應。 通常提示陽氣不足, 特別是肺氣的不足, 或失血過多。 由於陽氣不足或失血後氣血兩虧, 不能上行、外達、榮養於體表, 故色白無華。

如常期進食量不足導致的營養不良, 或大量進食寒性食物及冰冷飲食, 或大量、長期使用過寒性藥物, 損傷人體陽氣, 致陰寒內盛, 多呈現虛浮而白的面色。 慢性胃病患者, 如果突然出現面色蒼白, 出冷汗, 心跳加快,

提示可能有消化道大出血的問題。

此外, 有慢性出血性疾病的人, 如痔瘡出血、女子崩漏等, 面色也多蒼白。

黃 色

病態的黃色表現為萎黃、灰黃, 以及黃綠色(黃疸)等。 一般主濕證或虛證。 “五行學說”中五色的“黃”與五行的“土”、五臟的“脾”、五氣的“濕”對應。

所以中醫認為, 面色、目色、掌色發黃, 體內多有濕邪。 這種濕邪有可能是外感而來, 也有可能是內生的, 這種內生濕邪多與脾胃運化功能受損有關, 因脾虛不能將食入的水穀很好地轉化為氣血精微, 反停而為濕。

如新生兒黃疸, 肝膽病引起的黃疸等, 無論黃色鮮明與否, 中醫都認為有濕邪, 皮膚金黃如桔子色者多屬濕熱證, 晦暗如煙熏者多屬寒濕證, 治療時通常要用化濕藥, 另外, 濕邪重的這類患者,

患病後飲食一定要清淡, 不能吃“大魚大肉”等葷食。

臨床曾經遇到過一些急性黃疸性肝炎患者, 家人希望他們能早日康復, 想方設法增加營養, 每天或隔三差五地給患者送甲魚(鱉)吃, 結果大多事與願違, 這些家庭經濟好、吃得起很貴甲魚的患者, 比那些經濟條件差、吃不起的患者康復得反而慢。

從中醫角度看, 原因在於甲魚為養陰助濕之品, 大量進食不但不能祛除濕邪, 反而火上澆油, 加重了濕邪, 病必難愈。 另外, 虛浮的黃, 如營養不良的黃胖病, 多為脾氣虛證。

赤 色

病態的赤色表現為紅赤、滿面通紅、紫紅、暗紅等等。 “五行學說”中五色的“紅”(赤)與五行的“火”、五臟的“心”、五氣的“暑”對應。 多主火熱證, 包括實熱證與虛熱證。

因血得熱則行, 所以當體內熱盛時, 多紅色。 如目內眥紅赤, 甚至長紅色的胬肉, 或手掌心紅赤, 或皮膚出紅色的瘡疹, 小便紅赤(血尿), 舌尖部位的紅赤等, 通常會判斷為心火, 因古人認為:目內眥屬心、“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開竅於舌”;急性紅眼病的目赤腫痛, 提示肝經有火, 因“肝開竅於目”;鼻翼兩側或周邊紅赤, 提示肺經有火, 因“肺開竅於鼻”;唇色紅赤, 如塗胭脂狀, 或牙周炎時的牙齦紅腫, 多提示脾胃經有熱, 因“脾開竅於口”;下頦部位(反應下焦問題)的暗紅色硬結痤瘡, 常提示腎經有虛火。

其他如:高熱時的面紅赤、咽喉與扁桃體的紅腫、疔瘡癰癤的局部紅腫等均屬火熱或熱毒證, 肺結核患者的午後顴紅, 多屬陰虛之火。

青 色

病態的青色表現為青灰、青紫。 一般主寒證、痛證、瘀血證, 或為驚風之先兆。 “五行學說”中五色的“青”與五行的“木”、五臟的“肝”、五氣的“風”對應。

血得寒則凝, 血脈瘀滯, 不通則痛, 所以感受寒邪, 或陽氣不足, 或體內有瘀血時膚色多青。 如突然劇烈腹痛時面色、唇色、甲色發青, 無論有無明顯的受寒史, 一般都認為屬寒性疼痛, 可作局部熱敷或口服溫熱性質的藥物。

有些中年男性, 長期缺少運動, 加之平時飲食口味較重(飲食過鹹過油膩), 多有高血壓、高脂血症、高粘滯血症等疾病, 這些患者的手掌與指甲常呈青紫色, 中醫從瘀血論治多有效。

另外, 若小兒高熱時出現鼻柱、兩眉間、口唇四周青紫, 多為驚風先兆。

黑 色

病態的黑色表現為灰黑、幹黑等。 一般主腎虛證、水飲證、瘀血證。“五行學說”中五色的“黑”與五行的“水”、五臟的“腎”、五氣的“寒”對應。當腎中陽氣虛衰,不能主水,則水液內停。

如有些人目眶周圍皮膚發黑,俗稱“熊貓眼”,多見於腎虛水泛的水飲病,或婦女寒濕下注的帶下證。

若腎精虧虛,不能溫養滋潤血脈,血行不暢,或瘀阻血脈,表現為黑而乾枯之象,如耳輪幹黑焦枯。

若氣血瘀阻,皮膚暗黑,乾燥粗糙脫皮,中醫稱“肌膚甲錯”,則屬嚴重的瘀血證,臨床用活血祛瘀藥治療後黑色多可消失,皮膚會轉潤澤。

五色主病對臨床運用中醫藥診治疾病確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人體的疾病非常複雜,如舊病與新病的混雜、病證的寒熱錯雜或虛實夾雜等,都會對膚色產生影響,診斷時不能單憑察色一項定病,還要四診合參,才不會出錯。

請轉發出去,讓更多人受益!

關注我們,每天更新養生內容!

文 史欣德

一般主腎虛證、水飲證、瘀血證。“五行學說”中五色的“黑”與五行的“水”、五臟的“腎”、五氣的“寒”對應。當腎中陽氣虛衰,不能主水,則水液內停。

如有些人目眶周圍皮膚發黑,俗稱“熊貓眼”,多見於腎虛水泛的水飲病,或婦女寒濕下注的帶下證。

若腎精虧虛,不能溫養滋潤血脈,血行不暢,或瘀阻血脈,表現為黑而乾枯之象,如耳輪幹黑焦枯。

若氣血瘀阻,皮膚暗黑,乾燥粗糙脫皮,中醫稱“肌膚甲錯”,則屬嚴重的瘀血證,臨床用活血祛瘀藥治療後黑色多可消失,皮膚會轉潤澤。

五色主病對臨床運用中醫藥診治疾病確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人體的疾病非常複雜,如舊病與新病的混雜、病證的寒熱錯雜或虛實夾雜等,都會對膚色產生影響,診斷時不能單憑察色一項定病,還要四診合參,才不會出錯。

請轉發出去,讓更多人受益!

關注我們,每天更新養生內容!

文 史欣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