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從七擒孟獲看諸葛亮的戰略眼光

歷史上一般都認為諸葛亮是個戰略家, 依據是他未出茅廬先定三分, 對國家未來的戰略格局作了準確的分析和預判, 並據此為劉備做了正確的頂層設計, 表明了他深謀遠慮的戰略眼光, 從這點看, 諸葛亮確實可以稱為戰略家。 (同時他還是個實踐家, 幫助劉備把戰略構想一步步變為現實。 )但我認為這只是他的早期, 待出山追隨劉備之後, 他在戰略方面就變得日趨平庸了, 除了劉備死後主動捐棄前嫌和吳國結成統一戰線共抗曹魏之外, 其他方面基本上沒有什麼戰略視野了, 對外一味窮兵黷武,

對內不善於發現使用人才, 使得蜀國日漸衰弱, 先是成為三國中最弱一國, 後成為最早被滅亡的一國。

七擒孟獲、六出祁山, 都是被當作諸葛亮的傳奇戰績而在歷史上大加渲染的。 尤其是七擒孟獲, 在歷史上得到很高評價, 被認為是攻心戰的成功範例。

三國演義中, 作者用輕鬆的筆調描寫諸葛亮玩弄孟獲於股掌之間, 幾擒而不殺, 最後終於讓孟獲心服口服, 不再叛亂, 從而解除了蜀國的後顧之憂。

真是這樣嗎?我不敢認同。 我認為七擒孟獲是諸葛亮戰略上犯的一個大錯誤。 當初, 他本可以把孟獲抓住之後直接斬首, 這樣就一了百了, 卻非要搞個七擒六縱, 完全是勞民傷財, 既浪費國帑又損兵折將, 無謂的消耗了蜀國本來就衰弱的國力。 有人說, 諸葛亮平定南中(今雲貴及川西南)獲取了大量資源, 還是有收穫的, 我也不敢認同。 南中乃荒蠻之地, 諸葛亮自己都說“五月渡瀘, 深入不毛”, 不毛之地能有多少資源?那時的資源無非就是人和糧食。 諸葛亮征南唯一的收穫恐怕也就是招募當地蠻人組建了一支彪悍的無當飛軍吧。


那麼, 諸葛亮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是有想法的, 之所以七擒孟獲而不殺, 是跟他一貫的戰略思想有關。 諸葛亮念茲在茲無日或忘的就是完成劉備生前的遺願:“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興複漢室,

還於舊都, ”也就是說, 他一天到晚想的就是進窺中原, 與曹魏爭天下。 所以, 他不想對西南邊陲耗費太多精力。 孟獲是當地土人領袖, 如果能讓孟獲心悅誠服, 不再造反, 讓蜀國後方穩定就可以了。 所以, 他不惜以丞相之尊親征南中, 對孟獲這個南蠻土著領袖施展各種高壓手段, 務必讓他內心臣服, 就是為了能騰出手來, 一心一意北上攻魏。 他也做到了, 順利地征服了孟獲, 然後開始六出祁山, 北伐曹魏。

然而, 諸葛亮的理想很豐滿, 現實卻很骨感。 他打孟獲可以遊刃有餘, 輕鬆搞定, 打曹魏就不那麼簡單了, 到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 這是因為雙方實力差距太大。 四川雖然號稱天府之國, 但真正的富裕之地也就成都平原那一小塊地區。 就經濟總量而言, 蜀國跟魏吳相比差得很遠。 當時曹魏佔有北方大片國土, 共有12州、100多萬戶人口, 黃河流域是全國經濟最發達地區, 曹操又實行屯田、興修水利, 招募流民等措施, 更增強了國力。 吳國佔據江東, 有4州、50多萬戶人口。 那時的江南雖然不像後來那麼富裕, 但也算小康,畢竟是魚米之鄉嘛。相比之下,蜀國是最弱的,只有一個州,不到30萬戶人口。

面對這種現狀,做出正確的戰略規劃是非常必要的。諸葛亮應該怎麼做呢?不是北伐曹魏,而是發展本國經濟,增強國力。當時蜀國形勢有點類似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秦穆公也是一雄心勃勃奮發有為之君,想問鼎中原,但被關東六國堵在函谷關過不去,於是把滿腔精力向西發展,開發了大西北和四川,大大拓展了秦國的國土,為秦國後來的強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商鞅變法富國強兵就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最終得以進軍關東統一全國。蜀國進軍中原也是面臨魏國的阻隔過不去,後方也有大片未開發的地區。向西南方向開疆擴土,增加國土面積,增加人口數量,是發展經濟的最好手段。那個年代,土地和人口是最重要的生產力,尤其人口,絕對是第一生產力(現在也是)。西南地區土壤肥沃、氣候適宜,物種豐富,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如果諸葛亮把孟獲抓獲以後立即哢嚓掉,然後派大軍南下,在荒蠻之地建立郡縣,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派軍隊駐紮保護,大力開發當地經濟資源,使其儘快與內地(成都一帶)融為一體,養精蓄銳,韜光養晦、勵精圖治,待國力強盛後再北伐曹魏、統一全國,這才是王道。

但諸葛亮沒有這麼做,而是聽了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建議,搞所謂攻心為上,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之後,還是把南中交給了孟獲。孟獲雖然表態臣服諸葛亮,但也只是維持現狀不再搗亂而已。雖然諸葛亮也在南中設立了幾個郡,派了官吏,但沒有軍隊守護,這些官吏能有什麼作為?南中地區少數民族的叛亂依然不斷,最後,這些郡也就不了了之。雖然這些叛亂對蜀國核心利益影響不大,但南中地區也就沒能大規模開發。一方面窮兵黷武,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進行錯誤的戰爭。另一方面大片寶貴資源被棄之不用,白白浪費。這不是諸葛亮的戰略錯誤是什麼?

從外部條件看,諸葛亮是具備開發大西南條件的。曹操死後,曹丕滿足現狀,不再熱衷統一全國,蜀魏邊境比較平靜,而且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國邊境易守難攻。另一面的長江一線則是盟友吳國的地盤。諸葛亮完全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安心開發西南。

諸葛亮如果儘早開發南中,對中華民族的後世也有極大功勳。因為南中開發之後,還可以繼續南下開拓東南亞,把中國領土擴大到現在的中南半島,如果能做到這些,我們現在也就沒有越南緬甸那些煩心事了。可見諸葛亮的錯誤戰略,對我們後世造成多大的惡果啊。

最後說句題外話,諸葛亮即便要打魏國,也應該聽從魏延的建議,搞軍事冒險。派魏延率一支奇兵經子午穀偷襲關中,佔領潼關,然後諸葛亮率領大部隊與魏延會師,攻佔關中地區。一旦獲勝,對曹魏威脅極大。但諸葛亮不聽魏延之見,非要在隴東大路上跟魏軍打持久戰陣地戰,這就是硬拼國力,這個做法和當年紅軍五次反圍剿時李德指揮的戰法十分相似,就是乞丐與龍王比寶,不會有好結果。諸葛亮不敢冒險是出於他謹慎的個性,但此時的謹慎全無必要。因為魏延提出只帶一萬兵馬偷襲關中,即便失敗了,對蜀國國力影響也不大。

七擒孟獲之一的火燒藤甲軍屬于恃強淩弱,手段太過殘忍,所以諸葛亮因此而折壽。

但也算小康,畢竟是魚米之鄉嘛。相比之下,蜀國是最弱的,只有一個州,不到30萬戶人口。

面對這種現狀,做出正確的戰略規劃是非常必要的。諸葛亮應該怎麼做呢?不是北伐曹魏,而是發展本國經濟,增強國力。當時蜀國形勢有點類似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秦穆公也是一雄心勃勃奮發有為之君,想問鼎中原,但被關東六國堵在函谷關過不去,於是把滿腔精力向西發展,開發了大西北和四川,大大拓展了秦國的國土,為秦國後來的強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商鞅變法富國強兵就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最終得以進軍關東統一全國。蜀國進軍中原也是面臨魏國的阻隔過不去,後方也有大片未開發的地區。向西南方向開疆擴土,增加國土面積,增加人口數量,是發展經濟的最好手段。那個年代,土地和人口是最重要的生產力,尤其人口,絕對是第一生產力(現在也是)。西南地區土壤肥沃、氣候適宜,物種豐富,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如果諸葛亮把孟獲抓獲以後立即哢嚓掉,然後派大軍南下,在荒蠻之地建立郡縣,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派軍隊駐紮保護,大力開發當地經濟資源,使其儘快與內地(成都一帶)融為一體,養精蓄銳,韜光養晦、勵精圖治,待國力強盛後再北伐曹魏、統一全國,這才是王道。

但諸葛亮沒有這麼做,而是聽了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建議,搞所謂攻心為上,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之後,還是把南中交給了孟獲。孟獲雖然表態臣服諸葛亮,但也只是維持現狀不再搗亂而已。雖然諸葛亮也在南中設立了幾個郡,派了官吏,但沒有軍隊守護,這些官吏能有什麼作為?南中地區少數民族的叛亂依然不斷,最後,這些郡也就不了了之。雖然這些叛亂對蜀國核心利益影響不大,但南中地區也就沒能大規模開發。一方面窮兵黷武,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進行錯誤的戰爭。另一方面大片寶貴資源被棄之不用,白白浪費。這不是諸葛亮的戰略錯誤是什麼?

從外部條件看,諸葛亮是具備開發大西南條件的。曹操死後,曹丕滿足現狀,不再熱衷統一全國,蜀魏邊境比較平靜,而且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國邊境易守難攻。另一面的長江一線則是盟友吳國的地盤。諸葛亮完全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安心開發西南。

諸葛亮如果儘早開發南中,對中華民族的後世也有極大功勳。因為南中開發之後,還可以繼續南下開拓東南亞,把中國領土擴大到現在的中南半島,如果能做到這些,我們現在也就沒有越南緬甸那些煩心事了。可見諸葛亮的錯誤戰略,對我們後世造成多大的惡果啊。

最後說句題外話,諸葛亮即便要打魏國,也應該聽從魏延的建議,搞軍事冒險。派魏延率一支奇兵經子午穀偷襲關中,佔領潼關,然後諸葛亮率領大部隊與魏延會師,攻佔關中地區。一旦獲勝,對曹魏威脅極大。但諸葛亮不聽魏延之見,非要在隴東大路上跟魏軍打持久戰陣地戰,這就是硬拼國力,這個做法和當年紅軍五次反圍剿時李德指揮的戰法十分相似,就是乞丐與龍王比寶,不會有好結果。諸葛亮不敢冒險是出於他謹慎的個性,但此時的謹慎全無必要。因為魏延提出只帶一萬兵馬偷襲關中,即便失敗了,對蜀國國力影響也不大。

七擒孟獲之一的火燒藤甲軍屬于恃強淩弱,手段太過殘忍,所以諸葛亮因此而折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