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衛青、霍去病從歷史課本消失 統編教材編寫專家回應……

“衛青、霍去病為什麼從歷史教科書中消失了”“小學一年級為什麼要先學識字後學拼音”……對於語文歷史教材中的一些改動, 公眾曾有不少討論。

歷史教材為什麼會這樣改?教育部相關工作人員給出了解答:

歷史教材的變化絕不僅是“衛青、霍去病從歷史教科書中消失”那麼簡單。

很多人還記得電影《甲午風雲》中的致遠艦沖向吉野號的情景, “以前所有教材在講述甲午海戰時都表述為致遠艦是被魚雷炸沉的。 ”葉小兵說, 不過史學家對這個細節進行了仔細研究, 查看了作戰雙方的航海日誌, 最終確定炸沉致遠艦的不是魚雷而是炮彈。

“教材編寫是非常專業的, 不僅要考慮學科本身的發展, 也要體現國家認知的變化, 同時還要反映我國最新的發展態勢和成果。 ”葉小兵說, 學科有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教材一定會發生變化。 可以說, 教材的這種變化更符合史實了。


再有, 初中學生的歷史知識還不是很系統, 有些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瞭解還有一部分來源於充斥在螢幕上的各種古裝劇。 一些文藝作品不僅對學生掌握的歷史知識產生了誤導, 甚至也會影響社會普通民眾對歷史事件的判斷。 針對這種現象, 教材“對難於理解的術語、概念, 盡可能採用讓學生理解的方式呈現。 ”葉小兵說, 教材不是學術著作, 既要考慮教育性, 也要兼顧學習性。

新編歷史教材主要採用點線結合的方式來編排。 所謂點, 就是一些具體的重要史事, 比如事件、人物、歷史現象等。 所謂線, 就是歷史社會發展演變的基本脈絡和基本規律。 “這樣用點線相互相連, 以線串點, 以點連線, 使學生既瞭解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又對歷史上一些重要的史事有所理解, 便於學生打好歷史的基礎。 ”葉小兵說。

這次的新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個明顯的變化, 就是調整了小學一年級學習拼音和識字的順序:識字一個月後再學拼音。

很多人覺得這樣的順序降低了學習的效率,

畢竟拼音是識字的最好工具。

專家解釋, 這種變化不僅跟當今一年級小學生的識字狀態有關, 更與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有關。

“過去小學生識字量少, 學會拼音後, 可以借助拼音讀文章。 ”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執行主編陳先雲說, 但是現在語言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 生活中到處都是識字資源, 兒童在入學前已經有了一定的識字量, 對漢字並不陌生。 “我們做過調查, 90%的學生在入學前都認識‘天’和‘人’, 80%的學生都認識‘地’。 ”

再有, 識字課第一課“天、地、人”選自《三字經》中“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天、地、人”體現了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 所以, 第一個單元安排識字也體現了教科書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而中文拼音只是幫助識字、學習普通話、閱讀的“拐棍”, 學生獲得了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後是要丟掉這個“拐棍”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