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鮑照:俊逸鮑參軍緣何被亂兵所殺

曾經唐朝詩界巨擘杜甫讚揚好友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居然把十分傲嬌甚至有點目空一切的詩仙李白,

和南北朝的兩位詩壇泰斗相提並論, 說李白的詩清新可與庾信比, 豪放飄逸趕得上鮑照, 這當然是一種很強大的名譽。

那麼, 能與李白的豪放匹敵的鮑照, 是何方神聖?請讓我慢慢道來。

話說鮑照是南朝宋著名文學家、詩人, 與顏延之、謝靈運同為宋元嘉時代的傑出詩人, 故合稱“元嘉三大家”。 他的詩對仗工整、辭藻華美, 又如畫山秀水般豪放脫俗, 故曾得主編了傳世筆記小說《世說新語》的臨川王劉義慶(宋武帝劉裕之侄)的賞識, 並委以重任。 而他的七言詩更是對唐詩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對後世的李白、杜甫們影響深遠, 史曰“上挽曹、劉之逸步, 下開李、杜之先鞭”, 在我國詩歌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難怪詩聖杜甫都寫詩讚美他。

和謝靈運名門望族的背景不同, 天資聰穎又才華出眾的鮑照卻出身貧寒、三餐難既, 在重視士族門第的南朝, 很不得志。

儘管如此, 也不能阻止其成為善寫山水的“元嘉體”詩派的巨擘, 與開創一代流派的謝靈運比肩, 這就得益於其“直如朱絲繩, 清如玉壺冰”敢說敢幹的性格, 他向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的堪稱驚心動魄的過程, 就很好說明了這一點。

關於這, 史曰:“鮑照始嘗謁劉義慶未見知, 欲貢詩言志, 人止之曰:‘卿位尚卑, 不可輕忤大王。 ’鮑照勃然曰:‘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不聞者, 安可數哉。 大丈夫豈可遂蘊智慧, 使蘭艾不辨, 終日碌碌, 與燕雀相隨乎。 ’於是奏詩, 劉義慶奇之。 賜帛二十匹, 尋擢為國侍郎,

甚見知賞, 遷秣陵縣令。 ”

大意就是說, 大約在鮑照年輕氣盛的時候, 追求功名的他曾鼓起勇氣謁見喜文的臨川王劉義慶, 大膽毛遂自薦要把自己推銷出去, 不知為何居然愛才的劉義慶沒有理會, 把他晾在一邊。

遭此冷遇, 無錢無面無背景的“三無青年” 鮑照還不死心, 參照其曾為河清海晏作祥瑞頌詞受表揚的手法, 繼續準備向劉義慶獻詩言志, 表露心跡, 博得重用, 可謂是矢志不移。

對於鮑照的“固執”, 好心人曾勸阻說, 你位微言輕, 不可魯莽造次, 惹惱了大王吃不了兜著走就糟了, 你有幾顆腦袋啊。

而當時一腔熱血報效國家的鮑照, 一聽到這種冷嘲熱諷的話, 立馬勃然大怒, 並對不懷好意的勸說者懟曰:“千百年來因懷才不遇而被埋沒的英才異士不計其數, 大丈夫豈能隨波逐流隱藏才智, 使蘭艾不辨, 做燕雀般的碌碌無為者呢?”

這話可謂是擲地有聲, 豪氣干雲, 既表露了自己志存高遠的心跡, 又正能量滿滿地斥責了得過且過的混派人物之鼠目寸光, 最後還勇敢地向劉義慶奏詩,

還真有其著名的《梅花落•中庭雜樹多》詩中那句“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 露中能作實”之梅花般淩霜傲雪的遺世獨立和不屈抗爭的風采。

這正如著名文史專家蕭滌非對鮑照的評述:“位卑人微, 才高氣盛, 生丁于昏亂之時, 奔走乎死生之路, 其自身經歷, 即為一悲壯激烈可歌可泣之絕好樂府題材, 故所作最多, 亦最工”(《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 可謂是一語中的。

因為現實中的鮑照, 本來就像一株淩寒獨自開的高潔梅花, 是一個位卑志高的孤直之人, 很看不慣生活趨炎附勢、蘭花艾草良莠不分的齷齪小人, 更是有一番追隨英主蕩滌世間污穢的闊大胸懷, 可謂是愛恨分明、剛正不阿。

還好, 這次鮑照的冒險政治行動, 運氣出奇地好,居然博得了劉大王的賞識,除了賜帛二十匹,不久還任命他為臨川國侍郎,此後又做了縣令,有了自己的人生和政治舞臺。

只是在那換主如走馬燈般令人晃眼的南朝時期,以鮑照的剛正不阿和桀驁不馴,絕對也是在官場上到處碰壁,碰得頭破血流的那種,直至丟了卿卿性命。

何況他運氣又是那麼的差,居然在任期間自己的恩主劉義慶死了,也由此下崗失業,在家賦閑一段日子,吟風弄月,之後才複出做了始興王劉浚的侍郎。

當時,雖然南朝宋經過宋武帝、宋文帝的接力耕耘,造就了一個劉宋前期20多年的盛世,但由於後來宋文帝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在北伐北魏的連年兵禍中,又親手把自己打造的“元嘉之治”的繁榮景象打碎,國內矛盾重重,宋文帝還被太子劉劭刺殺,再後來宋孝武帝劉駿又起兵殺了劉劭和劉浚,幾乎是晉朝“八王之亂”的翻版。

平靜一段時期後,鮑照在孝武帝初做海虞令,然後從地方遷中央,轉做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據說當時靠起兵誅殺太子劉劭而得帝位的宋孝武帝劉駿,十分多疑猜忌,且喜好文學的皇帝又如自負的隋煬帝一樣,牛皮哄哄地把自己視為當時文學界頭牌,要求臣下都要以其文為範文和參照系,大力模仿。想要保住官職的大手筆鮑照也不再清高(和他之前的慷慨激昂判若兩人),八股式地加以照本宣科塗脂抹粉,長年累月的寫出了很多毫無生命力的“鄙言累句”,甚至被人譏笑其已經江郎才盡了,儘管那是他故意裝出來的。

所以說,奉命文學從來沒有藝術想像力,更是創造力的最大扼殺者。

這個被大思想家王夫之譽為“一以天才天韻,吹宕而成,獨唱千秋,更無和音”的大詩人,居然因皇帝的瞎指揮而不會寫文章了,確實令人有點忍俊不禁。

更加惡劣的是,居然在文學上遭遇阻滯的老鮑,還捲入了皇室無休止的政治紛爭之中,以至於到了最後被政治裹挾的他,連命都丟了。

因為後來又轉了兩任縣令之後的鮑照,做了臨海王劉子頊(後鎮荊州)的幕僚,做的大都是參軍、掌書記之類的佐官。孝武帝一死,皇室紛爭又起,大家都為了皇帝寶座搏殺。其時武陵王劉彧殺前廢帝劉子業(即那個與姐姐山陰公主有染並一次性賜給其30個男寵取樂的荒淫皇帝)自立為宋明帝。劉子頊與晉安王劉子勳不服,共同起兵反劉彧,最終被打敗。劉子勳兵敗之後,劉子頊也被賜死,作為劉子頊臣屬的鮑照亦為亂兵所殺,死時才50出頭,政治確實不大好玩。

而鮑照在文學上的最大貢獻,就是拓寬了樂府詩的寫作境界,可謂是思想深沉、意境清新、辭藻絢麗、慷慨任氣、沉勁老練、有感而發,正如某些詩評家所言:“(鮑照)藝術風格俊逸豪放,奇矯淩厲,直接繼承了建安傳統,對後世李白、岑參、高適、杜甫有較大影響。”尤以七言樂府最受後世推重,連詩仙李白都“往往效之”,不是浪得虛名也。

鮑照詩今存204首,有《鮑參軍集》十卷傳世。

運氣出奇地好,居然博得了劉大王的賞識,除了賜帛二十匹,不久還任命他為臨川國侍郎,此後又做了縣令,有了自己的人生和政治舞臺。

只是在那換主如走馬燈般令人晃眼的南朝時期,以鮑照的剛正不阿和桀驁不馴,絕對也是在官場上到處碰壁,碰得頭破血流的那種,直至丟了卿卿性命。

何況他運氣又是那麼的差,居然在任期間自己的恩主劉義慶死了,也由此下崗失業,在家賦閑一段日子,吟風弄月,之後才複出做了始興王劉浚的侍郎。

當時,雖然南朝宋經過宋武帝、宋文帝的接力耕耘,造就了一個劉宋前期20多年的盛世,但由於後來宋文帝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在北伐北魏的連年兵禍中,又親手把自己打造的“元嘉之治”的繁榮景象打碎,國內矛盾重重,宋文帝還被太子劉劭刺殺,再後來宋孝武帝劉駿又起兵殺了劉劭和劉浚,幾乎是晉朝“八王之亂”的翻版。

平靜一段時期後,鮑照在孝武帝初做海虞令,然後從地方遷中央,轉做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據說當時靠起兵誅殺太子劉劭而得帝位的宋孝武帝劉駿,十分多疑猜忌,且喜好文學的皇帝又如自負的隋煬帝一樣,牛皮哄哄地把自己視為當時文學界頭牌,要求臣下都要以其文為範文和參照系,大力模仿。想要保住官職的大手筆鮑照也不再清高(和他之前的慷慨激昂判若兩人),八股式地加以照本宣科塗脂抹粉,長年累月的寫出了很多毫無生命力的“鄙言累句”,甚至被人譏笑其已經江郎才盡了,儘管那是他故意裝出來的。

所以說,奉命文學從來沒有藝術想像力,更是創造力的最大扼殺者。

這個被大思想家王夫之譽為“一以天才天韻,吹宕而成,獨唱千秋,更無和音”的大詩人,居然因皇帝的瞎指揮而不會寫文章了,確實令人有點忍俊不禁。

更加惡劣的是,居然在文學上遭遇阻滯的老鮑,還捲入了皇室無休止的政治紛爭之中,以至於到了最後被政治裹挾的他,連命都丟了。

因為後來又轉了兩任縣令之後的鮑照,做了臨海王劉子頊(後鎮荊州)的幕僚,做的大都是參軍、掌書記之類的佐官。孝武帝一死,皇室紛爭又起,大家都為了皇帝寶座搏殺。其時武陵王劉彧殺前廢帝劉子業(即那個與姐姐山陰公主有染並一次性賜給其30個男寵取樂的荒淫皇帝)自立為宋明帝。劉子頊與晉安王劉子勳不服,共同起兵反劉彧,最終被打敗。劉子勳兵敗之後,劉子頊也被賜死,作為劉子頊臣屬的鮑照亦為亂兵所殺,死時才50出頭,政治確實不大好玩。

而鮑照在文學上的最大貢獻,就是拓寬了樂府詩的寫作境界,可謂是思想深沉、意境清新、辭藻絢麗、慷慨任氣、沉勁老練、有感而發,正如某些詩評家所言:“(鮑照)藝術風格俊逸豪放,奇矯淩厲,直接繼承了建安傳統,對後世李白、岑參、高適、杜甫有較大影響。”尤以七言樂府最受後世推重,連詩仙李白都“往往效之”,不是浪得虛名也。

鮑照詩今存204首,有《鮑參軍集》十卷傳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