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孫策留下一重臣,才能過人,在江東威望最高,卻不被孫權重用!

(說歷史的女人之三國系列第16期)

此人在《三國演義》中的角色一直處於幾乎被忽略的地位, 他就是張昭。 張昭大概出現的兩次也只是為了凸顯諸葛亮的厲害, 最為明顯的一次就是赤壁之戰前, 劉備方面為了聯盟孫權共抗曹操, 而當時孫權集團又分為兩派, 一派為主和派, 一派為主戰派, 而議和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張昭。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 諸葛亮來到了東吳, 在朝堂之上, 輪番和東吳的文臣辯論, 最後連東吳文臣之首的張昭也辯得狼狽不堪。 接著, 張昭的第二次重要作用, 就是負責後勤糧草等事,

積極配合前方的赤壁之戰。 那麼看到這些事件後, 張昭在人們的心目中無異於一個龍套而已了。 但是正史中的記載卻是另外一種情形。

根據陳壽《三國志張昭傳》記載等史料來看, 張昭老家原來是彭城人。 彭城可謂人傑地靈, 人才輩出。 張昭屬於那種學霸型的孩子,

在很小的時候, 就博覽群書, 名氣很大。 但是張昭又並非書呆子型的讀書人, 他還是非常有見識和才幹的。 所以人緣、名氣都俱佳, 在張昭成年後, 就被當地官府舉孝廉, 所謂舉孝廉是漢朝時期的一種選拔人才的方式。 但是張昭卻拒絕了當地官府的推薦。 不久以後, 徐州刺史陶謙也聽聞張昭的美名, 舉薦他為茂才, 但是張昭依然拒絕了陶謙的舉薦。 在漢代, 能夠被州刺史舉薦, 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因為舉孝廉是郡級別都可以舉薦, 但茂才卻一般都是州舉, 所以難度很大, 而且很快重用的幾率更高。 但是張昭竟然拒絕, 這讓堂堂的徐州刺史陶謙十分沒面子, 於是就令人把張昭抓起來, 想給他點顏色瞧瞧。
後來在趙昱的前後活動之下, 大概是托人說清, 或者給陶謙送禮, 最後張昭總算被放了出來。

到了東漢末年時, 黃巾起義爆發, 中原陷入戰亂之中。 當時老百姓都紛紛逃難。 而南方相對平定, 於是張昭就逃到江南。 之後, 孫策脫離袁術回到江東開創基業,

聽聞張昭美名, 親自拜請出山。 孫策對張昭的信任和重用到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程度, 甚至高過了地位顯赫的周瑜, 史書上說孫策幾乎把自己打下的每一處領地上的重要事務都交由張昭來處理。 當時張昭因公正嚴明, 深得人心, 不管是士族還是百姓都對張昭誇讚不已。 有人擔心這會引發孫策的猜忌之心, 但令人意外的是, 孫策把張昭比作管仲, 而且更加信任。 由此可見張昭之才能, 以及孫策之胸襟。

但是如此般配的一對“君臣”卻沒能長久, 在西元200年, 孫策不幸遇刺身亡。 在孫策臨終之際, 孫策把江東之主的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 但是托孤重臣卻是張昭。 當時孫權不到二十歲, 年輕缺乏歷練, 接任之初, 江東確實發生了一些變亂, 但是在張昭的輔佐之下, 一切都很快平定下來。 張昭之後, 主要的作用是負責後方, 甘甯曾把張昭的作用比作蕭何。

在曹操發動濡須之戰時, 他的謀士曾說, 若內能取張昭, 則可取江東等。 由此也可知張昭在江東的人望頗高。 但是儘管如此, 張昭在孫權當權之後,基本上重用程度明顯下降。孫權新啟用的一批人,都是新人,比如魯肅、甘寧等人。張昭當時沒有被一下子排擠出自己的圈子,可能一方面是因為張昭在江東士子中影響力,一方面是因為張昭畢竟是孫策留給他的托孤重臣。但是漸漸到後期,張昭還是逐步被孫權冷落。

最突出的一個例子有兩個:第一個是孫權稱王后要設置丞相職位,群臣都異口同聲提議丞相之位非張昭莫屬,但是孫權卻另作安排,讓顧雍做了丞相。這是孫權冷落和不重用張昭的信號。

第二個例子是公孫淵背叛曹魏,向孫權稱臣。於是孫權就要天真地派遣兩個使臣前去封公孫淵做燕王。張昭極力反對,認為公孫淵不過是把孫權當靶使,倘若公孫淵再改變主意,就會殺掉東吳的使臣。但孫權不聽,張昭則針鋒相對,孫權大怒,最後還是派了使臣去。但張昭也不再上朝,孫權怒髮衝冠,非常記恨張昭,直接派人把張昭的家門從外面封死,而張昭則讓人從裡面用泥土把門封死。後來孫權派往公孫淵的使臣果然被公孫淵殺掉,孫權後悔不已,想起張昭的勸諫,就來向張昭道歉。張昭不見孫權,孫權大怒,就讓人放火燒張昭的家門。但張昭更不出門,孫權又讓人把火撲滅。最後張昭總算出來見了孫權,兩人看似和解。但是實際上,他們的距離已經十分遙遠。

張昭作為一代賢臣,尤其擅長治國理政,制定朝儀等,他對於東吳的功用類似于史載中的諸葛亮。當然這一功用主要是在孫策時期體現得淋漓盡致,但是到孫權掌權時期,這一功用已經發生了變化。孫權若能像其哥哥孫策那樣合理重用張昭,他必然能發揮出更多光彩來。但是遺憾的是,在孫權時期,張昭受到的不過是孫權的一再冷落,甚至差點丟了性命。

張昭在三國時期影響極大,除了個人在治國理政方面的能力得到承認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張昭屬於三國時期的儒學大家,王朗、陳琳等都對張昭讚譽有加,陳琳作為一代大才子,甚至認為自己比不上張昭。張昭的主要作品有《春秋左氏傳解》和《論語注》。另外,張昭的隸書書法在當時評價也十分高。張昭在歷史上,被評價很高,比如陳壽、司馬光等。

張昭在西元236年因病去世,不過他的壽命在三國中應該算老壽星了,活了八十一歲。張昭的死法跟曹操一樣,甚至比曹操更簡樸,史書中記載張昭死時,遺言要簡葬,連穿的衣服都沒換,直接入小棺安葬。

張昭在孫權當權之後,基本上重用程度明顯下降。孫權新啟用的一批人,都是新人,比如魯肅、甘寧等人。張昭當時沒有被一下子排擠出自己的圈子,可能一方面是因為張昭在江東士子中影響力,一方面是因為張昭畢竟是孫策留給他的托孤重臣。但是漸漸到後期,張昭還是逐步被孫權冷落。

最突出的一個例子有兩個:第一個是孫權稱王后要設置丞相職位,群臣都異口同聲提議丞相之位非張昭莫屬,但是孫權卻另作安排,讓顧雍做了丞相。這是孫權冷落和不重用張昭的信號。

第二個例子是公孫淵背叛曹魏,向孫權稱臣。於是孫權就要天真地派遣兩個使臣前去封公孫淵做燕王。張昭極力反對,認為公孫淵不過是把孫權當靶使,倘若公孫淵再改變主意,就會殺掉東吳的使臣。但孫權不聽,張昭則針鋒相對,孫權大怒,最後還是派了使臣去。但張昭也不再上朝,孫權怒髮衝冠,非常記恨張昭,直接派人把張昭的家門從外面封死,而張昭則讓人從裡面用泥土把門封死。後來孫權派往公孫淵的使臣果然被公孫淵殺掉,孫權後悔不已,想起張昭的勸諫,就來向張昭道歉。張昭不見孫權,孫權大怒,就讓人放火燒張昭的家門。但張昭更不出門,孫權又讓人把火撲滅。最後張昭總算出來見了孫權,兩人看似和解。但是實際上,他們的距離已經十分遙遠。

張昭作為一代賢臣,尤其擅長治國理政,制定朝儀等,他對於東吳的功用類似于史載中的諸葛亮。當然這一功用主要是在孫策時期體現得淋漓盡致,但是到孫權掌權時期,這一功用已經發生了變化。孫權若能像其哥哥孫策那樣合理重用張昭,他必然能發揮出更多光彩來。但是遺憾的是,在孫權時期,張昭受到的不過是孫權的一再冷落,甚至差點丟了性命。

張昭在三國時期影響極大,除了個人在治國理政方面的能力得到承認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張昭屬於三國時期的儒學大家,王朗、陳琳等都對張昭讚譽有加,陳琳作為一代大才子,甚至認為自己比不上張昭。張昭的主要作品有《春秋左氏傳解》和《論語注》。另外,張昭的隸書書法在當時評價也十分高。張昭在歷史上,被評價很高,比如陳壽、司馬光等。

張昭在西元236年因病去世,不過他的壽命在三國中應該算老壽星了,活了八十一歲。張昭的死法跟曹操一樣,甚至比曹操更簡樸,史書中記載張昭死時,遺言要簡葬,連穿的衣服都沒換,直接入小棺安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