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用新思想指導新時代的社會治理創新

習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圍繞建設平安中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提出一系列重要舉措。 其中一項重要任務, 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完成好這項任務, 需要認真分析我國社會治理形勢發生的新變化, 弄清社會治理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新時代的社會治理創新, 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

我國社會治理形勢發生新變化

改革開放40年來, 我國改革發展實踐取得的一條非常重要的經驗,

就是在改革和發展的同時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沒有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 什麼事都幹不成。 40年來, 伴隨深刻的經濟體制變革和社會結構巨變, 我國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在保證社會和諧穩定的同時也不斷激發社會活力。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 我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 善於把党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 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 把平安中國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穩定也是硬道理, 社會治理形勢出現一系列積極變化。

社會治理形勢出現根本性好轉。 近5年來, 我國打破了犯罪率隨著現代化推進必然升高的西方“魔咒”,

嚴重暴力犯罪案件、群體性事件、信訪總量、非正常上訪量等社會秩序的關鍵性指標同時出現下降趨勢, 特別是成為世界上命案發案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同時, 互聯網依法治理初見成效, 虛擬社會不再是法外之地。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的結果, 2013—2017年, 我國城鄉居民的總體社會安全感有所上升, 特別是個人和家庭財產安全感、人身安全感明顯提升。 我國社會總體安全的好局面, 在國際社會亂局交織、一些國家內亂不斷和恐怖襲擊時常發生的背景下, 在我國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繼續發生深刻變化的進程中, 實屬來之不易, 也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必要的良好環境。

新的社會治理體制基本形成。

我國已基本建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 提高了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化、專業化水準, 形成了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安全生產責任制、社區治理體系和國家安全體系, 增強了全社會防範和抵禦安全風險的能力。

初步形成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 在現代社會治理中, 政府是社會治理的主導力量, 但已不是社會治理的唯一主體, 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城鄉社區居民組織、社會公眾等都成為參與社會治理的力量。 社會治理的廣泛社會參與, 有效降低社會治理的行政成本, 提高了社會治理效益, 初步形成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

在多個社會治理領域出現積極的重要轉捩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進入新時代, 在城鎮化進程、人口結構、職業結構、勞動力供給、收入分配、消費方式等領域都出現了一些積極的重要轉捩點, 對社會治理形勢產生深刻影響。 比如,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和各項社會政策的完備, 上世紀90年代末國企改革引發的職工下崗潮已不會再出現;隨著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大力推進, 因征地拆遷引發的群體性事件頻發時期也已基本結束。 在社會治理形勢出現積極變化的同時, 社會治理面對的問題呈現出複雜化、多樣化、網路化以及利益訴求和價值追求交織化等一系列新特徵。

新時代社會治理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

習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域的歷史性變化, 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 使我國社會治理面臨一系列新問題、新挑戰。

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 隨著經濟體制變革和經濟持續增長, 我國社會也發生巨變, 主要表現在:階層結構和利益格局複雜化, 財富和收入差距較大;職業選擇和勞動就業市場化, 社會流動加快;處於原有單位體制之外的“社會人”成為就業主體;社區社會化, 在原有的熟人街道社區、單位大院社區之外,出現大量商品房陌生人社區,還有城鄉接合部的雜居社區;家庭小型化,單身家庭、單親家庭、空巢家庭等不斷增多,家庭的教化功能有所弱化;價值觀念發生深刻變化,需要重塑道德約束和社會信用;等等。這些深刻的社會變化加大了社會治理難度,對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新問題、新挑戰。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隨著基本物質生活需要得到滿足,人們對生活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更需要多樣化、個性化、高性價比的消費產品,不再滿足於大批量、排浪式的大眾消費;更加重視與健康有關的食品安全和醫療安全,食品安全感和醫療安全感已經成為影響總體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更加渴望看得見藍天、呼吸清新的空氣、飲用清潔的水,生態環境污染和惡化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等等。這些社會生活層面的新變化,也對以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的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

人們對主觀感受和價值追求的重視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隨著物質需要逐步得到滿足,人們有了更高的社會心理需要。面對快節奏、工作壓力大、存在未知風險、由陌生人構成的現代社會,人們的心理孤獨、抑鬱、壓力、焦慮需要疏導和釋放管道,也更希望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平感。而且,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以及教育文化水準普遍提高,人們的民主意識、法治意識、權利意識、社會參與意識都在日益增強。這些社會心態層面的變化,也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

網路社會的興起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造成無限擴展的虛擬社會空間,在給人們生活帶來無數方便的同時也帶來新的社會治理問題和挑戰。特別是以手機為基本平臺的網路社會,使人們的生活步入即時、交互、快捷、高頻的“微時代”,自主開放的自媒體話語權,隱蔽性的資訊源,交互快速的傳播方式,碎片化、泛娛樂化、真假難辨的海量資訊等等,使網路社會與現實社會高度互動。這使社會輿論、社會情緒甚至社會行為以新的機制形成,傳統的社會管理已難以奏效。尤其是網路犯罪已成為第一大犯罪類型,“暗網”成為毒品、色情、暴力氾濫的黑色空間。網路社會治理成為考驗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

新型社會風險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當今世界,現代化的推進特別是新科技不斷產生,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使人類社會進入現代“風險社會”。現代風險不同于傳統風險的最大特徵就是不確定性和難以預測性,其迅速而廣泛的傳播可能造成大範圍社會恐慌。比如,恐怖主義襲擊帶來的普遍社會緊張和社會不安;未知流行病和生態環境危機引發的社會恐慌;股災、銀行倒閉、債務危機等金融風險可能導致的大規模社會恐慌傳導;等等。新型社會風險帶來的新問題、新挑戰,考驗著各國的社會治理。

在新時代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把握這些新趨勢,研究這些新問題,積極應對新挑戰,採取穩妥、有效、管用的措施,建立保證長治久安的機制和制度,大力提高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面對我國社會治理形勢的新變化以及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黨的十九大的部署和要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把社會治理的新任務、新要求、新舉措落實到具體工作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

完善社會治理體制。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社會治理的基本體制,要在實踐中不斷加強和完善。要善於把党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同時也要注重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形成有效、管用、節約行政成本的社會治理機制,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增強社會治理的預見性、精准性和高效性。

積極回應人民的新期待。適應人民群眾對平安生活的新要求,加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依法打擊和懲治黃賭毒黑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依法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鞏固基層政權,完善基層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推進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

大力推進依法社會治理。把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落實到社會治理實踐中。社會治理的主體要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依法進行社會治理,保證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擅于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解決社會治理問題、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在加強依法治理的同時,也要發揮德治的作用,更好引領和規範社會生活,努力實現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營造清朗的互聯網空間。維護國家互聯網主權,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路綜合治理體系。依法加強網路社會治理,加強對網路新技術新應用的管理,確保互聯網可管可控。健全基礎管理、內容管理、行業管理以及網路違法犯罪防範和打擊等工作聯動機制,健全網路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建立法律規範、行政監督、行業自律、技術保障、公眾監督、社會教育相結合的互聯網管理體系。推動互聯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深化網路空間國際合作,攜手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

在原有的熟人街道社區、單位大院社區之外,出現大量商品房陌生人社區,還有城鄉接合部的雜居社區;家庭小型化,單身家庭、單親家庭、空巢家庭等不斷增多,家庭的教化功能有所弱化;價值觀念發生深刻變化,需要重塑道德約束和社會信用;等等。這些深刻的社會變化加大了社會治理難度,對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新問題、新挑戰。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隨著基本物質生活需要得到滿足,人們對生活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更需要多樣化、個性化、高性價比的消費產品,不再滿足於大批量、排浪式的大眾消費;更加重視與健康有關的食品安全和醫療安全,食品安全感和醫療安全感已經成為影響總體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更加渴望看得見藍天、呼吸清新的空氣、飲用清潔的水,生態環境污染和惡化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等等。這些社會生活層面的新變化,也對以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的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

人們對主觀感受和價值追求的重視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隨著物質需要逐步得到滿足,人們有了更高的社會心理需要。面對快節奏、工作壓力大、存在未知風險、由陌生人構成的現代社會,人們的心理孤獨、抑鬱、壓力、焦慮需要疏導和釋放管道,也更希望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平感。而且,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以及教育文化水準普遍提高,人們的民主意識、法治意識、權利意識、社會參與意識都在日益增強。這些社會心態層面的變化,也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

網路社會的興起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造成無限擴展的虛擬社會空間,在給人們生活帶來無數方便的同時也帶來新的社會治理問題和挑戰。特別是以手機為基本平臺的網路社會,使人們的生活步入即時、交互、快捷、高頻的“微時代”,自主開放的自媒體話語權,隱蔽性的資訊源,交互快速的傳播方式,碎片化、泛娛樂化、真假難辨的海量資訊等等,使網路社會與現實社會高度互動。這使社會輿論、社會情緒甚至社會行為以新的機制形成,傳統的社會管理已難以奏效。尤其是網路犯罪已成為第一大犯罪類型,“暗網”成為毒品、色情、暴力氾濫的黑色空間。網路社會治理成為考驗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

新型社會風險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當今世界,現代化的推進特別是新科技不斷產生,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使人類社會進入現代“風險社會”。現代風險不同于傳統風險的最大特徵就是不確定性和難以預測性,其迅速而廣泛的傳播可能造成大範圍社會恐慌。比如,恐怖主義襲擊帶來的普遍社會緊張和社會不安;未知流行病和生態環境危機引發的社會恐慌;股災、銀行倒閉、債務危機等金融風險可能導致的大規模社會恐慌傳導;等等。新型社會風險帶來的新問題、新挑戰,考驗著各國的社會治理。

在新時代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把握這些新趨勢,研究這些新問題,積極應對新挑戰,採取穩妥、有效、管用的措施,建立保證長治久安的機制和制度,大力提高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面對我國社會治理形勢的新變化以及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黨的十九大的部署和要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把社會治理的新任務、新要求、新舉措落實到具體工作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

完善社會治理體制。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社會治理的基本體制,要在實踐中不斷加強和完善。要善於把党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同時也要注重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形成有效、管用、節約行政成本的社會治理機制,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增強社會治理的預見性、精准性和高效性。

積極回應人民的新期待。適應人民群眾對平安生活的新要求,加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依法打擊和懲治黃賭毒黑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依法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鞏固基層政權,完善基層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推進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

大力推進依法社會治理。把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落實到社會治理實踐中。社會治理的主體要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依法進行社會治理,保證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擅于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解決社會治理問題、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在加強依法治理的同時,也要發揮德治的作用,更好引領和規範社會生活,努力實現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營造清朗的互聯網空間。維護國家互聯網主權,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路綜合治理體系。依法加強網路社會治理,加強對網路新技術新應用的管理,確保互聯網可管可控。健全基礎管理、內容管理、行業管理以及網路違法犯罪防範和打擊等工作聯動機制,健全網路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建立法律規範、行政監督、行業自律、技術保障、公眾監督、社會教育相結合的互聯網管理體系。推動互聯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深化網路空間國際合作,攜手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