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李鴻章“三大強國戰略”為何沒能挽救大清

提到李鴻章, 很多人都會將他和“賣國賊”掛鉤, 拋開階級局限和標籤化的誤導, 真實的李鴻章實際上是一位備受中外名家推崇的能臣幹將。

身為晚清重臣, 李鴻章也曾經心懷滿腔報復, 也曾勵精圖治, 他希望用“三大戰略”重新支撐起搖搖欲墜的晚清政權。 但是最終為何“三大強國戰略”全部夭折, 並沒有為清王朝續命呢?我們先從他的三大戰略說起。

李鴻章

李鴻章最早提出的是“軍事強國戰略”, 這也代表了當時大部分有識之士的普遍想法。 兩次鴉片戰爭, 英法聯軍用堅船利炮輕而易舉地打開了中國大門, 還停留在半冷兵器時代的清政府毫無還手之力, 當時的有識之士深切地感受到了這種尖利的差距, 他們首先想到的是當務之急必須振興軍事, 李鴻章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作為當權派, 他既然這麼想, 也有能力這麼幹。

京張鐵路開通

李鴻章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之後, 第二步提出了“人才強國戰略”。 不管是新式武器還是舊式武器, 歸根結底它是需要士兵來操作, 更需要出色的將領來指揮。 同時他還發現, 光有軍事還不行, 政治制度需要革新, 工業領域也需要更多的高精尖人才, 現代化的教育也需要普及,

現代醫學需要被國民接受。

於是他挑選各省聰明幼童, 赴美留學, 每年三十人, 讓他們走出國門, 到歐美發達國家開闊眼界, 真正掌握領先世界水準的知識和技能。 十五年之後, 當年的那些幼童依次回國, 開始在各個領域嶄露頭角, 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報效祖國, 這些留學生大部分都成大器, 比如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交通大學創始人梁如浩、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等, 即便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回國的, 最後也成為心系祖國的愛國華僑。 李鴻章此舉為中國培養近代化人才, 摸索出了一條可行的道路, 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但是最終李鴻章又痛苦地發現, 人才有了, 但是清王朝的農業經濟實在是太脆弱了,

經濟基礎根本無法承擔振興起來的重任。 對外割地賠款, 對內鎮壓各種起義, 財政收入難以為繼, 何談振興啊?

於是李鴻章又提出了第三條道路——實業強國戰略。 這一點倒是和晚清最後一位科舉狀元張謇不謀而合。 要想真正振興, 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地發展近代工業, 改變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結構。

甲午海戰

我們可以看看李鴻章實業清單:1879年, 中國第一條電報線;1880年, 中國第一個船塢——天津大沽船塢;1881年, 中國第一家近代化煤礦——開平礦局等等。 李鴻章殫精竭慮, 背著“賣國賊”這口黑鍋忍辱負重, 他希望力挽狂瀾, 挽救大清王朝於即倒, 他的努力讓中國的實業有了很大的進步。 但是最終才發現, 將所有精力消耗在一個行將就木的腐朽王朝身上, 可以小修小補, 但是依舊無法改變最終的結果。

李鴻章的“三大強國戰略”放在今天也並不過時, 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可惜的是, 他所服務的晚清政府已經病入膏肓, 根本無法承載這樣偉大的復興計畫。 從今天的觀點來看, 他的一切努力將註定不會成功,但是作為那個苦難深重的時代來說,李鴻章的“三大強國戰略”以及付出值得每個中國人無比敬佩並深刻銘記。(圖片來自網路)

他的一切努力將註定不會成功,但是作為那個苦難深重的時代來說,李鴻章的“三大強國戰略”以及付出值得每個中國人無比敬佩並深刻銘記。(圖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