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長江口海岸線的自然變遷——春秋時南通、上海之地還是汪洋大海

春秋時期的長江入海口, 經過今揚州、鎮江後江面驟然開闊, 呈喇叭形, 如此流速放緩, 在江流海浪激蕩下泥沙紛紛向長江口外南北兩側迴旋沉降, 逐漸堆積成北岸古沙嘴和南岸古沙堤, 下面著重介紹長江口北岸古沙嘴的延伸東擴, 其基本的步驟是自西向東逐個合併沙洲。

扶海洲——漢末開始接陸

扶海洲原是海中隱沙, 在春秋戰國時發展為大塊卵狀沙洲。 “秦漢時州東百里有長洲澤, 又東有扶海洲”, 說的是秦漢時的扶海洲在泰州以東百餘裡的長洲澤的東部。 長洲澤在今如皋以東附近, 是當時長江口北岸沙嘴延伸處的灘塗淤地。 至少在晉朝以前, 長洲澤已成桑田。 史載:長洲澤多麋鹿, 千麋成群, 掘食草根, 其處成泥, 名叫麋畯jùn(麋群踐踏過的田地), 民眾在此種稻, 不耕即可收穫。

東晉時扶海洲已完全同揚州、泰州處的古沙嘴相接, 長江口北岸推至如東縣掘港鎮附近。

掘港鎮漸成著名鹽場, 明代中後期後更發展為商賈雲集, 百業興旺的商業重鎮, 號“小揚州”。

胡逗洲——唐朝時接陸

南朝時在今南通和海門間淤積沉降出大型沙洲, 名胡逗洲。

據《太平寰宇記》載:胡逗洲在海陵縣(今泰州)東南兩百三十八裡海中,

東西八十裡, 南北三十五裡, 民眾多流人, 煮鹽為業。 “流人”多指不堪忍受苛稅盤剝的遷徙流民, 他們因勞作在孤立沙洲, 與外界相對隔離, 故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獨特南通方言, 與周遭完全不同。

胡逗洲曾見證侯景敗亡。 侯景原是管轄東魏黃河以南13州之地, 統領十萬精兵的悍將。 後向南朝梁國請降。 548年又舉兵叛梁, 囚禁梁武帝蕭衍, 廢立蕭綱和蕭棟, 甚至自立為帝。 552年, 敗逃的侯景從滬瀆(古吳淞江下游近海處)入海到胡逗洲, 被其部將羊鯤kūn所殺。 唐時, 胡逗洲逐漸與陸地相接, 接陸處有一條古稱橫江的夾江。 由於水淺沙漲, 橫江在唐末淤積封閉。

東步洲——北宋時接陸

北宋時接陸的東步洲是由唐朝時漲出海面的東洲、布洲等沙洲合併而成的。 五代十國時, 在當時東步洲最東端的呂四港鎮附近, 設海門縣(具體建縣時間應為後周顯德五年, 958年)。 東步洲與陸地相接後, 長江口北岸沙嘴已延伸至現今江蘇省啟東市呂四港鎮。

自14世紀起, 長江主流移向北支入海, 致使長江口北岸大片坍塌,

海門縣治數次向內陸遷徙, 最終廢縣為通州的靜海鄉。 清初時隨著長江主流南傾, 北支日趨縮窄, 進入衰退期, 長江口北岸因徑流減少再次淤積漲出數十個大小不等的沙洲, 綿亙百餘裡, 統稱為海門群沙。 乾隆年間, 海門群沙靠岸, 故清廷又在茅家鎮設江蘇省海門直隸廳, 此即現今海門市的由來。

長江口北岸最後一次大規模合併沙洲是在光緒時啟東群沙的靠岸。啟東群沙大致由惠安沙、楊家沙和永豐沙等13個沙洲組成,因屬近鄰崇明縣管轄,亦稱崇明外沙。由此長江口北岸沙嘴已東拓到啟東市寅陽鎮附近,現今長江口三角洲面貌基本成型。20世紀以來,長江口北支徑流日趨萎縮,1915年占總量的25%,1958年降至7.6%,1999年更降至1%以下,如不予疏浚治理而照此發展,那1267平方公里的崇明島遲早會北接靠岸。

崇明島的雛形是唐高祖武德年間在東步洲南部淤漲出的兩個沙洲,兩洲相隔七十余裡,時名東沙和西沙。後漲塌頻繁,清代時才形成現今崇明島的基本輪廓。

拓展:春秋時長江口海岸線與現今對比

長江口北岸最後一次大規模合併沙洲是在光緒時啟東群沙的靠岸。啟東群沙大致由惠安沙、楊家沙和永豐沙等13個沙洲組成,因屬近鄰崇明縣管轄,亦稱崇明外沙。由此長江口北岸沙嘴已東拓到啟東市寅陽鎮附近,現今長江口三角洲面貌基本成型。20世紀以來,長江口北支徑流日趨萎縮,1915年占總量的25%,1958年降至7.6%,1999年更降至1%以下,如不予疏浚治理而照此發展,那1267平方公里的崇明島遲早會北接靠岸。

崇明島的雛形是唐高祖武德年間在東步洲南部淤漲出的兩個沙洲,兩洲相隔七十余裡,時名東沙和西沙。後漲塌頻繁,清代時才形成現今崇明島的基本輪廓。

拓展:春秋時長江口海岸線與現今對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