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換裝民服:清兵最不地道的牽連百姓的逃跑方案

這是電影《孔子》裡的一個情節:聽說子路從容赴死, 孔子走出茅屋仰天長歎:“壯者子路!”

孔子最賞識子路的勇敢。 子路在衛國做官,

恰逢衛國發動動亂, 子路英勇參戰, 冒死拼殺。 面對強敵, 他不忘系好帽纓, 從容應對, 終被斬為肉泥。 如果不是整理裝束延誤殺敵時間, 或許能逃過一劫。

甲午戰爭期間, 在日軍攻陷旅順時,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軍, 清軍落荒而逃。 他們為了保命, 換上當地百姓的衣服, 混進逃難的隊伍, “勇”字軍服滿地丟棄。 這些清兵為何爭先恐後換成民裝?換成民裝就能躲過日軍的追殺嗎?他們的這一逃跑術又對老百姓帶來哪些禍害?

據說早期的日軍確實有不殺平民的規定。 一方面日本學習西方的軍事, 講求打仗的規則, 另一方面日本發動侵略的目的在於征服, 對沒有公開與之為敵的所謂“良民”、“順民”, 視作最好的征服物件和勞役工具,

沒有必要大開殺戒。

兩千年前的子路面對強敵, 臨死也要戴好官帽, 而清軍竟然利用傳說中“日軍不殺平民”的規定, 為逃命連軍服都不要, 只顧自己生命, 卻禍及黎民百姓, 褻瀆了中國軍人的氣節。 這項獨特的把死亡危險轉嫁到國民身上的“逃跑術”, 令西方輿論大為震驚, 紛紛批評清朝軍隊, 對無辜民眾的非人道行為。

然而, 這一損招沒能瞞過兇殘毒辣的日軍, 日軍對全城百姓進行了瘋狂的屠殺, “換裝逃跑術”正好成了日本人掩蓋旅順大屠殺真相的最好藉口。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根據當時的《紐約世界報》報導, 日軍拿下旅順後, 燒殺搶掠達4天3夜之久, 死難者約2萬人, 有36人倖免於難, 是被日軍留下來埋屍的。

日本在戰前的宣傳,

一直竭力將日軍打扮成“文明之師”, 旅順大屠殺後, 世界輿論為之譁然。 不再同情日本, 紛紛譴責其暴行。 對此, 日本人立即進行“危機公關”。

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炮製了一份“關於旅順口事件善後工作的訓令”。 要求日軍所部人員凡接待媒體採訪, 均統一口徑:第一, 逃跑的中國士兵將制服丟棄, 在旅順口被殺的大部份是偽裝的士兵;第二, 居民在打仗前就離開了;第三, 日軍進城後仍遭遇反抗, 且中方虐待日軍俘虜……

甲午戰爭中, 相當一部分清軍跑得比兔子還要快, 扔下一地“勇”裝。 正是由於一些將領臨陣率先脫逃, 失去指揮的士兵便跟著潰逃。 有一個清軍將領一口氣逃出250多公里, 在日本一舉成名, 這個清軍將領是誰呢?

葉志超, 當時的清朝直隸提督, 負責鎮守平壤。 在日軍大舉進攻平壤時, 葉志超嚇出了“焦慮症”。 剛開始交戰就匆忙潰逃, 星夜兼程, 一口氣跑過鴨綠江, 讓日軍追到中國境內。

後來, 日本一家雜誌發佈一期廣告, 專門登了葉志超男扮女裝逃跑的漫畫, 還配了首打油詩:“功名非所慕, 一意只奔逃, 鶴唳風聲際, 知君汗馬勞。 ”葉志超是否換裝逃跑不得而知, 但是當清軍換裝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時, 遭受敵人恥笑卻是事實。 難道就是因為他們畏懼日軍, 都是膽小鬼?

那麼, 甲午戰爭中, 為何很多清軍視氣節如“勇裝”?難道中國軍人的氣節全都喪失殆盡了嗎?

甲午戰爭中出現清兵換裝民服的逃跑術並非偶然。 在他們的心目中, 傳統兵法所推崇的“兵不厭詐”,

任何時候都可發揮到極致。 清兵在穿上“勇”字軍服之前, 就接受了這樣的軍事思想。 尤其在《三國演義》等小說中描寫最為淋漓盡致, 使“兵不厭詐”思想更趨無底線, 以至於在中國軍人當中影響深遠。

清軍臨陣換裝民服逃跑, 有的甚至偽裝成平民後, 又突然襲擊日軍。 此惡例一開, 將手無寸鐵的平民裹挾進來, 成為日軍屠殺大量平民的藉口。 這些清軍把軍人的職責與氣節道義徹底丟棄。

“英雄生死路, 卻似壯游時”。 作為軍人, 正義在心中, 氣節重如山。 既然選擇做一名軍人, 那麼勇敢就是是軍人的靈魂, 犧牲就是軍人的本分。 清軍在甲午之戰中, 也湧現出了一批民族英雄, 他們無懼強敵, “雖千萬人吾往矣”, 在無力回天之時, 慨然捨身取義。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兼“定遠”號艦長劉步蟾立下千秋壯言:“苟喪艦,將自裁”。海軍提督、甲午海戰總指揮丁汝昌擲地有聲:“汝等可殺我,我必先死,斷不能坐睹此事”!他們面對強敵的瘋狂進攻,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在無力換回大局之時,他們選擇了與自己的軍艦一起沉向大海,為國捐軀,表現出作為軍事將領應有的氣節,贏得對手與世人的敬重。

2003年張學良外孫、音樂人黃大煒推出甲午戰爭三部曲——《龍族》、《美麗新世界》和。在熱血澎湃的歌曲中,紀念了這場雖然失敗,卻依然展示中國軍人應有氣節的戰爭。

《龍族》中唱道:沉睡的巨龍,面對命運的捉弄,前進不可活,就算撤退,退也不能躲,誰都不准走……

氣節道義,軍人本分。

安守本分,上了戰場才能“道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記住過去的恥辱,才能激發今天的鐵血氣節……

(本文為@紀錄片人陳欽 與愛奇藝 共同投資製作的百集大型歷史解密紀錄片《中日百年抗戰全紀實》的文字稿。

慨然捨身取義。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兼“定遠”號艦長劉步蟾立下千秋壯言:“苟喪艦,將自裁”。海軍提督、甲午海戰總指揮丁汝昌擲地有聲:“汝等可殺我,我必先死,斷不能坐睹此事”!他們面對強敵的瘋狂進攻,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在無力換回大局之時,他們選擇了與自己的軍艦一起沉向大海,為國捐軀,表現出作為軍事將領應有的氣節,贏得對手與世人的敬重。

2003年張學良外孫、音樂人黃大煒推出甲午戰爭三部曲——《龍族》、《美麗新世界》和。在熱血澎湃的歌曲中,紀念了這場雖然失敗,卻依然展示中國軍人應有氣節的戰爭。

《龍族》中唱道:沉睡的巨龍,面對命運的捉弄,前進不可活,就算撤退,退也不能躲,誰都不准走……

氣節道義,軍人本分。

安守本分,上了戰場才能“道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記住過去的恥辱,才能激發今天的鐵血氣節……

(本文為@紀錄片人陳欽 與愛奇藝 共同投資製作的百集大型歷史解密紀錄片《中日百年抗戰全紀實》的文字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