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樂毅:善作不必善成的名將(武廟七十二將系列)

李大嘴 大嘴讀史

——史料摘譯——

原文:

臣聞之, 善作者不必善成, 善始者不必善終。 昔伍子胥說聽於闔閭, 而吳王遠跡至郢;夫差弗是也, 賜之鴟夷而浮之江。 吳王不寤先論之可以立功, 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 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 ——《史記·樂毅列傳》

譯文:

我聽過這種說法, 善於開創的不一定善於完成, 開端好的不一定結局好。 從前伍子胥的主張被吳王闔閭採納, 吳王帶兵一直打到楚國郢都;吳王夫差不採納伍子胥的正確建議, 卻賜給他馬革囊袋逼他自殺, 把他的屍骨裝在袋子裡扔到江裡漂流。

吳王夫差不明白先前伍子胥的主張能夠建立功業, 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裡而不後悔;伍子胥也不能預見君主的氣量、抱負各不相同, 因此致使被沉入江裡而死不瞑目。

1

這是一個情商很高的名將。

他懂得善作未必善成, 善始未必善終。 如果攤上個好領導, 咱就努力工作, 如果碰上個二貨主子, 咱也沒必要死忠。

他所處的時代有四大名將, 他並沒有列入其中, 但諸葛亮卻以他自比。

他就是戰國名將樂毅。

2

樂毅的祖先樂羊是個魏國人, 樂羊率領魏國軍隊攻滅了中山國。

當時, 樂羊的兒子樂舒是中山國的將領, 魏軍兵臨城下的時候, 中山國國王烹殺了樂舒, 還煮成肉羹送去給樂羊, 樂羊坐在營帳把一杯肉羹全吃了。

在上演了“樂羊食子”的故事之後, 中山國滅亡, 樂羊在原來中山國的領土上有了一塊封地。

中山國複國成功之後, 又被趙國滅亡, 於是樂毅成了趙國人。

有意思的是, 中山國複國成功靠的是一文一武, 這個武將居然是樂羊的孫子。 中山國和老樂家淵源很深。

樂毅原本是要在趙國做官的, 但正好碰到“沙丘之變”, 趙武靈王慘死, 樂毅改變了方向, 去到了魏國。

但樂毅真正揚名立萬卻是在燕國, 終老又回到趙國。

魏國、趙國、燕國、中山國, 究竟哪一個才是樂毅的祖國呢?

3

戰國後期, 有一個很重要的事件——“五國伐齊”(也有說是“六國伐齊”的),

樂毅就是在這次事件中聲名遠播的。

在齊宣王時代和齊緡王時代, 齊國是個超級強國, 一點也不比秦國差。

但是, 齊國仗著自己實力強勁, 四處拉仇恨。 楚國被教訓了, 韓趙魏都被欺負過, 燕國甚至連首都都被齊國攻破了。

齊國膨脹了, 以為自己獨步江湖, 但實際上, 就算秦國在最強盛的時候, 也未必打得過其他六國聯手, 也必須一手軍事、一手外交。

戰國江湖暗流湧動, 即將風起雲湧。

4

還是在燕國險遭滅國後不久, 樂毅作為魏國的使者來到了燕國。

燕國的國君是燕昭王, 這是又一個臥薪嚐膽的勾踐式的君王。

燕昭王最著名的事蹟就是修築黃金台、引得鳳凰來。

燕昭王聽從了謀士的建議, 用千金買馬骨的方法, 招徠天下賢士。 他在沂水之濱修築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 還修築了一座高臺, 臺上放置了幾千兩黃金, 作為贈送給賢士的進見禮。 這座高臺便是著名的“黃金台”。

燕昭王為了招攬人才, 也是豁出去了。 《史記·孟荀列傳》記載燕昭王一個很肉麻的舉動。 當名士鄒衍來到燕國的時候,“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什麼叫擁彗先驅呢?就是用衣袖裹著掃把,退著身子邊走邊掃,在前面清潔道路。

不管肉麻不肉麻,做作不做作,效果杠杠滴。劇辛來了,鄒衍來了,屈庸來了,樂毅也來了。

在燕國,樂毅遇到了他的伯樂,才有機會書寫自己人生最華美的篇章。

5

當齊國不顧打破勢力平衡的危險,不顧國內厭戰情緒,悍然出兵滅掉宋國的時候,燕國的機會來了,樂毅的機會也來了。

西元前284年,燕昭王派出樂毅等人,分赴各國,展開外交活動,成功地建立起抗齊統一戰線。各國軍隊紛紛集結,燕國更是全國總動員,樂毅被任命為上將軍,擔任聯軍總司令。

面對聯軍的進逼,齊緡王還沒有意識到大禍臨頭,親自率領主力在濟水之西迎戰聯軍。

濟西之戰,雙方兵力相當,都是二十多萬的樣子,但戰力不可同日而語,聯軍本身就是各國的精銳,燕國軍隊更是滿懷復仇之心,而齊國軍隊本來就有些倉促上陣,因為連年征戰,士兵的厭戰情緒很濃,齊湣王為了迫使士兵死戰,用刨祖墳相威脅,更使士兵離心離德。

史料上並沒有太過詳細地介紹濟西之戰的過程,因為齊軍根本就是一觸即潰。

只一戰,齊國瞬間淪為人見人欺的弱國。

6

各國軍隊瓜分了事先說好的好處,紛紛撤軍。

樂毅沒有讓燕國軍隊撤退,而是“宜將剩勇追窮寇”,兵鋒直指齊國首都臨淄。

想當年,齊軍攻破燕國首都,如今,報仇就要報得對等、報得精准。

樂毅帶有不小風險的長驅直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臨淄被攻破,大批珍寶財物以及宗廟祭祀的器物都被打包運往燕國。

一直是邊緣存在的燕國,如今也能把齊國的都城踩在腳下,這可不是一般的揚眉吐氣,欣喜若狂的燕昭王親自到前線勞軍,封樂毅為昌國君。

沒多久,燕軍兵分五路,席捲山東,只用了半年時間,就攻下了絕大部分的齊國城池,偌大的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孤城。

齊國這是要率先離場領盒飯去了嗎?

7

立下赫赫功勞的樂毅並沒有飄飄然,他依然保持著一位名將應有的冷靜。

樂毅知道,按照燕國和齊國的實力,還是存在著相當明顯的差距,現在的大勝是特定時期借勢借力的結果。

燕國如果要吞併齊國,單靠武力是很難實現的,樂毅一方面對兩座孤城圍而不攻,一方面對已經攻佔的地區實行各項政策,減稅也好,優待讀書人也罷,一個目的——攻心。

樂毅在行動,齊國人也沒閑著,固守即墨的田單知道正面擊敗樂毅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於是想出了一個老套但有效的辦法——離間計。

離間計的內容無非就是散佈流言,流言的內容無非就是樂毅之所以不攻城,其實是想自立為齊王,他拖延時間主要是為了自立在做準備工作。

如果是燕昭王聽到這個流言,最多就是呵呵一笑,但燕昭王死了,新的國君燕惠王中招了。

燕惠王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和樂毅有過節,現在聽到流言之後,立馬就相信了,派出將領騎劫去替代樂毅。

估計騎劫前往齊國接收部隊的時候,應急預案做了不老少,但傷透了心的樂毅很痛快地交出了兵權,也沒回燕國,直接投奔趙國去了。

不久,田單祭出“火牛陣”,騎劫被殺,一戰逆轉。

對騎劫來說,流年不利,對樂毅來說,功敗垂成。

8

贏了一晚上,臨天亮一把都輸回去了,燕惠王很失落。

他知道是自己的決斷毀了大好局面,但他還想把責任往樂毅身上推。

燕惠王派了個使者去往趙國,一方面向樂毅道歉,一方面指責樂毅。大意就是:我是聽信了讒言,但你也不能扭頭就走啊?你回來好好跟我掰扯掰扯,我肯定會聽你的。就因為你拍拍屁股跑路,才有今天的結局,你對得起我爸燕昭王對你的信任嗎?

樂毅並沒有如同燕惠王預料的那樣感激涕零,而是頭腦極為清醒的回了一封信,這封信就是著名的《報燕惠王書》。

樂毅很光棍地戳穿了燕惠王的把戲,並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的歷史教訓申明自己不為二貨主子效愚忠,不學冤鬼屈死。

9

《三國演義》中徐庶在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候,是這麼說的——“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

大嘴覺得,諸葛亮有些抬舉樂毅了,樂毅和戰國四大名將基本上算是同時代的人,而且和廉頗、李牧也都有過交往,他拿得出手的戰績也就是濟西之戰,但濟西之戰的含金量實在有限。

樂毅最顯著的特點實際上是他在《報燕惠王書》中表達出來的“善作不必善成,善始不必善終”的處世之道。

如果諸葛亮以樂毅自比,那麼他又何必嘔心瀝血,去侍奉那個扶不起的劉阿斗呢?

當名士鄒衍來到燕國的時候,“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什麼叫擁彗先驅呢?就是用衣袖裹著掃把,退著身子邊走邊掃,在前面清潔道路。

不管肉麻不肉麻,做作不做作,效果杠杠滴。劇辛來了,鄒衍來了,屈庸來了,樂毅也來了。

在燕國,樂毅遇到了他的伯樂,才有機會書寫自己人生最華美的篇章。

5

當齊國不顧打破勢力平衡的危險,不顧國內厭戰情緒,悍然出兵滅掉宋國的時候,燕國的機會來了,樂毅的機會也來了。

西元前284年,燕昭王派出樂毅等人,分赴各國,展開外交活動,成功地建立起抗齊統一戰線。各國軍隊紛紛集結,燕國更是全國總動員,樂毅被任命為上將軍,擔任聯軍總司令。

面對聯軍的進逼,齊緡王還沒有意識到大禍臨頭,親自率領主力在濟水之西迎戰聯軍。

濟西之戰,雙方兵力相當,都是二十多萬的樣子,但戰力不可同日而語,聯軍本身就是各國的精銳,燕國軍隊更是滿懷復仇之心,而齊國軍隊本來就有些倉促上陣,因為連年征戰,士兵的厭戰情緒很濃,齊湣王為了迫使士兵死戰,用刨祖墳相威脅,更使士兵離心離德。

史料上並沒有太過詳細地介紹濟西之戰的過程,因為齊軍根本就是一觸即潰。

只一戰,齊國瞬間淪為人見人欺的弱國。

6

各國軍隊瓜分了事先說好的好處,紛紛撤軍。

樂毅沒有讓燕國軍隊撤退,而是“宜將剩勇追窮寇”,兵鋒直指齊國首都臨淄。

想當年,齊軍攻破燕國首都,如今,報仇就要報得對等、報得精准。

樂毅帶有不小風險的長驅直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臨淄被攻破,大批珍寶財物以及宗廟祭祀的器物都被打包運往燕國。

一直是邊緣存在的燕國,如今也能把齊國的都城踩在腳下,這可不是一般的揚眉吐氣,欣喜若狂的燕昭王親自到前線勞軍,封樂毅為昌國君。

沒多久,燕軍兵分五路,席捲山東,只用了半年時間,就攻下了絕大部分的齊國城池,偌大的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孤城。

齊國這是要率先離場領盒飯去了嗎?

7

立下赫赫功勞的樂毅並沒有飄飄然,他依然保持著一位名將應有的冷靜。

樂毅知道,按照燕國和齊國的實力,還是存在著相當明顯的差距,現在的大勝是特定時期借勢借力的結果。

燕國如果要吞併齊國,單靠武力是很難實現的,樂毅一方面對兩座孤城圍而不攻,一方面對已經攻佔的地區實行各項政策,減稅也好,優待讀書人也罷,一個目的——攻心。

樂毅在行動,齊國人也沒閑著,固守即墨的田單知道正面擊敗樂毅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於是想出了一個老套但有效的辦法——離間計。

離間計的內容無非就是散佈流言,流言的內容無非就是樂毅之所以不攻城,其實是想自立為齊王,他拖延時間主要是為了自立在做準備工作。

如果是燕昭王聽到這個流言,最多就是呵呵一笑,但燕昭王死了,新的國君燕惠王中招了。

燕惠王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和樂毅有過節,現在聽到流言之後,立馬就相信了,派出將領騎劫去替代樂毅。

估計騎劫前往齊國接收部隊的時候,應急預案做了不老少,但傷透了心的樂毅很痛快地交出了兵權,也沒回燕國,直接投奔趙國去了。

不久,田單祭出“火牛陣”,騎劫被殺,一戰逆轉。

對騎劫來說,流年不利,對樂毅來說,功敗垂成。

8

贏了一晚上,臨天亮一把都輸回去了,燕惠王很失落。

他知道是自己的決斷毀了大好局面,但他還想把責任往樂毅身上推。

燕惠王派了個使者去往趙國,一方面向樂毅道歉,一方面指責樂毅。大意就是:我是聽信了讒言,但你也不能扭頭就走啊?你回來好好跟我掰扯掰扯,我肯定會聽你的。就因為你拍拍屁股跑路,才有今天的結局,你對得起我爸燕昭王對你的信任嗎?

樂毅並沒有如同燕惠王預料的那樣感激涕零,而是頭腦極為清醒的回了一封信,這封信就是著名的《報燕惠王書》。

樂毅很光棍地戳穿了燕惠王的把戲,並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的歷史教訓申明自己不為二貨主子效愚忠,不學冤鬼屈死。

9

《三國演義》中徐庶在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候,是這麼說的——“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

大嘴覺得,諸葛亮有些抬舉樂毅了,樂毅和戰國四大名將基本上算是同時代的人,而且和廉頗、李牧也都有過交往,他拿得出手的戰績也就是濟西之戰,但濟西之戰的含金量實在有限。

樂毅最顯著的特點實際上是他在《報燕惠王書》中表達出來的“善作不必善成,善始不必善終”的處世之道。

如果諸葛亮以樂毅自比,那麼他又何必嘔心瀝血,去侍奉那個扶不起的劉阿斗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