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金錢至上的美國,原來流通過這麼漂亮的錢幣!

Created by Jaden

相比美國自身的歷史而言, 美國貨幣的歷史要長的多。 這可以追溯到獨立戰爭時期, 當時所有十三個殖民地都發行了一種單一貨幣來資助革命者與大英帝國對抗。

目前通用的美元是在南北戰爭期間首次發行的。 而在戰前、戰中及戰後, 還引入了幾種其他貨幣, 一些貨幣甚至與現在的美元共存。

有趣的是, 目前美國的通用貨幣中, 還有一些很少被看到或聽到的貨幣, 比如面值十萬美元的鈔票。

以下是美國10大舊鈔票和錢幣的排行榜。 值得注意的是, 雖然有的貨幣已經絕版, 但它們仍然是法定貨幣。

今天, 我們就帶大家來看看這些好看又不常見的美國錢幣, 聊聊它們背後的故事。

10、銀幣券

銀幣券, 是一種美國在1878年至1964年之間發行的流通紙幣, 它的使用方法就像普通貨幣一樣。 銀券最初是用來兌換銀幣的;而在1967年6月至1968年6月之間, 它們被用來兌換銀條;再之後, 銀幣券被用來兌換普通紙幣。

銀幣券目前依舊是法定貨幣, 仍然可以在銀行進行交易。 事實上, 銀券與紙幣在形式上也是非常相似的, 只不過在多了一行小字:“一美元的白銀按需支付給持票人。 ”

值得注意的是,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1886年和1891年發行的兩版面值$1的銀幣券,是美國發行的第一版女性肖像紙幣。而這位率先出現在紙幣上的女士就是美國第一夫人,喬治·華盛頓的妻子,瑪莎·華盛頓。瑪莎·華盛頓版的銀幣券是極具收藏價值的。保存完好的1891年瑪莎·華盛頓版銀幣券,售價約1500美元。

9、大陸幣

大陸幣發行於獨立戰爭開始時的1775年6月22日,當時的十三個殖民地同意他們需要統一的現代貨幣來解決戰時的資金保障問題。這筆錢被稱為“大陸幣”,因為它是由當時戰爭期間最高的管理機構,由來自所有十三個殖民地的代表組成的美國大陸國會所發行的。發行貨幣的資金將由未來稅收中產生的資金來償還。

但是公眾對這些錢卻並不信任,這直接導致了通貨膨脹,甚至連喬治·華盛頓也發出了“一卡車大陸幣也買不到一卡車日用品”的抱怨。同時,英國通過向美國發行偽鈔來加劇通貨膨脹的影響。大陸貨幣的價值也因殖民地而異。

人們甚至發明了“不值一張大陸幣”這個俚語來形容一件物品毫無價值。如此不穩定的貨幣終於在1781年5月崩潰。大陸幣發行的失敗,使得剛建國的美國在戰爭結束時負債累累。

這就是美國為什麼放棄了建立一個更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的原因之一。為了避免重蹈覆轍,直到南北戰爭打響之前,聯邦政府一直避免發行統一流通的單一貨幣。

8、面值$100,000的紙幣

由於在大蕭條時期,人們都熱衷於囤積黃金而拒絕接受紙幣,1933年,總統佛蘭克林·羅斯福下令,所有美國公民都必須交出他們所持有的金幣、金條和金幣券。事實上,當時的紙幣已經變得毫無價值,以至於“以貨易貨”(用貨物換取其他商品或服務)成為首選的交易方式。隨著命令的實施,大多數市民不得不上繳了黃金,並開始使用紙幣。

聯邦政府為此印製了更多的鈔票,其中包括一張面值100,000美元的鈔票,上面印有美國第二十八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肖像。不過,這張紙幣並不是法定貨幣,因為它並不向居民發行,而是專門為了美聯儲和其分支機搆之間的高價值交易而製造的。雖然如此,但這版面值100,000的紙幣仍然是美國有史以來單張面額最高的紙幣。

7、即期票據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時,聯邦政府發行了第一張統一流通的紙幣。在此之前,聯邦政府在交易中一直使用金銀,而實際流通中的所有紙幣則由8000多家銀行獨立發行和控制。這場戰爭幾乎耗盡了美國國庫,造成了廣泛的通貨膨脹。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時任財政部長薩蒙·P·蔡斯(Salmon P.Chase)建議政府用單一紙幣取代各銀行發行的所有紙幣。即期票據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發行的,它也是第一批美國政府發行的普及流通的紙幣。上文中提到的“大陸幣”雖然是統一發行的,但是那時美國還沒有成立,所以它並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第一批紙幣。

政府發行了價值1000萬美元的即期票據,即期票據也可以兌換黃金和銀幣。然而,這並沒有改變人們囤積黃金和銀幣的習慣。186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法律,命令生產一種不能兌換金銀的新貨幣。現在我們使用的美元就是由於這條法律而產生和發行的。

隨著新紙幣的推出,即期票據也停止流通了。起初,紙幣價值的上升和下降取決於聯邦的利益,所以很容易持續受到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影響,

6、輔幣

正如上文已經提到的那樣,美國民眾在南北戰爭期間熱衷於大量囤積各種有價值的金銀幣。為了適應這個情況,財政部發行了面值為從一元到五十美分不等的輔幣。大多數美國人都討厭這種又輕又薄的小面值輔幣,並將它們稱之為“膏藥幣”(shinplasters)。因為它們真的薄的就像醫生用來保護石膏的薄紙一樣。

1865年,財政部宣佈計畫發行更多的輔幣。由於三美分在實際日常生活中是一個十分常用的價格,比如郵費就是三美分,為了方便民眾,國會下令發行三美分面值的輔幣,但是這些輔幣不是像原來的輔幣一樣用極薄的銀製成,而是採用鎳和銅的混合物為原材料。三美分鎳幣的方案是由眾議員約翰·卡森(John Kasson)提出的。

有趣的是,卡森曾是著名的鎳幣反對者。雖然,卡森確實不喜歡在硬幣中使用鎳,但他更討厭薄如石膏保護紙的銀幣,因此他只能在兩個選項中選擇相對較好的那一個。三美分面值的鎳幣、銀幣和輔幣一直流通,直到銀幣在1873年被取消流通資格。

三美分的輔幣也緊隨其後,1876年2月,所有小面值的輔幣都停止流通了。1889年,由於郵資降到了2美分,三美分的鎳幣也停止流通了。所有三美分的鎳幣都被熔化了,並重新鑄成面值五美分的硬幣。

5、面值$1000的紙幣

這張面值1000美元的鈔票是美國罕見的高面值法定貨幣之一。雖然自1946年以來,該面值的紙幣就已經停止印刷了,但是在現在仍然可以在銀行用這張紙幣來換取價值1,000美元的信貸。而銀行則很可能把這些存放在其分支機搆的1000美元票據匯入美聯儲,以確保它們不會重新流通。

該面值紙幣的最後一次印刷是在1946年,直到1969年底,因為擔心它們將被用於洗錢,理查·尼克森(Richard Nixon )總統下令美聯儲召回所有高面值的鈔票。除此之外,面值1000美元紙幣的製作成本也是很昂貴的,因為一次印刷只能製作幾張。

4、面值$10,000的紙幣

這張面值10,000美元的紙幣是美國有史以來面值最高的法定貨幣。與面值100,000美元的紙幣所不同的是,這版紙幣原本就是為了日常使用而發行的,就像那張面值1,000美元的紙幣一樣,儘管這兩種紙幣都已經在1969年停止流通了,但它們仍然是法定貨幣。

這張面值10,000美元的紙幣上印的是薩蒙·P·蔡斯(SalmonP.Chase)的肖像,他曾擔任林肯總統的財政部長,還擔任過俄亥俄州參議員和州長以及美國首席大法官。然而,正是他作為財政部長的角色為他贏得了10,000美元紙幣上的一席之地。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是蔡斯提議創建一種由聯邦控制的單一貨幣。這個面值10,000美元的紙幣常被用於銀行間轉帳結算等大型交易,而在公共場合下並不常用。據估計,面值10,000美元的發行量不足350張。這是一個極其有利的收藏專案,一張品相完好的10,000美元紙幣的價格可高達140,000美元,即使是略有破損品相稍差的,一張也可以賣到30,000美元。

3、雙鷹金元

雙鷹金元是1907年至1932年間發行的面值20美元的金幣。1933年,佛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禁止美國公民私自擁有黃金。截止到在1933年羅斯福總統發佈行政命令時,已經有445,300枚雙鷹金元鑄造完成了,但由於禁令的影響,它們不能發行流通。1937年,這些金幣被熔化並重新鑄造成金塊。

然而,在熔化之前,卻有一些金幣就消失了。沒有人知道這些硬幣是如何從美國鑄幣局走私出去的,但據推測,是一個為名叫喬治·麥肯(George McCann)的出納員用二十英鎊換走了一些1933年版雙鷹金幣。這樣,就沒有人會注意到重量的差別。據瞭解,一位名叫斯威夫特的以色列珠寶商曾擁有過十九枚雙鷹金元,並且他將其中的九枚出售給了私人收藏家。其中一枚金幣的藏家就是埃及的法魯克國王。當法魯克國王于1952被罷黜時,雙鷹金元再次出現了。然而,當特勤局試圖找回它的時候,它又消失了。

直到四十年後,特勤局才找到了它,並對金幣當時的持有者——英國貨幣交易商斯蒂芬·芬頓(Stephen Fenton)採取了行動。最終,這枚硬幣被存放在世貿中心的金庫裡,而芬頓和美國鑄幣局則就金幣的歸屬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法律訴訟。最後,芬頓和美國鑄幣局達成一致:同意出售這枚硬幣,並把收益五五分成。在“9·11事件”發生前兩個月,硬幣從世貿中心轉移到諾克斯堡。

這枚金幣創造了7,590,000美元的出售價格記錄,這個價格除了包括15%的買方費用外,還包含20美元的金幣本身面值價格。2004年9月,斯威夫特的繼承人之一瓊·蘭博多(Joan Langbord)又發現了10枚金幣。她把它們送到美國造幣廠進行鑒定,但特勤局立刻就把它們截獲了。

2、國庫券

國庫券是美國政府債券的一種,被稱為Treasury Notes或者 Coin Notes,發行於1890至1891年間。面值有1美元、2美元、5美元、10美元、20美元、50美元、100美元和1000美元。

這些國庫券是在1890年7月14日《法定貨幣法案》通過後發行的。

該法案授權財政部長可以有權確定印鈔公司來設計和印製國庫用於採購銀條的鈔票。財政部長也有權決定國庫券是否可以兌換金幣或銀幣。當時還設計了面值為500美元的國庫券,但只是列印了樣品,並沒有真正發行。

1890年和1891年發行的兩版國庫券看起來非常相似,但還是可以憑藉幾個細節來區分它們。其中一個是不同的標記類型和尺寸,另一個就是國庫券背面的設計。這兩個版本國庫券都是極具價值的收藏項目,儘管1890年版的價格可能會更高些。

1、1974年版的鋁制美分

由於在1973年時,銅變得非常昂貴,因此美國鑄幣局不得不開始研究一種替代金屬來製造硬幣。在經過一系列廣泛實驗後,最終,鋁從諸多備用金屬中脫穎而出。1974年,美國鑄幣局將未加工的鋁從費城鑄幣廠運往丹佛鑄幣廠進行切割,切割完成後,這些半成品硬幣又被重新拉回費城進行衝壓。

丹佛鑄幣廠是沒有許可權衝壓鑄造硬幣的,但當時的一名副廠長卻在切割之後私自繼續製作硬幣,1974年唯一一枚在丹佛鑄幣廠製造的鋁幣也就因此而誕生了。這枚帶有標記的孤品硬幣是一枚面值為1美分的硬幣,該枚硬幣上印有的字母“D”代表著它在丹佛製造的。

1974年,費城鑄幣廠大約出產了一百五十萬枚鋁制硬幣,並為國會成員提供了一些樣品。然而,國會卻因為各種原因拒絕批准這些鋁幣進行流通,其中的一個原因是,一位自動售貨業的代表聲稱,他們的機器無法識別鋁制硬幣。為此,美國鑄幣局不得不熔化了這些鋁幣,但至今仍然至少有十五枚硬幣下落不明。

這些下落不明的硬幣就是當時國會議員所持有的樣品硬幣中的一部分,他們沒有歸還那些樣品。至於那枚非法製造的帶有“D”字母的一美分硬幣,副廠長的兒子哈裡·愛德蒙·勞倫斯(Harry Edmond Lawrence)在他父親去世後把硬幣還給了美國鑄幣局。

本文部分內容 摘自網路 愛好者撰文

感謝 原作者的資料基礎 向原創文章內容者 致敬

淘寶搜索店鋪 賜骨手作

或複製下面淘口令 打開手機淘寶

【賜骨手作】複製這條資訊¥ktJx0OrtzW5¥後打開手淘

【賜骨 · 新媒體】出品

盜版必究

值得注意的是,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1886年和1891年發行的兩版面值$1的銀幣券,是美國發行的第一版女性肖像紙幣。而這位率先出現在紙幣上的女士就是美國第一夫人,喬治·華盛頓的妻子,瑪莎·華盛頓。瑪莎·華盛頓版的銀幣券是極具收藏價值的。保存完好的1891年瑪莎·華盛頓版銀幣券,售價約1500美元。

9、大陸幣

大陸幣發行於獨立戰爭開始時的1775年6月22日,當時的十三個殖民地同意他們需要統一的現代貨幣來解決戰時的資金保障問題。這筆錢被稱為“大陸幣”,因為它是由當時戰爭期間最高的管理機構,由來自所有十三個殖民地的代表組成的美國大陸國會所發行的。發行貨幣的資金將由未來稅收中產生的資金來償還。

但是公眾對這些錢卻並不信任,這直接導致了通貨膨脹,甚至連喬治·華盛頓也發出了“一卡車大陸幣也買不到一卡車日用品”的抱怨。同時,英國通過向美國發行偽鈔來加劇通貨膨脹的影響。大陸貨幣的價值也因殖民地而異。

人們甚至發明了“不值一張大陸幣”這個俚語來形容一件物品毫無價值。如此不穩定的貨幣終於在1781年5月崩潰。大陸幣發行的失敗,使得剛建國的美國在戰爭結束時負債累累。

這就是美國為什麼放棄了建立一個更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的原因之一。為了避免重蹈覆轍,直到南北戰爭打響之前,聯邦政府一直避免發行統一流通的單一貨幣。

8、面值$100,000的紙幣

由於在大蕭條時期,人們都熱衷於囤積黃金而拒絕接受紙幣,1933年,總統佛蘭克林·羅斯福下令,所有美國公民都必須交出他們所持有的金幣、金條和金幣券。事實上,當時的紙幣已經變得毫無價值,以至於“以貨易貨”(用貨物換取其他商品或服務)成為首選的交易方式。隨著命令的實施,大多數市民不得不上繳了黃金,並開始使用紙幣。

聯邦政府為此印製了更多的鈔票,其中包括一張面值100,000美元的鈔票,上面印有美國第二十八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肖像。不過,這張紙幣並不是法定貨幣,因為它並不向居民發行,而是專門為了美聯儲和其分支機搆之間的高價值交易而製造的。雖然如此,但這版面值100,000的紙幣仍然是美國有史以來單張面額最高的紙幣。

7、即期票據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時,聯邦政府發行了第一張統一流通的紙幣。在此之前,聯邦政府在交易中一直使用金銀,而實際流通中的所有紙幣則由8000多家銀行獨立發行和控制。這場戰爭幾乎耗盡了美國國庫,造成了廣泛的通貨膨脹。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時任財政部長薩蒙·P·蔡斯(Salmon P.Chase)建議政府用單一紙幣取代各銀行發行的所有紙幣。即期票據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發行的,它也是第一批美國政府發行的普及流通的紙幣。上文中提到的“大陸幣”雖然是統一發行的,但是那時美國還沒有成立,所以它並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第一批紙幣。

政府發行了價值1000萬美元的即期票據,即期票據也可以兌換黃金和銀幣。然而,這並沒有改變人們囤積黃金和銀幣的習慣。186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法律,命令生產一種不能兌換金銀的新貨幣。現在我們使用的美元就是由於這條法律而產生和發行的。

隨著新紙幣的推出,即期票據也停止流通了。起初,紙幣價值的上升和下降取決於聯邦的利益,所以很容易持續受到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影響,

6、輔幣

正如上文已經提到的那樣,美國民眾在南北戰爭期間熱衷於大量囤積各種有價值的金銀幣。為了適應這個情況,財政部發行了面值為從一元到五十美分不等的輔幣。大多數美國人都討厭這種又輕又薄的小面值輔幣,並將它們稱之為“膏藥幣”(shinplasters)。因為它們真的薄的就像醫生用來保護石膏的薄紙一樣。

1865年,財政部宣佈計畫發行更多的輔幣。由於三美分在實際日常生活中是一個十分常用的價格,比如郵費就是三美分,為了方便民眾,國會下令發行三美分面值的輔幣,但是這些輔幣不是像原來的輔幣一樣用極薄的銀製成,而是採用鎳和銅的混合物為原材料。三美分鎳幣的方案是由眾議員約翰·卡森(John Kasson)提出的。

有趣的是,卡森曾是著名的鎳幣反對者。雖然,卡森確實不喜歡在硬幣中使用鎳,但他更討厭薄如石膏保護紙的銀幣,因此他只能在兩個選項中選擇相對較好的那一個。三美分面值的鎳幣、銀幣和輔幣一直流通,直到銀幣在1873年被取消流通資格。

三美分的輔幣也緊隨其後,1876年2月,所有小面值的輔幣都停止流通了。1889年,由於郵資降到了2美分,三美分的鎳幣也停止流通了。所有三美分的鎳幣都被熔化了,並重新鑄成面值五美分的硬幣。

5、面值$1000的紙幣

這張面值1000美元的鈔票是美國罕見的高面值法定貨幣之一。雖然自1946年以來,該面值的紙幣就已經停止印刷了,但是在現在仍然可以在銀行用這張紙幣來換取價值1,000美元的信貸。而銀行則很可能把這些存放在其分支機搆的1000美元票據匯入美聯儲,以確保它們不會重新流通。

該面值紙幣的最後一次印刷是在1946年,直到1969年底,因為擔心它們將被用於洗錢,理查·尼克森(Richard Nixon )總統下令美聯儲召回所有高面值的鈔票。除此之外,面值1000美元紙幣的製作成本也是很昂貴的,因為一次印刷只能製作幾張。

4、面值$10,000的紙幣

這張面值10,000美元的紙幣是美國有史以來面值最高的法定貨幣。與面值100,000美元的紙幣所不同的是,這版紙幣原本就是為了日常使用而發行的,就像那張面值1,000美元的紙幣一樣,儘管這兩種紙幣都已經在1969年停止流通了,但它們仍然是法定貨幣。

這張面值10,000美元的紙幣上印的是薩蒙·P·蔡斯(SalmonP.Chase)的肖像,他曾擔任林肯總統的財政部長,還擔任過俄亥俄州參議員和州長以及美國首席大法官。然而,正是他作為財政部長的角色為他贏得了10,000美元紙幣上的一席之地。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是蔡斯提議創建一種由聯邦控制的單一貨幣。這個面值10,000美元的紙幣常被用於銀行間轉帳結算等大型交易,而在公共場合下並不常用。據估計,面值10,000美元的發行量不足350張。這是一個極其有利的收藏專案,一張品相完好的10,000美元紙幣的價格可高達140,000美元,即使是略有破損品相稍差的,一張也可以賣到30,000美元。

3、雙鷹金元

雙鷹金元是1907年至1932年間發行的面值20美元的金幣。1933年,佛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禁止美國公民私自擁有黃金。截止到在1933年羅斯福總統發佈行政命令時,已經有445,300枚雙鷹金元鑄造完成了,但由於禁令的影響,它們不能發行流通。1937年,這些金幣被熔化並重新鑄造成金塊。

然而,在熔化之前,卻有一些金幣就消失了。沒有人知道這些硬幣是如何從美國鑄幣局走私出去的,但據推測,是一個為名叫喬治·麥肯(George McCann)的出納員用二十英鎊換走了一些1933年版雙鷹金幣。這樣,就沒有人會注意到重量的差別。據瞭解,一位名叫斯威夫特的以色列珠寶商曾擁有過十九枚雙鷹金元,並且他將其中的九枚出售給了私人收藏家。其中一枚金幣的藏家就是埃及的法魯克國王。當法魯克國王于1952被罷黜時,雙鷹金元再次出現了。然而,當特勤局試圖找回它的時候,它又消失了。

直到四十年後,特勤局才找到了它,並對金幣當時的持有者——英國貨幣交易商斯蒂芬·芬頓(Stephen Fenton)採取了行動。最終,這枚硬幣被存放在世貿中心的金庫裡,而芬頓和美國鑄幣局則就金幣的歸屬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法律訴訟。最後,芬頓和美國鑄幣局達成一致:同意出售這枚硬幣,並把收益五五分成。在“9·11事件”發生前兩個月,硬幣從世貿中心轉移到諾克斯堡。

這枚金幣創造了7,590,000美元的出售價格記錄,這個價格除了包括15%的買方費用外,還包含20美元的金幣本身面值價格。2004年9月,斯威夫特的繼承人之一瓊·蘭博多(Joan Langbord)又發現了10枚金幣。她把它們送到美國造幣廠進行鑒定,但特勤局立刻就把它們截獲了。

2、國庫券

國庫券是美國政府債券的一種,被稱為Treasury Notes或者 Coin Notes,發行於1890至1891年間。面值有1美元、2美元、5美元、10美元、20美元、50美元、100美元和1000美元。

這些國庫券是在1890年7月14日《法定貨幣法案》通過後發行的。

該法案授權財政部長可以有權確定印鈔公司來設計和印製國庫用於採購銀條的鈔票。財政部長也有權決定國庫券是否可以兌換金幣或銀幣。當時還設計了面值為500美元的國庫券,但只是列印了樣品,並沒有真正發行。

1890年和1891年發行的兩版國庫券看起來非常相似,但還是可以憑藉幾個細節來區分它們。其中一個是不同的標記類型和尺寸,另一個就是國庫券背面的設計。這兩個版本國庫券都是極具價值的收藏項目,儘管1890年版的價格可能會更高些。

1、1974年版的鋁制美分

由於在1973年時,銅變得非常昂貴,因此美國鑄幣局不得不開始研究一種替代金屬來製造硬幣。在經過一系列廣泛實驗後,最終,鋁從諸多備用金屬中脫穎而出。1974年,美國鑄幣局將未加工的鋁從費城鑄幣廠運往丹佛鑄幣廠進行切割,切割完成後,這些半成品硬幣又被重新拉回費城進行衝壓。

丹佛鑄幣廠是沒有許可權衝壓鑄造硬幣的,但當時的一名副廠長卻在切割之後私自繼續製作硬幣,1974年唯一一枚在丹佛鑄幣廠製造的鋁幣也就因此而誕生了。這枚帶有標記的孤品硬幣是一枚面值為1美分的硬幣,該枚硬幣上印有的字母“D”代表著它在丹佛製造的。

1974年,費城鑄幣廠大約出產了一百五十萬枚鋁制硬幣,並為國會成員提供了一些樣品。然而,國會卻因為各種原因拒絕批准這些鋁幣進行流通,其中的一個原因是,一位自動售貨業的代表聲稱,他們的機器無法識別鋁制硬幣。為此,美國鑄幣局不得不熔化了這些鋁幣,但至今仍然至少有十五枚硬幣下落不明。

這些下落不明的硬幣就是當時國會議員所持有的樣品硬幣中的一部分,他們沒有歸還那些樣品。至於那枚非法製造的帶有“D”字母的一美分硬幣,副廠長的兒子哈裡·愛德蒙·勞倫斯(Harry Edmond Lawrence)在他父親去世後把硬幣還給了美國鑄幣局。

本文部分內容 摘自網路 愛好者撰文

感謝 原作者的資料基礎 向原創文章內容者 致敬

淘寶搜索店鋪 賜骨手作

或複製下面淘口令 打開手機淘寶

【賜骨手作】複製這條資訊¥ktJx0OrtzW5¥後打開手淘

【賜骨 · 新媒體】出品

盜版必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