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蓮湖印象」蓮湖地名故事:二府街——“二王”的府第(第四十九期)

在今北大街中段西側, 有一條向西至紅埠街的道路, 名二府街。 行至二府街西段, 向北有一條寬約3米的小巷, 名二府園。 兩條以“二府”命名的街巷, 1966年分別改為紅衛巷與紅衛東巷, 直到1972年恢復原名。

清代即有“二府”之名的街巷

隋唐時期, 二府街位於承天門大街以東的皇城第一橫街處。 在清光緒年間的《西安府圖》中可以清晰看到二府街與二府園的標注。 二府街與北大街相鄰, 又靠近北院, 所以自清代起, 就有許多機構駐紮在此。 清代陝西提督府下轄督標中、左、右、前、後5營, 其中左營中軍都司署駐西安二府街, 下設都司1人, 千總1人, 把總1人, 外委2人, 額外外委3人, 有兵220人。 二府街中段路北還有協標教場, 是當時的綠營兵日常練兵之地。 校場西還有協標都司署衙門, 民國後, 這裡仍經常駐紮軍隊, 保留有一個大操場, 建有營房百餘間。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 漸漸改為居民區。

“二府”之名何解

明代, 朱元璋將次子朱樉分封到西安為秦王。 相傳, 二府街是秦王朱樉次子的府第所在地, 所以這裡被稱為二府街。 不過, 西安地名專家葛慧認為, 二府街之所以得名, 是因為朱樉是朱元璋的二子, 而並非因為朱樉的次子居住于此。

明洪武初年, 秦王朱樉在承天門內側挖造蓮花池, 在這一帶修建花園, 與東邊的最樂園(今蓮湖公園)連在一起, 因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子, 這裡因此得名二府街, 而其北側巷名二府園。

民國起駐有公檢法機構

在民國時期的西安市全圖上, 二府街街北從東向西依次有,

中山中學校、地方法院、第四公安分局。 其實, 除了地圖上標注的機構, 從民國直到解放後, 二府街中陸續有許多機構駐紮。

二府街是民國時的(長安縣)地方法院所在地, 解放後其地址成為市中級法院所在, 直到近些年法院搬走。

長安縣地方法院管長安臨近數縣民事、刑事案件, 原址設在西安城二府街, 1941年遷長安縣杜曲鎮關公廟, 1945年又遷回二府街。 1949年5月西安解放後, 成立了西安市人民法院, 院址設二府街55號, 即原國民政府西安地方法院舊址。 民國時陝西長安地方檢察廳也在二府街。 民國建立後, 沿清末舊制, 仍設西安府地方檢察廳。 1914年西安府地方檢察廳更名為陝西長安地方檢察廳, 檢察長和檢察官由北洋政府大總統任免, 廳署就設在二府街, 受理原西安府所轄州、廳、縣之檢察業務。

消失的二元坑

二府街東口路北, 原有一條小巷名叫二元坑, 又稱二府坑。 據說是“二王”建府時取土所挖的深坑。 在清光緒年間的《西安府圖》中可以看到, 二元坑是一條呈不規則形的小巷, 南口通二府街,北不通。清末,在此建陝西模範小學堂。民國時,陳樹藩在學校原址建“成德中學”,小學堂成為中學的附屬學校。當時,中學的大門開在北大街,小學的校門則在二府街。解放後,拆除了二元坑的一些平房,建起了3棟4層高的樓房,是西安市政府下屬的幾個機構的辦公地點。改革開放後,由於二元坑臨近北大街,在此建高層樓房,二元坑消失。

近幾年,二府街上的一些單位陸續搬離,這條昔日熱鬧的街道變得安靜許多,成了一處躲在熱鬧市區的僻靜居民區。“二府”的街名雖已成為後人一道尚未全解之題,卻見證著尋常巷陌幾百年間的不尋常歲月。

備註:文中部分內容摘自2013年《西安晚報·西安地理》

編輯:蓮湖區民政局

南口通二府街,北不通。清末,在此建陝西模範小學堂。民國時,陳樹藩在學校原址建“成德中學”,小學堂成為中學的附屬學校。當時,中學的大門開在北大街,小學的校門則在二府街。解放後,拆除了二元坑的一些平房,建起了3棟4層高的樓房,是西安市政府下屬的幾個機構的辦公地點。改革開放後,由於二元坑臨近北大街,在此建高層樓房,二元坑消失。

近幾年,二府街上的一些單位陸續搬離,這條昔日熱鬧的街道變得安靜許多,成了一處躲在熱鬧市區的僻靜居民區。“二府”的街名雖已成為後人一道尚未全解之題,卻見證著尋常巷陌幾百年間的不尋常歲月。

備註:文中部分內容摘自2013年《西安晚報·西安地理》

編輯:蓮湖區民政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