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引導寶寶建立屬於自己的友誼

寶寶到了幼兒時期他才開始有他的第一個小朋友。

以下是寶寶在各年齡段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情況, 以及父母們説明他們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的策略:

寶寶的第一個朋友“媽媽”

來到嘈雜、明亮的世界, 媽媽溫暖的懷抱是寶寶安全感的來源, 因為在子宮的時候, 與媽媽朝夕相處, 對於媽媽的聲音他已經很熟悉了。 此外, 對於人面部表情的關注是寶寶與生俱來的反應, 目前尚無法完全解釋到底是為什麼, 相對于物體, 寶寶對人的面部表情格外注意, 甚至是圖畫、照片、視頻。

一項研究發現:用兩張圖片, 一張圖片有完整人類面部, 而另一張則只是簡單地有人的眼睛、鼻子、嘴, 而且打亂排列, 嬰兒對畫有完整人類面部的圖片更感興趣。

你說話的語調和方式對寶寶來說同樣重要, 儘管他現在還聽不懂你在說什麼。 通過語言揣摩真正的意思, 是寶寶社會交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要知道, 你每次和寶寶說話, 他都在專注的聽, 並試圖搞清楚你在說什麼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

如何提高他的社會交往能力?

01

寶寶1歲: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不懂得分享

當和其他寶寶在一起的時候, 他是不會把吃的和玩的與別人分享的, 有人往往認為孩子私心太重, 不為別人著想, 其實這個年齡的寶寶, 是沒有分享的概念的, 他們所作的一切都是以自我為中心。 因此, 家長要引導寶寶和其他小朋友共用玩具和小零食。

02

寶寶2歲:教給他表達自己

2歲的寶寶在語言上的發展很迅速,

一般的交流已經沒有什麼問題, 這時候家長應該開始教給他們一些詞或者句子來正確表達他們的感受。 家長要限制寶寶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時間, 最好不要超過一個小時, 同時豐富他們的玩耍內容, 以防止時間長了產生矛盾, 當已經發生爭執了, 同樣也可以用這個辦法來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03

寶寶3歲:保持友誼的長久

當寶寶進入到了幼稚園, 不需要家長的鼓勵, 他們自然就會有自己的朋友, 建立自己的友誼。 他的朋友可能是和他有相同興趣的, 有可能被老師分在一組的, 甚至有可能是和自己的興趣、性格截然相反的。 很難預測他們的友誼會不會超過半個學期, 但是雙方的父母對他們友誼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經常邀請對方到自己家裡做客, 為穩固他們之間的關係很有幫助。

04

寶寶4歲:擴大自己的交際範圍

在這麼年齡段, 孩子們已經把自己看作是複雜社會整體的一部分, 他們開始構建自己的圈子, 儘管這個圈子還非常的不穩固。 不管是在幼稚園還是在社區的綠地上, 你的寶寶可能還沒有掌握加入某個小圈子的技巧。 這時你可以教孩子一些與人交流的方法比如:“大家好, 我是咚咚, 我想和大家一起做遊戲, 好嗎?”, 或者鼓勵孩子對其他小朋友玩的遊戲提出自己的建議, 比如一個新玩法, 讓他們沒有拒絕自己加入其中的理由。

05

寶寶5歲:提高自己的交際手段

幼稚園裡, 眾多的小朋友都是大集體的一個分子, 都有自己喜歡在一起和喜歡和自己在一起的小朋友。儘管他們會自己選擇,但是家長還是非常有必要教孩子怎麼選擇對自己好的,可以交往的真正的朋友。例如孩子可能在幾個小朋友中間老師扮演一個小角色,總是跟在別人後面,這時你應該告訴他真正的友誼應該是怎樣的,並教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要求,或者告訴他可以選擇一個比較“民主”的朋友圈。

孩子在一起玩耍的重要性

嬰幼兒對某些小夥伴有情感的依戀,當看到他們會很興奮,但是這種興奮勁兒並不會持續很長時間。把兩個1歲左右的寶寶放到一起,在經歷最初的興奮和好奇之後,他們可能就開始把對方當作“空氣”了,儘管其中的一個或許因為被冷落而哇哇大哭,對方也是表現的無動於衷,進而他們就開始自己玩自己的了。

幫助害羞的寶寶交朋友

給寶寶提供很多與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機會,讓他認識更多的人,其實並不是很好的辦法,對於他們來說,有一到兩個很親密的小夥伴就已經足夠了。

3歲

應該:帶孩子參加一些接觸其他小朋友的活動,在於其他小朋友接觸的過程中,孩子不但開闊視野,而且他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多是積極的。

不應該:參與的活動頻率過高,使孩子感覺疲勞,失去接觸新朋友的興趣。

3到5歲

應該:給予他更多的選擇權,這樣會消除他的焦慮感,例如,讓他選擇自己喜歡的兩個小遊戲,告訴他小朋友來了之後,再讓小盆友在這其中的兩個小遊戲當中選擇一個。

不應該:不要邀請太多的小朋友,也不要讓他們玩的時間過長,和一個小朋友在一起玩一個小時就可以了。

5到8歲

應該:選擇一些適合孩子年齡而不具有競爭性的活動,如美術班、舞蹈班,孩子很容易找到志趣相投的小朋友。

不應該:可以的讓孩子找與他年齡相仿的朋友,實際上,與一個比他年齡小的小夥伴在一起,會使靦腆害羞的孩子感覺更自信。

8到12歲

應該:根據孩子靦腆害羞的性格,可以建議老師分組的時候把孩子和一個比較樂於助人的同學分在一起,也應該鼓勵孩子多幫助成績不如自己的同學,這是提高孩子在同學之間的影響力,讓孩子與集體更加協調的好方法

不應該:讓孩子不加選擇的交盡可能多的朋友,在社會交往能力方面比較內向害羞的孩子對於太多人的評價,會感覺比較焦慮。

都有自己喜歡在一起和喜歡和自己在一起的小朋友。儘管他們會自己選擇,但是家長還是非常有必要教孩子怎麼選擇對自己好的,可以交往的真正的朋友。例如孩子可能在幾個小朋友中間老師扮演一個小角色,總是跟在別人後面,這時你應該告訴他真正的友誼應該是怎樣的,並教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要求,或者告訴他可以選擇一個比較“民主”的朋友圈。

孩子在一起玩耍的重要性

嬰幼兒對某些小夥伴有情感的依戀,當看到他們會很興奮,但是這種興奮勁兒並不會持續很長時間。把兩個1歲左右的寶寶放到一起,在經歷最初的興奮和好奇之後,他們可能就開始把對方當作“空氣”了,儘管其中的一個或許因為被冷落而哇哇大哭,對方也是表現的無動於衷,進而他們就開始自己玩自己的了。

幫助害羞的寶寶交朋友

給寶寶提供很多與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機會,讓他認識更多的人,其實並不是很好的辦法,對於他們來說,有一到兩個很親密的小夥伴就已經足夠了。

3歲

應該:帶孩子參加一些接觸其他小朋友的活動,在於其他小朋友接觸的過程中,孩子不但開闊視野,而且他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多是積極的。

不應該:參與的活動頻率過高,使孩子感覺疲勞,失去接觸新朋友的興趣。

3到5歲

應該:給予他更多的選擇權,這樣會消除他的焦慮感,例如,讓他選擇自己喜歡的兩個小遊戲,告訴他小朋友來了之後,再讓小盆友在這其中的兩個小遊戲當中選擇一個。

不應該:不要邀請太多的小朋友,也不要讓他們玩的時間過長,和一個小朋友在一起玩一個小時就可以了。

5到8歲

應該:選擇一些適合孩子年齡而不具有競爭性的活動,如美術班、舞蹈班,孩子很容易找到志趣相投的小朋友。

不應該:可以的讓孩子找與他年齡相仿的朋友,實際上,與一個比他年齡小的小夥伴在一起,會使靦腆害羞的孩子感覺更自信。

8到12歲

應該:根據孩子靦腆害羞的性格,可以建議老師分組的時候把孩子和一個比較樂於助人的同學分在一起,也應該鼓勵孩子多幫助成績不如自己的同學,這是提高孩子在同學之間的影響力,讓孩子與集體更加協調的好方法

不應該:讓孩子不加選擇的交盡可能多的朋友,在社會交往能力方面比較內向害羞的孩子對於太多人的評價,會感覺比較焦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