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唐皇帝系列之唐高祖李淵,開國之君又做了太上皇的歷史第一人

中國歷史上經歷過許多的王朝, 每個王朝的開國之君都是最為人們所熟識的, 因為創業很難, 創造一個新的王朝更是難上加難, 這些創造新的王朝的皇帝都是一代了不起的人物。 後世的人們都對他們十分的景仰。 但是也有特殊的例子, 中國最有名氣的王朝之一的開國皇帝李淵相對于其他開國皇帝就比較被人低估,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有一個太出名的兒子李世民, 被兒子搶了自己的風頭。 其實李淵也是一個膽略超群、富有謀略的政治家。 他不僅善於把握時機開創了一代帝業,

而且目光遠大, 在政治上積極進取, 奠定了大唐帝國的基業。 李淵不僅具備我國歷史上所有創業者的傑出政治才幹和膽識, 而且還擁有很多政治家不曾具備的品格。

李淵出生貴胄之家, 這既不同于出身泗水亭長的西漢高祖劉邦, 也有別于放牛娃出身且作過小和尚的明太祖朱元璋,

更與以蒙古族、滿族等少數民族身份入主中原的元朝、清朝的建國者有異。 可以說, 高祖李淵個人政治生涯中的起伏波折, 與大唐帝國的興衰隆替一樣, 充滿了無限魅力。 在李淵的祖父李虎時, 其家族開始飛黃騰達。 李虎與宇文泰、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八人一起被稱為“八柱國”。 以八大柱國為核心的軍人之家, 歷史上稱為關隴軍事貴族集團。 由於李虎和宇文泰交情很深, 在宇文泰的兒子篡(西)魏建(北)周時, 雖然他本人已死, 仍被追封為唐國公。 至此, 李淵的家世就與唐聯繫起來。 所謂唐, 就是傳說中堯舜禹中的唐堯之唐。

由於父親早死, 家中排行第四的李淵7歲就襲爵唐國公。 他的母親獨孤氏,

是同為八柱國之家的獨孤信的女兒。 獨孤信的長女是北周明帝的皇后, 還有一個女兒是歷史上著名的隋文帝楊堅的皇后。 李淵自從祖父以來, 家世貴顯, 不僅是北周皇室宇文氏的姻親, 也是隋朝楊家的貴戚。 細論起來, 李淵乃是隋文帝的內甥, 隋煬帝楊廣的姨表兄弟。 在那個極其注重家庭門第出身和姻親關係的時代, 李淵一出場就獲得了很多人不具備的極大便利。 他自言“承七葉之余慶, 資五世之克昌;遂得地臣戚裡, 家稱公室”, 正是真實的寫照。 在他個人的政治發展過程中, 其妻竇氏發揮過重要作用。 李淵任職地方時, 她曾經勸李淵迎合隋煬帝對聲色犬馬的喜好, 李淵聽從了夫人的建議很快便得到了升遷。
到了大業十三年, 他被任命為太原留守, 情況發生了逆轉。 因為, 就在這一年, 他在太原開始謀劃起兵。 李淵從太原起兵進入關中, 一路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 佔領隋朝舊都大興城(即長安, 今西安)以後, 更以高超的政治手腕與政治謀略展示出一個新王朝開創者的風采。 李淵大軍佔領京師以後, “封府庫, 收圖籍, 禁擄掠”, 為穩定局勢, 立即出城駐紮, 完全仿效當年漢高祖劉邦入關“約法三章”、佔據咸陽以後還軍灞上的做法。 李淵也嚴明軍紀, “與民約法十二條, 悉除隋苛禁”, 在政治上完全佔據了主動。

義甯元年(617)十一月十五日, 李淵迎13歲的代王侑即皇帝位於大興殿。 李淵被授為都督內外諸軍事、大丞相, 進封唐王, 總理軍國機務。

以大丞相贊輔國政, 其實是漢魏以來權臣奪取軍政大權的一貫做法。 遠的像曹操篡漢、西晉司馬氏代魏的故事不說, 近世隋文帝楊堅的代周, 也和此時李淵的身份沒有兩樣。 這樣做, 儘管也是掩耳盜鈴的做法, 但是李淵覺的這樣既不失忠義, 還能夠實現改朝換代。 這個就充分顯示出李淵的政治才幹。 義寧二年(618)三月, 代王侑以李淵“功德日隆, 天曆有歸, 欲行禪讓之禮”, 朝廷大臣也勸他順水推舟。 但是, 由於當時李淵感覺時機還不成熟, 沒有答應。 後來, 裴寂等率群臣二千人又三番五次勸進, 李淵仍然態度堅決。 一直到了五月, 他才假裝勉為其難, 同意正式即位, 這個時候又有點效仿三國時的劉備了, 好像眾望所歸一樣, 被迫接位。義寧二年(618)五月二十日甲子,李淵正式登基,因為其封爵為唐王,故改國號為“唐”,仍然定都長安。從此,中國歷史進入到大唐帝國。李淵作為唐帝國的開國之君,歷史上稱之為唐高祖。

李淵建國以後,面對的是群雄逐鹿的混亂形勢。實現全國統一就成為李淵建國以後的頭等重要任務。為了鞏固和穩定關中,李淵用一系列的戰爭將盤踞在關中附近的大小軍閥逐一征討掃平。鞏固了關中根據地,李淵以皇帝的身份傳諭郡縣,發佈政令,依靠政治手段招納很多地方的隋朝官員歸附。武德二年(619)四月,李淵命令李世民率兵反擊,征討當時較大的軍閥劉武周,劉武周兵敗逃到突厥被殺。通過一系列的文治武功不僅穩固了太原和河東地區,也解除了關中左右兩翼的威脅,唐朝中心地區更加穩固。李淵這個時候才有時間和實力去逐鹿中原。他的次子李世民統帥大軍和洛陽王世充和河北的竇建德在中原地區進行了殊死的決戰,唐朝時期的名將都參加了這場戰役,最終俘獲了王世充和竇建德,這個也為李世民攢足了充分的戰功資本,並且收買了唐朝初期大部分文臣武將的心。讓他有資本和太子一党相抗衡,當然這個是後話了,暫且不表。

唐太宗李世民

李淵蕩平群雄,是以鞏固關中為戰略出發點,首先平定了河隴與河東,穩固了唐朝的根本,然後進兵中原和長江中下游及周邊地區,到武德七年(624),除了朔方的梁師都繼續與唐朝作對威脅著關中和長安以外,基本實現了全國統一。應當說,他的兒子李世民在統一戰爭中直接統率大軍,衝鋒陷陣,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功績卓著。但是,李淵仍然是統一戰爭的直接部署和籌畫人。換句話說,李淵是全國統一戰爭的最高指揮者。唐朝的統一,是秦漢以來中國歷史的又一次真正大一統的開始,高祖李淵功不可沒。

李淵建國後,在天下大亂、百事待舉的形勢下,經過艱苦的工作,在政治、經濟、法律等各方面進行了制度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像修訂律令《武德律》,初定“租庸調”法,鑄“開元通寶”制式錢幣,統一貨幣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外,他還興科舉、辦學校,培養和選拔人才。武德七年定令,是唐朝國家體制確立下來的重要標誌。所有這些不僅逐步實現了在國家制度建設上的撥亂反正,也為他的後繼者太宗的貞觀之治打下了基礎。

高祖李淵在位9年,因為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他的帝王生涯提早結束了。這年八月八日,他傳位李世民,做了太上皇。以開國之君又做了太上皇的,歷史上李淵是第一人,也是惟一的一位。李淵是在貞觀九年(635)五月70歲的時候死去的。從他退位到死,李淵又度過了9年的太上皇生涯。大唐王朝在他的繼承者手裡也迅速發展、蒸蒸日上。他的兒子唐太宗固然有“貞觀之治”的美譽,但是我們卻也無論如何也不能抹殺這位大唐近300年帝業開創者的功績,作為一代天驕的父親他同樣也是一代雄傑,只不過他的兒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蓋過了他的名氣,僅此而已。

被迫接位。義寧二年(618)五月二十日甲子,李淵正式登基,因為其封爵為唐王,故改國號為“唐”,仍然定都長安。從此,中國歷史進入到大唐帝國。李淵作為唐帝國的開國之君,歷史上稱之為唐高祖。

李淵建國以後,面對的是群雄逐鹿的混亂形勢。實現全國統一就成為李淵建國以後的頭等重要任務。為了鞏固和穩定關中,李淵用一系列的戰爭將盤踞在關中附近的大小軍閥逐一征討掃平。鞏固了關中根據地,李淵以皇帝的身份傳諭郡縣,發佈政令,依靠政治手段招納很多地方的隋朝官員歸附。武德二年(619)四月,李淵命令李世民率兵反擊,征討當時較大的軍閥劉武周,劉武周兵敗逃到突厥被殺。通過一系列的文治武功不僅穩固了太原和河東地區,也解除了關中左右兩翼的威脅,唐朝中心地區更加穩固。李淵這個時候才有時間和實力去逐鹿中原。他的次子李世民統帥大軍和洛陽王世充和河北的竇建德在中原地區進行了殊死的決戰,唐朝時期的名將都參加了這場戰役,最終俘獲了王世充和竇建德,這個也為李世民攢足了充分的戰功資本,並且收買了唐朝初期大部分文臣武將的心。讓他有資本和太子一党相抗衡,當然這個是後話了,暫且不表。

唐太宗李世民

李淵蕩平群雄,是以鞏固關中為戰略出發點,首先平定了河隴與河東,穩固了唐朝的根本,然後進兵中原和長江中下游及周邊地區,到武德七年(624),除了朔方的梁師都繼續與唐朝作對威脅著關中和長安以外,基本實現了全國統一。應當說,他的兒子李世民在統一戰爭中直接統率大軍,衝鋒陷陣,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功績卓著。但是,李淵仍然是統一戰爭的直接部署和籌畫人。換句話說,李淵是全國統一戰爭的最高指揮者。唐朝的統一,是秦漢以來中國歷史的又一次真正大一統的開始,高祖李淵功不可沒。

李淵建國後,在天下大亂、百事待舉的形勢下,經過艱苦的工作,在政治、經濟、法律等各方面進行了制度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像修訂律令《武德律》,初定“租庸調”法,鑄“開元通寶”制式錢幣,統一貨幣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外,他還興科舉、辦學校,培養和選拔人才。武德七年定令,是唐朝國家體制確立下來的重要標誌。所有這些不僅逐步實現了在國家制度建設上的撥亂反正,也為他的後繼者太宗的貞觀之治打下了基礎。

高祖李淵在位9年,因為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他的帝王生涯提早結束了。這年八月八日,他傳位李世民,做了太上皇。以開國之君又做了太上皇的,歷史上李淵是第一人,也是惟一的一位。李淵是在貞觀九年(635)五月70歲的時候死去的。從他退位到死,李淵又度過了9年的太上皇生涯。大唐王朝在他的繼承者手裡也迅速發展、蒸蒸日上。他的兒子唐太宗固然有“貞觀之治”的美譽,但是我們卻也無論如何也不能抹殺這位大唐近300年帝業開創者的功績,作為一代天驕的父親他同樣也是一代雄傑,只不過他的兒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蓋過了他的名氣,僅此而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