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不能被替代,是一個人最大的優勢

文 |泉湧君 · 主播 | 賞新晴

親愛的各位書友好, 今天, 我們繼續共讀《中國通史》。 第七篇, 第三十四至三十九章, 170-185頁。

思考題:元代的宗教信仰是什麼?

蒙古入主中國

蒙古入主中國, 是中國的統治權首次落入異族之手, 中國的政治社會, 有了一場大變動。

從成吉思汗再到忽必烈滅宋, 歷時七十四年, 元兵先滅金國, 再平定夏國, 後滅了南宋, 取得中國。 成吉思汗還沒能滅掉金國就駕崩了, 六年後蒙古人攻下金國的汴京, 金哀宗逃到蔡州, 被宋與蒙古合圍而滅。

後來蒙古和宋交惡, 蒙古用六年時間才攻下襄陽, 金庸的小說《射雕英雄傳》就是用這段歷史當作歷史背景的。

蒙古鐵騎征服歐亞大陸, 所向披靡, 唯有南宋領土最難征服, 直到元世宗才滅了南宋。 在統一中國時, 蒙古帝國已經在歐亞之間擁有四大汗國。

所以來到中國主要看中的是江南地區的財富, 文治方面少有建樹。

當時統治中國各省的大臣, 沒有通曉中國文化的, 直到忽必烈執政後才有所改變。

而且, 元蒙還將人劃分為四等:

蒙古人

色目人

漢人(黃河流域的中原人)

南人(長江以南的中原人, 即南宋人)

還規定漢人、南人不能任正官職, 漢人不能當宰相。

左右丞以及參知政事等官職, 總之對漢人和南人有所歧視。 地方的行政長官基本都是元人世襲。

元代的軍事制度和與民爭地

蒙古軍隊同樣也是分等級的, 最高等級的是蒙古軍, 次等的是蒙古人擔任用來鎮守邊疆的探馬赤軍, 後面是漢人擔任的漢軍, 最次的是南方宋人擔任的新附軍。 蒙古軍和探馬赤軍的軍籍嚴密, 是不讓漢人知道的。

元朝軍隊多次搜刮民間的馬匹, 比如至元三十年, 收十一萬八千五百匹馬, 元武宗至大三年, 收馬四萬多匹。 元仁宗延佑四年, 收馬二十五萬五千匹。

總之數十年間, 元軍總共搜刮民間馬匹七十多萬匹, 這跟蒙軍擅長騎兵作戰有很大的關係。

蒙古人擅長打仗, 卻不懂得管理財產。 因此有關錢財的問題都交給色目人和回人辦理,

主要是現在的阿拉伯人和伊朗人。

但凡元軍所到之處, 都會強搶民戶, 作為蒙古人的家奴。 比如至元十四年, 荊湖行省的一個地方官將三千八百戶降民收入自己的家奴, 由自己設置官員管理, 並且規定每年應交的稅款。

至元十八年, 蒙古人平定江南後, 將江南的漢人分給王、侯、貴戚、功臣等等, 高級別的王能分幾萬甚至十萬戶, 相當於這幾萬戶納稅的物件就是這個王侯。

而且, 蒙古人不僅擁有漢人奴隸, 還與民爭地, 由於蒙古人農業不發達, 不熟悉農耕, 竟然強搶千頃良田, 不耕不作, 等著長雜草, 然後來放牧, 供牛羊吃, 這真可謂是文明的倒退。

元代的宗教信仰

僧侶在元代的政治活動中佔據重要的位置,

元人很重視宗教信仰。 在元世祖六年以前, 蒙古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 直到國師八思巴創造蒙文, 元世祖忽必烈賜封他“大寶法王”的稱號。

由此, 元人非常尊敬僧侶, 在帝師和國師之下, 僧侶是可以封為王公的。

除了尊重僧侶, 皇家還非常重視做佛事, 所占支持竟然能夠達到國家財政經費的大半, 比如元成宗時期, 張養浩就上書說“國家經費如果分持三份, 花在僧侶及佛事上就要用掉兩份”, 可見花費銀兩數量巨大。

國家重視, 並且投入巨大。 因此當時的寺廟擁有龐大的財務和產業, 與王公貴族相比都不遑多讓。

錢穆認為這是一種封建勢力的延伸。比如當時的大護國仁王寺,有水陸田地十萬頃,賜與管轄民眾三萬七千五十九戶,也就是享受這三萬多戶上繳的稅費,由此可見寺廟各個財大氣粗。

元代的科舉制度

漢族的士人(讀書人)和平民一樣被當做奴隸看待,後來元朝中懂得時局的人就向元當局勸告,說漢人中的讀書人能夠幫助朝廷治理天下,成吉思汗和窩闊台汗時期的重臣。

耶律楚材就說:“製造器皿必須用良工,協助政務者必須用儒臣。培養一位儒臣非易,必須積數十年之經驗。”

所以,耶律楚材主張開科取士,釋放被俘為奴的漢族知識份子,“以儒治國,以佛治心”。

元仁宗皇慶二年,舉辦科舉考試,規定蒙古人和色目人考的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名為“經問五條”,另一場根據時政出考題,相當於寫論文。

而漢人和南人第一科考的也是上述四書,第二科考的是經義,從《詩經》《尚書》《周易》中選一本,也有考經、史、論時政的策。

這個制度流傳很廣,直到清朝都是以考察四書含義錄取士人,還有行省制度也是這時期開始施行,這兩項制度一直沿用到明、清兩朝,長達六百年之久。

總之,元統治中國有一百多年,他們對秦漢以來的傳統文治政權意識。始終沒有能接受。蒙元的政治意識,始終有封建武裝的味道。

蒙古人雖然曾經叱吒歐亞兩個大洲,但最終在漢人起義反抗中,退出了對中國的統治,這群起義領袖中有個叫朱重八的即將登上歷史舞臺。

有書君語:本周我們共讀的書是《中國通史》,錢穆先生一生著述豐富,史學和文化學專著多達80餘種,逾1700萬言,在國內外學術界影響深遠。

從先秦諸子百家到明清,從理學到文學,從經學到政治,無一不通。尤其是其早期代表作品,不僅開一代風氣之先,也讓後人看到了那個時代的史學架構可能企及的思想認識高度,至今在港澳臺及海外幾乎無出其右。

錢穆是難得的深入人心的講史者,曾三度講授“中國通史”:一于北京大學,二於西南聯大,三於香港新亞。所幸,這第三度講授底本,終被一個叫葉龍的學生給記錄了下來。

錢穆版《中國通史》這一塵封多年的通史經典,必定為萬象紛亂的讀史熱潮注入一股清流,它或許不是最周贍的通史,但一定是最具情懷的中國史。

這本講稿的價值如何認定尚未可知,但其之于“錢學”,以及它背後那份對於中國史的溫情與敬意,無疑頗具意義。

錢穆認為這是一種封建勢力的延伸。比如當時的大護國仁王寺,有水陸田地十萬頃,賜與管轄民眾三萬七千五十九戶,也就是享受這三萬多戶上繳的稅費,由此可見寺廟各個財大氣粗。

元代的科舉制度

漢族的士人(讀書人)和平民一樣被當做奴隸看待,後來元朝中懂得時局的人就向元當局勸告,說漢人中的讀書人能夠幫助朝廷治理天下,成吉思汗和窩闊台汗時期的重臣。

耶律楚材就說:“製造器皿必須用良工,協助政務者必須用儒臣。培養一位儒臣非易,必須積數十年之經驗。”

所以,耶律楚材主張開科取士,釋放被俘為奴的漢族知識份子,“以儒治國,以佛治心”。

元仁宗皇慶二年,舉辦科舉考試,規定蒙古人和色目人考的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名為“經問五條”,另一場根據時政出考題,相當於寫論文。

而漢人和南人第一科考的也是上述四書,第二科考的是經義,從《詩經》《尚書》《周易》中選一本,也有考經、史、論時政的策。

這個制度流傳很廣,直到清朝都是以考察四書含義錄取士人,還有行省制度也是這時期開始施行,這兩項制度一直沿用到明、清兩朝,長達六百年之久。

總之,元統治中國有一百多年,他們對秦漢以來的傳統文治政權意識。始終沒有能接受。蒙元的政治意識,始終有封建武裝的味道。

蒙古人雖然曾經叱吒歐亞兩個大洲,但最終在漢人起義反抗中,退出了對中國的統治,這群起義領袖中有個叫朱重八的即將登上歷史舞臺。

有書君語:本周我們共讀的書是《中國通史》,錢穆先生一生著述豐富,史學和文化學專著多達80餘種,逾1700萬言,在國內外學術界影響深遠。

從先秦諸子百家到明清,從理學到文學,從經學到政治,無一不通。尤其是其早期代表作品,不僅開一代風氣之先,也讓後人看到了那個時代的史學架構可能企及的思想認識高度,至今在港澳臺及海外幾乎無出其右。

錢穆是難得的深入人心的講史者,曾三度講授“中國通史”:一于北京大學,二於西南聯大,三於香港新亞。所幸,這第三度講授底本,終被一個叫葉龍的學生給記錄了下來。

錢穆版《中國通史》這一塵封多年的通史經典,必定為萬象紛亂的讀史熱潮注入一股清流,它或許不是最周贍的通史,但一定是最具情懷的中國史。

這本講稿的價值如何認定尚未可知,但其之于“錢學”,以及它背後那份對於中國史的溫情與敬意,無疑頗具意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