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譽賽長安的北方平村(下)

北方平村始建於何時已無法考證, 見於文字記載的只有清同治五年版《河津縣誌》佛教一章, 寺院一節的一行文字:金明昌年間, 方平村建清涼寺一座。 據史斷定, 北方平村早建於西元1190年之前。 雖缺史證, 但有物鑒。 1953年興平堡互助組在薛家巷場內打井時, 地平10餘丈下打出磚牆屋基。 由此推斷, 北方平村已年長日久, 地老天荒。 亦是1953年夏秋之交, 洪水衝垮興平堡袁家祠堂以東街澗大堤時, 澗下露出一眼枯井。 由此可見, 北方平村建築規劃, 亦非現今所見格局。 村莊建了又毀, 毀了又建。 地基越長越高, 面積越擴越大。

隨著歲月的推移和洪水泥沙的沉澱, 久而久之形成了北方平獨特的村容村貌。 渠堰高於耕地, 耕地高於村莊, 最早建村之處, 為全村最低凹處。 村中,4條管道縱貫南北,1條管道橫穿東西, 將全村隔成數塊。 渠堰高壘, 矗立村頭, 宛如季節懸河, 又如道道城牆。 管道內, 平時行走人流車馬, 汛期奔流山洪。 各巷堡出口皆築夾口關隘, 貫通裡外。 平時暢通無阻, 汛期搭上插板抵禦洪水。

北方平村素有“方平樓底賽長安”的美譽, 遠近聞名。 其來由有四:一是于唐初至清末之間一直農商兼營, 耕讀傳家, 開闢了北坡上最早的商品貿易集散市場和門類眾多的集約化手工作坊。 二是寺廟眾多, 集會頻繁。 三是社火、龍燈群眾文藝久負盛名。

四是8條管道自北而南縱貫方平、樓底兩村, 暗合關中平原“八水繞長安”之數。

在這8條管道中, 現北方平佔有5條(丁、戊、己、庚、辛) 僧樓三條(甲、乙、丙)。 從西向東是:西長澗(辛)、小澗(庚)、堡西澗(己)、街澗(賈家渠、戊)、楊樹渠(丁支渠);僧樓有寨裡東渠(甲)、李家堡東渠(乙)、禦淵渠(丙)。 兩村總共八水環繞, 同時兩村街鋪相連, 工商業發達, 因而人稱“方平樓底賽長安”。

北方平工商業最早興盛於唐朝貞觀年間。 其時, 村中街市店鋪十分可觀, 手工業生產已相當發達。 明朝洪武年之後, 隨著移民大量遷入, 從外地帶來手工業技術, 加之北方平地處北坡傾斜平原中心, 四周村莊密集, 因而在明朝初年又成為河津縣北坡上最大的集貿中心。 清乾隆時達到鼎盛。 至清光緒初年時,

北方平村還不失為一個集貿市鎮。 據年長者回憶, 方平街有30餘家店鋪, 鋪板門一家連著一家。 其中規模較大者有粟店2家, 雜貨店2家, 飯館2家, 藥鋪2家, 放賬鋪5家, 車馬大店1家, 炭園4家。 作坊有糖坊、粉坊、豆腐坊。 賣小吃者有涼粉、晉糕等不計其數。 除此之外, 街東銀匠巷有銀爐40餘家, 鐵爐巷有鐵爐80余家, 蔡家巷有油坊1家、鼓樂隊2家、石匠2家, 北岸巷有粽子鋪1家、染房1家、當鋪1家, 袁家巷有毛紡織業10餘家, 興平堡南門、北門外各有店鋪、作坊10餘家。 同時, 在村西北有大型砂園4家, 在村東北還有石灰窯2座。 對於其時各巷堡工商業的特點, 村內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進了銀匠巷, 銀子嗆啷啷;進了鐵爐巷, 鐵錘叮叮噹;進了北岸巷, 粽子噴噴香;進了西岸巷,
當鋪把貨當;進了蔡家巷, 油坊麻油香;進了袁家巷, 彈毛紡織忙;進了興平堡, 各業都興旺。 方平樓底街, 長安無兩樣。 北方平往日的繁華市井, 創造了耿邑北坡長達數百年的工商界輝煌!

北方平村自古寺廟繁華, 古會紅火, 社火興旺, 文化燦爛。 自唐初至清末, 村中先後建有清涼寺、嘉祥寺2座, 玉皇閣、老爺廟、土地廟太歲廟、娘娘廟、瘟神廟、帝君廟、南慈廟、蔡家巷口關帝廟、鐵爐巷東關帝廟、灣子巷西關帝廟、占占廟、財神廟、袁家巷土地廟、魁星樓等大小15座廟宇。 且有勾欄舞臺10座, 每逢8個廟會,1個人會和年終集會, 開台唱戲, 熱鬧非凡。 至清嘉慶年間, 村內社火達到高潮。 元宵佳節, 以社為單位上廟, 鬧故事(搞民間文藝),

跑花燈。 方平村社火最負業盛名者莫過於興平堡的龍燈和各巷轉燈。 新正上月, 華燈初放, 隨著銃聲響起, 鑼鼓伴奏, 花燈穿梭, 龍爭虎鬥, 大街小巷, 火樹銀花, 一片輝煌, 被中國舞蹈家協會譽為“方平獨具, 全國鮮有”的優秀民間廣場

藝術。 這燦爛的文化藝術, 加之宮廷式的寺廟建築、繁華的街市作坊, 以及環繞兩村的8條季節河, 就構成了一幅立體的、絢麗的、真實的、方平版的《唐都市井圖》, 贏得了“方平樓底賽長安”的美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