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新能源車補退坡衝擊波:成飛集成定增冷徹骨,基金券商保險不買單

2017年, 中國新能源車銷量再次創下歷史新高。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資料, 2017年全年, 新能源車銷量為77.7萬輛, 同比大漲53.25%。 該年新能源車銷量已是三年前(2014年)銷量的10倍。

國家和地方對新能源汽車的各項優惠政策和補貼, 是最近幾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大漲的重要原因。 不過, 隨著新能源車產業鏈的逐步完善, 補貼政策開始逐步退坡。 2017年, 部分新能源乘用車補貼退坡達20%, 純電動客車補貼退坡幅度更是在40%以上。

新能源車補貼退坡, 不僅影響整車企業, 也開始波及動力電池企業。 其中的一家便是成飛集成(002190.SZ)。

成飛集成十年來首現虧損, 存貨計提超8400萬

成飛集成成立於2000年, 主營業務為汽車模具、汽車零部件等產品的研發、銷售。 2007年公司在A股上市。 2011年, 公司通過定增增資中航鋰電, 使得公司主營業務發生了變化。 2016年, 成飛集成鋰電池業務占營收的比重達64.71%, 鋰電池業務成為公司的主營業務。

2018年1月, 成飛集成發佈公告:2017年需補提存貨跌價準備8400.57萬, 預計減少公司2017年度淨利潤3685.66萬。 計提存貨跌價準備主要原因是, 旗下子公司中航鋰電鋰電池產品受國家新能源補貼退坡等影響, 價格大幅下跌所致。

同時, 公司對旗下固定資產及存貨進行了報廢處理,

合計淨損失達1780.42萬, 預計減少2017年度淨利潤890.31萬。

存貨跌價準備和處置報廢資產, 讓公司陷入自2007年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 在2017年三季報中, 成飛集成曾預計公司淨利潤為-1900萬—500萬。 但在2018年1月中旬, 公司發佈的業績預告顯示, 2017年淨利潤為虧損10200萬—6200萬。 2016年, 成飛集成淨利潤曾高達1.37億, 創下歷史新高, 短短一年時間, 公司業績就急轉直下。

虧損早有徵兆:2017年前三季度公司業績就出現了大幅下滑, 總營收10.01億, 同比下跌21.19%, 淨利潤僅為60.84萬, 同比暴跌99.32%。

定增遇冷縮水:僅母公司認購4億, 無其它投資者參與

業績下滑的同時, 成飛集成的定增也遭到市場冷遇。

公司於2018年1月底發佈非公開發行股票上市公告顯示:非公開發行的發行對象僅一名, 為大股東航空工業(截至2017年9月底, 航空工業持有成飛集成51.33%的股份), 發行價格為29.54元/股, 發行數量為1354.09萬股, 認購金額3.99億。

這一定增最早於2016年7月見諸公告, 並於2017年5月獲得證監會審核通過。 定增方案為發行不超過5924.17萬股股份, 募集17.5億資金, 用於中航鋰電產業園建設專案三期工程及補充流動資金。

2017年12月26日, 成飛集成向109名特定物件發送了認購邀請檔, 包括:公司前20名股東20家(除航空工業外, 剔除了關聯方2家)、基金公司26家、證券公司10家、保險機構5家、其他機構投資者42家以及自然人投資者6位。

廣撒英雄帖, 應者卻寥寥。 除了母公司航空工業外, 公司未收到其他投資者的申購報價單。 這意味著, 包括基金、證券公司在內, 都不願意出資用於投資公司的鋰電專案三期工程。 最終, 原計劃17.5億的定增, 縮水到4億。

成飛集成中航鋰電產業園建設專案三期工程遭到冷遇, 或許受到了之前定增同類項目效益未達預期的影響。

2011年, 成飛集成非公開發行募資(總額)10.2億, 用於增資中航鋰電建設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

但相關項目進展一波三折。公開資料顯示:該項目原計劃2012年底基本建成,實際建設時,卻兩度延期,完工日期推遲至2016年12月,該項目原計劃建成後可形成年產6.8億安時鋰離子動力電池,但到2016年底,年產能僅為2.7億安時,產能縮水近六成。

公司稱,該項目實際產能大幅縮水主要是,項目建設經驗存在不足,設備運行穩定性不足,停機維護現象頻繁。2017年上半年,中航鋰電建設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虧損3706.61萬。

成飛集成的虧損和定增遇冷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新能源補貼退坡影響之下,整個行業寒風淩冽,亦是相當重要的外部環境。

補貼退坡、政策趨嚴,整車企業應收款大幅提升

不只是成飛集成,多家動力鋰電池企業的業績都在下滑。

比如國軒高科(002074.SZ),2017年前三季度,國軒高科銷售毛利率為37.24%,與上年同期相比下滑了10.88個百分點。

補貼政策退坡是鋰電池企業業績下滑的重要原因。2016年底,工信部等多部門聯合發佈通知:新能源汽車補貼2017—2018年將在2016年的補貼基礎上下降20%,2019—2020年補貼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40%,直到2020年財政補貼完全退出。

不只是補貼金額在退坡,補貼政策也愈加嚴格。成飛集成生產的產品主打磷酸鐵鋰電池,主要應用於新能源客車。最近兩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新能源客車是重災區。

按照成飛集成的資訊,2017年純電動客車補貼上限退坡幅度在40%以上,與業界估算大致相同。不僅補貼力度減弱,補貼門檻也在提高。

新能源客車的補貼政策考核因素從車長,擴展到續駛里程、單位載重能耗,能量密度水準,2017年更是推出了購車後累計行駛需滿三萬公里才能申請補貼。這使得新能源客車企業不僅業績承壓,現金流更是經受了極大考驗,應收賬款急劇攀升。

中國客車行業“一哥”,也是新能源客車龍鬥的宇通客車(600066.SH),2017年前三季度總營收為189.95億,同比下跌12.3%,淨利潤為19.02億,同比下降16.43%。

與此同時,宇通客車的應收賬款增長迅猛。2015年底時,公司應收賬款不足百億,到2017年9月底,這一數字已達到158億。

另一個新能源客車大戶——中通客車業績也出現大跌,2017年前三季度淨利潤跌幅超過70%,經營性現金流流出;應收賬款與2016年底相比,上漲了37.31%,達到55.4億。

刺刀見紅:新能源車產業鏈即將進入巨頭時代

2013年以來的補貼政策,為中國新能源車的發展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整個新能源車的產業鏈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以動力電池產業為例,據工信部資料,2017年中國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達250瓦時/公斤、價格1.2元/瓦時,較2012年分別提高2倍、下降70%。

但是,隨著補貼的逐步退坡,中國的新能源車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將不得不走出溫室大棚,面對真正激烈的市場競爭。

成飛集成公告稱,公司預計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仍將有較大幅度退坡,新能源汽車補貼的下降將帶動2018年動力電池銷售價格下降,降幅預計在20%—30%。

產能過剩的陰影已經出現。據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動力電池有效產能110GWh,出貨量為44.5GWh,產能利用率僅為40%。

行業集中度正在提升。2017年,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在內的前十家動力電池占比達到74%,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預計,2018年部分中低端產能面臨被進一步淘汰壓力。

補貼開始退坡,動力電池企業進入真刀真槍的拼殺時代。在定增中被投資者潑冷水,成飛集成不是第一個,在新能源公司業績下滑的陣列中,也不會是唯一一個。

本文作者:麵包財經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資訊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但相關項目進展一波三折。公開資料顯示:該項目原計劃2012年底基本建成,實際建設時,卻兩度延期,完工日期推遲至2016年12月,該項目原計劃建成後可形成年產6.8億安時鋰離子動力電池,但到2016年底,年產能僅為2.7億安時,產能縮水近六成。

公司稱,該項目實際產能大幅縮水主要是,項目建設經驗存在不足,設備運行穩定性不足,停機維護現象頻繁。2017年上半年,中航鋰電建設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虧損3706.61萬。

成飛集成的虧損和定增遇冷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新能源補貼退坡影響之下,整個行業寒風淩冽,亦是相當重要的外部環境。

補貼退坡、政策趨嚴,整車企業應收款大幅提升

不只是成飛集成,多家動力鋰電池企業的業績都在下滑。

比如國軒高科(002074.SZ),2017年前三季度,國軒高科銷售毛利率為37.24%,與上年同期相比下滑了10.88個百分點。

補貼政策退坡是鋰電池企業業績下滑的重要原因。2016年底,工信部等多部門聯合發佈通知:新能源汽車補貼2017—2018年將在2016年的補貼基礎上下降20%,2019—2020年補貼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40%,直到2020年財政補貼完全退出。

不只是補貼金額在退坡,補貼政策也愈加嚴格。成飛集成生產的產品主打磷酸鐵鋰電池,主要應用於新能源客車。最近兩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新能源客車是重災區。

按照成飛集成的資訊,2017年純電動客車補貼上限退坡幅度在40%以上,與業界估算大致相同。不僅補貼力度減弱,補貼門檻也在提高。

新能源客車的補貼政策考核因素從車長,擴展到續駛里程、單位載重能耗,能量密度水準,2017年更是推出了購車後累計行駛需滿三萬公里才能申請補貼。這使得新能源客車企業不僅業績承壓,現金流更是經受了極大考驗,應收賬款急劇攀升。

中國客車行業“一哥”,也是新能源客車龍鬥的宇通客車(600066.SH),2017年前三季度總營收為189.95億,同比下跌12.3%,淨利潤為19.02億,同比下降16.43%。

與此同時,宇通客車的應收賬款增長迅猛。2015年底時,公司應收賬款不足百億,到2017年9月底,這一數字已達到158億。

另一個新能源客車大戶——中通客車業績也出現大跌,2017年前三季度淨利潤跌幅超過70%,經營性現金流流出;應收賬款與2016年底相比,上漲了37.31%,達到55.4億。

刺刀見紅:新能源車產業鏈即將進入巨頭時代

2013年以來的補貼政策,為中國新能源車的發展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整個新能源車的產業鏈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以動力電池產業為例,據工信部資料,2017年中國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達250瓦時/公斤、價格1.2元/瓦時,較2012年分別提高2倍、下降70%。

但是,隨著補貼的逐步退坡,中國的新能源車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將不得不走出溫室大棚,面對真正激烈的市場競爭。

成飛集成公告稱,公司預計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仍將有較大幅度退坡,新能源汽車補貼的下降將帶動2018年動力電池銷售價格下降,降幅預計在20%—30%。

產能過剩的陰影已經出現。據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動力電池有效產能110GWh,出貨量為44.5GWh,產能利用率僅為40%。

行業集中度正在提升。2017年,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在內的前十家動力電池占比達到74%,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預計,2018年部分中低端產能面臨被進一步淘汰壓力。

補貼開始退坡,動力電池企業進入真刀真槍的拼殺時代。在定增中被投資者潑冷水,成飛集成不是第一個,在新能源公司業績下滑的陣列中,也不會是唯一一個。

本文作者:麵包財經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資訊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