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聊城歷代清官錄之張養浩:暮夜豈無知我者

張養浩不是聊城人, 之所以把他寫上一寫, 原因在於他曾做過堂邑縣尹;在堂邑建有四知堂。

張養浩是有詩文大名的人, 他的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

波濤如怒, 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 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 百姓苦;亡, 百姓苦”, 很多人都知道。 此曲的千古興亡之歎, 不同凡響。

張養浩的名字, 自然來自孟子的那句“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名字如此, 他在人生實踐中也做到了。

張養浩之所以能夠登上元代政壇, 除了偶然性的原因外, 關鍵在於具有深厚的學養、高超的才華。 十九歲那年, 秋葉紅了, 塘水清了, 他登上濟南的白雲樓, 遠觀近視, 感慨萬千。 於是, 他提筆于白壁上寫下《白雲樓賦》。 兩年後, 此賦被山東按察使焦遂讀到。 賦的開頭幾句:“初疑陽候海底鞭出一老蜃, 噴雲吐霧, 扶輿五色凝結而成形, 又疑大鵬九萬失羊角”, 焦遂已是十分欣賞。 讀到“當時風景今盡易, 惟有風光山色無年齡”時, 不禁擊節大贊, 連說好賦好賦。 他先是接見, 後便推薦張養浩為東平學正。 四年的學正生活, 使得張養浩眼界開闊、學識大增。 二十三歲那年, 他離開東平, 前往大都謀求官職。 張養浩寫了一篇談論治國方略的文章,

經人介紹, 獻給平章不忽木。 不忽木讀完文章, 對張養浩的才華非常贊佩。 於是, 他便極力推薦張養浩擔任禮部令史一職。 於是, 張養浩進入禦史台。 他恪盡職守, 清廉為政。 這天, 不忽木看望在家養病的張養浩。 見到家徒四壁, 連一件必要的傢俱都沒有, 不禁讚歎道:“你真是禦史台的支柱啊!”

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 張養浩被選派到堂邑, 任縣尹。

剛到堂邑的張養浩, 聽說官舍是一座凶宅;前任諸官居此, 仕途皆不順遂。 但是, 張養浩不信此說, 安然地居住下來。 隨即, 他寫了一首《初拜堂邑縣尹》:“一縣安危任不輕, 初聞恩命喜愁並。 徒勞人爾豈吾意, 何以報之惟此誠。 操刃豈容傷美錦, 循牆誰敢忘高名?前賢為尹規模在, 他日須期與抗衡。 ”

在這首詩中, 張養浩表達了出任堂邑縣尹的抱負和願望:他要把這一方熱土視為一塊“美錦”;他要錦上添花, 他要小心養護, 他要學習前賢。

張養浩對漢代楊震的為人非常仰慕, 先是名其居室為“四知堂”;後又另尋佳處, 修建“四知堂”。

楊震字伯起,

弘農華陽(今陝西省華陰)人, 他熟讀經典, 博覽群書, 有“關西孔子”的美譽。 楊震向來輕看錢財。 他到東萊出任太守, 經過昌邑, 遇見他推薦的荊州人王密。 王密時任昌邑縣令。 為了答謝楊震, 王密于子夜時分背著十錠黃金來到館驛, 拜見楊震。 楊震很是生氣, 斷然拒絕。 王密說, 夜黑人靜, 無人知道。 楊震說,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王密聽了, 慚愧地攜帶黃金而去。 楊震做官十幾年, 不置辦產業, 不修建別墅。 他常以蔬菜為食, 不愛魚肉;他衣無錦繡, 布衣裹身。 他不愛車馬, 往來徒步。 有人勸楊震趁做官的機會發家致富;楊震說:“我讓後代成為清官的子孫;這一點, 就是對子孫的厚待。 ”後來, 在楊震的榜樣下, 幾個兒子也都成為清官。

楊震的事蹟影響了很多人,張養浩是其中之一。張養浩用一塊懸掛在住室門口的 “四知堂”匾額,就把送禮之人的念頭打消了。

張養浩寫了一首詩《題四知堂》:“邑壯憐才弱,官微慮患深。韋弦千古意,冰檗一片心。袖有歸來賦,囊無暮夜金。三年何所得,憔悴雪盈簪。”

袖有歸來賦,囊無暮夜金。這句寫得好!

詩言志,生活中的張養浩,做到了衣袋中沒有黑夜裡別人送來的金子。

在堂邑縣尹任上,張養浩善於治理政務。他上任之初,便拆毀淫祠三十餘所。此外,還廢除了讓“盜賊”初一、十五來縣衙參拜的成規。十五這天,面對眾人,他說:“你們這些 ‘盜賊’其實都是良民;你們為饑寒所迫,不得已而為盜;對你們進行處罰之後,仍然以‘盜賊’身份對待,就斷絕了你們的自新之路。從今往後,你們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一個好百姓了。”張養浩的這番話,感動得“盜賊”們痛哭流涕。他們相互告誡,說:“我們以後一定要棄邪歸正,多做好事,不辜負張公的寬待!”

但是,對窮凶極惡之人,張養浩決不心慈手軟。有一個叫李虎的人,糾集歹徒,殺人放火,為害一方。雖然忍無可忍的百姓多次告狀,但以往的縣尹膽怯手軟,不敢行動。張養浩一身是膽,在很短的時間內對李虎一夥依法處置。此舉,使得民心大快,地方安定。

依據朝廷法令,張養浩果斷地減免一些不合理的賦稅雜役。並且,他還獎勵墾荒,大力種植糧食。僅用三年時間,堂邑一縣就由貧變富。“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張養浩的治理下,堂邑民風純樸,文教興盛。

由於張養浩清廉、勤政、愛民,在他離開十年之後,百姓仍然想著為他立碑頌德。幾百年後,清康熙七年(1668年),堂邑知縣張茂節,還對張養浩故居進行了維修。

對一個好官、清官,人們總是那樣珍惜!

聊城 武俊嶺

楊震的事蹟影響了很多人,張養浩是其中之一。張養浩用一塊懸掛在住室門口的 “四知堂”匾額,就把送禮之人的念頭打消了。

張養浩寫了一首詩《題四知堂》:“邑壯憐才弱,官微慮患深。韋弦千古意,冰檗一片心。袖有歸來賦,囊無暮夜金。三年何所得,憔悴雪盈簪。”

袖有歸來賦,囊無暮夜金。這句寫得好!

詩言志,生活中的張養浩,做到了衣袋中沒有黑夜裡別人送來的金子。

在堂邑縣尹任上,張養浩善於治理政務。他上任之初,便拆毀淫祠三十餘所。此外,還廢除了讓“盜賊”初一、十五來縣衙參拜的成規。十五這天,面對眾人,他說:“你們這些 ‘盜賊’其實都是良民;你們為饑寒所迫,不得已而為盜;對你們進行處罰之後,仍然以‘盜賊’身份對待,就斷絕了你們的自新之路。從今往後,你們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一個好百姓了。”張養浩的這番話,感動得“盜賊”們痛哭流涕。他們相互告誡,說:“我們以後一定要棄邪歸正,多做好事,不辜負張公的寬待!”

但是,對窮凶極惡之人,張養浩決不心慈手軟。有一個叫李虎的人,糾集歹徒,殺人放火,為害一方。雖然忍無可忍的百姓多次告狀,但以往的縣尹膽怯手軟,不敢行動。張養浩一身是膽,在很短的時間內對李虎一夥依法處置。此舉,使得民心大快,地方安定。

依據朝廷法令,張養浩果斷地減免一些不合理的賦稅雜役。並且,他還獎勵墾荒,大力種植糧食。僅用三年時間,堂邑一縣就由貧變富。“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張養浩的治理下,堂邑民風純樸,文教興盛。

由於張養浩清廉、勤政、愛民,在他離開十年之後,百姓仍然想著為他立碑頌德。幾百年後,清康熙七年(1668年),堂邑知縣張茂節,還對張養浩故居進行了維修。

對一個好官、清官,人們總是那樣珍惜!

聊城 武俊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