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魯迅為何深深地懷念父親:越是慘澹的人生,就越讓人奮勇直前!

作者:金滿樓

魯迅的作品中, 曾多次提到自己的父親周伯宜, 而每次又往往會說到父親的病。

從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 周伯宜的中道夭亡對魯迅打擊很大, 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魯迅的個性和人生道路。

魯迅的父親周伯宜生於1861, 其本名鳳儀, 早年文才不錯, 20歲即考中秀才。

但如閩諺所雲:“進學是文章, 中舉是命”, 這其中大意是:中秀才靠的是文章, 要想中舉, 除了文章要好, 還得命好運氣好。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鄉試通常三年一次, 而參加考試的秀才太多, 每次每省只錄取幾十名舉人, 像江浙這種讀書人又多的地方, 更是得擠破腦袋才能如願。

當然, 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很厲害, 他老人家連戰連捷, 由秀才而舉人, 由舉人而進士翰林, 一路上科場得意。 但是, 像他這樣的, 在讀書人裡總歸是鳳毛麟角。

或許周家的運道都讓周福清給占盡了, 周伯宜可就沒這份好運氣了。

之後, 他連續三年參加鄉試, 但三次均告落榜。

這種事, 對一般秀才來說再平常不過, 不過周伯宜的父親畢竟是翰林出身, 即便周福清沒有責怪自己的兒子, 想必周伯宜也是壓力極大吧?

一時沒能中舉倒也沒什麼, 畢竟, 周伯宜年紀還不算很大,

只要繼續考, 還是有機會的。 可在1893年的一場變故, 徹底葬送了他的前途, 這就是其父犯下的“科場賄賂案”。

事後, 周福清被判斬監侯暫且不說, 就連周伯宜, 也一度被拘捕審訊, 之後又被革去秀才功名。

被革去秀才功名, 這就意味著學而優則仕、走向仕途的夢想徹底破滅了。 這對於之前的讀書人來說, 無疑是一種滅頂之災的痛感。

在這次的案件之後, 周家也急劇衰落, 周伯宜更是精神抑鬱, 最終於案發的當年冬天一病不起。

在捱磨了三年光陰後, 周伯宜最終于1896年10月12日(農曆9月6日)含恨而終, 壽僅37歲。

作為個人命運, 周伯宜的一生是平凡的, 同時也是慘澹的。 但是, 作為父親, 在魯迅的心目中又是溫馨的, 讓後者極敬重的。

根據魯迅的記述, 周伯宜十分關心魯迅的成長與學習, 對魯迅既嚴格, 但又不乏寬容。 譬如, 其規定魯迅在書背出後, 可以去看戲等等。 而且, 周伯宜的性格是平和的, 從來沒有打罵過魯迅兄弟。

對於這點, 從魯迅對父親的態度也可以看出。 在父親生病臥床的3年多時間裡,

魯迅一直在四處奔波、求醫買藥, 其間受盡委屈, 但也從未有過半句怨言。

在走上寫作的道路後, 魯迅在公開發表的文章中提及父親的不下十多處, 而且幾乎全是緬懷憶念性質的, 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就說明了他對父親無盡的想念與敬愛。

而從另一方面說,周伯宜的性格也深深影響了魯迅,如人如受欺就應該強硬對付,但不能無端去欺侮他人,等等。

而且,因為父親的久病不起並最後死於其認為的“庸醫”之手,也一度促使了魯迅在日本留學時選擇了學醫。

而這一段經歷,無疑對魯迅走上寫作的道路有著深遠的影響。

~~~~~~~~~~~~~~~~~~~~~~~~

歷史無限精彩,持續更新中~

敬請關注:坑爹史冊,我是金滿樓,謝謝~

~~~~~~~~~~~~~~~~~~~~~~~

而從另一方面說,周伯宜的性格也深深影響了魯迅,如人如受欺就應該強硬對付,但不能無端去欺侮他人,等等。

而且,因為父親的久病不起並最後死於其認為的“庸醫”之手,也一度促使了魯迅在日本留學時選擇了學醫。

而這一段經歷,無疑對魯迅走上寫作的道路有著深遠的影響。

~~~~~~~~~~~~~~~~~~~~~~~~

歷史無限精彩,持續更新中~

敬請關注:坑爹史冊,我是金滿樓,謝謝~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