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The Balance of Chaos設計師洗牌!紛亂中尋找新秩序

對於時裝界而言, 回望過去的一年裡, 有的人離開, 有的人邁入, 我們曾無法預料的猜臆, 都成了現今正在上演的劇幕。 有人成, 有人敗, 風雲變幻的時裝界, 正續演著各自不同的新故事。

Jonathan Anderson

Alessandro Michele

Phoebe Philo

Demna Gvasalia

Riccardo Tisci

Raf Simons

Bouchra Jarrar

一封告別信

時裝界的波瀾總是跌宕起伏, 也從來都不缺話題, 我們開始逐步追隨著潮流, 深陷其中。 而隨著秋天的離去, 回顧過往一年中, 告別好像成了一種習慣。 無論是今年早春Riccardo Tisci卸下了就任12年的Givenchy創意總監, 還是Rodolfo Paglialunga在三月離開了相處三年的Jil Sander, 又或是前兩周得知的Christopher Bailey將在2018年年末離開工作了17年Burberry, 而亦有傳聞Phoebe Philo也將於年末離開其供職近10年的Céline。 不得不感歎在瞬息之間, 我們跟過去揮手再見。

Burberry & Christopher Bailey - 我們就到這

Christopher Bailey在2001年就職Burberry, 從設計總監到創意總監, 再到首席創意官與首席行政官, 最終到品牌主席兼首席創意官,將整個Burberry印上了自己不可磨滅的標籤,並在這17年間,將Burberry打造成英國最具代表性的奢侈品牌。尤其在近年來,在重塑品牌形象上,功不可沒。無論是去年九月的“Orlando 奧蘭多”系列,還是今年二月以Henry Moore為靈感推出的“Makers House 匠人之屋”。又或是今年秋天的在倫敦Old Sessions House 名為“Here We Are” 的時裝發佈會,譜寫一場關於感性的詩篇。而在聖彼德堡舉辦的2018年春夏系列邀請了俄羅斯設計師Gosha Rubchinskiy合作,將經典的格紋延伸為一種街頭的、更加酷的方向。

在Bailey的帶領下,Burberry將目標消費人群轉移到新興一代上,這包括了品牌的數碼創新發展模式使其成為了首個擁抱社交媒體與線上社群的奢侈品牌,還包括與現下偶像明星的互動合作。在商業模式上,”即看即買“的行銷模式也讓這個傳統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

“Here We Are”,好像在含沙射影地提醒我們這場離別的開始。但這不是一場撕逼大戰式的分手,雙方溫柔的,緩緩的,正在進行時的一次告別。而這也意味著這個正在進行重塑的時裝屋將面臨一場新的挑戰,這意味著英國時裝品牌的衰敗還是嶄新英倫時代的開始,現在我們還不得而知。

Givenchy & Riccardo Tisci - 光輝歲月

即2005年Riccardo Tisci入住Givenchy後,便為這個性感、品牌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由Hubert de Givenchy先生創立的這個經典高定時裝屋,一直營造著優雅、古典的形象,總是不經意間讓人聯想到端莊得體的奧黛麗赫本。而Riccardo的神秘、黑暗、高街的新哥特式風格,在這十二年中,為品牌不斷注入著新鮮血液。Riccardo帶領Givenchy走向了“潮”的時代,比如在2008年,Riccardo推出了他的首個難賺系列,將高街元素充分運用與設計當中,尤其是那些紅即一時的“狗頭帽衫“、”小鹿衛衣”、“天堂鳥t恤”。而在秀場上,他成功地運用宗教與黑暗元素,將Givenchy打造成神秘的、酷的、充滿獨特魅力的品牌。

Riccardo的離去是與LVMH集團達成共識而定。 “我對Givenchy寄予著特別的情感“,他在離職報告中提到,”我對集團在這些年讓我通過這個平臺發揮個性創意表示感謝。“近12年間,Riccardo帶領著Givenchy在業績上實現持續性的上升,爆款衛衣是其首要營收之一。出走的他下一步會邁向哪,是一直維繫親密關係的Versace,還是開啟他個人的時裝旅途,我們拭目以待。

Givenchy 2013秋冬系列

Céline 2017春夏系列

“我們發現我們自身正尋找一個方式創造容納多重個性的身份,包容而非排斥、探索而非定義、尋找而非既定。”

Givenchy 2012春夏男裝系列

Céline 2018春夏系列

Céline 2017春夏系列

Céline & Phoebe Philo -骨子裡的女權

在外界傳聞Phoeebe在2018年年末將離開就任近10年的Céline時,時尚界一篇唏噓,紛紛為此舉表示惋惜。或許是認同感太強,畢竟在Phoebe接任前,Céline表現持續低靡,品牌管理者對品牌的定迷茫而惘然。而這8年來,Céline在Phoebe的領導下,從一個表現匱乏的品牌變成了當今時裝界的權威。而銷售額從2億歐元增長到如今的7億歐元,成為LVMH(路易酩軒)集團下最成功的時裝品牌之一。當品牌高層聽聞她離去的傳聞後感道:“感覺好像一個時代要結束了”。

Phoebe用其摩登極簡主義,清晰地樹立了品牌的女性形象。她們自信,強大,獨立。在Phoebe執掌下的Céline,隨處可見的女權符號:硬挺的大號男裝剪裁的西服、闊型的駝色風衣、鮮明的藝術印花、和那些高級的皮質配飾。她宣導的女權主義不是高喊口號,不是為了取悅任何人,只為了討好自己的自我主義。

Rebbeca Walker在1992年提出對女權多樣性的解讀,批判第二次女權的兩性二元性。其認為當女性高呼自己女權的同時,已經默認女性為被壓迫者的地位來訴求平等權利。她解讀道,“我們發現我們自身正尋找一個方式創造容納多重個性的身份,包容而非排斥、探索而非定義、尋找而非既定。” Phoebe從來不是一個二元對立者,她包容矛盾,包容多重身份,包容性別模糊化,這也是Céline不同於其他品牌的,獨有的女權主義。

雖然近年來,Céline的銷售額上升趨勢逐漸變緩,Phoebe為追求自身新的價值而離去也情有可原,只是如果Phoebe在年末真的離開了,這個被她打上鮮明個人標籤的時裝屋,不知道會去向何方,雖惋惜且期待。

Dior 鉚釘手提包

品牌重塑 - 非成即敗

時裝屋更迭設計師已經並不罕見,無論是Maria Grazia Chiuri出走Valentino接任Christian Dior的創意總監,還是Raf Simons執掌Calvin Klein創意大全,又或是Anthony Vaccarello繼任Hedi Slimane帶領Saint Laurent重返巴黎,亦或是Olivier Lapidus接任僅在Lanvin呆了16個月的Bouchra Jarrar。時裝屋是否又如願以償,通過更換不同的設計師,完成品牌重塑的期望?我們現在,仿佛可以依稀看見這一年的變化。

從Christian Dior說起,自從52歲的Maria Grazia Chiuri離開Valentino,掌舵Dior後,這個70多年的巴黎時裝屋迎來了歷史上首個女性設計師,為這個在五十年代確立鮮明女性風格的品牌帶來一場新的革命。從Christian Dior先生到Raf Siomons,Dior始終依靠男性塑造女性形象,而Maria的到來改變了這一點,其現實主義精神和女權主義信仰定義了新Dior的標識。 Maria的Dior絕不是柔弱的女性,而是關乎女權主義。無論是那件著名的“We All Should Be Feminist’的白色SLOGAN TEE,戴,還是在2018年春夏系列中,標注著名女權主義作家Linda Nochlin的“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的條紋上衣。

可以說Maria手下的Dior是成功的,Dior時裝部門2017年上半年銷售額同比上漲17.2%至10.47億歐元,淨利潤則大漲58%至1.17億歐元。CEO Sydney Toledano表示,“這主要受益於新創意總監Maria Grazia Chiuri上任後的首個成衣和配飾系列在市場中的積極反響。” 這得益於她將矛頭朝向了新千禧一代消費者。無論是備受年輕人喜歡的SloganTee,還是印著Dior Logo的綁帶貓跟鞋和鉚釘手拿包,並在2018年將開設7間主題名為“塔羅牌”的快閃店。走上街頭,擁抱現在年輕人最熱衷的消費模式。

被賦予同等期望的,應當是Christian Dior前任創意總監Raf Simons在去年所就任的Calvin Klein吧。這位比利時設計師便開始擔負起整個品牌的創意大全,將自己的個人風格大膽地融入在品牌形象中,通過藝術化、高雅、簡潔的鏡頭,融合青年文化、性愛、名人效應,重塑了視覺體系,並將品牌重新以CALVIN KLEIN的方式面世。

其首個高級成衣系列在今年二月的紐約時裝周發佈,以紅、白、藍,美國國旗的顏色,以美式西部的牛仔與皮革,融合塑膠、皮草、羽毛的元素,打造了一個摩登、藝術的美國夢。這個系列無疑在設計師相繼出走的紐約時裝周中獨領風騷。著名時裝評論家Tim Blanks談道:“零售商們也很激動”。該系列於今年上架300個零售商,數字遠遠大於Raf上任前的34家。

在2017年的第三個季度,CALVIN KLEIN國際地區的銷售額大漲20%至4.67億美元。當然,這並不意味著Raf的一帆風順。他的藝術美學是否能在美國中西部的購物中心引起消費者的共鳴,卻是一次鋌而走險。尤其當其美國本土市場的銷售額同比下降5.17至4.67億美元。“這顯然不是一次傳統美國主義的對話”,時裝品論員Nicole Phelps說道,“但這是一場時機剛好的、充滿期望的顛簸。”

當然相較於別的時裝屋設計師更迭後對品牌重塑的積極反響,作為歷史最悠久的時裝屋Lanvin,目前正面臨著挑戰,據資料顯示,Lanvin在2015年的銷售額為2億歐元,與2014年2.5億歐元的銷售額相比跌幅超過20%,背後的原因是因為,自2015年年末,當時的創意總監Albert Elbaz與臺灣傳媒大亨、Lanvin的主要控股人王效蘭由於對品牌發展意見相左,產生紛爭,導致了兩人關係決裂,使得Albert Elbaz離開了他工作14年的時裝屋Lanvin。

Christian Dior 2017春夏系列

Alber Elbaz

Dior 貓跟綁帶鞋

Maison Margiela 2015春夏系列

Maison Margiela 2017秋冬系列

接任他的是Bouchra Jarrar,她將個人的極簡主義與實穿主義延伸在Lanvin的品牌形象中,但由於其設計的要裝風格與Elbaz的柔美風格出現偏離,導致與原先消費者產生脫節,沒能說服買手下單,竟然使得其上任後負責的兩個系列,銷量都沒有顯著提升。於是在其就任的16個月後,Bouchra Jarrar宣告離開。雖然有傳聞稱其離開的原因之一是Lanvin首席執行官Michele Huiban之間存在意見分歧導致其短時間的離任。

如今,Olivier Lapidus接過了Lanvin女裝的創意大權,而面對如今緊迫的財政狀況,其欲將Lanvin轉向輕奢品牌,成為法國版的Michael Kors。或許這真的是迫於現在的財務狀況。然而這一做法卻令諸多時尚界人士表示疑惑,Lapidus將如何把這個從神壇隕落的時裝屋在困境中獲得重生,我們也將拭目以待。

品牌歷史 vs 設計師風格

在品牌重塑的過程中,新興設計師怎樣把握個人風格和品牌歷史,使得消費者能欣然接受,可謂是重中之舉。

無論是Christian Dior、Yves Saint Laurent,亦或是Cristóbal Balenciaga,甚至是剛剛歷史的Azzedine AlaÏa,這些設計師無疑是時裝界的傳奇。而他們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個名垂青史的名字,他們的設計檔案庫,通過歷史的更迭遺留下來,無疑是其品牌的瑰寶。品牌的歷史與檔案庫,是其無價的行銷和文化資本,是無法用金錢創造的財富。在此基礎上,奢侈品集團通過收購歷史悠久的時裝品牌,並任命年輕的設計師掌舵,去在原有品牌知名度的基礎上革新品牌形象。

“想瞭解一個品牌,必須瞭解它的歷史”,Maria Grazia Chiuri曾提到:“一年前我來到這裡,我將要繼承Dior的遺產瑰寶,但同時也給出我的自己觀念。” 而Maria似乎做到了這一點,在她的系列中,隨處可見的以歐根紗、牛仔詮釋的New Look,甚至用Christian Dior先生鍾愛的海軍藍為基調創作了2017年的秋冬系列。通過這種讓消費者對熟悉的事物仍能產生激動的興奮與共鳴,這也許是如何把控品牌與個人風格這之間微妙的平衡。

再以近年形勢洶湧的,經由Demna Gvasalia掌舵的Balenciaga為例。在他剛剛接任這個巴黎時裝屋的時候,他被認為將高級街頭風格延展,其第一個系列與其個人品牌Vetements幾乎如出一轍。“我要證明,我能接任並傳承一個品牌,而不是在對他們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大張旗鼓地以自己的風格定義品牌的影響力”。而這個秋冬系列,他以“致敬”命名了這個系列,用當代的手法,重新詮釋了九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Balenciaga禮服系列,使整個系列充滿懷舊又新穎的氛圍,向世人證明了他正用自己的想法,書寫Balenciaga新的故事。

CALVIN KLEIN 205W39NYC 2017春夏系列廣告

Raf Simons 2017春夏系列

也沿襲著時裝品牌的精神。當John Galliano以一席白大褂的形象回歸時裝界,接任Maison Margiela的時候,我們不再看見他身上的鋒芒畢露和華麗辭藻,而是一個安穩認真的、有著Margiela影子的時裝設計師。Galliano的回歸無疑讓這個沉寂多年的先鋒品牌再一次被大家認知。Margiela的解塑身衣蒙面的解構主義運用構建了品牌經典的視覺形象,而Galliano則在此基礎上,融入自己的美學印記。他戲劇化的荒誕主義誇張化了原本品牌形象裡的解構主義,呈現了一個超現實未來主義的女性形象。”Galliano從來都有這樣的才華”,Tim Blanks說道:“儘管這已經是老調重彈-但這就是為什麼他能接過Margiela衣缽的原因。”

藝術家合作-詮釋與鞏固

設計與時尚從來都是相互融通的兩個領域,而如今年輕設計師除了通過自己的個人設計風格革新品牌形象之外,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合作系列正成為設計師對品牌重塑中的重要環節。

Raf Simons的設計作品中,不乏與不同當代藝術家的合作款式。無論是其個人品牌在2017春夏與Robert Mapplethorpe的藝術印花,還是其在CALVIN KLEIN首個廣告片“American Classic”中,一群模特站在Andy Warhol、Richard Prince、Sterling Ruby等人的作品前,到近日他與Andy Warhol開始長達兩年合約的藝術合作,Raf習以為常地通過與藝術家合作來強化、昇華自身的當代氣質與文藝基調。相同地,LOEWE的創意總監Jonathan Anderson不僅陸續與John Ailen、William Morris等藝術家展開聯名合作系列,將LOEWE這個老牌皮具品牌賦予的藝術化和文藝氣息,並且在今年四月于Wakefield Hempworth策劃了”Disobedient Bodies”的展覽。Maria Chiuri則在18年春夏系列將Niki de Sanit Phalle的花園作品融入其時裝當中,並且例年推出與不同藝術家合作的聯名限量款Lady Dior手袋。更不用說的是Alessandro Michele掌舵下的Gucci,無論是與英國藝術家Unstkilled Worker (Helen Downie),還是Ignasi Monreal,又或是Coco Capitan,使得Gucci充滿獨特的文藝特質。

這些新任設計師通過藝術家合作,完善自己對品牌形象重塑的路程,從秀場時裝、高級成衣,到包袋配飾,甚至到店鋪陳列和新媒體宣傳。通過設計師合作不僅可以提升品牌形象,又能夠提高媒體傳播度,最終增加銷售業績。而設計師本身,則通過藝術家合作,鞏固自身對品牌風格的定義與詮釋。

“Galliano從來都有這樣的才華”,Tim Blanks說道:“儘管這已經是老調重彈-但這就是為什麼他能接過Margiela衣缽的原因。”

Gucci x Ignasi Monreal 藝術合作系列

✤本號同名公眾號:lofficiel-cn。

✤來源於時裝網www.lofficiel.cn,讓你的時尚高八度

最終到品牌主席兼首席創意官,將整個Burberry印上了自己不可磨滅的標籤,並在這17年間,將Burberry打造成英國最具代表性的奢侈品牌。尤其在近年來,在重塑品牌形象上,功不可沒。無論是去年九月的“Orlando 奧蘭多”系列,還是今年二月以Henry Moore為靈感推出的“Makers House 匠人之屋”。又或是今年秋天的在倫敦Old Sessions House 名為“Here We Are” 的時裝發佈會,譜寫一場關於感性的詩篇。而在聖彼德堡舉辦的2018年春夏系列邀請了俄羅斯設計師Gosha Rubchinskiy合作,將經典的格紋延伸為一種街頭的、更加酷的方向。

在Bailey的帶領下,Burberry將目標消費人群轉移到新興一代上,這包括了品牌的數碼創新發展模式使其成為了首個擁抱社交媒體與線上社群的奢侈品牌,還包括與現下偶像明星的互動合作。在商業模式上,”即看即買“的行銷模式也讓這個傳統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

“Here We Are”,好像在含沙射影地提醒我們這場離別的開始。但這不是一場撕逼大戰式的分手,雙方溫柔的,緩緩的,正在進行時的一次告別。而這也意味著這個正在進行重塑的時裝屋將面臨一場新的挑戰,這意味著英國時裝品牌的衰敗還是嶄新英倫時代的開始,現在我們還不得而知。

Givenchy & Riccardo Tisci - 光輝歲月

即2005年Riccardo Tisci入住Givenchy後,便為這個性感、品牌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由Hubert de Givenchy先生創立的這個經典高定時裝屋,一直營造著優雅、古典的形象,總是不經意間讓人聯想到端莊得體的奧黛麗赫本。而Riccardo的神秘、黑暗、高街的新哥特式風格,在這十二年中,為品牌不斷注入著新鮮血液。Riccardo帶領Givenchy走向了“潮”的時代,比如在2008年,Riccardo推出了他的首個難賺系列,將高街元素充分運用與設計當中,尤其是那些紅即一時的“狗頭帽衫“、”小鹿衛衣”、“天堂鳥t恤”。而在秀場上,他成功地運用宗教與黑暗元素,將Givenchy打造成神秘的、酷的、充滿獨特魅力的品牌。

Riccardo的離去是與LVMH集團達成共識而定。 “我對Givenchy寄予著特別的情感“,他在離職報告中提到,”我對集團在這些年讓我通過這個平臺發揮個性創意表示感謝。“近12年間,Riccardo帶領著Givenchy在業績上實現持續性的上升,爆款衛衣是其首要營收之一。出走的他下一步會邁向哪,是一直維繫親密關係的Versace,還是開啟他個人的時裝旅途,我們拭目以待。

Givenchy 2013秋冬系列

Céline 2017春夏系列

“我們發現我們自身正尋找一個方式創造容納多重個性的身份,包容而非排斥、探索而非定義、尋找而非既定。”

Givenchy 2012春夏男裝系列

Céline 2018春夏系列

Céline 2017春夏系列

Céline & Phoebe Philo -骨子裡的女權

在外界傳聞Phoeebe在2018年年末將離開就任近10年的Céline時,時尚界一篇唏噓,紛紛為此舉表示惋惜。或許是認同感太強,畢竟在Phoebe接任前,Céline表現持續低靡,品牌管理者對品牌的定迷茫而惘然。而這8年來,Céline在Phoebe的領導下,從一個表現匱乏的品牌變成了當今時裝界的權威。而銷售額從2億歐元增長到如今的7億歐元,成為LVMH(路易酩軒)集團下最成功的時裝品牌之一。當品牌高層聽聞她離去的傳聞後感道:“感覺好像一個時代要結束了”。

Phoebe用其摩登極簡主義,清晰地樹立了品牌的女性形象。她們自信,強大,獨立。在Phoebe執掌下的Céline,隨處可見的女權符號:硬挺的大號男裝剪裁的西服、闊型的駝色風衣、鮮明的藝術印花、和那些高級的皮質配飾。她宣導的女權主義不是高喊口號,不是為了取悅任何人,只為了討好自己的自我主義。

Rebbeca Walker在1992年提出對女權多樣性的解讀,批判第二次女權的兩性二元性。其認為當女性高呼自己女權的同時,已經默認女性為被壓迫者的地位來訴求平等權利。她解讀道,“我們發現我們自身正尋找一個方式創造容納多重個性的身份,包容而非排斥、探索而非定義、尋找而非既定。” Phoebe從來不是一個二元對立者,她包容矛盾,包容多重身份,包容性別模糊化,這也是Céline不同於其他品牌的,獨有的女權主義。

雖然近年來,Céline的銷售額上升趨勢逐漸變緩,Phoebe為追求自身新的價值而離去也情有可原,只是如果Phoebe在年末真的離開了,這個被她打上鮮明個人標籤的時裝屋,不知道會去向何方,雖惋惜且期待。

Dior 鉚釘手提包

品牌重塑 - 非成即敗

時裝屋更迭設計師已經並不罕見,無論是Maria Grazia Chiuri出走Valentino接任Christian Dior的創意總監,還是Raf Simons執掌Calvin Klein創意大全,又或是Anthony Vaccarello繼任Hedi Slimane帶領Saint Laurent重返巴黎,亦或是Olivier Lapidus接任僅在Lanvin呆了16個月的Bouchra Jarrar。時裝屋是否又如願以償,通過更換不同的設計師,完成品牌重塑的期望?我們現在,仿佛可以依稀看見這一年的變化。

從Christian Dior說起,自從52歲的Maria Grazia Chiuri離開Valentino,掌舵Dior後,這個70多年的巴黎時裝屋迎來了歷史上首個女性設計師,為這個在五十年代確立鮮明女性風格的品牌帶來一場新的革命。從Christian Dior先生到Raf Siomons,Dior始終依靠男性塑造女性形象,而Maria的到來改變了這一點,其現實主義精神和女權主義信仰定義了新Dior的標識。 Maria的Dior絕不是柔弱的女性,而是關乎女權主義。無論是那件著名的“We All Should Be Feminist’的白色SLOGAN TEE,戴,還是在2018年春夏系列中,標注著名女權主義作家Linda Nochlin的“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的條紋上衣。

可以說Maria手下的Dior是成功的,Dior時裝部門2017年上半年銷售額同比上漲17.2%至10.47億歐元,淨利潤則大漲58%至1.17億歐元。CEO Sydney Toledano表示,“這主要受益於新創意總監Maria Grazia Chiuri上任後的首個成衣和配飾系列在市場中的積極反響。” 這得益於她將矛頭朝向了新千禧一代消費者。無論是備受年輕人喜歡的SloganTee,還是印著Dior Logo的綁帶貓跟鞋和鉚釘手拿包,並在2018年將開設7間主題名為“塔羅牌”的快閃店。走上街頭,擁抱現在年輕人最熱衷的消費模式。

被賦予同等期望的,應當是Christian Dior前任創意總監Raf Simons在去年所就任的Calvin Klein吧。這位比利時設計師便開始擔負起整個品牌的創意大全,將自己的個人風格大膽地融入在品牌形象中,通過藝術化、高雅、簡潔的鏡頭,融合青年文化、性愛、名人效應,重塑了視覺體系,並將品牌重新以CALVIN KLEIN的方式面世。

其首個高級成衣系列在今年二月的紐約時裝周發佈,以紅、白、藍,美國國旗的顏色,以美式西部的牛仔與皮革,融合塑膠、皮草、羽毛的元素,打造了一個摩登、藝術的美國夢。這個系列無疑在設計師相繼出走的紐約時裝周中獨領風騷。著名時裝評論家Tim Blanks談道:“零售商們也很激動”。該系列於今年上架300個零售商,數字遠遠大於Raf上任前的34家。

在2017年的第三個季度,CALVIN KLEIN國際地區的銷售額大漲20%至4.67億美元。當然,這並不意味著Raf的一帆風順。他的藝術美學是否能在美國中西部的購物中心引起消費者的共鳴,卻是一次鋌而走險。尤其當其美國本土市場的銷售額同比下降5.17至4.67億美元。“這顯然不是一次傳統美國主義的對話”,時裝品論員Nicole Phelps說道,“但這是一場時機剛好的、充滿期望的顛簸。”

當然相較於別的時裝屋設計師更迭後對品牌重塑的積極反響,作為歷史最悠久的時裝屋Lanvin,目前正面臨著挑戰,據資料顯示,Lanvin在2015年的銷售額為2億歐元,與2014年2.5億歐元的銷售額相比跌幅超過20%,背後的原因是因為,自2015年年末,當時的創意總監Albert Elbaz與臺灣傳媒大亨、Lanvin的主要控股人王效蘭由於對品牌發展意見相左,產生紛爭,導致了兩人關係決裂,使得Albert Elbaz離開了他工作14年的時裝屋Lanvin。

Christian Dior 2017春夏系列

Alber Elbaz

Dior 貓跟綁帶鞋

Maison Margiela 2015春夏系列

Maison Margiela 2017秋冬系列

接任他的是Bouchra Jarrar,她將個人的極簡主義與實穿主義延伸在Lanvin的品牌形象中,但由於其設計的要裝風格與Elbaz的柔美風格出現偏離,導致與原先消費者產生脫節,沒能說服買手下單,竟然使得其上任後負責的兩個系列,銷量都沒有顯著提升。於是在其就任的16個月後,Bouchra Jarrar宣告離開。雖然有傳聞稱其離開的原因之一是Lanvin首席執行官Michele Huiban之間存在意見分歧導致其短時間的離任。

如今,Olivier Lapidus接過了Lanvin女裝的創意大權,而面對如今緊迫的財政狀況,其欲將Lanvin轉向輕奢品牌,成為法國版的Michael Kors。或許這真的是迫於現在的財務狀況。然而這一做法卻令諸多時尚界人士表示疑惑,Lapidus將如何把這個從神壇隕落的時裝屋在困境中獲得重生,我們也將拭目以待。

品牌歷史 vs 設計師風格

在品牌重塑的過程中,新興設計師怎樣把握個人風格和品牌歷史,使得消費者能欣然接受,可謂是重中之舉。

無論是Christian Dior、Yves Saint Laurent,亦或是Cristóbal Balenciaga,甚至是剛剛歷史的Azzedine AlaÏa,這些設計師無疑是時裝界的傳奇。而他們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個名垂青史的名字,他們的設計檔案庫,通過歷史的更迭遺留下來,無疑是其品牌的瑰寶。品牌的歷史與檔案庫,是其無價的行銷和文化資本,是無法用金錢創造的財富。在此基礎上,奢侈品集團通過收購歷史悠久的時裝品牌,並任命年輕的設計師掌舵,去在原有品牌知名度的基礎上革新品牌形象。

“想瞭解一個品牌,必須瞭解它的歷史”,Maria Grazia Chiuri曾提到:“一年前我來到這裡,我將要繼承Dior的遺產瑰寶,但同時也給出我的自己觀念。” 而Maria似乎做到了這一點,在她的系列中,隨處可見的以歐根紗、牛仔詮釋的New Look,甚至用Christian Dior先生鍾愛的海軍藍為基調創作了2017年的秋冬系列。通過這種讓消費者對熟悉的事物仍能產生激動的興奮與共鳴,這也許是如何把控品牌與個人風格這之間微妙的平衡。

再以近年形勢洶湧的,經由Demna Gvasalia掌舵的Balenciaga為例。在他剛剛接任這個巴黎時裝屋的時候,他被認為將高級街頭風格延展,其第一個系列與其個人品牌Vetements幾乎如出一轍。“我要證明,我能接任並傳承一個品牌,而不是在對他們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大張旗鼓地以自己的風格定義品牌的影響力”。而這個秋冬系列,他以“致敬”命名了這個系列,用當代的手法,重新詮釋了九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Balenciaga禮服系列,使整個系列充滿懷舊又新穎的氛圍,向世人證明了他正用自己的想法,書寫Balenciaga新的故事。

CALVIN KLEIN 205W39NYC 2017春夏系列廣告

Raf Simons 2017春夏系列

也沿襲著時裝品牌的精神。當John Galliano以一席白大褂的形象回歸時裝界,接任Maison Margiela的時候,我們不再看見他身上的鋒芒畢露和華麗辭藻,而是一個安穩認真的、有著Margiela影子的時裝設計師。Galliano的回歸無疑讓這個沉寂多年的先鋒品牌再一次被大家認知。Margiela的解塑身衣蒙面的解構主義運用構建了品牌經典的視覺形象,而Galliano則在此基礎上,融入自己的美學印記。他戲劇化的荒誕主義誇張化了原本品牌形象裡的解構主義,呈現了一個超現實未來主義的女性形象。”Galliano從來都有這樣的才華”,Tim Blanks說道:“儘管這已經是老調重彈-但這就是為什麼他能接過Margiela衣缽的原因。”

藝術家合作-詮釋與鞏固

設計與時尚從來都是相互融通的兩個領域,而如今年輕設計師除了通過自己的個人設計風格革新品牌形象之外,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合作系列正成為設計師對品牌重塑中的重要環節。

Raf Simons的設計作品中,不乏與不同當代藝術家的合作款式。無論是其個人品牌在2017春夏與Robert Mapplethorpe的藝術印花,還是其在CALVIN KLEIN首個廣告片“American Classic”中,一群模特站在Andy Warhol、Richard Prince、Sterling Ruby等人的作品前,到近日他與Andy Warhol開始長達兩年合約的藝術合作,Raf習以為常地通過與藝術家合作來強化、昇華自身的當代氣質與文藝基調。相同地,LOEWE的創意總監Jonathan Anderson不僅陸續與John Ailen、William Morris等藝術家展開聯名合作系列,將LOEWE這個老牌皮具品牌賦予的藝術化和文藝氣息,並且在今年四月于Wakefield Hempworth策劃了”Disobedient Bodies”的展覽。Maria Chiuri則在18年春夏系列將Niki de Sanit Phalle的花園作品融入其時裝當中,並且例年推出與不同藝術家合作的聯名限量款Lady Dior手袋。更不用說的是Alessandro Michele掌舵下的Gucci,無論是與英國藝術家Unstkilled Worker (Helen Downie),還是Ignasi Monreal,又或是Coco Capitan,使得Gucci充滿獨特的文藝特質。

這些新任設計師通過藝術家合作,完善自己對品牌形象重塑的路程,從秀場時裝、高級成衣,到包袋配飾,甚至到店鋪陳列和新媒體宣傳。通過設計師合作不僅可以提升品牌形象,又能夠提高媒體傳播度,最終增加銷售業績。而設計師本身,則通過藝術家合作,鞏固自身對品牌風格的定義與詮釋。

“Galliano從來都有這樣的才華”,Tim Blanks說道:“儘管這已經是老調重彈-但這就是為什麼他能接過Margiela衣缽的原因。”

Gucci x Ignasi Monreal 藝術合作系列

✤本號同名公眾號:lofficiel-cn。

✤來源於時裝網www.lofficiel.cn,讓你的時尚高八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