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煎餅鳥”:緬甸琥

“煎餅鳥”標本與微CT圖像對比 邢立達 供圖

螢光下的“煎餅鳥”頭骨碎片 邢立達 供圖

“煎餅鳥”標本自然光照片與螢光照片 邢立達 供圖

根據吸蜜蜂鳥復原的“煎餅鳥” 毛宇昂 製圖

煎餅鳥羽毛特寫。 供圖:邢立達。

煎餅鳥標本死亡姿勢圖據澎湃新聞(吳躍偉):緬甸琥珀再立奇功, 2月2日, 中國、加拿大、美國等國家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佈, 他們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隻目前為止最完整的古鳥, 而且是在琥珀中發現的發育程度最高的古鳥。

該研究成果線上發表在學術期刊《科學通報》(英文版)上, 並作為封面文章。

論文作者之一,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澎湃新聞, 這只琥珀古鳥長度約5釐米, 只有蜂鳥大小, 來自一億年前恐龍橫行的白堊紀。

論文作者之一、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士·恰普教授說, 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鳥類——吸蜜蜂鳥長約5釐米,

重約1.8克, 分佈在古巴。 新發現的琥珀古鳥跟吸蜜蜂鳥一樣大。

2017年6月, 邢立達團隊曾經發表論文, 報告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雛鳥。 但這次發現的琥珀更大, 珀體長約7釐米, 其中保存的古鳥更加完整。 2016年12月, 該團隊還在琥珀中發現一段非鳥恐龍的尾巴, 引起國際媒體的關注。

論文作者之一、青年古鳥類學家鄒晶梅說, 新發現的琥珀古鳥化石提供了更多的解剖學資訊, 比如頭蓋骨基部、脊柱(約5個頸椎和8個背椎)、左前肢(包括了肱骨, 橈骨和尺骨)、骨盆區域和股骨等。

這一新發現的琥珀古鳥屬於反鳥類。 反鳥類是白堊紀出現的一類相對原始的鳥類, 有著較強的飛行能力, 拇趾與其他三趾對握, 適宜樹棲, 但最終在晚白堊世末期與恐龍一道完全絕滅。 反鳥類的肩帶骨骼的關節組合與現生鳥類的相比,二者凸凹情況正好相反,因此得名“反鳥類”。

此次新發現的化石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濕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黎剛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Jingmai O’Connor)、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士·恰普(Luis M. Chiappe)教授和加拿大薩斯喀徹爾省皇家博物館里安·麥凱勒(Ryan C. McKellar)教授、臺北市立大學的曾國維教授等學者共同進行。

臺北市立大學的曾國維教授表示,礦工在打磨該琥珀時,沒有認出這是一隻古鳥。礦工將這個標本沿著冠狀面剝蝕,所以它變得薄薄的,被研究團隊昵稱為“煎餅鳥”。

反鳥類的肩帶骨骼的關節組合與現生鳥類的相比,二者凸凹情況正好相反,因此得名“反鳥類”。

此次新發現的化石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濕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黎剛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Jingmai O’Connor)、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士·恰普(Luis M. Chiappe)教授和加拿大薩斯喀徹爾省皇家博物館里安·麥凱勒(Ryan C. McKellar)教授、臺北市立大學的曾國維教授等學者共同進行。

臺北市立大學的曾國維教授表示,礦工在打磨該琥珀時,沒有認出這是一隻古鳥。礦工將這個標本沿著冠狀面剝蝕,所以它變得薄薄的,被研究團隊昵稱為“煎餅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