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老西安最繁華的五味什字 藏著一座300年歷史的天主教堂

五味什字, 是老西安人都知道的一條著名的老街, 它雖然叫“五味什字”, 但卻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 而不是十字, 而且全長只有200多米。

唐代, 五味什字處在長安皇城的承天門街以西、含光門街以東的第六橫街處, 街南有鴻臚寺和鴻臚客館, 是接待外國來使的機構。 到了元代, 這一帶有“藥市街”, 一直延續到明清。 或許是“藥”字不吉利, 於是, 將藥市街十字路口, 改稱為“五味什字”, 後來, 五味什字就成了成為這條東西向街道的名稱。

在隴海鐵路通車前, 南院門一帶一直是西安的商業中心, 當時的五味什字是會館集中的地方, 在清光緒年間的《西安府圖》中記載, 從東向西有山東會館、水車巷、萬清寺、兩湖會館, 街北從東向西有, 安徽會館、協鎮衙門、中州會館、中州西館、多忠勇公祠、湖廣會館, 那裡的繁華由此可以想像。

然而, 在十三朝古都西安這條並不長的街道上, 卻藏著一座有著300年歷史的天主教堂, 在西安也是小有名氣。 這裡人們習慣上稱為“南堂”, 是因為處西安城區西南。 據說是由義大利方濟會會士、陝西天主教第二任主教蘭溪委派義大利傳教士馬戴第主持修建, 始建於康熙五十五年(西元1716年), 竣工後成為天主教陝西總堂。

大堂為磚木結構, 內部採用拱券結構, 整體呈羅馬風格, 細部裝飾為中西紋樣的結合。 院內房屋150多間, 總面積20餘畝。 二十世紀初, 南堂曾先後創辦女子中學、女子小學、約瑟男子小學等。

天主進入中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朝, 但真正把它傳入中國的時間是唐貞觀九年景教教士阿羅本來到長安。

文革期間, 南堂被佔用, 只有教堂未被毀倖存。 後來南堂於1980年歸還教會, 仍是西安教區總堂和主教府所在地。 因此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後經過陝西省古建築公司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

於1991年10月修復原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