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其實也沒什麼,就是奇瑞又出新名字了!

那些年分分合合的奇瑞“小號”, 到底為奇瑞添翼了還是添亂了?

奇瑞又推出新名字了——捷途!對比起國內多數廠商喜歡“套娃”狂鋪車系, 奇瑞卻偏偏更鍾情於折騰品牌/序列, 數年來樂此不疲, 以至於發佈會過去幾天, 不少媒體老師還概念淩亂中:

“捷途跟開瑞(奇瑞商用車子品牌)沒有一毛錢關係”

“捷途是奇瑞旗下開瑞品牌的全新產品序列”

解鈴還須系鈴人, 25日捷途負責媒介宣傳的相關人士告知《新汽車志》:“準確地說, 捷途是奇瑞集團旗下的新產品序列。 ”

奇瑞再三強調了:捷途不是新品牌, 而是新產品序列。

取名玄妙, 定位實在

1月22日, 為了開拓奇瑞的新的細分市場, 捷途(JETOUR)呱呱墜地, 捷途中文取自“事業捷成”和“天下同歸而殊途”之典故, 英文“JETOUR”為“JET”和“TOUR”的組合。 意指便捷的旅途。

奇瑞對捷途的殷切期望上升至玄學高度, 但說句大白話, 捷途還是主打咱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高性價比,

未來還將逐漸形成“4”SUV+“3”MPV+新能源車型的產品佈局。 關於這新品的性價比究竟能有多高?在發佈會現場, 奇瑞控股董事長尹同躍這樣介紹的:“捷途是與寶駿對標的產品序列, 乘用車和商用車皆可使用……”

捷途的首車X70/S(工程車)

7座中型SUV。 長寬高為4720/1900/1695mm(含行李架1710mm), 軸距2745mm。 據最新申報資訊, 捷途X70/S或搭載一台最大功率為149馬力的1.5T發動機。

當天發佈的捷途X70/S是一款工程車, 據品牌方表示, 量產車將於今年4月北京車展發佈, 至於其售價與具體時間, 品牌方表示目前還在商榷中。 另外, 捷途X60、X90以及X95三款新車, 也都將在這次北京車展上亮相。 雖然光看名字裡的數字就知道它們三圍尺寸不一, 但妥妥的均為7座車型。 沒錯, 包括還沒發佈的MPV, 捷途全是7座車。

管中窺豹, 不難發現X70/S沖著寶駿560去的。

早前就有配置王比亞迪S6的試水, 而隨著我們國家全面放開二胎, 10萬以下7座車(尤其是SUV)的熱度越來越高。 尤其寶駿560一炮而紅後, 東風風光580、北汽幻速S7、長安CX70等多款車先後推出, 連神車五菱宏光S3也在去年11月上市, 磨刀霍霍向兄弟。

中國很多家庭來說常有“路上要多帶上倆人”的剛需, 尤其長途自駕旅行日益普遍之際。 因此, 即使新名字的號召力尚待加強, 但只要到時候捷途的性價比足夠高,在廣大3/4/5線城市裡,X70(S)還是很有希望在該級別中一拼高下。

分分合合輪回轉

會上掌聲雷動,會下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早前奇瑞消失的品牌——瑞麒、威麟紛紛表示“死不瞑目”;長城、吉利、長安高層可能正在喜大普奔;而對於廣大奇瑞車主們和它的愛好者們,則儼然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模樣,義憤填膺地花式吐槽著:

“散了吧,就是個跳票開瑞X70,奇瑞一手好牌打得亂七八糟,搞出那麼多名字有用嗎?能把奇瑞一個做好就OK啦,能不能多花點心思把車造好,設計好,行銷好?”(來自某資深車主的扼腕)

“聽說EXEED也要另立門戶,不在奇瑞4S店銷售,呵呵。”(.來自某吃瓜群眾的謠言)“我來說下奇瑞商用和奇瑞汽車的關係,這兩家都屬於奇瑞控股,互相平行。所以奇瑞商用要發佈捷途,跟有艾瑞澤瑞虎系列的奇瑞汽車實際上並沒有什麼關係。”(來自某資深車友的科普)

“長城哈弗,奇瑞捷途”(來自某朝陽群眾的舉報)

哈弗:此時我只想點一首蔡依林的老歌

“老鼠,老虎,傻傻分不清楚!”

翻開老黃曆,奇瑞集團短短19年的造車歷史中,有幾乎一半時間在劃分或醞釀劃分著新品牌/序列,鋪開了至少8個品牌/序列。當然汽車行業沒有計劃生育。

2009 年,一分為四

傳說中的“多生孩子好打架‘’

這一切,都開始於2009年,在那個315全民打假的日子裡,奇瑞卻忙活著一分為四:老大奇瑞分管中端車型;老二瑞麒鑽研高端車型;老三威麟負責SUV;老四開瑞微面走量……

2010-2012年 繼續擴張

生好孩子的奇瑞果然血槽爆滿,在國產品牌們逐漸抬頭的歲月裡殺出血路:在2011年,它與以色列合作了觀致,成為WEY和領克們的先驅;還在2012年建立了奇瑞捷豹路虎,發展出了合資品牌。

2012年,一個奇瑞

2012年的奇瑞集團,就像南征北討完的漢武帝,意識到自己的業績始終跟不上體量的發展速度,才發現了休養生息的重要性,於是模仿起福特罪己詔,喊出了“一個奇瑞”的口號。終於在2012年的8月宣佈停止多品牌行銷,是為“攢起拳頭好打架”戰略。

2014年, 三分天下

多生也好,攢拳也罷,無論用什麼方法打架,奇瑞的銷量依舊在降。手握著2013年年度銷量報告,奇瑞決策層應該是迷茫的:“一個奇瑞”的政策下,局面似乎得更加嚴峻了。

2014年8月,多品牌戰略捲土重來,奇瑞、凱翼、開瑞三分奇瑞集團天下。可事與願違,從2014到2017,當長城、吉利等一眾國產品牌風生水起的同時,奇瑞的銷量仍舊沒有大的起色,第二次多品牌戰略似乎和第一次一樣碌碌無為。

凱翼創立3年多來,單月最高才9800輛(16年8月);觀致更慘,從沒觸碰過月銷4000輛的天花板。

2018年,高調開賣

小號不爭氣,母家養不起,只能賣了脫手。

2018年一開年,凱翼汽車被奇瑞“轉手”給宜賓市政府下屬國有企業和五糧液集團,凱翼51%的股權轉讓價為24.94億人民幣。幾乎同時,寶能集團(即和王石一起“萬科之爭”的寶能系)則收購了觀致的51%的股份,正式成為觀致汽車的控股股東。

觀致51%的股份轉讓為66.3億人民幣。根據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發佈的奇瑞股份跟蹤評級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3月底,觀致股東雙方累計出資金額104.25億元,其中奇瑞股份出資52.13億元。所以照這樣看,網路上盛傳“奇瑞發現賣品牌比賣車更掙錢”的說法並不成立,更像是實在養不起的無助。

反復折騰有苦衷

歷史在重演,就在廣大奇瑞車主奔相走告奇瑞終於瘦身完畢輕裝再出發之時,只半個月之隔,捷途便來了。我不難想像這群“真正想要奇瑞好”的車主們批評背後的心酸,但是我也萬分理解奇瑞此舉之下的無奈:

不同于民企長城和吉利,奇瑞是一家位於安徽蕪湖的國企,其每一次調整變動都有較多顧忌和牽絆,前進的步伐並不輕鬆。說到底,凱翼也好,風雲也罷,產品力和影響力弱才是罪魁禍首。據搜狐資料顯示,2017年奇瑞汽車總銷量496129台,位於17位,遠在吉利、長城、長安之後,比起其他國內車企的穩步行進,從QQ、旗雲開始就享譽大江南北的奇瑞,近年不進即退,漸漸喪失優勢。

雖然這幾年奇瑞高層在各種場合數次表達了“改革”的決心,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曾表示:“即使跌出銷量前十,也要革自己的命!”

革命尚未成功,奇瑞尚需努力。

但只要到時候捷途的性價比足夠高,在廣大3/4/5線城市裡,X70(S)還是很有希望在該級別中一拼高下。

分分合合輪回轉

會上掌聲雷動,會下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早前奇瑞消失的品牌——瑞麒、威麟紛紛表示“死不瞑目”;長城、吉利、長安高層可能正在喜大普奔;而對於廣大奇瑞車主們和它的愛好者們,則儼然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模樣,義憤填膺地花式吐槽著:

“散了吧,就是個跳票開瑞X70,奇瑞一手好牌打得亂七八糟,搞出那麼多名字有用嗎?能把奇瑞一個做好就OK啦,能不能多花點心思把車造好,設計好,行銷好?”(來自某資深車主的扼腕)

“聽說EXEED也要另立門戶,不在奇瑞4S店銷售,呵呵。”(.來自某吃瓜群眾的謠言)“我來說下奇瑞商用和奇瑞汽車的關係,這兩家都屬於奇瑞控股,互相平行。所以奇瑞商用要發佈捷途,跟有艾瑞澤瑞虎系列的奇瑞汽車實際上並沒有什麼關係。”(來自某資深車友的科普)

“長城哈弗,奇瑞捷途”(來自某朝陽群眾的舉報)

哈弗:此時我只想點一首蔡依林的老歌

“老鼠,老虎,傻傻分不清楚!”

翻開老黃曆,奇瑞集團短短19年的造車歷史中,有幾乎一半時間在劃分或醞釀劃分著新品牌/序列,鋪開了至少8個品牌/序列。當然汽車行業沒有計劃生育。

2009 年,一分為四

傳說中的“多生孩子好打架‘’

這一切,都開始於2009年,在那個315全民打假的日子裡,奇瑞卻忙活著一分為四:老大奇瑞分管中端車型;老二瑞麒鑽研高端車型;老三威麟負責SUV;老四開瑞微面走量……

2010-2012年 繼續擴張

生好孩子的奇瑞果然血槽爆滿,在國產品牌們逐漸抬頭的歲月裡殺出血路:在2011年,它與以色列合作了觀致,成為WEY和領克們的先驅;還在2012年建立了奇瑞捷豹路虎,發展出了合資品牌。

2012年,一個奇瑞

2012年的奇瑞集團,就像南征北討完的漢武帝,意識到自己的業績始終跟不上體量的發展速度,才發現了休養生息的重要性,於是模仿起福特罪己詔,喊出了“一個奇瑞”的口號。終於在2012年的8月宣佈停止多品牌行銷,是為“攢起拳頭好打架”戰略。

2014年, 三分天下

多生也好,攢拳也罷,無論用什麼方法打架,奇瑞的銷量依舊在降。手握著2013年年度銷量報告,奇瑞決策層應該是迷茫的:“一個奇瑞”的政策下,局面似乎得更加嚴峻了。

2014年8月,多品牌戰略捲土重來,奇瑞、凱翼、開瑞三分奇瑞集團天下。可事與願違,從2014到2017,當長城、吉利等一眾國產品牌風生水起的同時,奇瑞的銷量仍舊沒有大的起色,第二次多品牌戰略似乎和第一次一樣碌碌無為。

凱翼創立3年多來,單月最高才9800輛(16年8月);觀致更慘,從沒觸碰過月銷4000輛的天花板。

2018年,高調開賣

小號不爭氣,母家養不起,只能賣了脫手。

2018年一開年,凱翼汽車被奇瑞“轉手”給宜賓市政府下屬國有企業和五糧液集團,凱翼51%的股權轉讓價為24.94億人民幣。幾乎同時,寶能集團(即和王石一起“萬科之爭”的寶能系)則收購了觀致的51%的股份,正式成為觀致汽車的控股股東。

觀致51%的股份轉讓為66.3億人民幣。根據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發佈的奇瑞股份跟蹤評級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3月底,觀致股東雙方累計出資金額104.25億元,其中奇瑞股份出資52.13億元。所以照這樣看,網路上盛傳“奇瑞發現賣品牌比賣車更掙錢”的說法並不成立,更像是實在養不起的無助。

反復折騰有苦衷

歷史在重演,就在廣大奇瑞車主奔相走告奇瑞終於瘦身完畢輕裝再出發之時,只半個月之隔,捷途便來了。我不難想像這群“真正想要奇瑞好”的車主們批評背後的心酸,但是我也萬分理解奇瑞此舉之下的無奈:

不同于民企長城和吉利,奇瑞是一家位於安徽蕪湖的國企,其每一次調整變動都有較多顧忌和牽絆,前進的步伐並不輕鬆。說到底,凱翼也好,風雲也罷,產品力和影響力弱才是罪魁禍首。據搜狐資料顯示,2017年奇瑞汽車總銷量496129台,位於17位,遠在吉利、長城、長安之後,比起其他國內車企的穩步行進,從QQ、旗雲開始就享譽大江南北的奇瑞,近年不進即退,漸漸喪失優勢。

雖然這幾年奇瑞高層在各種場合數次表達了“改革”的決心,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曾表示:“即使跌出銷量前十,也要革自己的命!”

革命尚未成功,奇瑞尚需努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