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柯村,美麗的皖南“小瑞金”

黟縣柯村既是景色怡人的美麗鄉村, 也是聲名遠播的革命老區。 土地革命鬥爭時期, 這裡爆發了聲震皖南的柯村暴動, 成立了皖南蘇維埃政府,

建立了蘇區革命根據地,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曾在這裡修整, 革命先驅方志敏曾在這裡留下身影和足跡。 這裡的紅色故事代代相傳, 被喻為“皖南小瑞金”。

說柯村紅色故事, 不得不提到黟縣柯村鄉中心小學退休校長柯紹林。 據其介紹, 他負責柯村紀念館的講解已超過15年。 長期以來, 他總是一邊忙於工作, 一邊擔任柯村暴動紀念館的解說。

記者瞭解到, 2015年, 柯紹林從教育崗位退休, 柯村鄉政府綜合考慮後, 將其返聘, 主要負責柯村紀念館管理、講解, 以及柯村鄉文化館建設等工作。 在聽了柯紹林講解柯村的紅色故事後, 記者第一感覺是有血有肉有故事, 比網路和檔案資料上的短短簡介, 更加生動, 細節更加豐滿。

20世紀30年代, 柯村時屬太平縣, 地處黟縣、祁門、石埭、太平四縣交界邊陲, 境內山高林密, 交通閉塞, 具有進行革命武裝鬥爭、建立紅色政權的有利條件。 當時, 柯村地區的貧苦農民幾乎沒有土地, 農民只得向地主豪紳及其把持的公堂租地耕種。 除交納重租外,

還要繳納聯保費、伕費、團防費、常備費以及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 1934年, “夏大旱, 秋收不及五成”。 以胡炳希為首的一幫豪紳, 眼看秋後逼租無指望, 便勾結偽太平政府, 密策詭計, 從農民出賣茶葉所剩的幾個錢上打主意, 用以錢抵糧的“田賦”辦法來敲詐勒索農民。 在這種暗無天日的壓迫下, 柯村一帶農民忍無可忍, 反抗的呼聲愈來愈強烈。

1934年7月, 劉毓標根據方志敏的指示召開中心縣委會議, 分析革命形勢的發展趨勢和柯村地區旱災後人民群眾的鬥爭要求, 配合閩浙贛蘇區的反“圍剿”鬥爭和開闢皖南新蘇區, 決定在抗租平債的基礎上, 秋後進行暴動, 建立蘇維埃政權。 8月中旬, 地下交通員曹丫頭送密信路上被國民黨壯丁隊抓住,

走漏了消息。 為了爭取主動, 太平中心縣委當機立斷, 決定提前暴動。 從8月21日深夜到22日淩晨, 楊家墩、烏頭坑到柯村、新棚一帶全面發生暴動。 各村農民團、赤衛隊, 以長矛、大刀、土槍為武器, 四處捉拿地主豪紳、保長, 在楊家墩鎮壓了黟縣自衛團團總汪曉堂, 在柯村鎮壓了民憤極大的豪紳胡炳希、保長汪炳才、胡昌陽, 還殺了大惡霸劉俠, 一舉推翻鄉保政權。

暴動聲勢浩大, 參加農民達3200人, 黨員100多人。 各地鎮壓土豪劣紳320人, 繳獲地主武裝槍械320余支。 暴動進行了7天, 在東起方家嶺, 西到石埭城安, 南到祁門曆口, 北達太平七都, 東西110餘裡, 南北120餘裡的範圍內掀起了暴動高潮, 各地國民黨基層政權被推翻, 暴動取得勝利……

對這段柯村暴動的故事,

柯紹林雖然說了不知多少次, 但他每每說起仍然激情高昂。 “在當時土豪惡霸與國民黨狼狽為奸的環境下, 老百姓哪有活路, 如果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隊推翻暴政, 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政權, 哪有我們老百姓今天的好日子!”柯紹林說。

柯紹林介紹, 方志敏舊居坐落在柯村鄉竹柯村內, 該村已於2013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古村落保護名錄。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柯村修整期間, 方志敏被安排在竹柯村一間小屋裡居住。 方志敏在這裡時, 很少睡覺, 最多到床上躺一下, 白天要到柯氏宗祠去工作, 晚上回到小屋, 叫警衛員擺開八仙桌, 搭上門板, 打開軍用地圖, 在馬燈下, 手拿鉛筆, 反復查看、圈點, 來回踱步、思考。深夜,主人家一覺醒來,看到堂前跳動的燈火,覺得方志敏這般辛苦勞累,夜以繼日,一定饑寒難耐,就輕手輕腳起床添加熱水和炭火,再起灶用米粉調水拌菜做成湯圓,給方志敏充饑暖身。

在柯村暴動和建立皖南蘇維埃政府過程中,國民黨地方武裝瘋狂反撲。甯春生、劉毓標等率領皖南紅軍遊擊大隊,在農民團、赤衛隊的密切配合下,先後同國民黨幾個縣的地方武裝戰鬥10餘次,共斃敵70多人,俘敵60多人,繳獲各種武器600多件,粉碎敵人的多次進攻。其中名氣較大的就有打鼓嶺戰鬥、朗坑戰鬥、木子嶺戰鬥、柯村保衛戰等。

令柯紹林深有感觸的是:面對國民黨“甯殺百姓一萬,不留紅軍半個”的屠殺政策,方志敏同志提出:要把蘇區轉為遊擊區,分田分地改為減租減息;把部隊化整為零,開展遊擊戰爭;保存革命力量,採取堅壁清野的辦法,保護群眾。“由此可見,共產黨是真心實意為人民的。”柯紹林說。

“我算是見證了柯村紀念館的發展,也見證了紅色故事越來越深入人心,從當初主要以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和高校前來開展紅色教育,到最近幾年更多的驢友、旅行團、親友團自覺到柯村來緬懷革命先驅的豐功偉績,我深感紅色故事的巨大潛力,它不僅是被賦予歷史使命的教育資源,更是難得的紅色旅遊資源。”柯紹林表示,柯村暴動的成功與皖南蘇維埃政府的建立,緊密地配合了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反“圍剿”鬥爭,有力地支援了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皖南行動,其成功地創建了皖南革命鬥爭中的第一個革命根據地,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政治影響。因此,柯村是一個傳承紅色基因,感悟愛党、愛國、愛人民真諦的紅色聖地。

相關連結:黟縣柯村暴動紀念館成立於2003年,是以革命舊址和紅色革命文物為主的紀念館。紀念館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山市青少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2007年,被列為安徽省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利用皖南蘇維埃舊址“柯氏宗祠”布展,面積800平方米,館藏文物2600余件,尤以反映革命時期的刀、槍、矛、衣服、照片、印章、紅旗、書信檔、宣傳標語等生活戰鬥用品及戰爭年代革命歌謠最為豐富,極具地方特色。

黟縣柯村暴動紀念館坐落在黟縣西北部柯村鄉,距世界文化遺產地西遞、宏村僅50公里,柯村自然生態保存完好,山水靈秀清麗,至今仍保存著全國罕見的明清時期古建築。這些古建築是中國古徽州文化造就的具有典型地方特色古遺存。它們真實記錄著革命先烈們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裡頑強戰鬥的感人事蹟,蘊含著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建立的根據地,創建紅色政權的革命活動中的珍貴歷史資訊和卓越的革命成就。2016年12月,柯村暴動紀念館入選《全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名錄》。

來回踱步、思考。深夜,主人家一覺醒來,看到堂前跳動的燈火,覺得方志敏這般辛苦勞累,夜以繼日,一定饑寒難耐,就輕手輕腳起床添加熱水和炭火,再起灶用米粉調水拌菜做成湯圓,給方志敏充饑暖身。

在柯村暴動和建立皖南蘇維埃政府過程中,國民黨地方武裝瘋狂反撲。甯春生、劉毓標等率領皖南紅軍遊擊大隊,在農民團、赤衛隊的密切配合下,先後同國民黨幾個縣的地方武裝戰鬥10餘次,共斃敵70多人,俘敵60多人,繳獲各種武器600多件,粉碎敵人的多次進攻。其中名氣較大的就有打鼓嶺戰鬥、朗坑戰鬥、木子嶺戰鬥、柯村保衛戰等。

令柯紹林深有感觸的是:面對國民黨“甯殺百姓一萬,不留紅軍半個”的屠殺政策,方志敏同志提出:要把蘇區轉為遊擊區,分田分地改為減租減息;把部隊化整為零,開展遊擊戰爭;保存革命力量,採取堅壁清野的辦法,保護群眾。“由此可見,共產黨是真心實意為人民的。”柯紹林說。

“我算是見證了柯村紀念館的發展,也見證了紅色故事越來越深入人心,從當初主要以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和高校前來開展紅色教育,到最近幾年更多的驢友、旅行團、親友團自覺到柯村來緬懷革命先驅的豐功偉績,我深感紅色故事的巨大潛力,它不僅是被賦予歷史使命的教育資源,更是難得的紅色旅遊資源。”柯紹林表示,柯村暴動的成功與皖南蘇維埃政府的建立,緊密地配合了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反“圍剿”鬥爭,有力地支援了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皖南行動,其成功地創建了皖南革命鬥爭中的第一個革命根據地,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政治影響。因此,柯村是一個傳承紅色基因,感悟愛党、愛國、愛人民真諦的紅色聖地。

相關連結:黟縣柯村暴動紀念館成立於2003年,是以革命舊址和紅色革命文物為主的紀念館。紀念館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山市青少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2007年,被列為安徽省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利用皖南蘇維埃舊址“柯氏宗祠”布展,面積800平方米,館藏文物2600余件,尤以反映革命時期的刀、槍、矛、衣服、照片、印章、紅旗、書信檔、宣傳標語等生活戰鬥用品及戰爭年代革命歌謠最為豐富,極具地方特色。

黟縣柯村暴動紀念館坐落在黟縣西北部柯村鄉,距世界文化遺產地西遞、宏村僅50公里,柯村自然生態保存完好,山水靈秀清麗,至今仍保存著全國罕見的明清時期古建築。這些古建築是中國古徽州文化造就的具有典型地方特色古遺存。它們真實記錄著革命先烈們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裡頑強戰鬥的感人事蹟,蘊含著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建立的根據地,創建紅色政權的革命活動中的珍貴歷史資訊和卓越的革命成就。2016年12月,柯村暴動紀念館入選《全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名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