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面對日軍“鐵壁合圍” 劉伯承有何預案且從未失手

核心提示:父親(劉伯承)根據日軍出兵的不同方向, 在地圖上標了不同的“利害變換線”, 同時對突圍也有上、中、下三種方案。 上是找到敵人合圍的最後縫隙, 在敵人接近變換線時跳出去。 中是用小股部隊襲擊日軍, 製造縫隙帶領司令部機關跳出去。 下是一邊打, 一邊向深山裡退。 整個抗戰中, 父親從未失過手, 每次都能帶機關部隊跳出日軍的“鐵壁合圍”。

劉伯承

記者:日軍1942年對太行山的“五一大掃蕩”, 重點攻勢是太行山南部129師師部, 劉帥率部四晝夜艱苦奮戰勝利突圍。 岡村寧次評價說, “此次‘掃蕩’唯有一個‘劉伯承集團’沒有受損, 日後定當多加注意。 ”請您講講當時的情況?據說當時日軍一萬五千多人, 而劉帥只有兩千人?

劉:父親在指揮反“五一大掃蕩”時主要有兩個特點。

第一是準備得早。 他派出的偵察分隊5月初就報告, 日本小分隊化裝成中國人分組配翻譯進行訓練,

父親判斷日軍的大規模“掃蕩”即將開始。 6月9日日軍開始行動, 而父親在5月21日就讓部隊完成了準備工作, 開始轉移。 日軍以為八路軍的司令部還在原地, 當然撲個空。

第二個特點是對日軍的“掃蕩”戰術有充分的分析。 日軍對八路軍的“掃蕩”使用的戰術是“鐵壁合圍”, 父親對日軍這一戰術有詳細的分析和周密的對策。

日軍“鐵壁合圍”是對襲擊目標進行第一次包圍, 如果發現八路軍有突圍的情況, 緊接著實施第二次包圍。 父親根據日軍出兵的不同方向, 在地圖上標了不同的“利害變換線”, 同時對突圍也有上、中、下三種方案。 上是找到敵人合圍的最後縫隙, 在敵人接近變換線時跳出去。 中是用小股部隊襲擊日軍,

製造縫隙帶領司令部機關跳出去。 下是一邊打, 一邊向深山裡退。 整個抗戰中, 父親從未失過手, 每次都能帶機關部隊跳出日軍的“鐵壁合圍”。

父親打仗的特點是謹慎、多謀、精確, 這也來源於他勇敢、鎮靜、周密思考, 重視偵察工作。 為準確利用“利害變換線”突圍, 他經常親自到陣地上觀察敵情。 李聚奎上將曾回憶, 在與日軍作戰時, 劉師長為了觀察地形, 經常親自到前線陣地上去, 有時候近得連日軍的鬍子都能看見。 所以可以說, 父親的運籌帷幄來源於知己知彼, 來源於對戰場態勢的正確感悟。

1942年抗日烽火如火如荼, 黨中央毛主席決定給他過五十大壽, 以鼓舞振奮軍心。 當時朱老總評價他“智、信、仁、勇、嚴, 有古名將風範”。 陳老總評價他“論兵新孫吳,

守土古范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