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這些事業單位離崗創業,可領雙份工資?

山東在鼓勵事業單位人員離崗創業方面又出重大舉措。 近日, 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山東省財政廳、山東省科技廳、山東省教育廳聯合發佈《關於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

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 自2月11日起, 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3年內, 不僅保留人事關係, 基本工資照發。

《意見》主要從四大方面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選派專業技術人員到企業掛職或者參與專案合作;支援和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兼職創新或者在職創辦企業;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新創業;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設置創新型崗位。

在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新創業的具體激勵措施中, 《意見》明確, 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帶著科研項目和成果離崗創辦科技型企業或者到企業開展創新工作。

離崗創業期限一般不超過3年,

離崗創業期間保留人事關係, 發放國家規定的基本工資, 人事檔案由人事關係所在單位保管, 工齡連續計算。 離崗創業期滿後,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 符合條件的, 經批准同意可相應延長, 但最長不超過3年。 首次辦理離崗創業時距國家規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 離崗創業期限可延長至退休。 離崗創業期間, 事業單位不得以離崗創業為由解除其人事關係。

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

行程問題的基礎知識

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主要的變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數量和運動方向上。 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成:相遇(相離)問題和追及問題當中參與者必須是兩個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們的運動方向相反, 則為相遇(相離)問題,

如果他們的運動方向相同, 則為追及問題。

相遇(相離)問題的基本數量關係:

速度和×相遇時間=相遇(相離)路程

追及問題的基本數量關係:

速度差×追及時間=路程差

在相遇(相離)問題和追及問題中, 考生必須很好的理解各數量的含義及其在數學運算中是如何給出的, 這樣才恩能夠提高解題速度和能力。

相遇問題:

知識要點:甲從A地到B地, 乙從B地到A地, 然後甲, 乙在途中相遇, 實質上是兩人共同走了A、B之間這段路程, 如果兩人同時出發, 那麼

A, B兩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時間=速度和×相遇時間

相遇問題的核心是“速度和”問題。

例1、甲、乙兩車從A、B兩地同時出發, 相向而行, 如果甲車提前一段時間出發, 那麼兩車將提前30分相遇。 已知甲車速度是60千米/時,乙車速度是40千米/時,那麼,甲車提前了多少分出發( )分鐘。

A. 30 B. 40 C. 50 D. 60

解析:【答案】C,本題涉及相遇問題。方法1、方程法:設兩車一起走完A、B兩地所用時間為x,甲提前了y時,則有, (60+40)x=60[y+(x-30)]+40(x-30), y=50

方法2、甲提前走的路程=甲、乙 共同走30分鐘的路程,那麼提前走的時間為,30(60+40)/60=50

例2、甲、乙二人同時從相距60千米的兩地同時相向而行,6小時相遇。如果二人每小時各多行1千米,那麼他們相遇的地點距前次相遇點1千米。又知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快,乙原來的速度為( )

A.3千米/時 B.4千米/時 C.5千米/時 D.6千米/時

解析:【答案】B,原來兩人速度和為60÷6=10千米/時,現在兩人相遇時間為60÷(10+2)=5小時,採用方程法:設原來乙的速度為X千米/時,因乙的速度較慢,則5(X+1)=6X+1,解得X=4。注意:在解決這種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先判斷誰的速度快。

方法2、提速後5小時比原來的5小時多走了5千米,比原來的6小時多走了1千米,可知原來1小時剛好走了5-1=4千米。

例3、某校下午2點整派車去某廠接勞模作報告,往返需1小時。該勞模在下午1點就離廠步行向學校走來,途中遇到接他的車,便坐上車去學校,於下午2點30分到達。問汽車的速度是勞模步行速度的( )倍。

A. 5 B. 6 C. 7 D. 8

解析:【答案】A.方法1、方程法,車往返需1小時,實際只用了30分鐘,說明車剛好在半路接到勞模,故有,車15分鐘所走路程=勞模75分鐘所走路程(2點15-1點)。設勞模步行速度為a,汽車速度是勞模的x倍,則可列方程,75a=15ax,解得 x=5。

方法2、由於, 車15分鐘所走路程=勞模75分鐘所走路程,根據路程一定時,速度和時間成反比。所以 車速:勞模速度=75:15=5:1

二次相遇問題:

知識要點提示:甲從A地出發,乙從B地出發相向而行,兩人在C地相遇,相遇後甲繼續走到B地後返回,乙繼續走到A地後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則有:

第二次相遇時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時走的路程的兩倍。

例4、甲乙兩車同時從A、B兩地相向而行,在距B地54千米處相遇,它們各自到達對方車站後立即返回,在距A地42千米處相遇。請問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A.120 B.100 C.90 D.80

解析:【答案】A。方法1、方程法:設兩地相距x千米,由題可知,第一次相遇兩車共走了x,第二次相遇兩車共走了2x,由於速度不變,所以,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走的路程分別為第一次相遇的二倍,即54×2=x-54+42,得出x=120。

方法2、乙第二次相遇所走路程是第一次的二倍,則有54×2-42+54=120。

總之,利用速度和與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從而保證了迅速解題。

1.要能正確理解並使用詞語

要正確使用詞語(這裡指的是實詞),首先要準確理解詞語的含義。這主要靠平時認真看書,勤查詞典,不斷積累。要認清構成詞語的詞素有什麼含義,詞語本身在使用上有什麼特殊的要求(包括詞義的輕重、適用的範圍、感情色彩等)。

詞語的使用更離不開語言環境,因此還須要結合上下文或一定的情境加以判斷。例如,“布匹”一詞雖然能表示較多的布,但它屬於集合性名詞,是不可數的,因此,說“我買了十二丈布匹”就不妥了。又因為一個詞可以有多種含義,但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它只能有一個含義,這就要結合上下文或語境來判斷它的準確意思。例如,“走了”在有的句子裡講成“離開了”,在有的句子裡則講成“死了”。

2.要能正確理解,辨析近義詞

對近義詞的辨析,要掌握辨析近義詞的基本方法,並認真地比較,才能作出最佳的選擇。

(1)從語意輕重的不同來辨析。有的近義詞所表示的概念雖相同,但在表現的程度上有著語意輕重的不同。例如,“批評”與“批判”是一組近義詞,前者語意輕些,後者語意則重些,使用不當就可能產生不好的影響。

(2)從適用範圍的大小來辨析。有的近義詞所指的雖然是同一事物,但是其中有的適用範圍大些,有的適用範圍小些。例如,“愛護”與“愛戴”是一組近義詞,前者適用範圍大些,對人對物都可用,後者適用範圍就小些,只適合用於人,使用時應當注意。

(3)從感情色彩的不同來辨析。有的近義詞基本意義是相同的,但是感情上褒貶色彩不相同。例如,“成果”是褒義詞,“結果”是中性詞,“後果”則是貶義詞,不能混用。

(4)從語體風格的不同來辨析。有的近義詞基本意義相同,但是它們中有的適宜做書面語,有的則適用於口語。例如,“惦記”與“思念”是一組近義詞,但在一般情況下,前者用於口頭,後者用於書面。

(5)從搭配物件的不同來辨析。有的近義詞基本意義相同,但是由於人們的使用習慣,有的經常與某些詞語配合使用,有的則不能與某些詞語配合使用,形成了比較固定的格式。例如,“發揮”與“發揚”是一組近義詞,前者常和“創造性”、“積極性”、“作用”等詞配合使用,而後者常和“優點”、“傳統”、“成績”等詞配合使用,打破了這種格式,也被人們認為是不恰當的。

3.要能正確運用成語

(1)要正確理解成語的特定含義。從內容上看,成語的含義具有整體性。有的成語可以從字面上去理解,但更多的成語出自歷史典故或古詩文,從字面上去理解就會出笑話,還有的成語含有比喻義,要透過表面意義去理解它的真正含義。比如,把“胸有成竹”講成“胸膛中有長成的竹子”,肯定會讓人笑話的。

(2)要正確使用成語的規範形式。成語的結構是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延續下來並已約定俗成的,一般情況下不能隨意改變。比如,不可以把“對牛彈琴”說成“對驢彈琴”。

(3)要正確掌握成語的辨析方法。—般地說,辨析成語與辨析其他詞語的方法是一致的,都要把它們放到相關句子的語境中去仔細推敲。在多種方法中,準確理解其含義和正確把握其感情色彩更為重要。比如,“無微不至”與“無所不至”從表面上看差不多,實際上它們的意義和感情色彩截然相反,在句子中是不能換位的。

4.要能正確運用虛詞

(1)要能準確使用關聯詞語。多數關聯詞語在句中起連接詞語、短語、分句、句子和段落的作用。正確使用它們的關鍵,一是把握關聯詞語所表示的關係,不能混淆,如“不是……而是……”表示並列關係,“不是……就是……”表示選擇關係;二是注意關聯詞語本身的前後搭配,不得錯位,如“只有”與“才”搭配,“只要”與“就”搭配;三是準確瞭解詞語、短語、分句、句子和段落需要哪些關聯詞語,不得亂用,如該用“雖然”的(“雖然下雨了,他還是來了”,表示雨已經下了),就不能用“即使”(“即使下雨,他也是能來的”,表示雨還沒下)。三個關鍵點中,前兩個是基礎知識,後一個是使用規則,三位一體,不能偏廢其中任何一項,否則就會出錯。

(2)要能準確辨析一般虛詞。虛詞在句子中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不可輕視。使用時,首先要準確掌握相近虛詞之間的細微差別,如“再”和“又”,“從而”和“進而”,“況且”和“何況”,“對於”和“關於”,“然而”和“反而”,“偶爾”和“偶然”,“一向”和“常常”,“恰好”和“恰巧”,“分外”和“格外”,“由”和“由於”等,再結合語境認真挑選,不要隨便亂用。

已知甲車速度是60千米/時,乙車速度是40千米/時,那麼,甲車提前了多少分出發( )分鐘。

A. 30 B. 40 C. 50 D. 60

解析:【答案】C,本題涉及相遇問題。方法1、方程法:設兩車一起走完A、B兩地所用時間為x,甲提前了y時,則有, (60+40)x=60[y+(x-30)]+40(x-30), y=50

方法2、甲提前走的路程=甲、乙 共同走30分鐘的路程,那麼提前走的時間為,30(60+40)/60=50

例2、甲、乙二人同時從相距60千米的兩地同時相向而行,6小時相遇。如果二人每小時各多行1千米,那麼他們相遇的地點距前次相遇點1千米。又知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快,乙原來的速度為( )

A.3千米/時 B.4千米/時 C.5千米/時 D.6千米/時

解析:【答案】B,原來兩人速度和為60÷6=10千米/時,現在兩人相遇時間為60÷(10+2)=5小時,採用方程法:設原來乙的速度為X千米/時,因乙的速度較慢,則5(X+1)=6X+1,解得X=4。注意:在解決這種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先判斷誰的速度快。

方法2、提速後5小時比原來的5小時多走了5千米,比原來的6小時多走了1千米,可知原來1小時剛好走了5-1=4千米。

例3、某校下午2點整派車去某廠接勞模作報告,往返需1小時。該勞模在下午1點就離廠步行向學校走來,途中遇到接他的車,便坐上車去學校,於下午2點30分到達。問汽車的速度是勞模步行速度的( )倍。

A. 5 B. 6 C. 7 D. 8

解析:【答案】A.方法1、方程法,車往返需1小時,實際只用了30分鐘,說明車剛好在半路接到勞模,故有,車15分鐘所走路程=勞模75分鐘所走路程(2點15-1點)。設勞模步行速度為a,汽車速度是勞模的x倍,則可列方程,75a=15ax,解得 x=5。

方法2、由於, 車15分鐘所走路程=勞模75分鐘所走路程,根據路程一定時,速度和時間成反比。所以 車速:勞模速度=75:15=5:1

二次相遇問題:

知識要點提示:甲從A地出發,乙從B地出發相向而行,兩人在C地相遇,相遇後甲繼續走到B地後返回,乙繼續走到A地後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則有:

第二次相遇時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時走的路程的兩倍。

例4、甲乙兩車同時從A、B兩地相向而行,在距B地54千米處相遇,它們各自到達對方車站後立即返回,在距A地42千米處相遇。請問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A.120 B.100 C.90 D.80

解析:【答案】A。方法1、方程法:設兩地相距x千米,由題可知,第一次相遇兩車共走了x,第二次相遇兩車共走了2x,由於速度不變,所以,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走的路程分別為第一次相遇的二倍,即54×2=x-54+42,得出x=120。

方法2、乙第二次相遇所走路程是第一次的二倍,則有54×2-42+54=120。

總之,利用速度和與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從而保證了迅速解題。

1.要能正確理解並使用詞語

要正確使用詞語(這裡指的是實詞),首先要準確理解詞語的含義。這主要靠平時認真看書,勤查詞典,不斷積累。要認清構成詞語的詞素有什麼含義,詞語本身在使用上有什麼特殊的要求(包括詞義的輕重、適用的範圍、感情色彩等)。

詞語的使用更離不開語言環境,因此還須要結合上下文或一定的情境加以判斷。例如,“布匹”一詞雖然能表示較多的布,但它屬於集合性名詞,是不可數的,因此,說“我買了十二丈布匹”就不妥了。又因為一個詞可以有多種含義,但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它只能有一個含義,這就要結合上下文或語境來判斷它的準確意思。例如,“走了”在有的句子裡講成“離開了”,在有的句子裡則講成“死了”。

2.要能正確理解,辨析近義詞

對近義詞的辨析,要掌握辨析近義詞的基本方法,並認真地比較,才能作出最佳的選擇。

(1)從語意輕重的不同來辨析。有的近義詞所表示的概念雖相同,但在表現的程度上有著語意輕重的不同。例如,“批評”與“批判”是一組近義詞,前者語意輕些,後者語意則重些,使用不當就可能產生不好的影響。

(2)從適用範圍的大小來辨析。有的近義詞所指的雖然是同一事物,但是其中有的適用範圍大些,有的適用範圍小些。例如,“愛護”與“愛戴”是一組近義詞,前者適用範圍大些,對人對物都可用,後者適用範圍就小些,只適合用於人,使用時應當注意。

(3)從感情色彩的不同來辨析。有的近義詞基本意義是相同的,但是感情上褒貶色彩不相同。例如,“成果”是褒義詞,“結果”是中性詞,“後果”則是貶義詞,不能混用。

(4)從語體風格的不同來辨析。有的近義詞基本意義相同,但是它們中有的適宜做書面語,有的則適用於口語。例如,“惦記”與“思念”是一組近義詞,但在一般情況下,前者用於口頭,後者用於書面。

(5)從搭配物件的不同來辨析。有的近義詞基本意義相同,但是由於人們的使用習慣,有的經常與某些詞語配合使用,有的則不能與某些詞語配合使用,形成了比較固定的格式。例如,“發揮”與“發揚”是一組近義詞,前者常和“創造性”、“積極性”、“作用”等詞配合使用,而後者常和“優點”、“傳統”、“成績”等詞配合使用,打破了這種格式,也被人們認為是不恰當的。

3.要能正確運用成語

(1)要正確理解成語的特定含義。從內容上看,成語的含義具有整體性。有的成語可以從字面上去理解,但更多的成語出自歷史典故或古詩文,從字面上去理解就會出笑話,還有的成語含有比喻義,要透過表面意義去理解它的真正含義。比如,把“胸有成竹”講成“胸膛中有長成的竹子”,肯定會讓人笑話的。

(2)要正確使用成語的規範形式。成語的結構是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延續下來並已約定俗成的,一般情況下不能隨意改變。比如,不可以把“對牛彈琴”說成“對驢彈琴”。

(3)要正確掌握成語的辨析方法。—般地說,辨析成語與辨析其他詞語的方法是一致的,都要把它們放到相關句子的語境中去仔細推敲。在多種方法中,準確理解其含義和正確把握其感情色彩更為重要。比如,“無微不至”與“無所不至”從表面上看差不多,實際上它們的意義和感情色彩截然相反,在句子中是不能換位的。

4.要能正確運用虛詞

(1)要能準確使用關聯詞語。多數關聯詞語在句中起連接詞語、短語、分句、句子和段落的作用。正確使用它們的關鍵,一是把握關聯詞語所表示的關係,不能混淆,如“不是……而是……”表示並列關係,“不是……就是……”表示選擇關係;二是注意關聯詞語本身的前後搭配,不得錯位,如“只有”與“才”搭配,“只要”與“就”搭配;三是準確瞭解詞語、短語、分句、句子和段落需要哪些關聯詞語,不得亂用,如該用“雖然”的(“雖然下雨了,他還是來了”,表示雨已經下了),就不能用“即使”(“即使下雨,他也是能來的”,表示雨還沒下)。三個關鍵點中,前兩個是基礎知識,後一個是使用規則,三位一體,不能偏廢其中任何一項,否則就會出錯。

(2)要能準確辨析一般虛詞。虛詞在句子中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不可輕視。使用時,首先要準確掌握相近虛詞之間的細微差別,如“再”和“又”,“從而”和“進而”,“況且”和“何況”,“對於”和“關於”,“然而”和“反而”,“偶爾”和“偶然”,“一向”和“常常”,“恰好”和“恰巧”,“分外”和“格外”,“由”和“由於”等,再結合語境認真挑選,不要隨便亂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