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給星空來張深度特寫

M20三葉星雲,攝影器材為星特朗RASA攝星鏡、QHY247C相機、艾頓CEM60赤道儀、宇隆L-pro濾鏡,單張曝光10分鐘,累計曝光8小時。 吳振 胡偉熙攝

馬頭星雲(IC 434),攝影器材為艾頓CEM25EC赤道儀、富士X-M1微單、裕眾70SA攝星鏡,單張10分鐘曝光,累計曝光4小時。 吳振攝

在浩渺的夜空中,除了肉眼能看到的璀璨亮星外,還有更多人類肉眼難以直接感知的星雲、星團等天體以及紅外線、紫外線等不可見光。 如何探索和記錄宇宙中更多的奧秘和景象,成了天文學者和眾多愛好者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由此也誕生了一種特殊的攝影分類——深空攝影。

地景光害不重要,天文知識是必備

深空攝影是以太陽系外天體為主體的一種天文攝影分支,拍攝物件通常為恒星、星雲、星團及星系等。 與星野照片不同的是,深空攝影作品表現的是宇宙的深邃宏大、星雲若有若無的交織及恒星的璀璨斑斕。 深空攝影作品一般無人物和地景,可以理解為星野基礎上的進一步對特定天體的特寫。

進行深空攝影,瞭解相關的天文知識是必須的,尤其需要瞭解和熟悉梅西耶天體表和NGC天體表。 拍攝環境方面,相較於星野攝影,深空攝影對光害的要求稍低,對地景也無要求,但對視寧度有較高的要求。

因此,在天氣晴好的夜晚,在市區可以嘗試拍攝深空天體。 當然,為了獲得更好的體驗和效果,還是建議選擇天氣晴好的夜晚,遠離城市光害,不遮擋北極星和要拍攝的方向,同時還要求風小晝夜溫差小。 一般建議選擇在高山之上或者農村田間地頭等不常起雲霧的地方,拍攝地面選水泥、沙石、淺草等開闊之地。

器材選擇可繁可簡,合理選擇拍攝目標

深空攝影使用的器材可以是專業天文臺的望遠鏡,也可以將星野裝備稍加改裝,這主要取決於對照片的信噪比和解析度的要求。 對於入門者,建議裝備如下:

帶有goto功能的現代化赤道儀和穩固的三腳架,這種赤道儀不但可以實現星星的跟蹤,往往還能升級成為導星系統以合適更長焦攝影,而goto功能可以幫助攝影者迅速找到自己不熟悉的天體;

一個焦距85mm以上的攝影鏡頭或專門用於深空的攝星鏡;

一台筆記型電腦或平板電腦作為拍攝計畫和導星及後期處理使用;

如果要消除天空背景黃色的為主的光害,提高星雲反差,可以考慮使用光害濾鏡;

可供整套設備通宵使用的電源和鏡頭除霧發熱帶等。

在拍攝環節中,首先要將赤道儀和望遠鏡及相機組裝完畢,並按赤道儀說明書做好相應的重心平衡工作;第二步要對極軸,即讓整個鏡頭和相機系統精確地繞著北極星約40角分的北天極運動,具體可以參考赤道儀說明書,使用光學機軸鏡或者選用電子極軸鏡配合筆記型電腦實現調整對極軸。

如果沒做好這一步,照片中的星星會“拉線”而不是一個星點。 第三步則需要根據季節、緯度做好拍攝計畫,初學者首選比較容易拍到的目標,如冬季拍攝星雲M42獵戶大星雲,秋季選擇M45昴星團,夏季選擇M8礁湖星雲和M20三葉星雲,春季選擇M101星系。

另外,對於焦距135mm以上的長焦鏡頭,即使對好極軸部分照片也可能出現“拉線”現象,這是因為普通赤道儀都存在不可避免的週期誤差。 這時候就選擇導星或者帶有高精度碼盤的赤道儀。

長時曝光多拍攝,後期處理很重要

拍攝時,感光度設置200—1600為宜,根據目標的亮度和自己的環境光害選擇曝光時間為30秒—15分鐘,同一個目標同構圖連續拍攝10—40張。

需要注意的是,在溫差大的環境在拍攝若干張後,要及時檢查對焦是否隨著溫度變化而漂移。

拍攝完成後,需要在電腦上處理深空照片,一般可以用免費的疊加軟體dss(deepskystacker)進行疊加,選擇同一目標的比較好的若干張照片疊加,合成一張Tif格式的圖,這時可以用PhotoShop或dss進行進一步處理。疊加的目的就是去除隨機雜訊,提高信噪比,提升圖片位元數,讓平淡無奇的深空照片變得絢爛多彩起來。

拍攝完成後,需要在電腦上處理深空照片,一般可以用免費的疊加軟體dss(deepskystacker)進行疊加,選擇同一目標的比較好的若干張照片疊加,合成一張Tif格式的圖,這時可以用PhotoShop或dss進行進一步處理。疊加的目的就是去除隨機雜訊,提高信噪比,提升圖片位元數,讓平淡無奇的深空照片變得絢爛多彩起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