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腸癌早篩新方法:自取糞便檢測DNA!

點擊右上角立即關注, 更多健康內容不再錯過, 不定期驚喜送給你

近年來我國結直腸癌發病呈現新變化:過去病變位置以低位直腸癌居多, 如今則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結腸癌患者。 與此同時, 我國腸癌患者比西方患者發病提早12年, 年輕患者預後差, 易出現遠處轉移。

國人腸癌發病年齡早於西方12年

“過去國人的腸癌高發部位在低位直腸, 而歐美國家以結腸部位的癌變比較多見。 ”低位直腸癌變很容易通過經濟、方便的肛門指檢發現。 如今隨著國人生活習慣的改變、飲食結構的改變, 近年來, 中國人腸癌的發病部位也開始西化, 結腸癌病人明顯增多。

從腸癌防治的角度來看, 西式飲食結構是很不健康的, 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飲食都是腸癌的危險因素, 尤其是洋速食, 油炸食物的脂肪含量很高, 容易引發肥胖。 而研究顯示, 肥胖跟腸癌的發生有一定關係。

此外, 現在城市裡坐辦公室的白領多了, 久坐不動, 缺少鍛煉, 加上工作“壓力山大”, 這些危險因素疊加, 會提高腸癌的發病風險。

久患潰瘍性結腸炎癌變風險高

在人們印象中, 過了“知天命”之年, 結直腸癌才會漸漸逼近自己。 實際上, 臨床上二、三十歲的晚期腸癌患者並不罕見。 最年輕病人, 只有八歲。 “年輕病人往往治療效果比老年患者差。 ”, 因為年輕病人的病理類型多傾向於惡性程度更高的未分化癌, 可能很早便發生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 治療更為棘手。

研究顯示, 超過七成的腸癌由腺瘤, 也就是腸息肉發展而來, 通常腸息肉變成癌需要五至十年。 癌前病變具有四個特點。 一是在腸息肉中, 絨毛狀腺瘤比管狀腺瘤更容易出現癌變。

二是腺瘤數量越多越容易癌變。 例如家族性多發性結腸腺瘤, 青年患者可能會長出近百個腺瘤, 到中年時將100%會變成腸癌。 三是如果腸息肉的大小大於3釐米, 更容易癌變。 四是潰瘍性結腸炎患病時間越久, 越容易癌變。 潰瘍性結腸炎並非“小毛病”, 患病超過20年的人, 癌變風險高達12%。

大便檢測DNA可探“癌蹤”

預防結直腸癌, 最直接的方法是改善飲食結構, 健康生活。 而對一些高危人群來說, 僅僅做到這些還不夠。 年過四十歲應定期通過做肛門指檢和腸鏡等防癌體檢, 及早發現腸息肉等癌前病變, 從而提前五至十年切斷癌變之路。

不過, 體檢中經常有人因恐懼肛門指檢和腸鏡而逃過檢查。 除了這兩種常規檢測方法, 未來廣州人有望利用新技術, 在家自取糞便, 只要寄到醫院檢驗, 就能獲知“癌蹤”。

研究成果顯示, 利用大便來檢測DNA, 可以發現癌變蹤跡, 敏感性和特異性比較高, 前者準確率達到93.2%。 “這種篩查方法比較安全, 操作起來也比較方便。 廣州市正在委託該院進行研究,

採用新方法後有望大大提高腸癌早篩率。

腸癌轉移後仍有治療機會

有些病人一聽說自己出現肝和肺轉移, 就垂頭喪氣, 覺得延續生命的機會渺茫, 其實不然。 “腸癌哪怕是二期病人接受根治手術後, 大概有20%的人也會復發和遠處轉移。 三期復發和轉移的發生率更高。一旦發生遠處轉移,要看發生在什麼部位。

如果僅僅發生了肝轉移,通過使用化療藥物縮小病灶,並對轉移癌進行手術切除,病人仍然有生存的機會。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三期復發和轉移的發生率更高。一旦發生遠處轉移,要看發生在什麼部位。

如果僅僅發生了肝轉移,通過使用化療藥物縮小病灶,並對轉移癌進行手術切除,病人仍然有生存的機會。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