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踏尋秦皇古道 感受千年土門

土門關為太行八陘中第五陘井陘口東端要塞, 是山西、陝西從古驛道通往華北的必經之路, 在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軍事價值, 被視為咽喉要地。 這裡也是歷史上的旱碼頭, 享有“日進鬥金”之美譽。 因其特殊的地理區位, 綜合軍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因素, 形成了豐富多彩、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

所謂“百里不同風, 千里不同俗”, 來到景區, 旅遊君感受到這裡的一切雖然與眾不同, 但卻皆是傳統。

柔佛巴魯新水古城古韻

土門關位於307國道北側, 觀景大街西側, 交通便利, 距離市中心僅30分鐘車程。 在景區指示牌的指引下, 旅遊君來到了景區的智慧停車場。 在停車場的對面有一座瞭望塔, 這座塔大約有七八層樓高, 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蔚為壯觀。

據工作人員介紹, 這座塔是景區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在古代主要用於通訊, 現今主要作為防火監控塔。 從景區道路的各個沿線各個方向都可以看到。

沿著瞭望塔下面的青石板路, 旅遊君走到了景區入口——一座類似關口的建築。 這個關口整體選用當地的石材, 是依照秦朝時候就有的古驛道的建築風格來進行修復的。

在這裡, 旅遊君就感受到了當年“三省通衢, 四海同聚”的繁榮景象。

景區裡每一棟房子的建築風格都不同。 彙集了陝西、山西、河北的建築風格。 有陝西風格的用稻草黃泥搭建的房屋, 房屋多為單坡頂, 外牆高大, 下雨時雨水流入院子, 所謂“肥水不外流”。 山西的建築中融合了雕花工藝, 馬頭牆。 河北的建築特色則多是用石頭堆砌的平頂房。

一幢幢仿古建築、青石街道、古關閣、瞭望台等, 使夢中才得一見的土門關古貌躍然眼前,

讓我們徜徉在清明上河圖一樣的古風古韻裡賞風景、追遠古、品美食。

美食文化愉悅舌尖

除了建築風格的多樣化, 美食文化也是這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旅遊君看到, 景區的北區是一條南北走向, 青石鋪就的美食街。 漫步在街道, 猶如步入一個大型的美食廣場。

有陝西特色美食:醪糟、老潼關肉夾饃、秦鎮米皮、羊肉泡饃;有山西特色美食:壽陽茶食、手擀粉等;還有河北特色美食靈壽醃肉面、餄餎面、灌湯包、貼餅子等等。

在入口不遠處, 旅遊君看到了一家老北京爆肚, 廚師將新鮮的爆肚切成細條狀, 經過沸水爆熟入碗, 另外配上蘸油、芝麻醬、醋、辣椒油、香菜末、蔥花等秘制佐料, 還沒來得及品嘗就聞到醬香四溢, 饞的旅遊君直咽口水。

繼續往前走, 還有傳統的手擀粉, 用高湯大骨熬制湯汁, 用擀麵杖反復擀壓粉片, 原始的手法還原了手擀粉最真實的味道和口感。

還有我們最為熟悉的靈壽醃肉面, 這可是一道河北人民家喻戶曉的經典美食。

臘月裡上好的豬肉, 在經過冰天雪的洗禮後放入鍋里加鹽煮熟,

撈出晾乾後再放入油鍋炸去除水分。 炸好後, 放入洗淨晾乾的甕裡, 放一層肉加一層大鹽粒子。 這樣醃出來的豬肉, 風味獨特、香而不膩。 筋道的麵條, 放入幾塊醃制好的臘肉, 再搭配上土豆和豆角, 在寒冷的冬天吃一碗, 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當然牛羊肉泡饃作為為陝西名食, 也是不可或缺的。

還有來自陝西名村袁家村酥脆鬆軟的厚德麻花、河北無極的袁家餄餎等等, 旅遊君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大家可以自己過來品嘗感受。

腐竹作坊原汁原味

除了特色美食,這裡還有各式各樣的傳統手工作坊,有手工掛麵、豆腐坊、粉條坊、染坊、腐竹坊等等。

旅遊君對腐竹作坊尤其感興趣,店裡師傅將浸泡了一夜的黃豆,撈出來,便開始磨漿。古老的石磨隨著師傅的身子轉動著,一顆顆黃豆前呼後擁地擠進磨眼裡,壓成粒、碾成粉漿,流入磨盤裡,變成乳白色豆漿。將豆漿加熱煮沸後,經過一段時間保溫,表面形成一層薄膜,這就是腐竹的原型——漿皮。

溫暖的陽光斜斜地射入作坊,腐竹的熱氣不斷升騰,師傅熟練地撈起漿皮,掛在盒子上方的竹竿上,等待涼幹。滿屋裡彌漫的都是濃濃的黃豆香。

土門關驛道小鎮的乾菜坊也很有名,通過最傳統的貯存、晾曬,切絲、蒸、曬等工藝,製成多種多樣的風味小菜,隨吃隨取,十分方便。

千年車轍見證歷史

從美食街走出來,走過太平河上的鐵鎖吊橋,旅遊君來到了景區中的土門關遺址。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三十七年(西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今邢臺市廣宗縣)。秘喪不發,經土門關入山西進咸陽,這便是聞名於世的秦皇古驛道。古驛道全長百里,貫穿太行山。

旅遊君看到,在土門關樓下長約百米的古驛道上,仍舊保存千年前留下的車轍印,土門關前還立著一塊石碑,古碑上的字跡已經模糊不清,無法辨認內容。石碑前聳立著一棵距今已有六百年歷史的粗壯的老槐樹。

眼前的這些場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古時“一京二衛三通州,趕不上獲鹿旱碼頭”的鼎盛繁榮。而千年古閣、古碑、古樹和印著深深車轍印的古石道,也默默見證著一段段的歷史。

參觀完傳統古樸的北區,在土門關遺址南側大約兩百米處,就到了景區活力四射的南區部分。

南區入口處是一個大戲臺,逢年過節將會有各種各樣的民俗曲藝節目在這個戲臺上展現。戲臺後面還建有一座座特色茶樓和精品藝術客棧,客棧主要以精緻古樸的風格為主。

景區臨河岸還會繼續修建五色酒吧街、茶吧,旅遊君想像著,三五好友臨河而坐,品茶、喝酒、聊天,欣賞著河面水光粼粼,遠眺南方小布達拉宮、靈岩寺的壯麗遠景,真可謂是一種極佳的休閒方式。

不忘傳統匠心守藝

走出南區,旅遊君來到了景區傳統手工藝區。

中國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手工藝可謂是門類繁多,並且個個都是光彩奪目。從剪紙、年畫、皮影,到織繡布藝,再到雕刻雕塑、陶瓷漆器,精美的手工藝品與濃郁的地域特色、淳樸的民風民俗和豐富的人文情懷,這一切都透著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這裡,旅遊君看到了竹編工藝、陶瓷、竹刻、織布、蠟染等等各式各樣的中國傳統手工藝,琳琅滿目,無不精美,欣賞著的這些精緻的手工藝作品,旅遊君感覺到,這裡展示的不是手藝,而是曾經的輝煌。

千年沉澱的歷史和獨特優越的地理位置,讓這裡擁有了濃厚的人文底蘊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遺存千年的秦皇古道,盛世經濟的旱碼頭西口,膾炙人口的背水之戰……在這片人傑地靈的方圓之地,埋藏著太多的故事,靜等著我們去探尋和傾聽。

■文並攝/河北青年報記者李曉甲

腐竹作坊原汁原味

除了特色美食,這裡還有各式各樣的傳統手工作坊,有手工掛麵、豆腐坊、粉條坊、染坊、腐竹坊等等。

旅遊君對腐竹作坊尤其感興趣,店裡師傅將浸泡了一夜的黃豆,撈出來,便開始磨漿。古老的石磨隨著師傅的身子轉動著,一顆顆黃豆前呼後擁地擠進磨眼裡,壓成粒、碾成粉漿,流入磨盤裡,變成乳白色豆漿。將豆漿加熱煮沸後,經過一段時間保溫,表面形成一層薄膜,這就是腐竹的原型——漿皮。

溫暖的陽光斜斜地射入作坊,腐竹的熱氣不斷升騰,師傅熟練地撈起漿皮,掛在盒子上方的竹竿上,等待涼幹。滿屋裡彌漫的都是濃濃的黃豆香。

土門關驛道小鎮的乾菜坊也很有名,通過最傳統的貯存、晾曬,切絲、蒸、曬等工藝,製成多種多樣的風味小菜,隨吃隨取,十分方便。

千年車轍見證歷史

從美食街走出來,走過太平河上的鐵鎖吊橋,旅遊君來到了景區中的土門關遺址。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三十七年(西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今邢臺市廣宗縣)。秘喪不發,經土門關入山西進咸陽,這便是聞名於世的秦皇古驛道。古驛道全長百里,貫穿太行山。

旅遊君看到,在土門關樓下長約百米的古驛道上,仍舊保存千年前留下的車轍印,土門關前還立著一塊石碑,古碑上的字跡已經模糊不清,無法辨認內容。石碑前聳立著一棵距今已有六百年歷史的粗壯的老槐樹。

眼前的這些場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古時“一京二衛三通州,趕不上獲鹿旱碼頭”的鼎盛繁榮。而千年古閣、古碑、古樹和印著深深車轍印的古石道,也默默見證著一段段的歷史。

參觀完傳統古樸的北區,在土門關遺址南側大約兩百米處,就到了景區活力四射的南區部分。

南區入口處是一個大戲臺,逢年過節將會有各種各樣的民俗曲藝節目在這個戲臺上展現。戲臺後面還建有一座座特色茶樓和精品藝術客棧,客棧主要以精緻古樸的風格為主。

景區臨河岸還會繼續修建五色酒吧街、茶吧,旅遊君想像著,三五好友臨河而坐,品茶、喝酒、聊天,欣賞著河面水光粼粼,遠眺南方小布達拉宮、靈岩寺的壯麗遠景,真可謂是一種極佳的休閒方式。

不忘傳統匠心守藝

走出南區,旅遊君來到了景區傳統手工藝區。

中國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手工藝可謂是門類繁多,並且個個都是光彩奪目。從剪紙、年畫、皮影,到織繡布藝,再到雕刻雕塑、陶瓷漆器,精美的手工藝品與濃郁的地域特色、淳樸的民風民俗和豐富的人文情懷,這一切都透著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這裡,旅遊君看到了竹編工藝、陶瓷、竹刻、織布、蠟染等等各式各樣的中國傳統手工藝,琳琅滿目,無不精美,欣賞著的這些精緻的手工藝作品,旅遊君感覺到,這裡展示的不是手藝,而是曾經的輝煌。

千年沉澱的歷史和獨特優越的地理位置,讓這裡擁有了濃厚的人文底蘊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遺存千年的秦皇古道,盛世經濟的旱碼頭西口,膾炙人口的背水之戰……在這片人傑地靈的方圓之地,埋藏著太多的故事,靜等著我們去探尋和傾聽。

■文並攝/河北青年報記者李曉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