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25年只有一款口味,老武鍋豆皮憑啥是武漢豆皮屆四大天王?

潮人說:阿斌、曾記、王師傅和他, 被封為武漢豆皮圈的“四大天王”。

一日之計在於晨, 身處武漢的早晨是幸福的, 因為我們推開門就有熱乾麵、生燙、豆皮、湯包、煎包、燒麥、魚糊粉、面窩、歡喜坨、酥角、油香、油條、豆漿、豆腐腦……(好了,

潮妹我一口氣報這麼多菜名已經盡力了!)

美食當前, 就是大冬天最大的起床動力, 僅次於尿意!所以, 潮妹起了個大早, 無畏極寒天氣, 從漢口趕到武昌, 只為採訪一家老字型大小豆皮, 一家讓武漢人無論寒暑都願意排隊的美味!而且, 你如果去晚了, 就肯定吃不著了!

掐准點去吃, 早了得排隊, 晚了沒了!

“我天, 好在趕上了, 我跟你說就必須這個點來, 早了排的隊更長!”一位胖胖的食客站在隊伍裡, 側身跟他的朋友說著。

“老闆, 一九一六, 多把(注:武漢話, 給的意思)點鹵水啊!”一位經常來吃的叔叔說著。

“趕緊給我裝一份吧!”一位排隊的老婆婆說著。

“好嘞, 來, 一個九!一個九一個六, 後面再來一個六!”收銀的夥計一邊收錢, 一邊給做豆皮的鄧師傅傳達著食客們的需求。

這是早上9點半, 武昌的靜安路, 這家過早鋪子門前, 常年都是這樣一副景象。 因為它是大名鼎鼎的老武鍋豆皮。 原在地拆遷有一年了於是鄧師傅把店面搬到了不遠的靜安路上,

而那些老食客們, 也就跟著來了。

吃老武鍋豆皮的秘訣——多給點鹵水!

這家豆皮店到底是有什麼法寶, 能吸引到這麼多人, 零下7°的大冬天, 還趕早來吃豆皮?潮妹忍不住問了一位正在排隊的食客。

“就是好吃撒!在老武鍋的時候就吃, 吃了有兩三年了, 現在搬過來了也跟過來了。 丫頭我告訴你, 要多把點鹵水, 跟糯米在一起吃(回味)……這個味道以前讀書的時候吃過, 現在沒有了, 只有這家店還有。 ”

在這位大叔的建議下, 潮妹點了份加鹵水的豆皮, 6元一小份, 有4塊豆皮, 女生吃分量剛剛好, 男生們自己看著辦。

在潮妹的評判標準裡, 一份好吃的豆皮, 外皮不能太厚, 要香脆, 糯米太軟或太硬都不行, 臊子要足量, 少了豆皮味道很淡, 多了就很鹹。

吃上一口老武鍋的豆皮, 外皮不厚不薄外層焦脆裡層軟;糯米也是軟硬適中, 是潮妹很喜歡的軟糯口感;臊子(鹵水)裡有肉丁、香菇和香乾, 臊子吃起來也很鮮, 有一點鹹, 但是跟糯米一起吃就還好。

如果不加一勺鹵水口味上可能有些清淡, 多加一勺口味就剛剛好, 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添加, 潮妹還是覺得多加鹵水會更配!

25年徒手做豆皮

從被師傅嫌棄到豆皮界四大天王之一

老武鍋豆皮之所以走火,靈魂人物必須是每天忙著做豆皮的鄧師傅,當年從國棉廠下崗後,他就開始學習這門手藝。

“當時聽說武鍋效益好,工資也高,想著要不就在武鍋邊上開個過早的吧,一開就是25年,16年才搬來靜安路上。”

△為了能讓豆皮更加香脆,要捨得放三個雞蛋

△不怕燙的鄧師傅,徒手撒料

△翻轉,切塊,熱氣騰騰的豆皮出鍋了

鄧師傅一邊跟潮妹說著自己的故事,一邊徒手在滋滋作響的大鐵鍋裡做豆皮,潮妹看著就覺得燙。

“做豆皮,首先不能怕燙,怕燙師傅就不教,我現在手上這些,都是練出來的,現在都不怕了!”

“現在用蚌殼做豆皮的都是老師傅,當年我師傅也是用蚌殼做的,我手藝不行,弄碎了兩塊蚌殼,後來師傅就嫌棄我說你還是用鐵鏟子算了!”早年被師傅DISS的事情,鄧師傅一邊笑一邊說著。

經過25年的磨煉,鄧師傅的豆皮早就得到了武漢人的認可,儘管他表現的很是謙虛。當然,最令他驕傲的是在2013年的時候,武漢有名的美食節目《好吃佬》把阿斌豆皮、曾記豆皮、王師傅豆皮和老武鍋豆皮,評為豆皮圈的四大天王。

我準備再做個五年十年,看身體!

△做一鍋豆皮拍一場條隊,一鍋剛出爐的豆皮已經排起了長隊

就像鄧師傅說的一樣,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豆皮,鄧師傅從來沒有去吃過這些豆皮,很淡定地表示“不用吃,大致看看就曉得是怎麼回事了!”

不過,手藝雖然值得自豪,但鄧師傅也有自己的苦衷,“其實是一個苦行當,每天起早貪黑的,又冒的休息,屋裡都冒的人願意接這一行,我們每天淩晨三點開始蒸米,準備臊子的食材,切額、炒額,莫斯的。”

△做皮的米漿都需要自己磨制

△一上午的時間過去了,米桶裡的糯米所剩不多了。

鄧師傅說:“你看,這一天要蒸5、60斤糯米,才能保證一天的供應,每天蒸米都要守著蒸,要不然很容易蒸融了(稀了),蠻費神!”

如此辛苦,很多食客都擔心鄧師傅哪天退休了,鄧師傅說:“我準備再做個5年、10年吧,看身體。我每天6點鐘開始,一直站到現在,一天要站4、5個小時,還是蠻累的!”

△鄧師傅手上滿是燙傷,但對他來說確是實力的勳章

不加味精,就三鮮口味打天下!

老武鍋豆皮,沒有其它口味的豆皮,只有三鮮這一種,鄧師傅說:“我們只有這一種豆皮,好做些。搞兩個味道,還要搞兩個鍋做,難得搞!”

△鄧師傅做豆皮所用到所有材料都在這裡了

潮妹發現在調味臺上,沒有味精的身影,鄧師傅說我們的豆皮不加味精,三鮮本來就很鮮了,不需要多餘的調味,實實在在的最好。有食客嫌棄鄧師傅做吃的不戴口罩,感覺不衛生。

鄧師傅面對意見毫不避諱,“口罩很悶,我保證做豆皮的時候少講話。”有熟悉的街坊來過早,要求多家幾筷子邊角余料,鄧師傅也很大方地加了。一瞬間覺得鄧師傅的人就跟他手上這份豆皮很像,實在又耿直。

來鄧師傅這裡過早的基本上都是老顧客,鄧師傅說:“一個客人來三次,我就差不多能認得了,十幾年的老顧客算短的,原來有個顧客來吃的時候還在上幼稚園,現在自己都當爹了,感覺就跟一眨眼的工夫一樣!”

採訪完接近中午11點了,門外來了對母女,張望著店內還有沒有多餘的豆皮。鄧師傅連忙回應著“有有有,還有,要吃幾多?”

一聽還有豆皮,女兒特別開心,阿姨臉上也露出笑容,連忙停好電動車,“兩個6塊,哎呦,來晚了,還以為賣完了!還有真的是太好了!”

“6塊吧?加幹子?”

“對對對,加!”鄧師傅把加好鹵水的豆皮送給食客。之後暫時沒了新的食客進來,他靠著牆站了會,望著窗外……潮妹想可能這是一大早唯一的“中場休息時間”了,畢竟一會再有食客來,又得一頓忙活了。

武漢作為過早之城,從不缺特色過早店,這幾年,我們也探訪過武漢好多好多的老字型大小過早店,因為有時候生活不缺花樣和套路,缺是像鄧師傅這種久違了的耿直老手藝人。

老武鍋豆皮

老武鍋豆皮之所以走火,靈魂人物必須是每天忙著做豆皮的鄧師傅,當年從國棉廠下崗後,他就開始學習這門手藝。

“當時聽說武鍋效益好,工資也高,想著要不就在武鍋邊上開個過早的吧,一開就是25年,16年才搬來靜安路上。”

△為了能讓豆皮更加香脆,要捨得放三個雞蛋

△不怕燙的鄧師傅,徒手撒料

△翻轉,切塊,熱氣騰騰的豆皮出鍋了

鄧師傅一邊跟潮妹說著自己的故事,一邊徒手在滋滋作響的大鐵鍋裡做豆皮,潮妹看著就覺得燙。

“做豆皮,首先不能怕燙,怕燙師傅就不教,我現在手上這些,都是練出來的,現在都不怕了!”

“現在用蚌殼做豆皮的都是老師傅,當年我師傅也是用蚌殼做的,我手藝不行,弄碎了兩塊蚌殼,後來師傅就嫌棄我說你還是用鐵鏟子算了!”早年被師傅DISS的事情,鄧師傅一邊笑一邊說著。

經過25年的磨煉,鄧師傅的豆皮早就得到了武漢人的認可,儘管他表現的很是謙虛。當然,最令他驕傲的是在2013年的時候,武漢有名的美食節目《好吃佬》把阿斌豆皮、曾記豆皮、王師傅豆皮和老武鍋豆皮,評為豆皮圈的四大天王。

我準備再做個五年十年,看身體!

△做一鍋豆皮拍一場條隊,一鍋剛出爐的豆皮已經排起了長隊

就像鄧師傅說的一樣,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豆皮,鄧師傅從來沒有去吃過這些豆皮,很淡定地表示“不用吃,大致看看就曉得是怎麼回事了!”

不過,手藝雖然值得自豪,但鄧師傅也有自己的苦衷,“其實是一個苦行當,每天起早貪黑的,又冒的休息,屋裡都冒的人願意接這一行,我們每天淩晨三點開始蒸米,準備臊子的食材,切額、炒額,莫斯的。”

△做皮的米漿都需要自己磨制

△一上午的時間過去了,米桶裡的糯米所剩不多了。

鄧師傅說:“你看,這一天要蒸5、60斤糯米,才能保證一天的供應,每天蒸米都要守著蒸,要不然很容易蒸融了(稀了),蠻費神!”

如此辛苦,很多食客都擔心鄧師傅哪天退休了,鄧師傅說:“我準備再做個5年、10年吧,看身體。我每天6點鐘開始,一直站到現在,一天要站4、5個小時,還是蠻累的!”

△鄧師傅手上滿是燙傷,但對他來說確是實力的勳章

不加味精,就三鮮口味打天下!

老武鍋豆皮,沒有其它口味的豆皮,只有三鮮這一種,鄧師傅說:“我們只有這一種豆皮,好做些。搞兩個味道,還要搞兩個鍋做,難得搞!”

△鄧師傅做豆皮所用到所有材料都在這裡了

潮妹發現在調味臺上,沒有味精的身影,鄧師傅說我們的豆皮不加味精,三鮮本來就很鮮了,不需要多餘的調味,實實在在的最好。有食客嫌棄鄧師傅做吃的不戴口罩,感覺不衛生。

鄧師傅面對意見毫不避諱,“口罩很悶,我保證做豆皮的時候少講話。”有熟悉的街坊來過早,要求多家幾筷子邊角余料,鄧師傅也很大方地加了。一瞬間覺得鄧師傅的人就跟他手上這份豆皮很像,實在又耿直。

來鄧師傅這裡過早的基本上都是老顧客,鄧師傅說:“一個客人來三次,我就差不多能認得了,十幾年的老顧客算短的,原來有個顧客來吃的時候還在上幼稚園,現在自己都當爹了,感覺就跟一眨眼的工夫一樣!”

採訪完接近中午11點了,門外來了對母女,張望著店內還有沒有多餘的豆皮。鄧師傅連忙回應著“有有有,還有,要吃幾多?”

一聽還有豆皮,女兒特別開心,阿姨臉上也露出笑容,連忙停好電動車,“兩個6塊,哎呦,來晚了,還以為賣完了!還有真的是太好了!”

“6塊吧?加幹子?”

“對對對,加!”鄧師傅把加好鹵水的豆皮送給食客。之後暫時沒了新的食客進來,他靠著牆站了會,望著窗外……潮妹想可能這是一大早唯一的“中場休息時間”了,畢竟一會再有食客來,又得一頓忙活了。

武漢作為過早之城,從不缺特色過早店,這幾年,我們也探訪過武漢好多好多的老字型大小過早店,因為有時候生活不缺花樣和套路,缺是像鄧師傅這種久違了的耿直老手藝人。

老武鍋豆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