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你家孩子怎麼這麼膽小、愛哭?拜託不要再給他貼標籤!

作者:養育男孩, 魚爸

1

前幾天, 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孩子在外邊遇到親戚朋友不叫人。

然後大人就逗他:“怎麼這麼膽小啊!”

還很認真地扭頭跟她說:“男孩子要膽子大點, 不要總是管著, 你看我家的。 ”

她感到很不解。

挺正常的孩子, 為什麼就被定義為膽小呢?

還這麼肯定地當著孩子的面給他貼一個膽小的標籤。

可是礙於面子, 她也只能憋著這一肚子火。

逢年過節, 總是會見到很多大人要求小傢伙們跟很久沒見面的親人打招呼。

“快點叫阿姨!不能沒有禮貌啊!”

“我教過你多少遍了, 快叫人!”

“趕快叫叔叔, 否則我打你了!”

有時, 孩子會順從著, 從嘴巴裡擠出幾個字。

而好面子的父母馬上就說“聲音太小了, 重來!”

結果很多孩子直接就沒聲了, 委屈地眼淚大顆大顆地落下。

還有一種孩子是不管你怎麼說都不叫的, 甚至還躲了起來, 或者跑開了。

有些較真的父母就直接把孩子抓回來, 逼著孩子叫了人才走。

嘴裡還說著“真不懂禮貌, 還是欠管教, 都是慣的!”

其實這樣的情形下, 父母都是為了自己的面子。

親戚朋友見面, 牽著孩子就好像捧著自己的作品去參賽一樣。

自己的作品表現地不好, 於是就覺得惱火, 面子掛不住了。

於是就想方設法讓孩子就範, 配合自己。

可來了情緒的孩子就是不幹, 堅持自己的想法。

為人父母, 逼孩子打招呼時要小心別因為面子傷害了孩子的自尊。

要知道, 孩子小小的身體也有大大的自尊。

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 孩子是有自尊心的, 他們也會產生很強烈的羞辱感。

更不要因為孩子不打招呼就給孩子隨意貼標籤。

在童年, 父母貼的標籤, 往往伴隨孩子的一生。 如果大人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 等於給孩子下了定義, 這樣的定義, 會給孩子極大的暗示力量, 因為你根本就不瞭解我的孩子, 所以, 請不要給他下定義貼標籤, 孩子需要的是鼓勵!

2

每個孩子的性格是不一樣的。

有的孩子性格熱情奔放, 跟人自來熟。

但是謹慎、慢熱型的孩子有很多啊。

初次見面, 還是不要太親熱吧, 特別是很久沒見了, 至少讓孩子適應一下, 或者徵求一下他的同意。

因為小傢伙們也有自己的想法, 他們那小嘴, 嫩嫩的小臉蛋可不是玩偶的, 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愛憎。

如果你真的愛他, 那就先陪他說說話, 或者一起玩玩遊戲, 讓他慢慢地接受你。

同理, 我們也不要期待孩子第一次見你就表現得很親熱。

有一次,

朋友牽著他四歲的兒子碰見了我。

朋友趕緊說:“快, 叫叔叔好。 ”

孩子盯著地面, 氣氛很尷尬。

他開始催著:“快點叫。 我是怎麼教你的啊!”

我其實明白孩子的小心思, 微笑著跟他說:“你好, 我是你爸爸的好朋友, 你應該還不認識我, 有點不習慣, 對不對?”

其實我想著這樣說, 朋友應該能理解, 也能讓還不會局促不安。

可是朋友還是在那著急地催著:“真的沒禮貌, 看我回家不收拾你。 ”

然後孩子的小嘴嘟著, 一臉的委屈。

3

孩子在尊重中認識自己, 也開始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一個得到了充分尊重的孩子, 他的內心是充滿善意和勇氣的。

他們也許一開始不會叫人,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心理防禦機制, 叫做“陌生人焦慮”。

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產生在同一時間, 也是一種生物學上的保護性本能。 陌生人或陌生環境, 特別是與陌生人接近, 會引起嬰兒的不安全感, 這就是陌生人恐懼反應的根本原因。

主要發生在6-12個月的孩子, 在1歲後會慢慢減弱, 但是孩子在面對陌生人的那一刹那, 會有一種天性的警惕, 這個會持續很長的時間。

他們會去小心翼翼地觀察試探,判斷這個人與父母的關係,感受這個人對自己的態度。會不會傷害自己呢?是不是喜歡我呢?

其實這是孩子心理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孩子會在判斷之後,主動與對方進行接觸和溝通。開始在進行交往的時候,也學會保護自己,這不就是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的能力麼?

在孩子打招呼這件事上,需要給孩子足夠的尊重,足夠的時間。

4

還記得兒子兩歲多的時候。

舅爺爺來家裡做客,那時候兒子應該只跟他見過一兩次面。

所以當舅爺爺逗他玩,叫他名字的時候。

他要麼就拿著玩具,好像沒聽見。

奶奶拉他過去,要他回應一下。

結果他就扭頭就跑,每次弄得很尷尬。

有一次我也在,就說:“他還有點不熟悉,我相信等他熟悉一點就好了。”

然後把他拉過來,跟他一起玩。

孩子一下就放輕鬆了。

我知道那時候他生活在鄉下,接觸的人不多。

而且這個年齡內心不夠強大。

也沒有學會如何去與人交往。

所以,我很平靜地接納他的這種“不禮貌”。

而到了4歲的時候,我帶他出門的時候更多了。

跟人相處的機會也多了很多。

從身邊的一些點開始。

比如早餐店、小賣鋪、菜攤、水果攤、遊樂場……

所有的地方,我們都開始認識人,並且鼓勵他獨立去買東西、問信。

慢慢地鍛煉這種交往能力。

所以當他再次在聚會上遇到舅爺爺時。

那已經是判若兩人。

他開始大方地一桌人互動玩耍。

有一次,我朋友跟我一起去幼稚園接他。

我告訴他這是我讀大學時候的同學,而且還睡一個寢室,是最好的朋友。

這時他偷偷地瞧叔叔一眼。

然後回家的路上,我們開心地聊著。

到家的時候,他已經開始跟叔叔嘰裡呱啦地講幼稚園的故事了。

孩子為何會有這樣的轉變?

首先就是成長環境的影響。

很多時候,老人對孩子的保護會讓孩子怕生。

特別是有的老人喜歡“恐嚇”孩子,這樣孩子就能聽話。

結果是孩子對周邊的世界充滿了不安全感。

看到什麼人都覺得怕。

而且沒有讓孩子在外邊的空間多接觸,也會產生這樣的問題。

父母的榜樣力量。

父母對待朋友的態度,常常會讓孩子細心地觀察著。

當你待人大方,充滿微笑,孩子也會覺得放鬆。

倘若你總是板著臉,瞧誰都不順眼。

孩子也會在無形中學會你的態度。

當父母真正有修養,孩子也不會差。

充分尊重孩子。

如果是有計劃的見面,在事前跟孩子好好溝通,提前告訴他會見到什麼人。

你願意跟他們打招呼嗎?

如果是偶遇,那就不要強迫孩子,甚至威脅他去叫人。

這樣只會讓孩子對“打招呼”這件事更加反感。

當孩子真的鼓足勇氣打了招呼。

那就要給予他一個大大的贊,他們也會收穫一份自信。

其實這也是他們學會與人交往的重要一步。

父母的尊重和肯定,會讓孩子更加充滿自信來做好這件事。

這個會持續很長的時間。

他們會去小心翼翼地觀察試探,判斷這個人與父母的關係,感受這個人對自己的態度。會不會傷害自己呢?是不是喜歡我呢?

其實這是孩子心理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孩子會在判斷之後,主動與對方進行接觸和溝通。開始在進行交往的時候,也學會保護自己,這不就是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的能力麼?

在孩子打招呼這件事上,需要給孩子足夠的尊重,足夠的時間。

4

還記得兒子兩歲多的時候。

舅爺爺來家裡做客,那時候兒子應該只跟他見過一兩次面。

所以當舅爺爺逗他玩,叫他名字的時候。

他要麼就拿著玩具,好像沒聽見。

奶奶拉他過去,要他回應一下。

結果他就扭頭就跑,每次弄得很尷尬。

有一次我也在,就說:“他還有點不熟悉,我相信等他熟悉一點就好了。”

然後把他拉過來,跟他一起玩。

孩子一下就放輕鬆了。

我知道那時候他生活在鄉下,接觸的人不多。

而且這個年齡內心不夠強大。

也沒有學會如何去與人交往。

所以,我很平靜地接納他的這種“不禮貌”。

而到了4歲的時候,我帶他出門的時候更多了。

跟人相處的機會也多了很多。

從身邊的一些點開始。

比如早餐店、小賣鋪、菜攤、水果攤、遊樂場……

所有的地方,我們都開始認識人,並且鼓勵他獨立去買東西、問信。

慢慢地鍛煉這種交往能力。

所以當他再次在聚會上遇到舅爺爺時。

那已經是判若兩人。

他開始大方地一桌人互動玩耍。

有一次,我朋友跟我一起去幼稚園接他。

我告訴他這是我讀大學時候的同學,而且還睡一個寢室,是最好的朋友。

這時他偷偷地瞧叔叔一眼。

然後回家的路上,我們開心地聊著。

到家的時候,他已經開始跟叔叔嘰裡呱啦地講幼稚園的故事了。

孩子為何會有這樣的轉變?

首先就是成長環境的影響。

很多時候,老人對孩子的保護會讓孩子怕生。

特別是有的老人喜歡“恐嚇”孩子,這樣孩子就能聽話。

結果是孩子對周邊的世界充滿了不安全感。

看到什麼人都覺得怕。

而且沒有讓孩子在外邊的空間多接觸,也會產生這樣的問題。

父母的榜樣力量。

父母對待朋友的態度,常常會讓孩子細心地觀察著。

當你待人大方,充滿微笑,孩子也會覺得放鬆。

倘若你總是板著臉,瞧誰都不順眼。

孩子也會在無形中學會你的態度。

當父母真正有修養,孩子也不會差。

充分尊重孩子。

如果是有計劃的見面,在事前跟孩子好好溝通,提前告訴他會見到什麼人。

你願意跟他們打招呼嗎?

如果是偶遇,那就不要強迫孩子,甚至威脅他去叫人。

這樣只會讓孩子對“打招呼”這件事更加反感。

當孩子真的鼓足勇氣打了招呼。

那就要給予他一個大大的贊,他們也會收穫一份自信。

其實這也是他們學會與人交往的重要一步。

父母的尊重和肯定,會讓孩子更加充滿自信來做好這件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