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1662年2月1日,鄭荷雙方簽訂合約,趕走荷蘭侵略者正式收復臺灣!

鄭成功攻台之役(鄭荷之戰、鄭荷熱蘭遮城之戰是1661年3月底到1662年2月初(中國南明永曆十五年三到十二月)間一場發生於臺灣(福爾摩沙)西南沿海的戰爭, 主要戰場包括赤崁、台江內海、大員等處;該役明延平王鄭成功率25,000大軍由金門航渡臺灣海峽, 由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 先攻佔普羅民遮城, 然後圍攻熱蘭遮城, 終於迫使荷蘭東印度公司守軍實質投降、退出臺灣。

鄭成功畫像。 17世紀卷軸。 據傳這是鄭成功到臺灣之後所繪。

鄭荷雙方在1662年2月1日簽訂正式合約。 荷蘭人寫了條約18條, 鄭成功以中文寫了16條, 雙方互換條約。 這場戰爭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經營, 開啟了明鄭政權對臺灣的統治。

由於荷蘭殖民時期聯“番”制漢的平衡機制消滅, 為了獲得充足的糧食, 大批鄭軍在臺灣西南部平原屯田墾殖, 但是鄭軍此一擴張領土的行動, 導致與原住民發生數次衝突,

並對反抗的原住民展開屠殺, 造成平地原住民失去其傳統生活領域, 只得遷徙或因無法維持部落生活型態而被漢化。

熱蘭遮城與長官官邸鳥瞰圖。 約翰‧芬伯翁, 約1635年所繪。

攻下臺灣後, 按照鄭成功的戰略, 金門、廈門將改造為對抗清軍的前線基地,

而根據地則轉移至臺灣。 如此一來, 即使鄭軍面臨須棄守金門、廈門的情勢, 而仍然可繼續騷擾中國沿海。

然而鄭軍將士大多視前往臺灣為畏途, 出征前就有士兵逃亡, 而來台者也因水土不服大量病死。 另一方面, 鄭氏將領大多都涉入海外貿易, 擔心鄭成功攻台或廈門反遭清軍攻陷, 將破壞既有的貿易體系, 使自己的事業受損。 因此面臨鄭成功搬遷家眷來台的命令, 鄭泰、洪旭、黃廷等重要將領都抗命不往, 乃至於“不發一船至臺灣”。 隨後又爆發了鄭經私通弟弟乳母的事件, 鄭成功憤怒下令處死鄭經, 而鄭泰等人則是再次抗命, 甚至殺死鄭成功派來的使者, 令對立的局面更為嚴重。 直到鄭成功病死, 鄭經于鄭氏王朝嗣位戰中勝出,

情勢才勉強安定下來。

赤崁樓內荷蘭人向鄭成功投降的塑像

鄭成功領有臺灣之後, 建立了臺灣第一個漢人區域政權, 隨者戰役來台的將士以及眷屬, 加上收留不願配合遷界令的中國沿海人民, 估計約帶來了數萬移民。

隨後繼位的鄭經在陳永華規劃之下, 引進明制的宮室、廟宇和各種典章制度, 臺灣跟東南亞、太平洋等南島文化開始分道揚鑣, 漢文化漸漸成為臺灣的主流文化。 因此有學者形容此役“決定臺灣爾後四百年命運”。

不過當時的明朝遺民卻批評鄭成功攻台一事, 擔心鄭成功不再致力反清複明, 反而據地做臺灣王。 雖然鄭成功宣稱攻台是為了安置文武百官的家眷, 但張煌言認為從未聽說將輜重與眷屬安置外國, 又能經營中原的先例, 直言此舉“生既非智, 死亦非忠”。 隨後永曆帝于雲南告急, 鄭成功也正與荷蘭人對峙, 未能出兵相救, 種種作為皆不被張煌言諒解。 鄭成功的老師錢謙益也認為鄭成功既以臺灣為根據地, 恢復中原則更無希望。

恢復中原則更無希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