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楊梅枝葉凋萎的發病特徵、原因及防控措施

務農網農技大師

楊梅枝葉凋萎病, 又稱楊梅葉枯萎病, 屬生理性和侵染性疊加發生的系統性病害, 一般7月下旬開始發病, 9月至翌年3-4月集中爆發, 發病速度快、傳染性強, 如不及時控制傳播, 可造成死樹甚至毀園, 具有爆發性和毀滅性等特點。

一、發病特徵:

1, 發病時先是枝梢部位的葉片急性青枯, 後逐漸枯黃、褐黃直至枯死

2, 發病初始時一般不落葉, 大概在1-2個月之後才逐漸落葉

3, 發病初期時, 枝梢發黃不落葉, 形成黃枯枝與正常綠枝相間的樹冠;後期隨著病害加重就形成黃枯樹

4, 頂枝和內膛枝均會發生, 先是零星發病後逐漸擴展增多, 有個發展過程

5, 上部枯梢往往伴隨著枝幹韌皮部開裂、根系枯死, 並且地下部根系死亡通常與地上部枯枝相對應

二、發生原因

1, 楊梅是淺根性植物, 根系淺、主根不明顯, 側根、鬚根發達,

而適宜楊梅種植區域多是梅雨天氣、雨量大,

梅雨期結束後又持續晴天、烈日高溫, 根系生長逆境較重, 極易造成根腐, 從而導致吸收營養受阻, 生長勢轉弱、引發病原菌侵染

2, 掛果過多:使樹體內的養分透支, 采果後樹體存留的養分不足, 抗逆、抗病能力減弱, 越冬會使樹體受傷, 易被菌源侵染

3、土壤狀況不良:楊梅枝葉凋萎病是系統性病害, 在發生枯梢的同時往往伴隨著根腐, 同時也影響著植株的根際環境, 若在遇土壤粘重、板結、酸化, 一是容易滋生有害菌的繁殖;二是使植株根系生長不良, 吸收營養的能力減弱, 導致植株生長勢減弱, 抗病能力差。

4、楊梅采果後果農會放棄管理, 不再打藥, 而采果會造成大量的傷口, 此時有正值高溫多雨, 凋萎病菌易大量繁殖和侵染。

三、防治辦法

楊梅枝葉凋萎病屬於生理性和侵染性疊加發生的系統性病害, 病害的發生不但侵染葉片、枝梢同時也危害枝幹和導致根腐, 其發生原因也與植株的生長勢弱、土壤狀況不良、根際環境惡化等多個因素相關聯, 解決辦法要系統性的多方面下手, 一方面要殺菌、一方面要復壯樹勢等。 總的防治原則為:醫養結合、立體化用藥、改良土壤。

醫養結合:早防、重治;營養復壯。 早防:要在2月上旬花芽萌動期就提早預防, 此時楊梅樹體代謝強, 營養汁液運輸活躍, 病菌易繁殖、擴散。 這時用藥可以提前殺滅病原菌, 降低發病率。 重治:7月下旬多雨、高溫是楊梅凋萎病開始爆發, 在此高發期來臨時或初顯症時通過加大用藥濃度、縮短用藥間隔期來進行重治,

一次性將病害控制住。 營養復壯:楊梅枝葉凋萎病與樹體的生長勢弱有直接關係, 通過給作物直接補充營養、提高其葉片葉綠素含量增強光合作用、增強酶促反應等以達到作物健壯、免疫力增強的效果。

立體化用藥:因為楊梅枝葉凋萎病是系統性病害, 上症後不但侵染葉片、枝梢同時也危害枝幹和導致根腐, 所以要噴霧、灌根、刷乾等方式進行立體化用藥。

改良土壤:使用生物菌、有機肥調節土壤, 調節酸堿平衡、破板結、解除鹽漬化、改善根際環境, 有益菌增多抑制有害菌的繁殖、促進根系生長。

具體操作:

施肥:多用有機肥和生物菌肥, 增加土壤有機質、保持土壤蓬鬆透氣、改善根際環境,

利於有益微生物菌群存活達到抑制有害微生物菌群的目的。

用藥:青枯立克、靚果安、潰腐靈屬中草藥製劑, 通過灌根、噴霧、等方式, 樹體吸收後可參與其營養迴圈, 將潛藏在韌皮部的病原菌殺死並且其中的魚腥草素可修復受傷組織, 阻斷病原菌的入侵途徑, 同時還含有多糖類、氨基酸類、多肽類等營養物質, 可直接為作物補充營養, 植物自身所需物質, 參與代謝迴圈, 增強作物生長勢, 提升其抗病抗逆能力

1, 萌芽前:半個月至1個月用潰腐靈+有機矽+大蒜油噴霧, 同時配合地力旺+青枯立克灌根

2, 每次萌發新梢:靚果安+沃豐素+大蒜油噴霧1-2次

3, 春梢生長期:靚果安+沃豐素噴霧2次

4, 果實生長期:靚果安+有機矽噴霧2次

5, 采果後:潰腐靈+沃豐素+地力旺(試用)噴霧, 同時配合青枯立克+地力旺灌根。采果後造成大量傷口並且果柄處會有樹液流出,都是營養物質,病原菌會借機大量繁殖,並從傷口入侵,用藥一是可殺滅菌源;二是可修復傷口阻斷病原菌的入侵途徑,降低發病率;三是為植物提供多糖、多肽、氨基酸等多種營養物質,復壯樹體,增強抗逆性

同時配合青枯立克+地力旺灌根。采果後造成大量傷口並且果柄處會有樹液流出,都是營養物質,病原菌會借機大量繁殖,並從傷口入侵,用藥一是可殺滅菌源;二是可修復傷口阻斷病原菌的入侵途徑,降低發病率;三是為植物提供多糖、多肽、氨基酸等多種營養物質,復壯樹體,增強抗逆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