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寶寶抓耳撓腮、聽力不好、耳部感染,都跟它有關!

前幾天, 看到一位寶媽的後臺留言:

很多寶媽發現寶寶的耳朵裡有一坨耳屎時, 手開始癢, 心變得糾結:掏, 聽說會傷到耳膜;不掏,

又怕會影響聽力。

那麼, 這“髒東西”到底要不要掏?今天, 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耳屎, 醫學上稱之為耵聹, 是由外耳道軟骨部皮膚上的耵聹腺分泌的一種淡黃色黏稠的分泌物。

耳屎分幹性和濕性耵聹, 後者俗稱油耳。

油耳不是病, 油耳寶寶的耳屎呈棕褐色,

這大多是遺傳所致, 因此, 家長不用擔心。

耳屎好處多!

❶ 耳屎具有潤滑、保濕耳道的作用;

❷ 耳屎具有一定的殺菌效果, 從而抑制細菌的生長;

❸ 耳屎可以阻擋灰塵、飛蟲和其他外來物進入耳道。

➤ 耳屎會自行排出。 一般情況下, 耳屎會隨著我們說話、吃東西、打哈欠等動作自行排出。

➤ 掏耳屎弊大於利。 頻繁掏耳屎會刺激耵聹腺分泌更多的耳屎, 導致外耳道感染甚至耳道濕疹, 也容易捅破鼓膜, 影響寶寶的聽力。

因此, 寶寶無不適時, 不要總想著清理耳屎, 發生耳道堵塞的概率是很小的。

當耳屎產生的速度超過自行排出時, 耳屎會大量積存。 有以下情況時, 我們需要注意了!

➤ 寶寶有異常舉動。 如果寶寶會無明顯誘因哭鬧、抓耳朵, 對聲音回應不尋常時, 要及時帶寶寶就醫。

➤ 耳屎凝結成團。 寶爸媽可以借助手電筒觀察寶寶耳朵, 如果耳屎凝結成團, 阻塞外耳道, 需要就醫。

➤ 耳屎的顏色變了。 當耳屎不再是淡黃色或奶白色, 突然變成了棕褐色時, 要帶寶寶及時就醫。

➤ 外耳道流出液體。 如果有液體由外耳道深部流出且帶異味時,

要帶寶寶儘早就醫, 排除中耳炎。

➤ 耳廓內的耳屎。 用清潔的棉簽或毛巾把耳廓內的耳屎弄出來即可。 千萬要管住自己的手, 不要往耳內伸了。

➤ 外耳道的耳屎。 取外耳道的硬耳屎, 最好由醫生完成, 去醫院前, 可以先使用軟化耳屎的滴耳液, 比如碳酸氫鈉滴耳液。

正確使用滴耳液

❶ 讓寶寶將頭歪向一邊或側臥床上, 將耳廓向下和向後拉伸以打開耳道;

❷ 按醫生指定的滴數, 將藥液滴進耳內, 並用手指輕輕按壓耳屏3-5次以助藥液流入耳內;

每天一次, 每次1~2滴, 滴藥後保持側臥至少5分鐘, 連續使用5天;

❸ 待硬結的耳屎軟化後,請醫生幫忙取出。

注意事項:

寶寶沒有異常症狀,軟化耳屎也是不需要的;

不要在家隨意給耳朵上刑,寶寶好動,一不小心可致鼓膜穿孔,造成聽力受損。

美國耳鼻喉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修訂版的指南也提到:棉簽,不可以!

➤ 將鬆軟的棉球放置在外耳道處,再讓寶寶的頭向進水的一側傾斜,幾分鐘後水分會被吸收。

(不建議使用棉簽,棉簽的吸水效果差,且有可能將尚未被吸收的水分推到更深處。)

➤ 也可以用手指按住寶寶的嘴唇,讓寶寶做張嘴閉口的動作。

寶寶揪耳朵有很多原因,寶爸媽可以逐一排查:

❶ 寶寶困倦、玩耍耳朵發癢等都會揪耳朵;

❷ 耳廓濕疹、耳屎堵塞時,寶寶也會揪耳朵;

❸ 如果寶寶揪耳朵的同時還伴有流口水、哭鬧等現象時,可能是出牙導致的不適;

❹ 如果寶寶使勁揪一側的耳朵或拍打一側的臉頰,並伴有哭鬧、發熱、拒絕吃奶等現象,有時還可能會見到膿性黏液分泌物流出耳外,有可能是中耳炎。

科學家庭育兒團隊原創

【科學家庭育兒】國家級出版傳媒機構專業團隊,聯合百名育兒專家與萬千家庭一起,專注寶寶的早教、智力開發、性格培養、情商教育、家庭親子關係處理

更多育兒難題,關注【微信公眾號:科學家庭育兒】

連續使用5天;

❸ 待硬結的耳屎軟化後,請醫生幫忙取出。

注意事項:

寶寶沒有異常症狀,軟化耳屎也是不需要的;

不要在家隨意給耳朵上刑,寶寶好動,一不小心可致鼓膜穿孔,造成聽力受損。

美國耳鼻喉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修訂版的指南也提到:棉簽,不可以!

➤ 將鬆軟的棉球放置在外耳道處,再讓寶寶的頭向進水的一側傾斜,幾分鐘後水分會被吸收。

(不建議使用棉簽,棉簽的吸水效果差,且有可能將尚未被吸收的水分推到更深處。)

➤ 也可以用手指按住寶寶的嘴唇,讓寶寶做張嘴閉口的動作。

寶寶揪耳朵有很多原因,寶爸媽可以逐一排查:

❶ 寶寶困倦、玩耍耳朵發癢等都會揪耳朵;

❷ 耳廓濕疹、耳屎堵塞時,寶寶也會揪耳朵;

❸ 如果寶寶揪耳朵的同時還伴有流口水、哭鬧等現象時,可能是出牙導致的不適;

❹ 如果寶寶使勁揪一側的耳朵或拍打一側的臉頰,並伴有哭鬧、發熱、拒絕吃奶等現象,有時還可能會見到膿性黏液分泌物流出耳外,有可能是中耳炎。

科學家庭育兒團隊原創

【科學家庭育兒】國家級出版傳媒機構專業團隊,聯合百名育兒專家與萬千家庭一起,專注寶寶的早教、智力開發、性格培養、情商教育、家庭親子關係處理

更多育兒難題,關注【微信公眾號:科學家庭育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