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新治家格言

轉眼2月立春將至, 商務印書館即將迎來自己的121歲生日。 70年前, 張元濟先生于1948年立春日, “訪朱伯廬體兼補其所未備”, 撰寫了584字的《新治家格言》。 先生時已81歲高齡, 《新治家格言》可以說是張元濟先生一生處世立業、親身實踐的概括和總結。

張元濟(1867—1959)

張元濟先生, 字筱齋, 號菊生, 浙江海鹽人, 我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文獻學家。 清光緒壬辰(1892年)進士, 授翰林院庶吉土, 曾任清政府刑部貴州司主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 戊戌維新時期, 在京創設通藝學堂, 傳授新學。 變法失敗, 被處“革職永不敘用”。

1903年初, 他正式加入商務印書館, 任編譯所長, 以“吾輩當以扶助教育為己任”作為出版方針, 主持編纂整套中小學教科書。 隨後, 商務版的多種辭典工具書, 漢譯外國文學和哲學、社會科學著作和期刊等紛紛面世。

經過十年努力, 商務印書館從一家手工作坊式的小型印刷廠,

發展成具有出版、印刷、發行全方位功能的, 在我國近現代首屈一指、引領國內出版發展方向的大企業。 他本人繼而擔任商務印書館經理、監理、董事長等職。

《新治家格言》:為人之道, 修身為本

清代江蘇學者朱伯廬所著的《治家格言》, 從舊時代的道德觀出發,

規勸人們安分守己, 修身養性。 從總體上說, 由於歷史的局限, 反映了作者“守分安命, 順時聽天”的宿命論哲學。 但在提倡勤儉持家、重視待人接物等方面, 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因而後人譽為“朱子家訓”, 並視為行為的準則。

張元濟重視個人思想修養, 尤能推己及人, 因此在肯定《治家格言》的體例和基本內容的基礎上, 于1948年立春日, “訪朱伯廬體兼補其所未備”, 撰寫了584字的《新治家格言》。

一、修身齊家

“為人之道, 修身為本。 ”

張元濟先生在其《新治家格言》的首句就提出, “為人之道, 修身為本”。 這與孔孟的為人之道一致。

《大學》有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修身的目的, 旨在為人, 為百姓, 為國家。

“一日之計在於寅, 諸宜乘早;七有不堪總由懶, 切莫貪閑。 ”

先生主張“一日之計在於寅, 諸宜乘早。 七有不堪總由懶, 切莫貪閑”。 要通過個人的勤奮努力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得到社會的承認, 而不是消極地依靠父母所賜, 朋友所助, 不是靠請客送禮, 摧眉折腰乞求而來的施捨, 更不是貪污受賄, 巧取豪奪。 這是張元濟先生對儒家“自立”、“廉潔”、“勤勞”思想的繼承和發揚。

“體膚毋任染汙, 湯沐必具;精神務期活潑, 運動宜勤。 冠服不尚奢華, 而容儀不可不傷;飲食不求豐羹, 而營養不可不良。 衛生具有常識, 可以防病於未病;迷信必當破除, 不作無益害有益。 求知識莫離書報,謀生存好自經營。常川服勞,朝聚暮散,均當確守時光;每逢休假,玩水遊山,隨處可求學問。人貴自立,須知有志竟成;民生在勤,漫冀不求而獲。”

先生在《中華民族的人格》一書的“編寫本意”中說到:“我們良心上覺得應該做的,照著去做,這便是仁。為什麼又會有求生害仁的人呢?為的是見了富貴去營求它,處在貧賤去避免它,遇著威武去服從它。看得自己的身體越重,人們本來的良心就不免漸漸地消亡。貪贓枉法,也不妨……有了這等人,傳染開去,不知不覺受他的引誘,這個民族必定要墮落,在世界上是不容存在的啊”。

先生在《我國現在和將來教育的職責》中說道:“社會上迷漫著一種驕奢、淫佚、貪污、詐偽、鄙賤、頹惰、寡廉鮮恥的風氣,使我國家糟到這樣的田地”。在張元濟先生看來,修身之本在於正心、在於仁、在於善。存善心,行善事,做善人。而善是修來的,絕非天生就有。“只注重新知識,將人格的扶植,德性的涵養,都放在腦後”,子不孝、兄不親、父不嚴、夫不尊、官不廉、民不敬,整個社會秩序就會大亂。

“修身之要既盡,齊家之事宜詳。兄弟不必同居,而父母在上,自宜竭誠孝養;婚嫁各由自願,而男女雙方,要當共保貞操。”

二、破除陋俗

“逮居親喪,毋徇俗尚:麻衣草屨,何必墨守古風;禮懺誦經,亟宜革除陋習,厚殮非禮,還防盜賊生心;入土為安,休信堪輿謬說,火葬最為解脫;公墓亦可安寧。”

這是張元濟先生對於舊喪葬的“喜新”論,是先生廉政思想在《新治家格言》中的又一體現。認為厚葬並非禮制,且儀式繁雜,耗費巨大。成為死者家屬的一項沉重負擔。只有少數的大戶才操辦得起,而其他人家因無力厚葬,又不敢薄葬死者,生怕有違禮制,受到非議,故只好將棺木停放起來,待日後再葬。

張元濟曾痛斥這種現象“竊維停棺不葬,最為惡習”,“民智蔽寒惑於風水之說,吾邑大盛,欲葬必先蔔地,地師日吉,則其值頗昂。力不逮者輒逡巡而止”,“……凡此皆溺於迷信之說也”。

他在《新治家格言》中明確提出:“迷信必當破除,不作無益害有益”。張元濟先生的此種崇尚新風的進步思想,對於那個時代來說,無疑是難能可貴的。為了清除當時氾濫成災的“停棺”現象以及舊喪葬陋習,張元濟先生曾親自主持創辦張氏合族公墓,“號召薄葬”。反對庸俗的禮尚往來,不請宴,不做道場。提出“親友送葬,萬不敢當”,主張“慶吊勿侈多儀;此為改造舊家庭,更求適應新社會”。

三、重視教育

“顧彼童蒙,首在教育;選科目宜順其天性,擇學校尤貴有良師。”

張元濟先生一生重視教育,躬身踐行“以扶助教育為己任”之主張。先生不僅主張英才教育救國救民,更重視國民教育,“顧彼童蒙,首在教育,選科目宜順其天性,擇學校尤貴有良師。”是先生重視小學啟蒙教育、因材施教和師資培養的集中體現。

為此,他與蔣維喬、高夢旦等人共同推出了《最新教科書》,為當時中國的小學、中學教育提供了較為科學、全面的教材,在商務印書館開辦了尚公小學和小學師範講習班,積極參與教育實踐。先生不僅關注知識技能教育更重視道德教育。

《最新修身教科書》有這樣一段描述“採取古人嘉言懿行,足以增進民德,改良風俗者依次編入……”,鑒於此,先生規定將修身課程從小學入學到中學畢業每學期、每星期都有的功課。

“毋信無才是德之謠。女子宜習專業,毋蹈數典忘祖之弊,遊學遂變於夷。”

先生在重視倫理道德教育的同時,不忘摒棄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倫理教育糟粕,提倡愛國守法。“毋信無才是德之謠。女子宜習專業,毋蹈數典忘祖之弊,……,行動固可自由,必須遵奉國法;信仰各有主義,仍當順應輿情。”

四、博愛

“家有雇傭,並宜善視;曾侍先代,當以伯叔相尊;若在少年,視如子弟之列,昔為主僕,今同主賓。至若親舊往還,重在禮意,宴會毋及博戲,慶吊勿侈多儀;此為改造舊家庭,更求適應新社會。四民無分階級,先除貴賤之見。兩性無妨交際,宜寬內外之防;謀互助,故尚合群,急公益,故重服務。”

張元濟先生在《新治家格言》中提出,“四民無分階級,先除貴賤之見”。又提出, “家有雇傭,並宜善視;曾侍先代,當以伯叔相尊;若在少年,視如子弟之列,昔為主僕,今同主賓”。“四民”,乃從事“農、虞、工、商”之人,喻指社會一切民眾。在張元濟先生看來,不管是種地的農民,還是經營的商人,富也好,貧也罷,都應一視同仁,不分階級,不分貴賤。

“冠服不尚奢華”,“飲食不求豐美”,這便是張元濟先生對於貴賤的態度,認為“人們物質的享用太過,久而久之,目的只有金錢,其他什麼都可以不管。”

病榻上堅持工作的張元濟

張元濟在《談綁票有感》一文中提到,“國家管著教育,為什麼使他們得不到一些知能;國家管著工商、路礦、農林,為什麼使他們找不到一些職業?螻蟻尚且貪生,狗急自然跳牆,人們饑寒到要死,鋌而走險,法律固不可恕,其情卻也可憐。”

他從心底裡同情綁匪的境遇。在給好友丁文江的信中有這樣幾句話:“若輩……如有生路,誰肯為此?嗚呼!誰實為之而令其至於此哉!人言此是綠林客,我當饑民一例看,未知我兄聞之又作何感慨也。”雖身歷險境而不畏懼,脫險後又替綁匪辯護,這就是張元濟的仁心、胸襟和氣度。

“勿謂小人斯勞力,唯工業始足興邦,勿謂好漢不當兵,唯公勇真能衛國。國家有我一分子,民主無任再落伍。在選舉場中,勿為威脅利誘所動。至會議席上,卻以心平氣和自持。不尚党爭,尊重對方意見,取決公論,服從多數主張。行動固可自由,必須遵奉國法;信仰各有主義,仍當順應輿情。事在人為,莫言天命。四海皆兄弟,願世界進於大同,五福攸好德,即禽獸亦當恩及。庸言庸行,竊思勉焉。”

(《新治家格言》摘自《張元濟全集》(第5卷),解讀原引自海鹽縣紀委)

求知識莫離書報,謀生存好自經營。常川服勞,朝聚暮散,均當確守時光;每逢休假,玩水遊山,隨處可求學問。人貴自立,須知有志竟成;民生在勤,漫冀不求而獲。”

先生在《中華民族的人格》一書的“編寫本意”中說到:“我們良心上覺得應該做的,照著去做,這便是仁。為什麼又會有求生害仁的人呢?為的是見了富貴去營求它,處在貧賤去避免它,遇著威武去服從它。看得自己的身體越重,人們本來的良心就不免漸漸地消亡。貪贓枉法,也不妨……有了這等人,傳染開去,不知不覺受他的引誘,這個民族必定要墮落,在世界上是不容存在的啊”。

先生在《我國現在和將來教育的職責》中說道:“社會上迷漫著一種驕奢、淫佚、貪污、詐偽、鄙賤、頹惰、寡廉鮮恥的風氣,使我國家糟到這樣的田地”。在張元濟先生看來,修身之本在於正心、在於仁、在於善。存善心,行善事,做善人。而善是修來的,絕非天生就有。“只注重新知識,將人格的扶植,德性的涵養,都放在腦後”,子不孝、兄不親、父不嚴、夫不尊、官不廉、民不敬,整個社會秩序就會大亂。

“修身之要既盡,齊家之事宜詳。兄弟不必同居,而父母在上,自宜竭誠孝養;婚嫁各由自願,而男女雙方,要當共保貞操。”

二、破除陋俗

“逮居親喪,毋徇俗尚:麻衣草屨,何必墨守古風;禮懺誦經,亟宜革除陋習,厚殮非禮,還防盜賊生心;入土為安,休信堪輿謬說,火葬最為解脫;公墓亦可安寧。”

這是張元濟先生對於舊喪葬的“喜新”論,是先生廉政思想在《新治家格言》中的又一體現。認為厚葬並非禮制,且儀式繁雜,耗費巨大。成為死者家屬的一項沉重負擔。只有少數的大戶才操辦得起,而其他人家因無力厚葬,又不敢薄葬死者,生怕有違禮制,受到非議,故只好將棺木停放起來,待日後再葬。

張元濟曾痛斥這種現象“竊維停棺不葬,最為惡習”,“民智蔽寒惑於風水之說,吾邑大盛,欲葬必先蔔地,地師日吉,則其值頗昂。力不逮者輒逡巡而止”,“……凡此皆溺於迷信之說也”。

他在《新治家格言》中明確提出:“迷信必當破除,不作無益害有益”。張元濟先生的此種崇尚新風的進步思想,對於那個時代來說,無疑是難能可貴的。為了清除當時氾濫成災的“停棺”現象以及舊喪葬陋習,張元濟先生曾親自主持創辦張氏合族公墓,“號召薄葬”。反對庸俗的禮尚往來,不請宴,不做道場。提出“親友送葬,萬不敢當”,主張“慶吊勿侈多儀;此為改造舊家庭,更求適應新社會”。

三、重視教育

“顧彼童蒙,首在教育;選科目宜順其天性,擇學校尤貴有良師。”

張元濟先生一生重視教育,躬身踐行“以扶助教育為己任”之主張。先生不僅主張英才教育救國救民,更重視國民教育,“顧彼童蒙,首在教育,選科目宜順其天性,擇學校尤貴有良師。”是先生重視小學啟蒙教育、因材施教和師資培養的集中體現。

為此,他與蔣維喬、高夢旦等人共同推出了《最新教科書》,為當時中國的小學、中學教育提供了較為科學、全面的教材,在商務印書館開辦了尚公小學和小學師範講習班,積極參與教育實踐。先生不僅關注知識技能教育更重視道德教育。

《最新修身教科書》有這樣一段描述“採取古人嘉言懿行,足以增進民德,改良風俗者依次編入……”,鑒於此,先生規定將修身課程從小學入學到中學畢業每學期、每星期都有的功課。

“毋信無才是德之謠。女子宜習專業,毋蹈數典忘祖之弊,遊學遂變於夷。”

先生在重視倫理道德教育的同時,不忘摒棄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倫理教育糟粕,提倡愛國守法。“毋信無才是德之謠。女子宜習專業,毋蹈數典忘祖之弊,……,行動固可自由,必須遵奉國法;信仰各有主義,仍當順應輿情。”

四、博愛

“家有雇傭,並宜善視;曾侍先代,當以伯叔相尊;若在少年,視如子弟之列,昔為主僕,今同主賓。至若親舊往還,重在禮意,宴會毋及博戲,慶吊勿侈多儀;此為改造舊家庭,更求適應新社會。四民無分階級,先除貴賤之見。兩性無妨交際,宜寬內外之防;謀互助,故尚合群,急公益,故重服務。”

張元濟先生在《新治家格言》中提出,“四民無分階級,先除貴賤之見”。又提出, “家有雇傭,並宜善視;曾侍先代,當以伯叔相尊;若在少年,視如子弟之列,昔為主僕,今同主賓”。“四民”,乃從事“農、虞、工、商”之人,喻指社會一切民眾。在張元濟先生看來,不管是種地的農民,還是經營的商人,富也好,貧也罷,都應一視同仁,不分階級,不分貴賤。

“冠服不尚奢華”,“飲食不求豐美”,這便是張元濟先生對於貴賤的態度,認為“人們物質的享用太過,久而久之,目的只有金錢,其他什麼都可以不管。”

病榻上堅持工作的張元濟

張元濟在《談綁票有感》一文中提到,“國家管著教育,為什麼使他們得不到一些知能;國家管著工商、路礦、農林,為什麼使他們找不到一些職業?螻蟻尚且貪生,狗急自然跳牆,人們饑寒到要死,鋌而走險,法律固不可恕,其情卻也可憐。”

他從心底裡同情綁匪的境遇。在給好友丁文江的信中有這樣幾句話:“若輩……如有生路,誰肯為此?嗚呼!誰實為之而令其至於此哉!人言此是綠林客,我當饑民一例看,未知我兄聞之又作何感慨也。”雖身歷險境而不畏懼,脫險後又替綁匪辯護,這就是張元濟的仁心、胸襟和氣度。

“勿謂小人斯勞力,唯工業始足興邦,勿謂好漢不當兵,唯公勇真能衛國。國家有我一分子,民主無任再落伍。在選舉場中,勿為威脅利誘所動。至會議席上,卻以心平氣和自持。不尚党爭,尊重對方意見,取決公論,服從多數主張。行動固可自由,必須遵奉國法;信仰各有主義,仍當順應輿情。事在人為,莫言天命。四海皆兄弟,願世界進於大同,五福攸好德,即禽獸亦當恩及。庸言庸行,竊思勉焉。”

(《新治家格言》摘自《張元濟全集》(第5卷),解讀原引自海鹽縣紀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