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衛計委:推出衛生計生領域“放管服”十項重點改革舉措

國家鼓勵和促進社會辦醫的政策、環境越來越開明和具有實效!

之前衛計委在已經批准、制定五類獨立設置機構基本標準及管理規範的基礎上

1、醫學檢驗實驗室

2、病理診斷中心

3、醫學影像診斷中心

4、血液透析中心

5、安寧療護中心

衛計委批准、制定五類獨立設置機構基本標準及管理規範

再增加批准五類單獨設置的機構

6、康復醫療中心

7、護理中心

8、消毒供應中心

9、中小型眼科醫院

10、健康體檢中心

增加的原因在哪?有什麼好處?對社會資本投資醫療、養老服務有什麼影響和促進?請看完本文。

日前, 國家衛生計生委召開新聞發佈會, 介紹有關“放管服”改革工作的進展和成效。 會議由衛計委宣傳司副司長、新聞發言人宋樹立主持, 衛計委法制司副巡視員龔向光、衛計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北京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毛羽等嘉賓出席。

其中的各項改革、措施、資料和未來規劃、政策都與醫護人員、醫療投資人和行業從業者息息相關。

國家衛生計生委召開新聞發佈會, 介紹有關“放管服”改革工作的進展和成效

十項重點改革舉措

衛計委出臺了《關於深化“放管服”改革激發醫療領域投資活力的通知》,

推出了衛生計生領域十項重點改革舉措, 這些措施包括:

第一, 取消養老機構內設診所的審批, 實行備案制。 各級衛生計生部門做好相關政策落實情況督導及加強事中事後監管, 推動健康養老服務業的發展。

第二, 國家衛生計生委在已有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病理診斷中心、血液透析中心、醫學檢驗實驗室、安寧療護中心等五類獨立設置機構基本標準及管理規範的基礎上, 衛計委發佈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基本標準(全文);鼓勵開辦中心, 助力社會辦醫 , 再制定獨立設置的康復醫療中心、護理中心、消毒供應中心、健康體檢中心、中小型眼科醫院等機構的基本標準及管理規範, 拓展社會投資領域, 推動健康服務業新業態發展。

第三, 各級衛生計生部門要加快推進醫療機構、醫師和護士電子化註冊管理改革進程。 在2017年7月1日各省市啟動電子化線上註冊管理的基礎上, 全國3715個開設醫療機構、醫師、護士註冊的政務服務大廳全部聯網註冊, 為醫療機構執業登記和醫師、護士執業註冊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務。

第四, 進一步簡化醫療機構審批程式。 對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的設置審批與執業登記“兩證合一”, 進一步簡化三級醫院的設置審批。 各級衛生計生部門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建立醫療機構審批工作協作機制, 推動審批資訊共用。

第五, 將婦產科醫師執業證書與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兩證合一”。 符合條件的人員, 在醫師執業證書加注母嬰保健技術服務相關內容。

第六, 進一步提升醫療領域對外開放水準。 外國醫療機構、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以合資或者合作形式設立的診所, 放寬外方投資股權比例不超過70%的限制。 香港、澳門以及臺灣地區投資者分別按照CEPA和ECFA協議執行。

第七, 探索在國務院批准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內對社會辦醫療機構配置乙類大型醫用設備實行告知承諾制, 省級衛生計生部門要制定相應的事中事後監管措施並加強監管。

第八, 各級衛生計生部門要全面清理相關檔或規範中存在的各種無謂證明。 取消醫療機構申請醫療廣告時提交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影本加蓋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公章, 改為加蓋申請人公章。 開展社會辦醫療機構需出具驗資證明的相關材料清理取消工作,加強後續監管。

第九,推進資訊共用和辦事承諾制,為群眾辦事生活增便利。

第十,各級衛生計生部門要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全面推進全國衛生計生系統“雙隨機一公開”工作。

醫療領域“放管服”改革進展的情況

1、取消對社會辦醫療機構數量和地點的限制。

2、在新農合定點醫院方面,要求將符合條件的社會辦醫納入到定點醫療機構範圍。

3、增加醫學檢驗實驗室、病理診斷中心、醫學影像診斷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安寧療護中心等五類獨立設置的醫療機構類別,進一步拓寬辦醫管道,豐富辦醫層次,鼓勵社會力量連鎖舉辦,加快形成多元辦醫格局。

4、衛計委在今年2月發佈的《醫師執業註冊管理辦法》中,醫師“一次註冊、區域有效”,為社會辦醫提供了寶貴的人才支撐。截止目前,全國共有6.6萬名醫師多機構執業,其中到社會辦醫的占69.6%。

5、4月,衛計委印發了《關於加快醫療機構、醫師、護士電子化註冊管理改革的指導意見》,全面實施電子化註冊管理改革 (詳情點擊 國家衛計委:醫療機構、醫生護士將實行電子化註冊管理!為下一步大招做準備?)。各地以電子化註冊管理改革為突破口,逐步構建配置合理、運行規範、監督有力的准入管理模式,為社會辦醫、醫師多點執業打通審批環節的“最後一公里”。

6、截至2017年4月底,全國社會辦醫機構有44.4萬家,占醫療機構總數的45%;社會辦醫院有1.69萬家,占醫院總數的57.2%。2011年至今,公立醫院數量基本持平,社會辦醫院數量累計增長100%。

全國共有區域醫學影像中心342個,區域醫學檢驗實驗室是689的,區域病理診斷中心185個,血液透析中心147個,安寧療護中心13個。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就是要連鎖化、集團化、成規模、上檔次地提供這樣一個協力廠商服務。

下一步,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取消養老機構內設診所的設置審批,實行備案制;

二是再增加5類獨立設置的機構類別;

三是加快推進電子化註冊管理改革;

四是進一步簡化醫療機構設置審批程式,二級以下醫療機構設置審批和執業登記“兩證合一”;

五是將婦產科醫師執業證書與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兩證合一”;

是對於以合資合作形式設立診所的,進一步給予優惠政策;

七是清理醫療機構審批中的一些無謂的證明材料。

加快推進電子化註冊管理改革

為何要增加十類獨立設置的醫療機構類別?

一方面,我們國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數量還是比較龐大的,現在全國醫院有29000多家,全國的醫療衛生機構數量接近100萬家。如果要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開設檢驗、影像、病理科室,專業人員不夠,比如現在病理這方面的專業人員還是短缺的另外一方面,二是小而散地設置這些輔助醫技科室,品質沒有辦法保證。所以我們基於這樣的考慮,整合相關的資源,集中設置協力廠商或者二級以上醫院的相應資源,對這些基層醫療機構進行開放,有利於集中有限的醫療資源,實現區域資源分享,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水準。另外一些高端的比如像基因測序這些檢驗技術,在一家醫院開展的業務量也不是很多,不符合成本效益。

另外一方面,比如香港,一座寫字樓裡會有很多診所,這些診所給患者看病之後,需要做的檢查,可以到協力廠商機構去檢查,大家共用醫技的資源,這也是國際上的經驗。基於這些方面的考慮,增設了這五類獨立設置的醫療機構,一方面是促進社會力量辦醫,因為根據目前的統計,截止到目前,全國共有區域醫學影像中心342個,區域醫學檢驗實驗室是689的,區域病理診斷中心185個,血液透析中心147個,安寧療護中心13個。在這裡邊有一部分是屬於二級以上醫院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放,大部分還是由社會力量舉辦的。未來的發展方向,從我們瞭解的情況來看,社會力量在這些領域投資的意願還是很強烈的,目前主要是以社會力量舉辦為主,也很有力地激發了社會力量的投資活力。

這一次衛計委準備再新增五類獨立設置的機構類別,現在正在起草制定相關標準,這五類包括獨立設置的康復醫療中心,護理中心、消毒供應中心、中小型眼科醫院、健康體檢中心。之所以再新增這五類,主要是基於幾個考慮,一方面國家在推進醫養結合,醫療需求是老年人養老的最大需求,我們已經設置了安寧療護中心,主要是針對中末期疾病的患者,比如晚期腫瘤的患者。這次新增的兩類,一個是康復醫療中心,另一個是護理中心,主要針對機構養老、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等長期的慢性病需求。比如有一些日間護理和照護,可以在護理中心,還有一些有康復需求的,可以到康復醫療中心。

另外,關於健康體檢中心,還有中小型眼科醫院,目前社會力量提出來的申請比較多的,社會力量要跟公立醫療服務體系錯位發展,更多的還是瞄準非基本醫療的需求。我們準備針對體檢中心專門來做它的基本標準,也方便社會力量舉辦這一類醫療機構,滿足不同層次的健康需求。

還有一類是消毒供應中心,我們知道消毒供應中心事關醫院感染控制,也是醫療安全不可突破的底線。規模比較小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還有級別比較低的一些醫院,在消毒供應方面缺少力量,由此也會導致在醫院感染控制方面會出現一些安全隱患。所以我們現在借鑒了一些國際經驗,也是基於一些地方前期做了一定的探索,我們比照著檢驗中心和影像中心的思路和原則,一方面鼓勵大醫院,如三級醫院,把它的消毒供應中心向區域開放,集中進行消毒處理,為這些基層醫療機構提供相應的服務。另一方面也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協力廠商的集中消毒供應中心,為這些醫療機構提供消毒供應方面的服務,實現區域資源分享。我們知道,現在在歐洲,有很多國家都已經在採用這樣一種模式,獨立設置的協力廠商消毒供應中心和醫療機構之間採取契約式服務模式,一方面有利於提高醫院運行和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提高醫院感染控制水準,保障醫療品質和醫療安全。

聲明:本文章及內容僅作交流之目的,任何僅僅依照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內容而做出的行為,以及因此而造成的後果,由行為人自行承擔責任。如果您需要專業的醫療服務或醫療諮詢意見,應向具有相關資格的專業人士及機構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開展社會辦醫療機構需出具驗資證明的相關材料清理取消工作,加強後續監管。

第九,推進資訊共用和辦事承諾制,為群眾辦事生活增便利。

第十,各級衛生計生部門要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全面推進全國衛生計生系統“雙隨機一公開”工作。

醫療領域“放管服”改革進展的情況

1、取消對社會辦醫療機構數量和地點的限制。

2、在新農合定點醫院方面,要求將符合條件的社會辦醫納入到定點醫療機構範圍。

3、增加醫學檢驗實驗室、病理診斷中心、醫學影像診斷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安寧療護中心等五類獨立設置的醫療機構類別,進一步拓寬辦醫管道,豐富辦醫層次,鼓勵社會力量連鎖舉辦,加快形成多元辦醫格局。

4、衛計委在今年2月發佈的《醫師執業註冊管理辦法》中,醫師“一次註冊、區域有效”,為社會辦醫提供了寶貴的人才支撐。截止目前,全國共有6.6萬名醫師多機構執業,其中到社會辦醫的占69.6%。

5、4月,衛計委印發了《關於加快醫療機構、醫師、護士電子化註冊管理改革的指導意見》,全面實施電子化註冊管理改革 (詳情點擊 國家衛計委:醫療機構、醫生護士將實行電子化註冊管理!為下一步大招做準備?)。各地以電子化註冊管理改革為突破口,逐步構建配置合理、運行規範、監督有力的准入管理模式,為社會辦醫、醫師多點執業打通審批環節的“最後一公里”。

6、截至2017年4月底,全國社會辦醫機構有44.4萬家,占醫療機構總數的45%;社會辦醫院有1.69萬家,占醫院總數的57.2%。2011年至今,公立醫院數量基本持平,社會辦醫院數量累計增長100%。

全國共有區域醫學影像中心342個,區域醫學檢驗實驗室是689的,區域病理診斷中心185個,血液透析中心147個,安寧療護中心13個。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就是要連鎖化、集團化、成規模、上檔次地提供這樣一個協力廠商服務。

下一步,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取消養老機構內設診所的設置審批,實行備案制;

二是再增加5類獨立設置的機構類別;

三是加快推進電子化註冊管理改革;

四是進一步簡化醫療機構設置審批程式,二級以下醫療機構設置審批和執業登記“兩證合一”;

五是將婦產科醫師執業證書與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兩證合一”;

是對於以合資合作形式設立診所的,進一步給予優惠政策;

七是清理醫療機構審批中的一些無謂的證明材料。

加快推進電子化註冊管理改革

為何要增加十類獨立設置的醫療機構類別?

一方面,我們國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數量還是比較龐大的,現在全國醫院有29000多家,全國的醫療衛生機構數量接近100萬家。如果要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開設檢驗、影像、病理科室,專業人員不夠,比如現在病理這方面的專業人員還是短缺的另外一方面,二是小而散地設置這些輔助醫技科室,品質沒有辦法保證。所以我們基於這樣的考慮,整合相關的資源,集中設置協力廠商或者二級以上醫院的相應資源,對這些基層醫療機構進行開放,有利於集中有限的醫療資源,實現區域資源分享,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水準。另外一些高端的比如像基因測序這些檢驗技術,在一家醫院開展的業務量也不是很多,不符合成本效益。

另外一方面,比如香港,一座寫字樓裡會有很多診所,這些診所給患者看病之後,需要做的檢查,可以到協力廠商機構去檢查,大家共用醫技的資源,這也是國際上的經驗。基於這些方面的考慮,增設了這五類獨立設置的醫療機構,一方面是促進社會力量辦醫,因為根據目前的統計,截止到目前,全國共有區域醫學影像中心342個,區域醫學檢驗實驗室是689的,區域病理診斷中心185個,血液透析中心147個,安寧療護中心13個。在這裡邊有一部分是屬於二級以上醫院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放,大部分還是由社會力量舉辦的。未來的發展方向,從我們瞭解的情況來看,社會力量在這些領域投資的意願還是很強烈的,目前主要是以社會力量舉辦為主,也很有力地激發了社會力量的投資活力。

這一次衛計委準備再新增五類獨立設置的機構類別,現在正在起草制定相關標準,這五類包括獨立設置的康復醫療中心,護理中心、消毒供應中心、中小型眼科醫院、健康體檢中心。之所以再新增這五類,主要是基於幾個考慮,一方面國家在推進醫養結合,醫療需求是老年人養老的最大需求,我們已經設置了安寧療護中心,主要是針對中末期疾病的患者,比如晚期腫瘤的患者。這次新增的兩類,一個是康復醫療中心,另一個是護理中心,主要針對機構養老、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等長期的慢性病需求。比如有一些日間護理和照護,可以在護理中心,還有一些有康復需求的,可以到康復醫療中心。

另外,關於健康體檢中心,還有中小型眼科醫院,目前社會力量提出來的申請比較多的,社會力量要跟公立醫療服務體系錯位發展,更多的還是瞄準非基本醫療的需求。我們準備針對體檢中心專門來做它的基本標準,也方便社會力量舉辦這一類醫療機構,滿足不同層次的健康需求。

還有一類是消毒供應中心,我們知道消毒供應中心事關醫院感染控制,也是醫療安全不可突破的底線。規模比較小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還有級別比較低的一些醫院,在消毒供應方面缺少力量,由此也會導致在醫院感染控制方面會出現一些安全隱患。所以我們現在借鑒了一些國際經驗,也是基於一些地方前期做了一定的探索,我們比照著檢驗中心和影像中心的思路和原則,一方面鼓勵大醫院,如三級醫院,把它的消毒供應中心向區域開放,集中進行消毒處理,為這些基層醫療機構提供相應的服務。另一方面也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協力廠商的集中消毒供應中心,為這些醫療機構提供消毒供應方面的服務,實現區域資源分享。我們知道,現在在歐洲,有很多國家都已經在採用這樣一種模式,獨立設置的協力廠商消毒供應中心和醫療機構之間採取契約式服務模式,一方面有利於提高醫院運行和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提高醫院感染控制水準,保障醫療品質和醫療安全。

聲明:本文章及內容僅作交流之目的,任何僅僅依照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內容而做出的行為,以及因此而造成的後果,由行為人自行承擔責任。如果您需要專業的醫療服務或醫療諮詢意見,應向具有相關資格的專業人士及機構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