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鐘聲:應當拿起破解中東困局的總鑰匙

中東地區各國人民命運休戚與共, 實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 需要讓發展這把總鑰匙切實發揮作用

1月30日, 在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的倡議之下召開的敘利亞全國對話大會在俄羅斯南部城市索契閉幕。

各方發表聯合聲明和呼籲書, 決定成立敘利亞憲法委員會。 一邊是這般為助和平而作的努力取得一定成果, 另一邊卻是敘利亞北部阿夫林地區的軍事行動依然沒有停息跡象。 中東地區此起彼伏的希望與失望交織, 遲遲無法實現夢想中的良序治世。

中東地區局勢陰晴無定、變數繁多, 各派及其背後大國間的博弈, 不斷蓄積舊怨新仇, 套結迴圈。 今年年初以來, 突尼斯多地出現抗議示威活動, 示威者要求政府回應民生訴求, 改善居民生活。 距離2011年的劇變已有7年, 但這個一度被不少西方國家譽為“民主轉型典範”的國家依然沒有擺脫經濟和政治困境。

而當初遭西方國家強力推翻政權的利比亞, 各派仍未按照協議接受民族團結政府統一領導, 國家仍處於動盪和分裂之中……美國《國家利益》雜誌刊文認為, 當初(2011年)那些西方國家的人在中東鼓吹“阿拉伯式民主”, 但是當發現後者正面臨恐怖主義的新威脅時, 便索性拋棄了他們。 埃及學者薩米爾·阿明在其新著《人民的春天》中寫道:“資本主義制度已經病入膏肓, 甚至變成多次野蠻入侵的代名詞。 ”

讓中東重拾秩序, 為何每每成為縹緲的虛妄?英國《金融時報》文章認為, 西方主導中東的時代已經進入尾聲。 大國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博弈加劇導致“冷戰化”傾向抬頭, 地區內的教派衝突也日趨白熱化。 中東國家日漸分化成以沙特和伊朗為核心的兩大陣營,

並且在葉門戰爭、黎巴嫩總理辭職事件等問題上齟齬不斷。 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潰敗引發擴散和外溢效應, 地區內國家轉型面臨內外交困……埃及《金字塔報》刊文指出, 阿拉伯國家事實上已經是“一盤散沙”。

2018年, 中東地區仍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 敘利亞戰爭、葉門戰爭仍然難以終結;伊核協議能否維持, 仍然存在變數;自2017年底美國政府宣佈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後, 巴勒斯坦宣佈暫停承認以色列, 巴以已達成和平協議不再有效。 事實再次表明, 中東地區情勢本已複雜糾結的背景下, 任何可能“給極端主義送禮物”的舉動, 其結果都只能是加大恢復秩序的難度。

破解中東失序的困局,

需要觀念更新, 需要在根本問題上做文章。 什麼是根本?困頓連環的局面早已說明, 中東地區各國人民命運休戚與共, 實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 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局部的問題, 而是需要一個整體的改觀。 不能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單線條思維。

內因是關鍵, 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 只能由這個國家的人民, 依據自己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準來決定。 外部國家當懂得尊重, 支持這些國家自主探索發展道路, 相信中東國家有能力自主建立起穩定的秩序。

“做中東和平的建設者、中東發展的推動者、中東工業化的助推者、中東穩定的支持者、中東民心交融的合作夥伴。 ”中國鄭重宣示的注腳,

是“一帶一路”建設與中東國家發展戰略對接的現實推進。 只有通過共用發展機遇, 才有可能説明地區儘快恢復秩序, 共同促進和平。 讓發展這把總鑰匙切實發揮作用, 是域外大國理所當然該做並多做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