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50天密集投資5家零售業,馬化騰這次要下狠手?

攝影:史小兵

過去一個月, 當我們談論騰訊時, 更多是在談騰訊佈局零售。

這個中國最大的社交平臺突然在2017年尾, 頻繁地與零售扯上關係。

50天內, 騰訊先後戰略投資永輝超市、超級物種、家樂福和萬達商業, 就連男裝品牌商海瀾之家也于昨天確認向騰訊出讓5%的股份。

遠不止這些。 西南區域連鎖零售企業步步高於1月22日起停牌, 疑似涉及與互聯網巨頭聯姻事宜。 眾多零售從業者認為, 對方很可能就是騰訊。

自2014年騰訊戰略入股京東以後, 馬化騰毫不惜力為其月臺, 雙方合作之深令騰訊內部驚訝。 騰訊在電商、零售的思考更多由京東實際操盤。 最近的一系列投資事件卻表明, 騰訊正在親自下場, 走到台前。 而且, 這僅僅是開始。

轉折發生的背景是, 阿裡持續高調佈局新零售。 自2016年10月以來, 阿裡以投資或收購的形式, 將三江購物、聯華超市、新華都、高鑫零售等幾家上市公司拉入自己陣營,

動作之密集和迅猛前所未有。 正如當下的騰訊。

看上去, 這又是一場拔河比賽。 AT對峙, 線下零售企業自動分成兩隊, 以及兩個相反的方向。

1

場景之爭

業內的共識是, 阿裡的電商平臺本身離錢更近, 更追求自身交易體系的壯大。 而騰訊坐擁海量流量, 處於產業鏈上游, 天然要尋找一切具象的商業場景和支付場景。 從電商、出行到新零售, 都能看到騰訊的卡位。

騰訊投資管理合夥人李朝暉曾明確, 騰訊重點投資佈局的大方向是消費互聯網, 其中一個領域正是新零售。 原因是, “論對民生最直接的影響, 沒有哪個領域比零售更重要。 ”

但過去騰訊更多探尋線上投資機會, 從京東、拼多多到唯品會等。

騰訊真正出手實體零售正是永輝超市和超級物種。 泰合創始合夥人胡文透露, 未來騰訊會更多走到線下, 當然也不會停止線上佈局。 他們曾幫助拼多多、每日優鮮等公司完成與騰訊的融資對接。

他對騰訊這輪密集動作的解讀是, 切入零售場景的具體表現就是對重點品類下手。 不論是家樂福還是永輝, 都是典型的商超。 尤其永輝擅長的生鮮品類, 每年有三四萬億的體量, 是所有巨頭的必爭之地。

永輝超市董事長張軒松曾一語點破:超市是零售業的落腳點。

華興資本董事總經理王力行把AT搶跑新零售解讀為, 先占坑場景, 再做更多打算。 “線下物理實體場景, 很難無限度複製, 空間有限。 ”

民生證券分析師認為, 騰訊介入零售佈局意味著雙寡頭局面形成,

未來不排除有更多互聯網巨頭進入新零售, 超市這個線下入口尤其上市公司會成為稀缺資源。

互聯網巨頭的核心思路是, 抓重點、找主流。 那些體量最大、普適性最強、覆蓋人群最廣的商業基礎設施是他們的首選。 以金錢換時間, 這是互聯網慣常的打法。

面向全國市場的大型商超基本已被騰訊和阿裡拿下, 比如大潤發、家樂福、永輝等。 緊接著, 步步高、家家悅這樣的區域領導品牌正被當作稀缺資源受到重視。 國內新零售相關股票都在新聞熱點的刺激下, 同步上漲。

王力行收到不少零售行業上市公司對接AT的訴求, 雖然不乏真正有落地想法的人, 但利用AT佈局新零售的熱情, 引入巨頭股東趁機抬升股價的也不在少數。

實際上, AT選股的邏輯沒有一個可量化的標準。 他們不以財務回報為目的, 更多是尋求業務戰略協同, 市值不是重要的衡量指標。 “核心在於這事AT 做不了或者不願意去做, 但利於構建他們生態。 ”

2

站隊?

與阿裡持續投資或收購方式不同, 這波新零售卡位中, 騰訊更多是以小比例占股的形式體現存在感。

據知情人透露, 萬達商業的這筆交易, 各方對份額的爭奪相當激烈, 最終騰訊僅以100億元占股4.12%的微弱優勢, 成為投資主發起方。 永輝的案子中, 騰訊第一步受讓永輝超市5%的股份, 第二步則對永輝雲創增資獲得15%的股權。 剛宣佈的海瀾之家同樣出讓給騰訊5%的份額。

一位已經接受騰訊戰略投資的電商從業者聲稱, 騰訊的慣例是在被投公司占股不超過30%,他們對每一次增持都很謹慎,不希望創業者認為騰訊有進一步控制企業的想法。

雖然騰訊與永輝聯合投資家樂福中國的具體金額、占股沒有被披露,但家樂福明確,他們仍然是最大股東。

這種小比例投資的方式的意義何在?是否利於互聯網巨頭與實體管道的融合?

“強資本連接,推動業務合作”。這是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的判斷。但他認為,這種合作空間很有限。

最早與永輝以投資推動戰略合作的互聯網公司是京東,2015年8月,京東出資43億元,認購永輝10%股份。雙方期望建立聯合採購機制,打通線上線下。兩年半時間,兩家公司合作更多基於京東到家,理想狀態沒有實現。

張軒松解釋背後的原因是,永輝和京東在快消品和生鮮領域一直在打價格戰,永輝無法接受。多次參與京東集團資本交易的王力行則觀察,京東和永輝原來的話語體系不一樣,要學會怎樣相處。

一位電商投資人的觀點是,京東與永輝更多是兄弟之間的抱團取暖,不是一方給一方賦能。“雖然京東流量不小,但分散在全國,很難給永輝帶來真正有價值的客群,甚至不如今日頭條來得直接。”他認為,雙方更多可能基於供應鏈採購等環節合作,但這種協同效應也很有限。

業內人士普遍分析認為,不管是騰訊還是阿裡,以小比例占股的形式投資零售,更多意在結盟。AT可以優先被回饋相應企業的資料,互聯網平臺則給予資本和技術的支持。接近騰訊的人在解讀萬達商業這個案子時說,騰訊不一定非得要求整合,畢竟體量很大。相比之下,亞馬遜100%收購全食,被認為它們整合的決心更大,效果也更明顯。

然而,所謂結盟也存在很大的變數。萬達商業交易中,被認為是阿裡陣營的蘇寧與騰訊、京東一同出現在投資人名單。上述人士透露,萬達也不排除會與阿裡接觸。

“雖然AT市值不斷攀升,大家潛意識裡,兩家無所不能,標的物可選擇餘地更大。但與傳統產業合作,心態應該更平和。一口吃成胖子似的把中國商業物業都買下來,並不現實。”王力行說。

從這個角度出發,很難判斷零售企業一旦接受AT投資,就會永久性站隊地排他合作。王力行認為,這種心態暫時不會存在。

3

騰訊能做什麼?

“去中心化”,這是馬化騰給騰訊介入零售提出的最高行動綱領。

2017年11月初的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騰訊集團COO任宇昕進一步解釋,騰訊要開放的零售能力,一方面來自騰訊社交、內容平臺的流量;另一方面則是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技術能力。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騰訊目前並沒有單獨部門或團隊專門負責零售業務,而是分散在騰訊雲、微信支付、小程式等各個業務或事業群,由具體產品或技術承接需求。因此,外界認為騰訊對智慧零售的闡釋,更像是對各條業務線提供指導原則。

但線下零售依然願意靠近騰訊,原因是這波零售變革核心在於,線下資料線上化。王力行指出,按互聯網DAU的概念,萬達商業每天的人流量並不算小。互聯網巨頭如果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將人流數位化,留存為真正的用戶,被分析和資料採擷,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新零售變化。

如果僅僅把騰訊看作一個流量機器未免太狹隘。據耿志軍介紹,騰訊在流量場景支援,資料分析,消息傳遞和門店改造等方面可以為零售企業賦能。下一步,他們思考把這些能力針對性地提供給超市、便利店、百貨等不同業態。

比如,開一間進口食品店和10元便利店,針對的目標人群不同,選址邏輯也完全不一樣。騰訊可以通過人群特徵和分佈熱力圖,給予一定的選址建議。

聽上去很理想,但如果資料資產歸屬權或收益分配問題解決得不好,所謂互聯網與實體零售的牽手也只是一種想像中的美好。

朱嘯虎直言,放在兩年前,互聯網巨頭想為傳統企業做資料線上化,都不現實,“想都不用想。因為他們恐懼。”是的,資料。一旦交出去,意味著失去付費客戶。這也是傳統零售早期願意與互聯網創業公司合作的原因之一。

雖然現在形勢不同,但資料資產歸誰所有仍然沒有定論。一種說法是,產生資料的場景隸屬誰,相應的資料資產就該歸誰所有。因此沒有哪個零售企業會輕易把場景交出去,繼而被重構。AT寄希望通過一個底層技術平臺,讓所有傳統企業依附於此,這種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騰訊的慣例是在被投公司占股不超過30%,他們對每一次增持都很謹慎,不希望創業者認為騰訊有進一步控制企業的想法。

雖然騰訊與永輝聯合投資家樂福中國的具體金額、占股沒有被披露,但家樂福明確,他們仍然是最大股東。

這種小比例投資的方式的意義何在?是否利於互聯網巨頭與實體管道的融合?

“強資本連接,推動業務合作”。這是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的判斷。但他認為,這種合作空間很有限。

最早與永輝以投資推動戰略合作的互聯網公司是京東,2015年8月,京東出資43億元,認購永輝10%股份。雙方期望建立聯合採購機制,打通線上線下。兩年半時間,兩家公司合作更多基於京東到家,理想狀態沒有實現。

張軒松解釋背後的原因是,永輝和京東在快消品和生鮮領域一直在打價格戰,永輝無法接受。多次參與京東集團資本交易的王力行則觀察,京東和永輝原來的話語體系不一樣,要學會怎樣相處。

一位電商投資人的觀點是,京東與永輝更多是兄弟之間的抱團取暖,不是一方給一方賦能。“雖然京東流量不小,但分散在全國,很難給永輝帶來真正有價值的客群,甚至不如今日頭條來得直接。”他認為,雙方更多可能基於供應鏈採購等環節合作,但這種協同效應也很有限。

業內人士普遍分析認為,不管是騰訊還是阿裡,以小比例占股的形式投資零售,更多意在結盟。AT可以優先被回饋相應企業的資料,互聯網平臺則給予資本和技術的支持。接近騰訊的人在解讀萬達商業這個案子時說,騰訊不一定非得要求整合,畢竟體量很大。相比之下,亞馬遜100%收購全食,被認為它們整合的決心更大,效果也更明顯。

然而,所謂結盟也存在很大的變數。萬達商業交易中,被認為是阿裡陣營的蘇寧與騰訊、京東一同出現在投資人名單。上述人士透露,萬達也不排除會與阿裡接觸。

“雖然AT市值不斷攀升,大家潛意識裡,兩家無所不能,標的物可選擇餘地更大。但與傳統產業合作,心態應該更平和。一口吃成胖子似的把中國商業物業都買下來,並不現實。”王力行說。

從這個角度出發,很難判斷零售企業一旦接受AT投資,就會永久性站隊地排他合作。王力行認為,這種心態暫時不會存在。

3

騰訊能做什麼?

“去中心化”,這是馬化騰給騰訊介入零售提出的最高行動綱領。

2017年11月初的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騰訊集團COO任宇昕進一步解釋,騰訊要開放的零售能力,一方面來自騰訊社交、內容平臺的流量;另一方面則是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技術能力。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騰訊目前並沒有單獨部門或團隊專門負責零售業務,而是分散在騰訊雲、微信支付、小程式等各個業務或事業群,由具體產品或技術承接需求。因此,外界認為騰訊對智慧零售的闡釋,更像是對各條業務線提供指導原則。

但線下零售依然願意靠近騰訊,原因是這波零售變革核心在於,線下資料線上化。王力行指出,按互聯網DAU的概念,萬達商業每天的人流量並不算小。互聯網巨頭如果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將人流數位化,留存為真正的用戶,被分析和資料採擷,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新零售變化。

如果僅僅把騰訊看作一個流量機器未免太狹隘。據耿志軍介紹,騰訊在流量場景支援,資料分析,消息傳遞和門店改造等方面可以為零售企業賦能。下一步,他們思考把這些能力針對性地提供給超市、便利店、百貨等不同業態。

比如,開一間進口食品店和10元便利店,針對的目標人群不同,選址邏輯也完全不一樣。騰訊可以通過人群特徵和分佈熱力圖,給予一定的選址建議。

聽上去很理想,但如果資料資產歸屬權或收益分配問題解決得不好,所謂互聯網與實體零售的牽手也只是一種想像中的美好。

朱嘯虎直言,放在兩年前,互聯網巨頭想為傳統企業做資料線上化,都不現實,“想都不用想。因為他們恐懼。”是的,資料。一旦交出去,意味著失去付費客戶。這也是傳統零售早期願意與互聯網創業公司合作的原因之一。

雖然現在形勢不同,但資料資產歸誰所有仍然沒有定論。一種說法是,產生資料的場景隸屬誰,相應的資料資產就該歸誰所有。因此沒有哪個零售企業會輕易把場景交出去,繼而被重構。AT寄希望通過一個底層技術平臺,讓所有傳統企業依附於此,這種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